(梵蒂冈新闻网)教宗良十四世于10月4日亚西西圣方济各庆日签署的首部宗座劝谕《我爱了你》于9日公诸于世,全篇121号,强调并推进近一百五十年来教会对穷人的训导。《我爱了你》(Dilexi te)宗座劝谕,延续了历任教宗的传统:若望二十三世的《慈母与导师》(Mater et Magistra)、保禄六世的《民族发展》(Populorum progressio)、若望保禄二世巩固了教会对穷人的“优先选择”、本笃十六世颁布了《在真理中实践爱德》(Caritas in Veritate),方济各教宗则 把“关怀穷人”和“与穷人同行”作为宗座牧职基石之一。教宗良在劝谕中指出,基督之爱在对穷人的爱中成了血肉,具体表现为照顾病人、对抗各样奴役、捍卫受暴力侵害的女性、维护受教育权、陪伴移民、施舍救济和追求公义上。
在谈及教会治理的主教集体性原则(collegialità episcopale)时,穆勒枢机指出,主教共治并非行政手段,而是信仰与教义的内在组成部分。教宗作为罗马主教,并非孤立的权威,而是与枢机团(collegio dei cardinali)协同行使牧职。枢机们的职责,是在智识与道德层面上协助教宗,为教会合一与信仰生活提供支持。
针对部分舆论将教宗良称为“回归传统”的象征,穆勒枢机认为,这种标签化解读是不恰当的。他以教宗佩戴肩衣(mozzetta)为例,解释这是职务的象征,而非个人风格的展示。教宗良的意向,是更清晰地体现伯多禄继任者(successore di Pietro)的角色,而非以个人魅力塑造形象。
关于拉丁礼弥撒(messa in latino)的问题,穆勒枢机指出,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并未改变弥撒的本质,只是调整了部分礼仪形式,以促进信友更积极地参与礼仪生活。他承认部分信友对1962年后的礼仪形式仍存保留,这些“传统主义者”(tradizionalisti)表达了他们的感情与信仰敏感度,但强调“不能认为唯有旧式拉丁弥撒才有效”。他认为,应区分圣事的本质与礼仪形式的可变性,寻求一种基于天主教思想的包容与协调,而非依靠权威命令来解决。
针对近期关于“LGBTQ+群体禧年”(giubileo della comunità Lgbtq+)的争论,穆勒枢机作出了明确回应。他指出:“圣年(Anno Santo)与圣门(Porta Santa)不能被意识形态化或政治化。”他强调,教会奉基督之名接纳所有人及他们的处境,但必须忠于信仰教义:“上帝创造男与女,这样的婚姻是唯一可以以夫妻方式共度生活(vivere coniugalmente)的可能。”
在谈及教会治理的主教集体性原则(collegialità episcopale)时,穆勒枢机指出,主教共治并非行政手段,而是信仰与教义的内在组成部分。教宗作为罗马主教,并非孤立的权威,而是与枢机团(collegio dei cardinali)协同行使牧职。枢机们的职责,是在智识与道德层面上协助教宗,为教会合一与信仰生活提供支持。
针对部分舆论将教宗良称为“回归传统”的象征,穆勒枢机认为,这种标签化解读是不恰当的。他以教宗佩戴肩衣(mozzetta)为例,解释这是职务的象征,而非个人风格的展示。教宗良的意向,是更清晰地体现伯多禄继任者(successore di Pietro)的角色,而非以个人魅力塑造形象。
关于拉丁礼弥撒(messa in latino)的问题,穆勒枢机指出,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并未改变弥撒的本质,只是调整了部分礼仪形式,以促进信友更积极地参与礼仪生活。他承认部分信友对1962年后的礼仪形式仍存保留,这些“传统主义者”(tradizionalisti)表达了他们的感情与信仰敏感度,但强调“不能认为唯有旧式拉丁弥撒才有效”。他认为,应区分圣事的本质与礼仪形式的可变性,寻求一种基于天主教思想的包容与协调,而非依靠权威命令来解决。
针对近期关于“LGBTQ+群体禧年”(giubileo della comunità Lgbtq+)的争论,穆勒枢机作出了明确回应。他指出:“圣年(Anno Santo)与圣门(Porta Santa)不能被意识形态化或政治化。”他强调,教会奉基督之名接纳所有人及他们的处境,但必须忠于信仰教义:“上帝创造男与女,这样的婚姻是唯一可以以夫妻方式共度生活(vivere coniugalmente)的可能。”
穆勒枢机谈教宗的牧职方向,以及教廷与LGBTQ+争议…
意欧视点
日前,圣座教义部荣休部长格尔哈德·路德维希·穆勒枢机(Gerhard Ludwig Müller)就教宗良十四世执政初期的若干议题发表了看法。穆勒枢机的论述立足于天主教教义与神学传统,为理解当前圣座的牧灵方向提供了重要视角。
穆勒枢机首先肯定了教宗良十四世在牧职开端所展现的“以基督为中心”(cristocentrismo)的取向。他指出,这种“基督中心”的态度是必要的,因为教会的首要使命并非政治或社会倡议,而是“向众人宣讲得救的福音与永生”。他表示,虽然社会和政治议题在教会的社会训导中占有地位,但它们永远不能取代信仰的核心使命。
在谈及教会治理的主教集体性原则(collegialità episcopale)时,穆勒枢机指出,主教共治并非行政手段,而是信仰与教义的内在组成部分。教宗作为罗马主教,并非孤立的权威,而是与枢机团(collegio dei cardinali)协同行使牧职。枢机们的职责,是在智识与道德层面上协助教宗,为教会合一与信仰生活提供支持。
针对部分舆论将教宗良称为“回归传统”的象征,穆勒枢机认为,这种标签化解读是不恰当的。他以教宗佩戴肩衣(mozzetta)为例,解释这是职务的象征,而非个人风格的展示。教宗良的意向,是更清晰地体现伯多禄继任者(successore di Pietro)的角色,而非以个人魅力塑造形象。
关于拉丁礼弥撒(messa in latino)的问题,穆勒枢机指出,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并未改变弥撒的本质,只是调整了部分礼仪形式,以促进信友更积极地参与礼仪生活。他承认部分信友对1962年后的礼仪形式仍存保留,这些“传统主义者”(tradizionalisti)表达了他们的感情与信仰敏感度,但强调“不能认为唯有旧式拉丁弥撒才有效”。他认为,应区分圣事的本质与礼仪形式的可变性,寻求一种基于天主教思想的包容与协调,而非依靠权威命令来解决。
针对近期关于“LGBTQ+群体禧年”(giubileo della comunità Lgbtq+)的争论,穆勒枢机作出了明确回应。他指出:“圣年(Anno Santo)与圣门(Porta Santa)不能被意识形态化或政治化。”他强调,教会奉基督之名接纳所有人及他们的处境,但必须忠于信仰教义:“上帝创造男与女,这样的婚姻是唯一可以以夫妻方式共度生活(vivere coniugalmente)的可能。”
穆勒枢机指出,圣门象征的是进入基督、进入天主家庭的道路,而非特定群体政治诉求的标志。基督徒的召叫,是克服敌意,而不是击败敌人。
谈到教宗多次重申的“所有人,所有人,所有人”(Todos, todos, todos/Tutti, tutti, tutti)的牧灵原则时,穆勒枢机解释说,所有人都被召唤去寻求耶稣基督,但这同时意味着生命的改变与皈依。他指出,有人误解“所有人”是指无条件接纳一切生活方式,这并不符合福音精神。为说明这一点,他举例说,早期教会时期的角斗士(gladiatori)在受洗前必须放弃其暴力职业,显示信仰始终要求个人生活的更新与转化。
对于教宗关于堕胎、死刑及移民的相关报道,穆勒枢机也作出澄清。他表示,教宗并非意图把这些问题“相对化”,而是要求信徒在维护生命尊严的各个层面保持主体一致性(coerenza soggettiva)。他重申:“堕胎是杀害无辜者的行为,是残忍的罪行。”但这不能与针对杀人罪犯的死刑等同。他个人反对死刑,但指出教会在历史上,在极端限制情况下,曾承认民事当局的惩罚权。关于移民议题,他主张信徒应以弟兄般的爱接纳他人,同时承认各国政府有责任规范非法移民,保护本国公民免受可能的犯罪威胁。
在谈及对教宗牧职的期待时,穆勒枢机期望“看到关乎天主圣言的惊喜,而非世俗意义上的轰动”。他强调,教宗不是公众人物或媒体偶像,不应按照好莱坞式的规则塑造形象,而应如善牧一般,为基督的羊群献出生命。总而言之,穆勒枢机认为,教会的中心永远是基督,而非个人或意识形态。
据介绍,穆勒枢机于1947年出生于德国,是当代天主教会内一位极具分量的神学家和高级神职人员。他因其在神学上坚定的正统立场以及对天主教教义严谨而不妥协的捍卫,被广泛视为教会内保守派(在教会语境中更常被称为“正统派”或“信理捍卫者”)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长期从事神学学术研究,曾是德国著名的天主教神学教授,在系统神学与教义史领域著述颇丰。他尤其因其与梵蒂冈信理部前部长、后来的教宗本笃十六世在神学上的密切关联而备受关注。穆勒曾主持编辑《本笃十六世作品集》的出版工作,二人亦合著过关于神学的书籍,这体现了他们在神学思想上的高度一致性。
2012年,教宗本笃十六世任命他为圣座教义部部长,并擢升为枢机。圣座教义部是罗马教廷中最为重要的部会之一,负责维护信仰与道德的纯洁性、正统性,其职责范围包括审查神学著作、处理重大信理问题等。2017年穆勒枢机卸任,成为圣座教义部荣休部长。总而言之,穆勒枢机是一位学者型枢机。他代表了天主教会内一种强调传承、教义清晰和神学严谨的声音。理解他的观点,对于全面把握当代天主教会内部关于现代性、传统与革新之间复杂而持续的对话与张力,至关重要。
——
看完这篇文章,中国天主教那些自以为是的保守派心凉了半截,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