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

我也评两句

评论:圣座与中国:临时协议延长四年

查看原文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平均得分: 0 分,共有 0 人参与评分
   网友评论
 376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10-12 04:13:10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教宗:中国教务会议是一个基督徒团体能够本地化的标记

教宗良十四世10月10日致函宗座传信大学校监塔格莱枢机,为该大学新学年开学典礼拉开序幕。在开学典礼中,也发表了《中国教务会议百年:历史与当下1924-2024》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梵蒂冈新闻网)“我欣然得知,在新学年开学典礼的机会上,也要发布关于1924年在上海召开的首届中国教务会议研讨会论文集。那次教务会议在中国教会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清楚见证了一个基督徒团体的勇气,这个团体能够在不同的历史与文化环境中活出信仰,同时也保持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忠诚”。教宗良十四世简短的几句话,涵盖了1924年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教务会议的全部宝藏。

中国教务会议百年:历史与当下1924-2024

2024年适逢首届中国教务会议召开一百周年,同年5月21日在宗座传信大学举办了一场以《中国教务会议百年:历史与当下》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一年后,即2025年10月10日下午,在宗座传信大学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之际,发布了由传信大学出版社出版、福音传播部编纂的《中国教务会议百年:历史与当下1924-2024》,即百年纪念大会论文集。此项活动由信仰通讯社和中国牧灵委员会共同筹办。圣座国务卿帕罗林枢机和圣座福音传播部代理部长、大学校监塔格莱枢机也出席了这项活动并发表了专题演讲。

从上海教务会议到今日的中国教会

帕罗林枢机在发言中谈到了伤痛与挑战,也谈到“停滞不前”时刻,同时也提及希望、新的起点和目标。枢机回顾了中国教会从上海教务会议到今日走过的道路,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枢机指出,“今天,与罗马主教和普世教会共融的中国天主教团体,正在努力探寻一条属于自己的传教之路。尽管仍面临许多困难和痛苦,这些团体的生命力无论是在宣讲天主圣言,还是在施行圣事、为众人福祉行爱德的工作上依然充满活力”。

在中国的教会

塔格莱枢机在发言中指出三个重点。第一,首届中国教务会议也是一场“传教会议”;其次,该会议是对传教工作及意向的“净化时刻”,一个促使“视角、模式和实践改变”的事件;最后,塔格莱枢机把焦点转向了今日的现实,“今天,人们谈论中国的天主教团体时,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主教任命、地方事件、中国政治当局与圣座的关系,或与国家宗教政策相关的问题上”。枢机解释道,这是一种“选择性关注”,受到“误导性刻板印象的影响”,而“忽略了中国天主教团体真实的生活与日常活动”。换句话说,也就是“忽略了由祈祷、礼仪、宗教游行、要理讲授、以及牧灵和爱德活动构成的紧密网络,而这些活动往往是受到伯多禄继承人日常教导的直接启发”。

链接网址: www.vaticannews.cn

——
所以说,在中国自然有教徒对抗天主教高层的意志,呵呵

因为永远存在一股势力:他们希望天主教永远作为对抗、征服中国的力量。呵呵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10-12 03:56:56 发表
教宗:中国教务会议是一个基督徒团体能够本地化的标记

教宗良十四世10月10日致函宗座传信大学校监塔格莱枢机,为该大学新学年开学典礼拉开序幕。在开学典礼中,也发表了《中国教务会议百年:历史与当下1924-2024》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梵蒂冈新闻网)“我欣然得知,在新学年开学典礼的机会上,也要发布关于1924年在上海召开的首届中国教务会议研讨会论文集。那次教务会议在中国教会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清楚见证了一个基督徒团体的勇气,这个团体能够在不同的历史与文化环境中活出信仰,同时也保持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忠诚”。教宗良十四世简短的几句话,涵盖了1924年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教务会议的全部宝藏。

中国教务会议百年:历史与当下1924-2024

2024年适逢首届中国教务会议召开一百周年,同年5月21日在宗座传信大学举办了一场以《中国教务会议百年:历史与当下》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一年后,即2025年10月10日下午,在宗座传信大学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之际,发布了由传信大学出版社出版、福音传播部编纂的《中国教务会议百年:历史与当下1924-2024》,即百年纪念大会论文集。此项活动由信仰通讯社和中国牧灵委员会共同筹办。圣座国务卿帕罗林枢机和圣座福音传播部代理部长、大学校监塔格莱枢机也出席了这项活动并发表了专题演讲。

从上海教务会议到今日的中国教会

帕罗林枢机在发言中谈到了伤痛与挑战,也谈到“停滞不前”时刻,同时也提及希望、新的起点和目标。枢机回顾了中国教会从上海教务会议到今日走过的道路,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枢机指出,“今天,与罗马主教和普世教会共融的中国天主教团体,正在努力探寻一条属于自己的传教之路。尽管仍面临许多困难和痛苦,这些团体的生命力无论是在宣讲天主圣言,还是在施行圣事、为众人福祉行爱德的工作上依然充满活力”。

在中国的教会

塔格莱枢机在发言中指出三个重点。第一,首届中国教务会议也是一场“传教会议”;其次,该会议是对传教工作及意向的“净化时刻”,一个促使“视角、模式和实践改变”的事件;最后,塔格莱枢机把焦点转向了今日的现实,“今天,人们谈论中国的天主教团体时,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主教任命、地方事件、中国政治当局与圣座的关系,或与国家宗教政策相关的问题上”。枢机解释道,这是一种“选择性关注”,受到“误导性刻板印象的影响”,而“忽略了中国天主教团体真实的生活与日常活动”。换句话说,也就是“忽略了由祈祷、礼仪、宗教游行、要理讲授、以及牧灵和爱德活动构成的紧密网络,而这些活动往往是受到伯多禄继承人日常教导的直接启发”。

链接网址: www.vaticannews.cn

——
所以说,在中国自然有教徒对抗天主教高层的意志,呵呵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10-10 06:14:39 发表
《我爱了你》,良十四世——信德不可与爱穷人分割

教宗良十四世的首部宗座劝谕《我爱了你》于10月9日公诸于世,主题为服务穷人;这是一项由先教宗方济各开始的工作。教宗严斥杀人的经济、不公现象、针对女性的暴力、营养不良与教育危机。他响应方济各对移民的呼吁,并敦促信友发出“谴责之声”,因为“不公的结构必须以善的力量摧毁”。

(梵蒂冈新闻网)教宗良十四世于10月4日亚西西圣方济各庆日签署的首部宗座劝谕《我爱了你》于9日公诸于世,全篇121号,强调并推进近一百五十年来教会对穷人的训导。《我爱了你》(Dilexi te)宗座劝谕,延续了历任教宗的传统:若望二十三世的《慈母与导师》(Mater et Magistra)、保禄六世的《民族发展》(Populorum progressio)、若望保禄二世巩固了教会对穷人的“优先选择”、本笃十六世颁布了《在真理中实践爱德》(Caritas in Veritate),方济各教宗则 把“关怀穷人”和“与穷人同行”作为宗座牧职基石之一。教宗良在劝谕中指出,基督之爱在对穷人的爱中成了血肉,具体表现为照顾病人、对抗各样奴役、捍卫受暴力侵害的女性、维护受教育权、陪伴移民、施舍救济和追求公义上。

一项由方济各开启、良十四世推进的工作

方济各教宗在去世前已著手撰写这篇宗座劝谕。正如2013年的《信德之光》(Lumen Fidei)由继任者完成一样,这一次亦由继任者完成了这项工作。该劝谕延续了阿根廷教宗关于耶稣圣心的最后一部通谕《祂爱了我们》(Dilexit Nos)。良十四世指出,因为“天主之爱”与“对穷人之爱”之间有著强烈的“联系”,藉著穷人“天主仍要对我们说话”。“在穷人受伤的脸上,我们看到了无辜者的痛苦”(9号)。

贫穷的“面孔”

教宗在劝谕中分析了贫穷的“面孔”,提出众多省思与行动线索。贫穷包括“没有物质生活来源者”的贫穷、“被社会边缘化者”的贫穷;还有“伦理”、“灵性”和“文化”上的贫穷(9号)。此外,还有许多“更微妙、更危险”的新型贫穷(10号),这些贫穷与经济规则相伴而生,这些规则增加了财富,却未能促进公平。

“不公平是社会弊病的根源。”(94号)

“杀人的经济”与“丢弃文化”

从这个角度看,教宗良十四世对联合国将消除贫困列为千年目标之一表示“欢迎”。然而,这条道路依然漫长,尤其在当今这个“杀戮性经济独裁”(92号)盛行、抛弃文化持续蔓延的时代,这种文化“漠然容忍数百万民众饿死或在有损尊严的条件下生存”(11号)。

“事实上,人权并非人人平等。”(94号)

教宗呼吁进行一次“思想的转化”,使每一个人的尊严能“立刻被尊重,而非等待明天”。

接纳移民

劝谕著重探讨了移民议题,处理移民议题,开篇便提及叙利亚幼童艾兰·库尔迪的照片,这张在沙滩上被发现的叙利亚男孩照片曾震惊全球。不幸的是,“类似事件正日益沦为边缘新闻”(11号)。同时,教宗也回顾了教会为移民所做的善工。

教会如同一位母亲,与行路的人同行。当世人视其为威胁时,她却视其为子女;当世人筑起高墙时,她却架起桥梁……。她深知,每个被拒之门外的移民,都是基督本人在叩响团体的大门。(75号)

在移民问题上,良十四世采纳了方济各教宗的“四个动词”——“接纳、保护、发展、融入”;他也沿用了把穷人称为“福音导师”的表达。

“服事穷人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的相遇。”(79号)

意识形态、误导性政策与冷漠

伯多禄继承人指出,那些因“被排斥、虐待与暴力”而受苦的女性是“加倍的穷人”(12号)。他深入剖析了贫困的根源:“穷人并非偶然出现,亦非盲目而苦涩的命运所致。对其中大多数人而言,贫困更非自愿选择。然而仍有人敢如此宣称,显露其盲目与残酷”(14号)。他指出,有时基督徒自身也会被“世俗意识形态或政治经济倾向所感染,导致不公正的概括和误导性结论”。有人认为“只有政府该照顾他们,或干脆将他们置于困苦之中,倒不如教他们工作”(114号)。这种观念的体现就是,行爱德行为很少见,而且常常被鄙视(115号)。教宗呼吁:“作为基督徒,我们不可放弃行爱德”。

“我们需要通过行爱德来触摸穷人的痛苦。”(119号)

良十四世又进一步指出,在某些基督徒团体中,对最弱小者的关怀与投入“几乎完全缺席”(112号)。他勉励道,“我们的信德与穷人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纽带”(36号)。若忽视这一点,信仰便有陷入“灵性世俗化”的危险(113号)。

圣人、真福与修会的见证

与这种冷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圣人、真福与传教士的广阔天地。教宗举出亚西西的圣方济各、德肋撒修女、圣奥斯定,以及众多其他圣贤的事迹。圣奥斯定曾言:“声称爱天主却对穷苦人无动于衷者,实为虚伪。”(45号)随后,他回顾了修会团体为病患、孤儿、寡妇和乞丐提供收容,以及解救奴隶受害者的工作。

这些修会的传统并未终止;相反地,它启发了面对现代奴役的新型行动:人口贩卖、强迫劳动、性剥削以及各种成瘾。基督徒的爱德,一旦化为具体行动,就具有解放的力量。(61号)

发出警醒与控诉的“声音”

教宗在劝谕中强调,穷人的教育是“义务”,而非恩惠。教宗提及由“屡遭猜疑甚至迫害”的领袖所带领的人民运动(80号);呼吁全体天主子民要“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发出警醒与控诉的声音、即使冒著显得愚蠢的风险也要挺身而出”。

“不公正的结构必须被识别并以善的力量摧毁。”(97号)

最后,良十四世勉励说:“我们所有人都要让穷人来给我们传福音。”(102号)他们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教会本身的核心”(111号)。

链接网址:www.vaticannews.cn

——
中国天主教徒有个习惯:拿着圣经教教宗做事。
 
回复  支持[0反对[3]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10-08 02:46:29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公众号“妙神之器”的读者群体已经对良十四失望了,哈哈

从今以后天主教教宗只会越来越“老实”,越来越不符合各种心机者的期待。各种别有用心的人越来越觉得天主教失去利用价值,索然无味。

中国这些自以为是的保守派的悲剧在于:自以为懂圣经,懂神学,却不懂天主教高层的意志。
 
回复  支持[2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10-08 02:41:58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穆勒枢机谈教宗的牧职方向,以及教廷与LGBTQ+争议…
意欧视点

日前,圣座教义部荣休部长格尔哈德·路德维希·穆勒枢机(Gerhard Ludwig Müller)就教宗良十四世执政初期的若干议题发表了看法。穆勒枢机的论述立足于天主教教义与神学传统,为理解当前圣座的牧灵方向提供了重要视角。

穆勒枢机首先肯定了教宗良十四世在牧职开端所展现的“以基督为中心”(cristocentrismo)的取向。他指出,这种“基督中心”的态度是必要的,因为教会的首要使命并非政治或社会倡议,而是“向众人宣讲得救的福音与永生”。他表示,虽然社会和政治议题在教会的社会训导中占有地位,但它们永远不能取代信仰的核心使命。

在谈及教会治理的主教集体性原则(collegialità episcopale)时,穆勒枢机指出,主教共治并非行政手段,而是信仰与教义的内在组成部分。教宗作为罗马主教,并非孤立的权威,而是与枢机团(collegio dei cardinali)协同行使牧职。枢机们的职责,是在智识与道德层面上协助教宗,为教会合一与信仰生活提供支持。

针对部分舆论将教宗良称为“回归传统”的象征,穆勒枢机认为,这种标签化解读是不恰当的。他以教宗佩戴肩衣(mozzetta)为例,解释这是职务的象征,而非个人风格的展示。教宗良的意向,是更清晰地体现伯多禄继任者(successore di Pietro)的角色,而非以个人魅力塑造形象。

关于拉丁礼弥撒(messa in latino)的问题,穆勒枢机指出,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并未改变弥撒的本质,只是调整了部分礼仪形式,以促进信友更积极地参与礼仪生活。他承认部分信友对1962年后的礼仪形式仍存保留,这些“传统主义者”(tradizionalisti)表达了他们的感情与信仰敏感度,但强调“不能认为唯有旧式拉丁弥撒才有效”。他认为,应区分圣事的本质与礼仪形式的可变性,寻求一种基于天主教思想的包容与协调,而非依靠权威命令来解决。

针对近期关于“LGBTQ+群体禧年”(giubileo della comunità Lgbtq+)的争论,穆勒枢机作出了明确回应。他指出:“圣年(Anno Santo)与圣门(Porta Santa)不能被意识形态化或政治化。”他强调,教会奉基督之名接纳所有人及他们的处境,但必须忠于信仰教义:“上帝创造男与女,这样的婚姻是唯一可以以夫妻方式共度生活(vivere coniugalmente)的可能。”

穆勒枢机指出,圣门象征的是进入基督、进入天主家庭的道路,而非特定群体政治诉求的标志。基督徒的召叫,是克服敌意,而不是击败敌人。

谈到教宗多次重申的“所有人,所有人,所有人”(Todos, todos, todos/Tutti, tutti, tutti)的牧灵原则时,穆勒枢机解释说,所有人都被召唤去寻求耶稣基督,但这同时意味着生命的改变与皈依。他指出,有人误解“所有人”是指无条件接纳一切生活方式,这并不符合福音精神。为说明这一点,他举例说,早期教会时期的角斗士(gladiatori)在受洗前必须放弃其暴力职业,显示信仰始终要求个人生活的更新与转化。

对于教宗关于堕胎、死刑及移民的相关报道,穆勒枢机也作出澄清。他表示,教宗并非意图把这些问题“相对化”,而是要求信徒在维护生命尊严的各个层面保持主体一致性(coerenza soggettiva)。他重申:“堕胎是杀害无辜者的行为,是残忍的罪行。”但这不能与针对杀人罪犯的死刑等同。他个人反对死刑,但指出教会在历史上,在极端限制情况下,曾承认民事当局的惩罚权。关于移民议题,他主张信徒应以弟兄般的爱接纳他人,同时承认各国政府有责任规范非法移民,保护本国公民免受可能的犯罪威胁。

在谈及对教宗牧职的期待时,穆勒枢机期望“看到关乎天主圣言的惊喜,而非世俗意义上的轰动”。他强调,教宗不是公众人物或媒体偶像,不应按照好莱坞式的规则塑造形象,而应如善牧一般,为基督的羊群献出生命。总而言之,穆勒枢机认为,教会的中心永远是基督,而非个人或意识形态。

据介绍,穆勒枢机于1947年出生于德国,是当代天主教会内一位极具分量的神学家和高级神职人员。他因其在神学上坚定的正统立场以及对天主教教义严谨而不妥协的捍卫,被广泛视为教会内保守派(在教会语境中更常被称为“正统派”或“信理捍卫者”)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长期从事神学学术研究,曾是德国著名的天主教神学教授,在系统神学与教义史领域著述颇丰。他尤其因其与梵蒂冈信理部前部长、后来的教宗本笃十六世在神学上的密切关联而备受关注。穆勒曾主持编辑《本笃十六世作品集》的出版工作,二人亦合著过关于神学的书籍,这体现了他们在神学思想上的高度一致性。

2012年,教宗本笃十六世任命他为圣座教义部部长,并擢升为枢机。圣座教义部是罗马教廷中最为重要的部会之一,负责维护信仰与道德的纯洁性、正统性,其职责范围包括审查神学著作、处理重大信理问题等。2017年穆勒枢机卸任,成为圣座教义部荣休部长。总而言之,穆勒枢机是一位学者型枢机。他代表了天主教会内一种强调传承、教义清晰和神学严谨的声音。理解他的观点,对于全面把握当代天主教会内部关于现代性、传统与革新之间复杂而持续的对话与张力,至关重要。

——
看完这篇文章,中国天主教那些自以为是的保守派心凉了半截,呵呵

保守派:原本指望穆勒挑战自由派,这篇读下来,尼玛穆勒也是自由派。
 
回复  支持[1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10-08 02:39:12 发表
教宗2025年10月祈祷意向:请为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合作祈祷

愿信仰不同宗教传统的信徒能够携手努力,共同捍卫和促进和平、正义与人类的手足情谊。

主耶稣,

祢在多元中合而为一,

以慈爱注视著每一个人,

请帮助我们认出彼此是兄弟姐妹,

蒙召共同生活、祈祷、工作和梦想。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美善的世界,

却也深陷分裂的伤痛。

有时,宗教非但没有使我们团结,

反而成为对立的理由。

求祢赐给我们祢的圣神,洁净我们的心灵,

使我们认识到彼此之间的共同点,

并由此重新学习倾听与合作,

而不是互相毁灭。

愿宗教中和平、正义

与友爱的具体榜样,

激励我们相信:

超越差异,共同生活和工作是可能的。

愿宗教不被用作武器或围墙,

而成为桥梁和先知的声音:

使共同福祉的梦想得以实现,

陪伴生活,支撑希望,

在分裂的世界中成为合一的酵母。

阿们。

——
宗教平权。天主教识时务者为俊杰。保守派咬牙切齿也没用。
 
回复  支持[2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10-08 02:38:19 发表
穆勒枢机谈教宗的牧职方向,以及教廷与LGBTQ+争议…
意欧视点

日前,圣座教义部荣休部长格尔哈德·路德维希·穆勒枢机(Gerhard Ludwig Müller)就教宗良十四世执政初期的若干议题发表了看法。穆勒枢机的论述立足于天主教教义与神学传统,为理解当前圣座的牧灵方向提供了重要视角。

穆勒枢机首先肯定了教宗良十四世在牧职开端所展现的“以基督为中心”(cristocentrismo)的取向。他指出,这种“基督中心”的态度是必要的,因为教会的首要使命并非政治或社会倡议,而是“向众人宣讲得救的福音与永生”。他表示,虽然社会和政治议题在教会的社会训导中占有地位,但它们永远不能取代信仰的核心使命。

在谈及教会治理的主教集体性原则(collegialità episcopale)时,穆勒枢机指出,主教共治并非行政手段,而是信仰与教义的内在组成部分。教宗作为罗马主教,并非孤立的权威,而是与枢机团(collegio dei cardinali)协同行使牧职。枢机们的职责,是在智识与道德层面上协助教宗,为教会合一与信仰生活提供支持。

针对部分舆论将教宗良称为“回归传统”的象征,穆勒枢机认为,这种标签化解读是不恰当的。他以教宗佩戴肩衣(mozzetta)为例,解释这是职务的象征,而非个人风格的展示。教宗良的意向,是更清晰地体现伯多禄继任者(successore di Pietro)的角色,而非以个人魅力塑造形象。

关于拉丁礼弥撒(messa in latino)的问题,穆勒枢机指出,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并未改变弥撒的本质,只是调整了部分礼仪形式,以促进信友更积极地参与礼仪生活。他承认部分信友对1962年后的礼仪形式仍存保留,这些“传统主义者”(tradizionalisti)表达了他们的感情与信仰敏感度,但强调“不能认为唯有旧式拉丁弥撒才有效”。他认为,应区分圣事的本质与礼仪形式的可变性,寻求一种基于天主教思想的包容与协调,而非依靠权威命令来解决。

针对近期关于“LGBTQ+群体禧年”(giubileo della comunità Lgbtq+)的争论,穆勒枢机作出了明确回应。他指出:“圣年(Anno Santo)与圣门(Porta Santa)不能被意识形态化或政治化。”他强调,教会奉基督之名接纳所有人及他们的处境,但必须忠于信仰教义:“上帝创造男与女,这样的婚姻是唯一可以以夫妻方式共度生活(vivere coniugalmente)的可能。”

穆勒枢机指出,圣门象征的是进入基督、进入天主家庭的道路,而非特定群体政治诉求的标志。基督徒的召叫,是克服敌意,而不是击败敌人。

谈到教宗多次重申的“所有人,所有人,所有人”(Todos, todos, todos/Tutti, tutti, tutti)的牧灵原则时,穆勒枢机解释说,所有人都被召唤去寻求耶稣基督,但这同时意味着生命的改变与皈依。他指出,有人误解“所有人”是指无条件接纳一切生活方式,这并不符合福音精神。为说明这一点,他举例说,早期教会时期的角斗士(gladiatori)在受洗前必须放弃其暴力职业,显示信仰始终要求个人生活的更新与转化。

对于教宗关于堕胎、死刑及移民的相关报道,穆勒枢机也作出澄清。他表示,教宗并非意图把这些问题“相对化”,而是要求信徒在维护生命尊严的各个层面保持主体一致性(coerenza soggettiva)。他重申:“堕胎是杀害无辜者的行为,是残忍的罪行。”但这不能与针对杀人罪犯的死刑等同。他个人反对死刑,但指出教会在历史上,在极端限制情况下,曾承认民事当局的惩罚权。关于移民议题,他主张信徒应以弟兄般的爱接纳他人,同时承认各国政府有责任规范非法移民,保护本国公民免受可能的犯罪威胁。

在谈及对教宗牧职的期待时,穆勒枢机期望“看到关乎天主圣言的惊喜,而非世俗意义上的轰动”。他强调,教宗不是公众人物或媒体偶像,不应按照好莱坞式的规则塑造形象,而应如善牧一般,为基督的羊群献出生命。总而言之,穆勒枢机认为,教会的中心永远是基督,而非个人或意识形态。

据介绍,穆勒枢机于1947年出生于德国,是当代天主教会内一位极具分量的神学家和高级神职人员。他因其在神学上坚定的正统立场以及对天主教教义严谨而不妥协的捍卫,被广泛视为教会内保守派(在教会语境中更常被称为“正统派”或“信理捍卫者”)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长期从事神学学术研究,曾是德国著名的天主教神学教授,在系统神学与教义史领域著述颇丰。他尤其因其与梵蒂冈信理部前部长、后来的教宗本笃十六世在神学上的密切关联而备受关注。穆勒曾主持编辑《本笃十六世作品集》的出版工作,二人亦合著过关于神学的书籍,这体现了他们在神学思想上的高度一致性。

2012年,教宗本笃十六世任命他为圣座教义部部长,并擢升为枢机。圣座教义部是罗马教廷中最为重要的部会之一,负责维护信仰与道德的纯洁性、正统性,其职责范围包括审查神学著作、处理重大信理问题等。2017年穆勒枢机卸任,成为圣座教义部荣休部长。总而言之,穆勒枢机是一位学者型枢机。他代表了天主教会内一种强调传承、教义清晰和神学严谨的声音。理解他的观点,对于全面把握当代天主教会内部关于现代性、传统与革新之间复杂而持续的对话与张力,至关重要。

——
看完这篇文章,中国天主教那些自以为是的保守派心凉了半截,呵呵
 
回复  支持[2反对[1]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9-13 05:06:37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公众号“妙神之器”的读者群体已经对良十四失望了,哈哈

从今以后天主教教宗只会越来越“老实”,越来越不符合各种心机者的期待。各种别有用心的人越来越觉得天主教失去利用价值,索然无味。
 
回复  支持[3反对[3]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9-12 18:01:17 发表
公众号“妙神之器”的读者群体已经对良十四失望了,哈哈
 
回复  支持[3反对[3]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9-05 02:18:25 发表
香港主教:教宗认同教会与北京对话重要性

天主教香港教区主教周守仁与教宗良十四世就中国教会交流意见后指出,教宗认同教会与中国政府对话的重要性。

据天主教香港教区《公教报》报道,周守仁星期二(9月2日)在梵蒂冈宗座大楼与良十四世会面,这是周守仁今年5月在梵蒂冈参与选举教宗会议、祝贺新当选的教宗良十四世后,两人首次深入会面。

周守仁称,这次会面让两人互相加深了认识,他跟良十四世分享了自己对教会的看法,以及有关在中国教会和香港教会的情况,帮助良十四世加深了解中梵关系的现况。

周守仁还说,相信良十四世持续了解中国教会的现况,乐于聆听各方声音,而他庆幸能与良十四世分享更多不同来源的消息,襄助他充实对中国课题的认识。

周守仁续指,良十四世曾在担任圣奥斯定修道会总会长时前往中国大陆,对中国有一定的认识。

据周守仁转述,良十四世现阶段愿意延续已故教宗方济各对中国的方向,并认同教会与中国政府对话的重要性,同时将在中梵关系上优先透过交谈处理问题。

今年4月逝世的教宗方济各在任内对中国采取务实态度,希望通过对话化解中国教会的复杂处境。他多次表达访华意愿,但未能成行。
 
回复  支持[2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7-16 06:47:49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这两天,“妙神之器”这个公众号很热闹,天主教徒纷纷展望下一任教皇。众人迫切期待下一任教皇带领天主教重振雄风。

对此,我预判一句:心术不正将会失望(你们中大多数人都是心术不正)

再说一遍:心术不正者将会失望,天主教不会如你们所愿 :)

“传播福音”是高尚外衣,夹带私货才是目的 :)

很多天主教徒,认为方济各是个意外,只要方济各死了,就可以“拨乱反正”。拭目以待,呵呵

方济各究竟是开风气之先、决定今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天主教的发展,还是一个偶然的意外。拭目以待,呵呵

新教宗名号为什么不是“方济各二世”,而是“良十四世”?教宗的好友如是说…

新任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ne XIV)在5月8日,确定了“良”的名号,按照他后来自己的解释,这个名号是为了致敬教宗良十三世。

这位本名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的新教宗,未沿用"方济各二世"名号,教宗良十四世的秘鲁好友佩德罗·瓦斯克斯(Pedro Vásquez)神父,日前在接受西班牙《国家报》专访时,首度披露这一选择背后的深意。

82岁的瓦斯克斯神父与良十四世相交数十年,他解释说:"新教宗放弃'方济各二世'之名,是为避免激怒枢机团中的极端保守派势力(non avrebbe voluto indispettire le frange più reazionarie della Chiesa Cattolica)。"

瓦斯克斯神父的这份确信源于他与普雷沃斯特的长期关系。在枢机团闭门会议开始前几天,两人仍保持着长期的网络通信:经常通过WhatsApp联系。

瓦斯克斯说:"2023年当他被任命为枢机主教时,我曾开玩笑地给他发消息:'这是教宗给你的信号,要让你成为更重要的角色'。而他回复我:'你敢!'(Non ti azzardare,翻译成‘你敢!’略生硬,但意思不差,就是让作为朋友的老神父别乱说的意思)"

然而这位老神父当时说中了:"我们在闭门会议前停止了信息往来。因为他需要保持隔离,我不想打扰他。现在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他给他送上祝福:罗伯特?还是圣父?(Robert? Santo Padre? )"

瓦斯克斯神父透露了关于教宗的许多此前不为人知的细节。 "我们之间从一开始就有默契,""我在这里(奇克拉约)就曾见过他流泪。"在他抵达秘鲁北部后不久,有人曾对他"无礼"。他透露,普雷沃斯特是"一位学者、知识分子,但非常务实",至少在秘鲁长期任职期间,他从不介意亲力亲为。"饭后他会自己把盘子端回厨房;疫情期间他还亲自下厨。"

据瓦斯克斯回忆,他在疫情期间亲自下厨、为社区紧急搭建制氧设备;在飓风灾害中"像普通农民一样踩着泥泞运送物资";更成立专门委员会救助数万名流亡的委内瑞拉移民。这些经历塑造了他"从人间疾苦中见证神性"的牧灵哲学。

尽管未沿用方济各之名,良十四世将在关键领域延续改革,包括移民议题、女性参与和神学教育方面。已故教宗方济各以"穷人的教会"理念重塑天主教面貌,但其激进改革亦引发保守派抵触。而良十四世通过名号选择既向改革精神致敬,又以历史名号"良"(上一位良十三世以推动现代天主教社会训导著称)释放调和信号。正如瓦斯克斯神父所言:"他相信真正的变革始于厨房,而非象牙塔。"

根据瓦斯克斯的说法,普雷沃斯特在秘鲁时期的一个小举动可能预示了他作为教宗将如何对待女性:“他刚到任时就说过:为什么堂区的辅祭必须只能是男孩?他还为女孩开启了辅祭的大门。"

信理部确认:良十四不会废除同性伴侣祝福文件

另外,同道偕行也会继续。良十四几乎全面继承方济各
 
回复  支持[3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30 05:20:02 发表
李政豪:如何理解前教宗方济各路线?

当良十四世走上圣伯多禄广场的那一刻,人们对于这位美国暨拉美出身的教宗,能否继承前任方济各路线有所怀疑。但到底什么是方济各路线,目前众说纷纭,各自解读。

基本上保守派的诠释是极端不客气的,如美国电台主持人拉许·林博(Rush Limbaugh)曾指控方济各言论为“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茶党阵营则强调“耶稣是资本家,不是社会主义者”,以此驳斥前教宗对新自由主义市场体制的不满。

确实,外界多认为方济各有左翼倾向,但我认为,单纯从左右立场理解前教宗是有明显缺陷的。这些诠释忽略一个关键视角,即教宗的出身地。方济各的思想根植于阿根廷的政治文化土壤,故深受庇隆主义(Peronism)与“国家天主教”传统的影响。

正如意大利史家洛里斯·扎纳塔(Loris Zanatta)所言,若要真正理解方济各,就必须把他的主张置于阿根廷正义主义(庇隆支持者自称)的历史脉络中考察。像教宗本人对待全球南方国家时展现强烈团结诉求,并批判西式精英与文化霸权,与庇隆主义不谋而合。

庇隆主义并非共产主义的变种版本,而是一条独树一帜的“第三位置”(Third Position)道路。它在20世纪中期由阿根廷总统胡安·庇隆提出,旨在超越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二元对立,结合国家主义、民粹主义与社会正义理念。

庇隆主义的起源与天主教不可分割,尤其庇隆总统呼应教宗良十三世在19世纪末《新事》(Rerum novarum)中倡导的“第三位置”理念。在政治实践上,核心在于通过国家干预劳资关系,提高工人福祉,同时保留市场机制的活力,以“协调合作”取代马克思主义式的“阶级斗争”。庇隆政府最有名的口号是“这里只存在一种阶级的人:工作的人”,以宣示消弭阶级对立的冲突。

庇隆主义的影响并不限于阿根廷国内,“第三位置”的思维也与拉丁美洲多国产生交织与共鸣,从巴西的瓦加斯主义(Vargasism)、墨西哥的卡尔德农主义(Cardenism),到秘鲁维克多·劳尔·哈亚·德拉托雷(Víctor Raúl Haya de la Torre)所倡导的“印第安美洲的社会主义”。这些运动并不完全受庇隆主义影响,但在历史发展中彼此交织学习。他们都反对外来殖民者剥削,捍卫民族经济自主,尤其在反美苏两强的冷战框架中寻求本土化的解放途径。

人民神学:不采用阶级斗争等分析工具

方济各始终将关怀穷人与社会公义置于牧职的核心。他痛批当代全球经济体制成为“经济殖民”,批判新自由主义以追逐利润为唯一目标,牺牲劳工与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性尊严。

尽管部分观察者将他的立场归为拉美解放神学的延伸,这个神学传统借助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主张为被压迫阶级寻求政治解放。但回顾方济各年轻时期,他本人便表现出对解放神学的保留态度。在1970年代担任阿根廷耶稣会省会长时,他常常跟亲马克思思想的神父发生冲突。这是因为他担忧福音被左派意识形态劫持,因此从不认为暴力革命途径可以完成教会使命。

更多学者认为,应更为贴切地用“人民神学”这一源自1960至1970年代阿根廷本土的神学流派来理解方济各。这个神学思想强调从拉美人民的宗教文化出发,以“偏爱穷人”为核心,但不沿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框架。这类神学认为“人民”即是神学的行动者,从百姓的文化与信仰出发,来寻求社会正义与方济各所坚信的路线。

正如洛里斯·扎纳塔所指出,若贝格里奥(方济各的世俗名)未生于庇隆主义与国家天主教的氛围中,他关于“反西方物质主义”与“反自由主义现代性”的觉醒是不可能发生的。是故,“没有庇隆主义,就无法理解贝格里奥”。

但我们须要极其谨慎地解读,方济各本人多次否认直接参与任何庇隆主义政党的活动,强调自己从未加入或拥护过庇隆党。因此,我们只能说方济各受庇隆主义影响,但不能说他是一个庇隆主义者。

如此一来,我们也就能理解方济各这位来自世界尽头的教宗,为何多次批评特朗普美式帝国主义的作为。特朗普驱逐移民,推动边境墙,一次又一次退出巴黎协定,质疑气候科学,这些都与方济各立场对立。他也多次批评特朗普路线并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比如他的批评“凡是只想筑墙、不想筑桥的人,不是真正的基督徒”,可见他对特朗普治下的美国优先外交路线的不以为然。

回到良十四世,即使才刚上位而未清楚展现立场,但我认为,他跟方济各都与拉美有深刻的渊源,必定都受到“第三位置”与国家天主教的政治思想熏陶。良十四世若持续方济各路线,我们可以想象梵蒂冈会持续批评美国孤立立场。有观察者指出,虽然庇隆主义在拉美和阿根廷开始式微,但可能借由梵蒂冈的位置,继续在全世界天主教徒中发挥影响力。

作者是马来西亚时事评论员
 
回复  支持[2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27 12:00:48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良十四明确要求枢机们接纳梵二会议的精神,并继承方济各的遗产。

造反派继续造反啊,呵呵

改造天主教的第一步,就是使陈日君小德兰萤火虫之流意识到他们的妄想绝无可能

良十四教宗今天的人事任命告诉我们,女性在教会中的领导和决策地位不会受阻
韩清平

在圣座新闻室刚刚公布的教宗良十四的人事任免公告中,除了巴西、瑞士、美国几个教区的主教外,也有圣座修会和奉献生活部的秘书长:蒂兹阿纳·莫莱迪修女(Tiziana Merletti)!

现年65岁的莫莱迪修女,和良十四教宗一样是教会法学博士,曾于2004-2013年间任方济各贫穷修女会的总会长,目前担任罗马安多尼宗座学院教授。而曾经的罗伯特·普雷沃斯特神父恰好是在2001-2013年间担任奥斯定会的总会长,也许自那时起,他们就已经因“工作关系”而认识了,如今被任命为圣座修会和奉献生活部的秘书长,算是“千里马”遇到了“伯乐”——就像2014年先任命为秘鲁奇克拉约教区主教,又于2023年调任为圣座主教部部长的普雷沃斯特神父遇到了方济各教宗一样!如果了解此前圣座修会和奉献生活部部长及副部长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到:这个圣部的主要负责人太有特色了:第一是先有方济各教宗首次任命一位修女担任该部的部长职务,第二是一位枢机主教担任该部的副部长(参见《天主教会再创历史:圣座首位女部长今天诞生了》,如今又有了一位被良十四教宗任命的修女担任秘书长——这几乎就是“妇女能顶2/3天”了!自新教宗当选后,他已经签署法令,让国务卿和各圣部部长“暂时”恢复原职,但他留下的“主教部部长”的空位目前还需要一位新人来担任,而且此前由教宗方济各“主动出任”的圣座福音传播部部长的职务,是否会继续由新教宗来兼任,或者由其他人直接担任,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但,无论如何,良十四教宗今天任命莫莱迪担任修会和奉献生活部秘书长的做法,说明他会坚定执行先教宗方济各已经开启的同道偕行的教会理念和路线,让更多包括女性在内的修会会士和平信徒,能更大程度地发挥领导和决策的作用。

就在5月19日接见非天主教的基督信仰教会团体和其他宗教传统的代表们时,良十四教宗已经明确表示说:“在意识到大公主义和同道偕行是紧密相连的前提下,我想向你们保证,我愿意继续沿着教宗方济各的做法,致力于推动天主教会的同道偕行的特质,并为了在大公主义关系中更坚强的同道偕行,而发展新的和具体的形式”。屈指算来,从5月8日当选至今,仅仅只有14天时间,除了他席卷全球的“新教宗热”持续不减外,那方方面面都透露出来的“方济各气质”也显而易见。特别是他几乎在每次讲话和讲道时,都要深情地缅怀“恩师教宗”的言行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他与先教宗在牧灵和福传道路上的一致性!从他如上的讲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对去年十月份的世界主教会议通过的《最后文件》的精神非常了解,而且愿意付诸实行的。因此,接下来,我们另一个关注的焦点就是新教宗如何在教会内继续推动落实该《最后文件》的精神——虽然,这在某些参加了新教宗选举前的枢机团会议的枢机眼中,无异于“教会的自杀行为”!祈愿借着在天上的方济各教宗的代祷祝福,帮助如今已经接过火炬砥砺前行的良十四,能够带领普世教会“划到深处去,撒网捕鱼”,更能够为依然在战乱动荡中煎熬的人民带来和平的福音!

——
接受现实是一种勇气。不喜欢的人,只有请上帝再造一个宇宙.

不出所料,萤火虫说良十四是现代主义

现在都是现代主义,你们没有让时光倒流的能力,咬牙切齿是没用的

不出所料,妙神之器表面中立、实际和宗缺一条裤子,现在和宗缺一样愤世嫉俗。我早说过:天主教不会如你们所愿。你们和渴望复国的慕容复没区别。
 
回复  支持[3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27 07:07:12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万斯:美国主导地位不受挑战的时代已终结

(华盛顿综合电)美国副总统万斯阐明新的美国对外战略思维,指总统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动用军事力量时会更加谨慎,避免卷入看不到终局的战争之中,美国将回到以现实为本的战略。万斯也宣告,美国主导地位不受挑战的时代已经结束。

万斯周五(5月23日)在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向美国海军学院毕业生致词时,强调美国正面临来自中国、俄罗斯及其他国家的严重威胁,今后在科技领域必须保持领先优势。

万斯指出,过去的美国政府没有留意大国竞争,也没有为同等竞争者的出现做好准备。他说,美国称霸海空和太空的时代已结束,美国主导地位不受挑战的时代已成过去,美国及美军人员必须接受这个现实。

万斯说,特朗普政府将改变做法,不再投入目的不明确的军事任务,不再参与看不到终局的战争。“我们正在回归以现实为本,和保护核心国家利益的战略。”

不过,他强调:“这并不意味我们会忽视威胁,而是意味我们会严守纪律地应对威胁。当我们派军参战时,我们会带着非常明确的目标去做。”他以美国日前对付也门胡塞武装为例,指这一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即要迫使胡塞武装停止在红海攻击美国船只。

万斯说:“我们(美国)出拳时会很小心,但是只要一出拳,就是重拳出击,而我们将果断出拳。”他说,如今美国的对手都知道,只要美国设下红线,就会执行。

提到美国过去的对外政策,万斯批评道,美国的对外政策经历了长期的试验,近年的一些总统卷入对美国国安和核心利益并不紧要的海外冲突,牺牲自家国防和对盟友的维护,转而扶持其他国家建国和干涉他国事务。

万斯虽没有点名批评哪位前任总统,但似暗指小布什、奥巴马和拜登。小布什在任内发动美国主导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奥巴马任内继续推进阿富汗战争。拜登在2021年下令美军撤离阿富汗,撤军行动和随后局面混乱不堪。

万斯说,苏联解体后,美国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没有对手的超级大国,因此美国以软实力取代硬实力,停止生产汽车、电脑,乃至于武器,比如保护海域的船舰等。

他解释,当初美国这么做,是相信国际经济融合能走向和平,让中国等对手国家变得更像美国,所以与其花费精力应付中国的崛起,美国领导人追求他们认为会是很简单的任务,像在中东建立民主等,结果发现不仅困难重重,也耗费大量资金,得不偿失。

密歇根大学教授、前国家安全委员会反恐高级主任阿里(Javed Ali)告诉《新闻周刊》,万斯的言论是对正在进行变革的美国外交政策“最新、或许也是最清晰的论述”。

他说,过去100多天发生的事件表明,特朗普政府在确保美国国家安全与美国核心利益一致这方面,“变革的方向截然不同,速度也更快”。

——
陈日君非常失望

刘建超呼吁全球南方要有强烈“大家庭”意识 学者:中国外交重心从大国转向周边

在美国关税大棒冲击的大背景下,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呼吁全球南方国家“强有力团结协作”,要有强烈的“大家庭”意识,以应对全球冲击波与危机。

刘建超星期一(5月26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同周边国家政党对话会”上,以中文发表主旨讲话,在对谈和答问环节则用英语。他多次以“大家庭”“共同家园”“共同价值观”“共同未来”等词汇,积极拉近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据了解,继中共中央4月8日罕见召开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之后,这是“中国共产党同周边国家政党对话会”首次举办。

受访学者观察,中国近些年来已改变外交策略,不再视与美国的大国外交关系为优先,转向加强与周边、全球南方国家关系。尤其在承受美国4月初掀起关税战的巨压后,中国做出更明显调整。学者分析,这个外交战略调整“为中国在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中,提供更多筹码”。

中国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总理李强今年首次出访,都到东南亚。中联部星期一则在北京举办“中国共产党同周边国家政党对话会”,通过政党外交,拉近与周边国家关系。中联部副部长陈洲说,有29个国家的200多位政党和政府、智库、媒体、商界代表出席活动。

刘建超在谈及中国和全球南方面临的挑战时说,西方曾经拥有的优势正在丧失,它们不乐见全球南方拥有发展机遇。

他强调,全球南方必须有“很强有力的团结协作,一种大家庭的意识”,一起解决困境;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全球事务必须由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球参与;一起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确定性。

中国和亚细安上周二(5月20日)宣布,全面完成中国—亚细安自贸区3.0版谈判。刘建超说,中国会继续以超大国内市场为世界创造机遇,也将继续成为世界创新源头,不会垄断科技。

他还称,中国不希望、也不需要邻国在中美间“选边站”,并表示对于“安全选择美国、发展选择中国”的想法感到不解,称地区长期以来靠自身努力维系和平,而非靠第三方国家。

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黎良福向《联合早报》分析,中国这套外交论述听来“更软、更具吸引力”,它让人觉得所有国家都是平等的,而且中国给世界带来稳定;与之相反,美国特朗普政府不遵守游戏规则,用关税大棒迫使各国谈判。

黎良福认为,中国的目标是成为“世界老大”。如果北京能从周边国家开始,高举自贸旗帜并塑造稳定伙伴形象,再逐步说服美国以外的全球国家相信,中国可以提供全球领导力,包括维护多边贸易秩序,提供巨大消费市场、科技创新机遇等,“那么中国在一些全球问题上,就具备发挥领导力的地位和合法性,中国也就朝着实现目标的道路前进”。

中国若要当世界领导者,全球南方领头羊是个起点。部分西方与中国舆论认为,中国在全球南方的竞争主要来自印度。

刘建超在问答有关南亚局势问题时说,中国希望与印度开展友好合作,但两国还没有为边界问题找到特别好的解决方案。

有马来西亚与会者说,中国无所不出口,虽然没有出口政治意识形态,仍有少数人会害怕。他问刘建超能否保证,中国永远不输出意识形态?

刘建超说,中国的贸易政策是不强迫其他国家买中国产品。对于意识形态的输出问题,他说:“政治体制不是一个可供出售的产品,也不应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但是我们可以进行对话,可以进行经验沟通,包括执政理念的交流。”
 
回复  支持[2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25 07:49:20 发表
万斯:美国主导地位不受挑战的时代已终结

(华盛顿综合电)美国副总统万斯阐明新的美国对外战略思维,指总统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动用军事力量时会更加谨慎,避免卷入看不到终局的战争之中,美国将回到以现实为本的战略。万斯也宣告,美国主导地位不受挑战的时代已经结束。

万斯周五(5月23日)在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向美国海军学院毕业生致词时,强调美国正面临来自中国、俄罗斯及其他国家的严重威胁,今后在科技领域必须保持领先优势。

万斯指出,过去的美国政府没有留意大国竞争,也没有为同等竞争者的出现做好准备。他说,美国称霸海空和太空的时代已结束,美国主导地位不受挑战的时代已成过去,美国及美军人员必须接受这个现实。

万斯说,特朗普政府将改变做法,不再投入目的不明确的军事任务,不再参与看不到终局的战争。“我们正在回归以现实为本,和保护核心国家利益的战略。”

不过,他强调:“这并不意味我们会忽视威胁,而是意味我们会严守纪律地应对威胁。当我们派军参战时,我们会带着非常明确的目标去做。”他以美国日前对付也门胡塞武装为例,指这一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即要迫使胡塞武装停止在红海攻击美国船只。

万斯说:“我们(美国)出拳时会很小心,但是只要一出拳,就是重拳出击,而我们将果断出拳。”他说,如今美国的对手都知道,只要美国设下红线,就会执行。

提到美国过去的对外政策,万斯批评道,美国的对外政策经历了长期的试验,近年的一些总统卷入对美国国安和核心利益并不紧要的海外冲突,牺牲自家国防和对盟友的维护,转而扶持其他国家建国和干涉他国事务。

万斯虽没有点名批评哪位前任总统,但似暗指小布什、奥巴马和拜登。小布什在任内发动美国主导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奥巴马任内继续推进阿富汗战争。拜登在2021年下令美军撤离阿富汗,撤军行动和随后局面混乱不堪。

万斯说,苏联解体后,美国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没有对手的超级大国,因此美国以软实力取代硬实力,停止生产汽车、电脑,乃至于武器,比如保护海域的船舰等。

他解释,当初美国这么做,是相信国际经济融合能走向和平,让中国等对手国家变得更像美国,所以与其花费精力应付中国的崛起,美国领导人追求他们认为会是很简单的任务,像在中东建立民主等,结果发现不仅困难重重,也耗费大量资金,得不偿失。

密歇根大学教授、前国家安全委员会反恐高级主任阿里(Javed Ali)告诉《新闻周刊》,万斯的言论是对正在进行变革的美国外交政策“最新、或许也是最清晰的论述”。

他说,过去100多天发生的事件表明,特朗普政府在确保美国国家安全与美国核心利益一致这方面,“变革的方向截然不同,速度也更快”。

——
陈日君非常失望
 
回复  支持[2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24 06:36:29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良十四明确要求枢机们接纳梵二会议的精神,并继承方济各的遗产。

造反派继续造反啊,呵呵

改造天主教的第一步,就是使陈日君小德兰萤火虫之流意识到他们的妄想绝无可能

良十四教宗今天的人事任命告诉我们,女性在教会中的领导和决策地位不会受阻
韩清平

在圣座新闻室刚刚公布的教宗良十四的人事任免公告中,除了巴西、瑞士、美国几个教区的主教外,也有圣座修会和奉献生活部的秘书长:蒂兹阿纳·莫莱迪修女(Tiziana Merletti)!

现年65岁的莫莱迪修女,和良十四教宗一样是教会法学博士,曾于2004-2013年间任方济各贫穷修女会的总会长,目前担任罗马安多尼宗座学院教授。而曾经的罗伯特·普雷沃斯特神父恰好是在2001-2013年间担任奥斯定会的总会长,也许自那时起,他们就已经因“工作关系”而认识了,如今被任命为圣座修会和奉献生活部的秘书长,算是“千里马”遇到了“伯乐”——就像2014年先任命为秘鲁奇克拉约教区主教,又于2023年调任为圣座主教部部长的普雷沃斯特神父遇到了方济各教宗一样!如果了解此前圣座修会和奉献生活部部长及副部长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到:这个圣部的主要负责人太有特色了:第一是先有方济各教宗首次任命一位修女担任该部的部长职务,第二是一位枢机主教担任该部的副部长(参见《天主教会再创历史:圣座首位女部长今天诞生了》,如今又有了一位被良十四教宗任命的修女担任秘书长——这几乎就是“妇女能顶2/3天”了!自新教宗当选后,他已经签署法令,让国务卿和各圣部部长“暂时”恢复原职,但他留下的“主教部部长”的空位目前还需要一位新人来担任,而且此前由教宗方济各“主动出任”的圣座福音传播部部长的职务,是否会继续由新教宗来兼任,或者由其他人直接担任,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但,无论如何,良十四教宗今天任命莫莱迪担任修会和奉献生活部秘书长的做法,说明他会坚定执行先教宗方济各已经开启的同道偕行的教会理念和路线,让更多包括女性在内的修会会士和平信徒,能更大程度地发挥领导和决策的作用。

就在5月19日接见非天主教的基督信仰教会团体和其他宗教传统的代表们时,良十四教宗已经明确表示说:“在意识到大公主义和同道偕行是紧密相连的前提下,我想向你们保证,我愿意继续沿着教宗方济各的做法,致力于推动天主教会的同道偕行的特质,并为了在大公主义关系中更坚强的同道偕行,而发展新的和具体的形式”。屈指算来,从5月8日当选至今,仅仅只有14天时间,除了他席卷全球的“新教宗热”持续不减外,那方方面面都透露出来的“方济各气质”也显而易见。特别是他几乎在每次讲话和讲道时,都要深情地缅怀“恩师教宗”的言行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他与先教宗在牧灵和福传道路上的一致性!从他如上的讲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对去年十月份的世界主教会议通过的《最后文件》的精神非常了解,而且愿意付诸实行的。因此,接下来,我们另一个关注的焦点就是新教宗如何在教会内继续推动落实该《最后文件》的精神——虽然,这在某些参加了新教宗选举前的枢机团会议的枢机眼中,无异于“教会的自杀行为”!祈愿借着在天上的方济各教宗的代祷祝福,帮助如今已经接过火炬砥砺前行的良十四,能够带领普世教会“划到深处去,撒网捕鱼”,更能够为依然在战乱动荡中煎熬的人民带来和平的福音!

——
接受现实是一种勇气。不喜欢的人,只有请上帝再造一个宇宙.

不出所料,萤火虫说良十四是现代主义

现在都是现代主义,你们没有让时光倒流的能力,咬牙切齿是没用的
 
回复  支持[2反对[3]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23 05:13:09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良十四明确要求枢机们接纳梵二会议的精神,并继承方济各的遗产。

造反派继续造反啊,呵呵

改造天主教的第一步,就是使陈日君小德兰萤火虫之流意识到他们的妄想绝无可能

良十四教宗今天的人事任命告诉我们,女性在教会中的领导和决策地位不会受阻
韩清平

在圣座新闻室刚刚公布的教宗良十四的人事任免公告中,除了巴西、瑞士、美国几个教区的主教外,也有圣座修会和奉献生活部的秘书长:蒂兹阿纳·莫莱迪修女(Tiziana Merletti)!

现年65岁的莫莱迪修女,和良十四教宗一样是教会法学博士,曾于2004-2013年间任方济各贫穷修女会的总会长,目前担任罗马安多尼宗座学院教授。而曾经的罗伯特·普雷沃斯特神父恰好是在2001-2013年间担任奥斯定会的总会长,也许自那时起,他们就已经因“工作关系”而认识了,如今被任命为圣座修会和奉献生活部的秘书长,算是“千里马”遇到了“伯乐”——就像2014年先任命为秘鲁奇克拉约教区主教,又于2023年调任为圣座主教部部长的普雷沃斯特神父遇到了方济各教宗一样!如果了解此前圣座修会和奉献生活部部长及副部长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到:这个圣部的主要负责人太有特色了:第一是先有方济各教宗首次任命一位修女担任该部的部长职务,第二是一位枢机主教担任该部的副部长(参见《天主教会再创历史:圣座首位女部长今天诞生了》,如今又有了一位被良十四教宗任命的修女担任秘书长——这几乎就是“妇女能顶2/3天”了!自新教宗当选后,他已经签署法令,让国务卿和各圣部部长“暂时”恢复原职,但他留下的“主教部部长”的空位目前还需要一位新人来担任,而且此前由教宗方济各“主动出任”的圣座福音传播部部长的职务,是否会继续由新教宗来兼任,或者由其他人直接担任,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但,无论如何,良十四教宗今天任命莫莱迪担任修会和奉献生活部秘书长的做法,说明他会坚定执行先教宗方济各已经开启的同道偕行的教会理念和路线,让更多包括女性在内的修会会士和平信徒,能更大程度地发挥领导和决策的作用。

就在5月19日接见非天主教的基督信仰教会团体和其他宗教传统的代表们时,良十四教宗已经明确表示说:“在意识到大公主义和同道偕行是紧密相连的前提下,我想向你们保证,我愿意继续沿着教宗方济各的做法,致力于推动天主教会的同道偕行的特质,并为了在大公主义关系中更坚强的同道偕行,而发展新的和具体的形式”。屈指算来,从5月8日当选至今,仅仅只有14天时间,除了他席卷全球的“新教宗热”持续不减外,那方方面面都透露出来的“方济各气质”也显而易见。特别是他几乎在每次讲话和讲道时,都要深情地缅怀“恩师教宗”的言行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他与先教宗在牧灵和福传道路上的一致性!从他如上的讲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对去年十月份的世界主教会议通过的《最后文件》的精神非常了解,而且愿意付诸实行的。因此,接下来,我们另一个关注的焦点就是新教宗如何在教会内继续推动落实该《最后文件》的精神——虽然,这在某些参加了新教宗选举前的枢机团会议的枢机眼中,无异于“教会的自杀行为”!祈愿借着在天上的方济各教宗的代祷祝福,帮助如今已经接过火炬砥砺前行的良十四,能够带领普世教会“划到深处去,撒网捕鱼”,更能够为依然在战乱动荡中煎熬的人民带来和平的福音!

——
接受现实是一种勇气。不喜欢的人,只有请上帝再造一个宇宙.
 
回复  支持[3反对[3]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23 04:45:47 发表
良十四教宗今天的人事任命告诉我们,女性在教会中的领导和决策地位不会受阻
韩清平

在圣座新闻室刚刚公布的教宗良十四的人事任免公告中,除了巴西、瑞士、美国几个教区的主教外,也有圣座修会和奉献生活部的秘书长:蒂兹阿纳·莫莱迪修女(Tiziana Merletti)!

现年65岁的莫莱迪修女,和良十四教宗一样是教会法学博士,曾于2004-2013年间任方济各贫穷修女会的总会长,目前担任罗马安多尼宗座学院教授。而曾经的罗伯特·普雷沃斯特神父恰好是在2001-2013年间担任奥斯定会的总会长,也许自那时起,他们就已经因“工作关系”而认识了,如今被任命为圣座修会和奉献生活部的秘书长,算是“千里马”遇到了“伯乐”——就像2014年先任命为秘鲁奇克拉约教区主教,又于2023年调任为圣座主教部部长的普雷沃斯特神父遇到了方济各教宗一样!如果了解此前圣座修会和奉献生活部部长及副部长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到:这个圣部的主要负责人太有特色了:第一是先有方济各教宗首次任命一位修女担任该部的部长职务,第二是一位枢机主教担任该部的副部长(参见《天主教会再创历史:圣座首位女部长今天诞生了》,如今又有了一位被良十四教宗任命的修女担任秘书长——这几乎就是“妇女能顶2/3天”了!自新教宗当选后,他已经签署法令,让国务卿和各圣部部长“暂时”恢复原职,但他留下的“主教部部长”的空位目前还需要一位新人来担任,而且此前由教宗方济各“主动出任”的圣座福音传播部部长的职务,是否会继续由新教宗来兼任,或者由其他人直接担任,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但,无论如何,良十四教宗今天任命莫莱迪担任修会和奉献生活部秘书长的做法,说明他会坚定执行先教宗方济各已经开启的同道偕行的教会理念和路线,让更多包括女性在内的修会会士和平信徒,能更大程度地发挥领导和决策的作用。

就在5月19日接见非天主教的基督信仰教会团体和其他宗教传统的代表们时,良十四教宗已经明确表示说:“在意识到大公主义和同道偕行是紧密相连的前提下,我想向你们保证,我愿意继续沿着教宗方济各的做法,致力于推动天主教会的同道偕行的特质,并为了在大公主义关系中更坚强的同道偕行,而发展新的和具体的形式”。屈指算来,从5月8日当选至今,仅仅只有14天时间,除了他席卷全球的“新教宗热”持续不减外,那方方面面都透露出来的“方济各气质”也显而易见。特别是他几乎在每次讲话和讲道时,都要深情地缅怀“恩师教宗”的言行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他与先教宗在牧灵和福传道路上的一致性!从他如上的讲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对去年十月份的世界主教会议通过的《最后文件》的精神非常了解,而且愿意付诸实行的。因此,接下来,我们另一个关注的焦点就是新教宗如何在教会内继续推动落实该《最后文件》的精神——虽然,这在某些参加了新教宗选举前的枢机团会议的枢机眼中,无异于“教会的自杀行为”!祈愿借着在天上的方济各教宗的代祷祝福,帮助如今已经接过火炬砥砺前行的良十四,能够带领普世教会“划到深处去,撒网捕鱼”,更能够为依然在战乱动荡中煎熬的人民带来和平的福音!
 
回复  支持[2反对[3]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18 14:17:25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庄慧良:特朗普“统一说”的联想

美国总统特朗普星期一(5月12日)总结美中日内瓦经贸会谈时,貌似不经意地提及,中国大陆若同意开放市场,“这对统一与和平(unification and peace)非常有利”,舆论哗然。虽然美国国务院和美国在台协会第一时间表明,特朗普的言论是针对美中贸易关系,重申美国对台政策不变,但这句话已让台湾惴惴不安。

有人认为,特朗普向来语不惊人死不休,喜欢夸大、渲染,难免口误,无须在意。但了解特朗普性格与行事作风的学者,早在他重返白宫前就示警,商人本色的特朗普无时不刻不在打如意算盘,台湾迟早会被拿来与大陆交易。

还有人觉得,特朗普非政治外交专业人士,用词不精确,或许他意指经贸“整合”。但政治学者称“unification”是指分裂国家的统一,经贸整合不会用这个字,他们更好奇的是,特朗普讲这句话时,“脑中是否闪过这么说会影响美陆台关系和台湾的角色?”

更多政治外交与经济圈人士直指特朗普就是在拋“诱饵”。有台独理论大师之称的林浊水在脸书发文称:“不必怀疑,川普(特朗普)这样的人不会如此动心起念才怪:以统一做为压榨中国经济的诱饵,这和尼季(尼克逊和基辛格)以牺牲台湾换取联中制苏的战略利益迥不相同”。

熟悉陆美台关系的政治大学外交系教授黄奎博和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兼任副教授黄介正也指出,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和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兼外交部长王毅都曾跟美国说过,希望“支持中国和平统一”。特朗普了解大陆统一心切,希望和习近平通话,也盼大陆开放市场;而陆方若将此列为谈判条件也不令人意外。

即使日内瓦会谈未谈台湾议题,未来美中元首一旦通话或会晤,台湾议题必然会搬上台面。路透社就引述不具名的台湾高官表示担忧:“他(特朗普)是否会改变现状,接受台湾被‘吞并’?”大陆学者也提及美国未来肯定会打台湾牌,且力度不会小。

特朗普从选前到选后的谈话都清楚显示,只要他觉得合理、划算,凡事都可交易。唯特朗普深知今日美国的国力已大不如前,包括美国债务负担沉重,不愿再当世界警察,还进一步裁减政府官员、裁撤驻外使馆,要求盟国分担军费等,想方设法要让美国“再次伟大”。

所以在台海两岸方面,特朗普从未如前总统拜登表明愿出兵协防台湾,他还曾以桌子和笔尖来形容大陆和台湾,就知道两岸问题在特朗普心中份量的轻重,更何况美国的军力不如冷战时期占绝对优势,自不愿为非美国核心利益的台湾与大陆发生军事冲突。

这一个月来美中大打关税战,大陆努力“不跪”,结果特朗普先退让了。美国前财长萨默斯(Larry Summers)认为,即使有些难堪,修正做法并撤回高关税是明智的。

特朗普了解大陆最在乎的就是两岸统一,打台湾牌付出的成本小,获益高。大陆若愿妥协,美国也愿在两岸政策让大陆多拿点分,至少不再鼓动台独势力与大陆对抗。

不过,特朗普即使是有意识地提及“统一”,也不等于他赞成两岸统一。如前所述,他只是丢出“统一说”,想藉此迫使大陆作出一些让步,至少不要和美国强硬对抗。

赖清德政府就任近一年来,对内推行大罢免,内部严重分裂,“抗中保台”更使两岸情势急遽恶化,敌意螺旋不断升高。3月又宣布“中国为境外敌对势力”,要追随美国“脱中入北”。行政院长卓荣泰下乡宣讲大罢免时,还把“走向美国、走向欧洲、脱离中国”喊得震天价响。孰料特朗普突然急转弯,赖清德赶紧撇清关系说,“脱中入北”是学者的看法,强调其产业政策是立足台湾、布局全球,“当然有包括中国大陆在里面”。

赖清德接受日媒专访,还敦促各国以“非红供应链”制衡大陆不公平贸易,如今特朗普自诩开放中国市场是最重要的政绩之一,亚细安与中日韩(十加三)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意大利米兰发表联合声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在凸显赖政府的政策与现实严重脱节。

包括美国《外交政策》、《外交事务》等杂志也陆续刊出专文,要求“特朗普应该管管台湾”,称“台海爆发战争的风险很高,而且还在升高”。此时特朗普天外飞来一笔的“统一说”,更为赖清德下周的就职周年演说稿带来挑战。

——
刘亚巴郎(陪伴):让中国尝尝特朗普的铁拳!(代表很多耶教徒的心声,所以说耶狗心思恶毒,呵呵,所以我回敬耶狗:看你们怎么死!)

这一个月来美中大打关税战,大陆努力“不跪”,结果特朗普先退让了。美国前财长萨默斯(Larry Summers)认为,即使有些难堪,修正做法并撤回高关税是明智的。

——
美国先怂,全世界都看在眼里。你还指望你美爹?
 
回复  支持[2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18 12:22:17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国际不再恐同日,意大利总统发声支持性少数群体

天主教难办了,看来要继续祝福同性恋民事结合

这是所谓的普世价值,人权,是民运人士陈日君最喜欢的。所以我以前说:用同性恋对付天主教。

现任教宗良十四虽然拒绝了同性婚姻,但估计会继续祝福同性恋民事结合,而只要祝福同性恋就是违反圣经,无法自圆其说,呵呵

國際不再恐同日 英駐華使館發文:支持所有人的人權
 
回复  支持[2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18 08:41:48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国际不再恐同日,意大利总统发声支持性少数群体

天主教难办了,看来要继续祝福同性恋民事结合

这是所谓的普世价值,人权,是民运人士陈日君最喜欢的。所以我以前说:用同性恋对付天主教。

现任教宗良十四虽然拒绝了同性婚姻,但估计会继续祝福同性恋民事结合,而只要祝福同性恋就是违反圣经,无法自圆其说,呵呵
 
回复  支持[2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18 07:58:58 发表
国际不再恐同日,意大利总统发声支持性少数群体

天主教难办了,看来要继续祝福同性恋民事结合
 
回复  支持[2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18 07:13:31 发表
庄慧良:特朗普“统一说”的联想

美国总统特朗普星期一(5月12日)总结美中日内瓦经贸会谈时,貌似不经意地提及,中国大陆若同意开放市场,“这对统一与和平(unification and peace)非常有利”,舆论哗然。虽然美国国务院和美国在台协会第一时间表明,特朗普的言论是针对美中贸易关系,重申美国对台政策不变,但这句话已让台湾惴惴不安。

有人认为,特朗普向来语不惊人死不休,喜欢夸大、渲染,难免口误,无须在意。但了解特朗普性格与行事作风的学者,早在他重返白宫前就示警,商人本色的特朗普无时不刻不在打如意算盘,台湾迟早会被拿来与大陆交易。

还有人觉得,特朗普非政治外交专业人士,用词不精确,或许他意指经贸“整合”。但政治学者称“unification”是指分裂国家的统一,经贸整合不会用这个字,他们更好奇的是,特朗普讲这句话时,“脑中是否闪过这么说会影响美陆台关系和台湾的角色?”

更多政治外交与经济圈人士直指特朗普就是在拋“诱饵”。有台独理论大师之称的林浊水在脸书发文称:“不必怀疑,川普(特朗普)这样的人不会如此动心起念才怪:以统一做为压榨中国经济的诱饵,这和尼季(尼克逊和基辛格)以牺牲台湾换取联中制苏的战略利益迥不相同”。

熟悉陆美台关系的政治大学外交系教授黄奎博和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兼任副教授黄介正也指出,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和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兼外交部长王毅都曾跟美国说过,希望“支持中国和平统一”。特朗普了解大陆统一心切,希望和习近平通话,也盼大陆开放市场;而陆方若将此列为谈判条件也不令人意外。

即使日内瓦会谈未谈台湾议题,未来美中元首一旦通话或会晤,台湾议题必然会搬上台面。路透社就引述不具名的台湾高官表示担忧:“他(特朗普)是否会改变现状,接受台湾被‘吞并’?”大陆学者也提及美国未来肯定会打台湾牌,且力度不会小。

特朗普从选前到选后的谈话都清楚显示,只要他觉得合理、划算,凡事都可交易。唯特朗普深知今日美国的国力已大不如前,包括美国债务负担沉重,不愿再当世界警察,还进一步裁减政府官员、裁撤驻外使馆,要求盟国分担军费等,想方设法要让美国“再次伟大”。

所以在台海两岸方面,特朗普从未如前总统拜登表明愿出兵协防台湾,他还曾以桌子和笔尖来形容大陆和台湾,就知道两岸问题在特朗普心中份量的轻重,更何况美国的军力不如冷战时期占绝对优势,自不愿为非美国核心利益的台湾与大陆发生军事冲突。

这一个月来美中大打关税战,大陆努力“不跪”,结果特朗普先退让了。美国前财长萨默斯(Larry Summers)认为,即使有些难堪,修正做法并撤回高关税是明智的。

特朗普了解大陆最在乎的就是两岸统一,打台湾牌付出的成本小,获益高。大陆若愿妥协,美国也愿在两岸政策让大陆多拿点分,至少不再鼓动台独势力与大陆对抗。

不过,特朗普即使是有意识地提及“统一”,也不等于他赞成两岸统一。如前所述,他只是丢出“统一说”,想藉此迫使大陆作出一些让步,至少不要和美国强硬对抗。

赖清德政府就任近一年来,对内推行大罢免,内部严重分裂,“抗中保台”更使两岸情势急遽恶化,敌意螺旋不断升高。3月又宣布“中国为境外敌对势力”,要追随美国“脱中入北”。行政院长卓荣泰下乡宣讲大罢免时,还把“走向美国、走向欧洲、脱离中国”喊得震天价响。孰料特朗普突然急转弯,赖清德赶紧撇清关系说,“脱中入北”是学者的看法,强调其产业政策是立足台湾、布局全球,“当然有包括中国大陆在里面”。

赖清德接受日媒专访,还敦促各国以“非红供应链”制衡大陆不公平贸易,如今特朗普自诩开放中国市场是最重要的政绩之一,亚细安与中日韩(十加三)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意大利米兰发表联合声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在凸显赖政府的政策与现实严重脱节。

包括美国《外交政策》、《外交事务》等杂志也陆续刊出专文,要求“特朗普应该管管台湾”,称“台海爆发战争的风险很高,而且还在升高”。此时特朗普天外飞来一笔的“统一说”,更为赖清德下周的就职周年演说稿带来挑战。

——
刘亚巴郎(陪伴):让中国尝尝特朗普的铁拳!(代表很多耶教徒的心声,所以说耶狗心思恶毒,呵呵,所以我回敬耶狗:看你们怎么死!)
 
回复  支持[2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16 04:36:23 发表
新任教宗就职弥撒在即 台海两岸外交战悄声展开

新任罗马天主教宗良十四世的就职弥撒在星期天(5月18日)举行,台海两岸围绕教廷的外交战早已悄声展开。北京通过贺电递出橄榄枝的同时,也在“教宗空窗期”自行选出主教,测试梵蒂冈对主教协议的态度;台湾总统赖清德未能参加良十四世的就职弥撒,则再次掀起台梵关系生变疑虑。

罗马天主教枢机主教秘密会议上星期四(8日)选出69岁、同时拥有美国、秘鲁双国籍的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为新任教宗,名号为“良十四世”。这也是天主教历史上的首位美籍教宗。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中国大陆与台湾都开始加强发展与欧洲国家的关系,而梵蒂冈作为台湾在欧洲的唯一邦交国,自然成为两岸对欧外交角力的重点战场。

不过,中国大陆对教廷近期态度相对低调。已故教宗方济各4月逝世时,大陆是由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哀悼,且未派员参加方济各的葬礼。

在选出新任教宗的空窗期,中国官方天主教会举行两场主教选举,其中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天主教爱国会副主任吴建林当选上海教区辅理主教;河南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李建林担任河南新乡教区主教。

根据2018年签订的《中梵双方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性协议》精神,中国官方教会可以自行推选及任命主教,并将新当选的主教名单送往梵蒂冈交由教宗批准。但这两场选举意味着,在教宗人选未定之际,中国官方教会依旧自行推选主教。

良十四世获选为新任教宗后,中国官方天主教会则罕见地在上星期五(9日)发贺电。不过,相关贺电内容很快便在中国官方教会官网下架。

对于教廷未来对华政策,美国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赵全胜星期二(13日)在台湾大学一场座谈会上回答《联合早报》记者提问时分析,就他所知,教廷与中国已存在长时间的互动,私下也已达成许多客观理解(neutral understanding),因此对华政策应具有延续性,不会因教宗的出身而有所不同。

台湾辅仁大学意大利语文学系主任张孟仁接受本报采访时则分析,良十四世出身美国,北京对此必然有所疑虑,因此在教宗更替之际,快速推动主教任命行动,“非常明显是在测试这位美籍教宗的耐心”。

他说,良十四世的生长背景主要是在美国,且过去担任的职务,在对外事务方面涉入不深,因此对华政策上可能相较方济各来得更审慎。

但张孟仁也提到,新任教宗立场居中,未来内阁人事可能会在保守与革新派间取得平衡,现任教廷国务卿、枢机主教帕罗林(Pietro Parolin)的影响力可能延续,特别在中国事务上仍具参考价值。

另外,去年5月赖清德就职台湾总统后不久,帕罗林就提出,梵蒂冈希望在中国大陆设立常设办事处。这不仅被视为梵蒂冈有意进一步提升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也引发台梵关系生变的疑虑。

因此,张孟仁认为,帕罗林是否续任教廷国务卿,或由帕罗林的人马接任,相信也将是教廷对华政策、台梵关系走向的观察重点。此外,若新任教宗延续主教任命协议,快速承认陆方在教宗空窗期选出的主教,对台湾将是一大警讯。

对于新任教宗如何看待台海两岸,台湾前驻教廷大使李世明上星期任满返台退休,接受台媒访问时回忆,过去与良十四世互动,对方很清楚两岸的体制区别,令他印象深刻。

但在方济各逝世后,台北就全力交涉希望让赖清德亲赴梵蒂冈出席葬礼,可最终不论是方济各的葬礼,或是这星期天的良十四世就职弥撒,均由前副总统陈建仁担任特使参加,并由现任外交部次长吴志中陪同。

之前,2005年时任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逝世,同样为民进党籍的时任台湾总统陈水扁得以出席葬礼。 2013年,方济各就任时,国民党籍的时任台湾总统马英九也赴梵蒂冈观礼。

张孟仁分析,从当前教廷结构,以及良十四世的折衷色彩来看,赖清德未能出席就职弥撒,也在预期之中,但愿意让台湾代表团前往观礼,甚至会在星期五接见台湾代表团,也算是扛住一定压力。

他坦言,目前的教廷不太可能承担让赖清德踏进梵蒂冈的压力,而陈建仁在蔡英文首次执政时就担任副总统,深谙台湾外交脉络,并具宗教背景与语言优势,相信会是接下来作为维系台梵外交的不二人选。

陈建仁是天主教徒,曾在2010获梵蒂冈册封为耶路撒冷圣墓骑士及圣大额我略教宗骑士团勋章爵士。因此,自2016年民进党重新执政后,陈建仁一直是台湾对教廷外交的重要人选。他也曾六度晋见方济各,并获方济各亲自颁授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证章。
 
回复  支持[2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16 04:03:22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台前副总统陈建仁:祈祷赖清德参加新教宗就职典礼

賴清德指派陳建仁為慶賀教宗良十四世就職典禮特使

——
祈祷失败

賴赴梵受阻 外交成績單不及格(徐勉生)

繼錯過已故教宗方濟各的喪禮後,賴總統參加新任教宗良十四世就職典禮的希望再度落空。教廷為我邦交國,但賴總統卻踏不上梵蒂岡的土地,只能指派前副總統陳建仁擔任總統特使,而且連外交部長也未能出席,只由次長吳志中陪同,凸顯賴政府外交政策的失敗。

良十四世獲選新教宗時,賴總統除了向新教宗祝賀外,我政府也表示希望賴總統能親往梵蒂岡參加就職典禮。但賴總統此次仍指派陳建仁參加良十四世就職典禮。教廷為我邦交國,依照外交慣例,賴清德理應到場祝賀,可惜受到主客觀因素的限制,賴清德終究無法前往梵蒂岡參加盛典。

陳水扁擔任總統時,曾前往梵蒂岡參加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喪禮,賴清德卻無法參加方濟各教宗喪禮,這是因為時空環境不同。陳水扁在任時,教廷雖然一再向中共示好,但也知道改善雙方關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在與台灣往來時並不會有太多顧忌。然而如今教廷已與中共達成主教任命協議,雙方進一步改善關係指日可待,在這關鍵時刻,當然不希望受到賴清德因素的干擾而節外生枝。這是賴清德在方濟各教宗喪禮缺席的關鍵因素之一。

陳建仁日前代表我國出席教宗方濟各的喪禮時曾表示,新教宗就職典禮當然很希望邀請總統、副總統或外交部長去,但如今賴清德親訪的希望再次落空,不過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良十四世深獲前教宗方濟各信任,是方濟各教宗堅定的支持者,獲選後發表公開講話時呼籲全世界「搭起橋梁」,為「所有人」實現和平,希望能協助天主教教會為「這個世界的暗夜」帶來光明,更宣稱會繼續秉承方濟各的願景和改革。

方濟各教宗在世時,極為關切中國大陸天主教地下教會教友的處境,因此致力與大陸官方溝通協商。良十四世作為方濟各的繼任者、堅定的支持者,勢必將致力實現方濟各的遺願。在教廷心目中,大陸地下教會還處在暗夜中。良十四世強調「搭起橋樑」,為「這個世界的暗夜」帶來光明,正好可以對應到中國大陸。教廷並沒有棄台灣教友於不顧,但是當務之急是在得來不易的現有基礎上,繼續深化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在此大框架下,只好請賴清德以大局為重。

另一方面,賴清德赴梵受阻,也受到兩岸關係的影響。陳水扁在任時,兩岸關係雖然不睦,但陳水扁在就職時提出「四不一沒有」,使兩岸之間還保有一絲轉圜的空間。大陸雖然不願陳水扁參加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喪禮,但也沒有強力阻擾。

馬英九繼任總統後兩岸關係轉趨和睦,更重要的是兩岸之間建立了外交休兵的共識。因此當馬總統有意偕夫人一同參加方濟各教宗就職典禮時,教廷毫無顧忌地請義大利外交部核發簽證,使馬總統順利完成訪梵之旅。

然而賴清德不但否認兩岸同屬一中,還自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直接挑戰中共底線。日前在提出「賴17條」後,更指稱中國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在此情形下,北京藉各種機會反制賴清德,在國際場域阻絕台灣是必然的。

賴清德在面對教廷與大陸兩方都不討好的情形下,想要出訪梵蒂岡自是難上加難。對於我歐洲唯一的邦交國,馬英九能出訪,賴清德卻不能,在賴總統就職1周年的政績上,外交可說是交出了不及格的成績單。

(作者為前外交部歐洲司長)
 
回复  支持[2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15 08:18:24 发表
台前副总统陈建仁:祈祷赖清德参加新教宗就职典礼

賴清德指派陳建仁為慶賀教宗良十四世就職典禮特使

——
祈祷失败
 
回复  支持[2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15 06:38:36 发表
郑杰忆:美籍教宗的国际新视野

天主教会在冷战时期选出来自共产阵营的波兰教宗,在经历过第一位南美教宗后,超过2000年历史的这个宗教组织再度出现惊人之举,在世界秩序重整之际,选出第一位来自美国的教宗良十四世(Leo XIV)。

前教宗方济各尚未离世,保守派在他住院期间就开始酝酿选举继任者的枢密会议(conclave);方济各去世后,媒体每天推出新的“候选人”,教廷国务卿帕罗林(Pietro Parolin)和来自菲律宾的万民福音部部长塔格莱(Antonio Tagle)呼声最高,但候选人很多,没人有足够的选票突破三分之二的门槛。

在电影、媒体、赌盘和网红的推波助澜下,这次的枢密会议万众瞩目,在一位枢机喊出“我们有教宗了”之后,来自芝加哥的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出现在圣伯多禄大殿的露台,与挤满广场的信徒打招呼,不少人难掩惊讶。许多人认为他是黑马,事实上,他有传教牧灵经验,曾是奥斯定修会总会长,在教廷任职期间展现斡旋才能,立场不偏不倚,擅长聆听,他负责选任主教的工作,与各国枢机娴熟,因此一直在圈内的候选名单上,但他鲜少发声,躲过多数媒体的雷达。

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枢机们,抛开不让美国霸权掌握梵蒂冈的禁忌,选择了良十四世。当初,逃离宗教迫害的欧洲清教徒在北美建立家园后,一直对梵蒂冈怀有戒心,肯尼迪在1960年竞选美国总统时,刻意淡化他的天主教徒身分,美梵之间也直到1984年才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如今却出了一位美国教宗。很可能是枢机们认为,他是一位非典型的美国人,在秘鲁传教、担任主教的时间超过20年并拥有秘鲁国籍,然后才在方济各的召唤下到教廷工作。

这次有权参与秘密会议的枢机人数达到空前的133位,来自70个国家,许多人是第一次见面,有的人不谙教廷惯用的意大利语,选举前的枢机大会议题繁多,谨慎的梵蒂冈专家都认为,这次的资讯相当紊乱,结果难料,甚且担忧选举会旷日废时。然而,不到两天时间,普雷沃斯特在第四轮投票就出线,显示枢机很快凝聚出有共识的人选,一举突破三分之二选票的门槛,证明方济各提名的枢机人数虽多,脱离欧洲中心,一些国家第一次有枢机与会,亚洲并非天主教重镇,但份量大幅加重,枢机成员结构多样化,但在共同的信仰下团结,迅速选出新教宗。

冷战结束后,梵蒂冈期待美国领导打造多极的新秩序,但美国逐步走上独霸的单极路线,如今世界逐渐失序,国际多边组织功能不彰,教宗方济各在位12年期间,透过任命枢机建构一个不由强权主导,“全球南方”也可以公平发声的枢机团。良十四世的表现仍有待时间考验,但枢机快速选出新领袖,人数众多且背景多元化仍高效决策,显示方济各的大胆实验跨出了成功的一小步。

在选举教宗的秘密会议前,枢机接连开了12场大会,不只讨论教会的未来,也期待在战争、暴力和两极化的时代,新教宗能为世界带来希望。

普雷沃斯特首次以良十四世的身分面对群众时,在演说中提到10次“和平”,传承前任的路线,他说:“我们的耳中仍回荡着教宗方济各降福罗马城的微弱但始终坚强的声音。”方济各在去世前一天,抱病在复活节弥撒呼吁世界追求卸除武装的和平。在局势紧绷的失序世界里,说和平犹如投降,身为第一位来自奥斯定修会的教宗,良十四世的宣讲环绕着基督,强调基督复活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希望所有人都获得和平。

良十四世也明确表明,将继续推动前教宗方济各开启的“共议同行”(sinodalità)。今年3月,方济各在病榻上批准长达三年的“共议同行”路线图,这份文件攸关天主教会“去中心化”的结构改革,将推动更多由下而上的参与,影响女性角色、同性恋,以及天主教会与社会、与其他宗教的关系等议题。良十四世虽延续方济各路线,但也展现个人风格,首次以教宗身份亮相时,有别于简朴的方济各仅穿教宗白袍,还穿上红色斗篷,回归教宗的传统衣着,在讲究仪式象征的天主教,以衣装向保守派示好。

与方济各的随和奔放大胆发言不同,良十四世沉稳内敛谨言慎行,身居要津,但很少对关键议题表态,他对于女性司铎、祝福同性伴侣、神职独身制等争议热点的立场并不鲜明。不过,2019年改信天主教的美国副总统万斯在为特朗普大规模驱逐移民的政策辩解时,把天主教“爱的秩序”(Ordo Amoris)扭曲为“爱的差序格局”,解释要依序先爱家人、邻人,接着爱社区和同胞之际,普雷沃斯特在社群媒体分享了一篇文章,指出“万斯错了,耶稣没有要我们为爱的人排序”。

普雷沃斯特选择“良十四”是向良十三世教宗致敬,这位前教宗在1891年发表的《新事》(Rerum Novarum)通谕,洞悉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全球现在则面临人工智能的颠覆性挑战。这让特朗普支持者抨击他是“马克思主义者”,特朗普第一任期的总统顾问班农就说,良十四代表着反特朗普的“深层教会”,对美国天主教徒而言,是最糟的选择。

当特朗普想打造“让美国再度伟大”(MAGA)的国际新秩序时,领导14亿天主教徒的第一位美国教宗,提供了另一个新视野。

(作者是旅居意大利的台湾记者、社会学博士)
 
回复  支持[2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15 06:29:33 发表
毕达:天主教重心将转向欧洲以外

超过14亿天主教徒迎来了新的牧羊人。这是我一生中遇到的第四位教宗。我年轻时认识的教宗约翰·保禄二世是波兰人,他激发了民众的热情,树立了传教士教宗的新风格,也对东欧政治变革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并没有回避参与政治,我经常听到他在回到故乡时呼吁,在年轻的资本主义波兰朝着不可否认的经济成功迈进时,不要忘记最弱势的群体。在教义问题和教会对少数群体及变革的开放方面,他与塑造他的时代是一致的。

继波兰人之后是德国人本笃十六世。他是知识分子与温和的保守派。我多次听到人们对他富有洞察力的写作表示赞赏。性格有些傲慢的本笃十六世并不像约翰·保禄二世那样能俘获人心,但他在退位时却展现了个人勇气。他作为荣休教宗的最后几年,给继任者蒙上了一定的阴影。

来自阿根廷的方济各是历史上第一位以服务于教会有需要的人为名号的教宗,他继前任之后,给人留下了人民保民官的印象。在某些群体中,他激发了希望,而在另一些群体中,他则引发担心,特别是教会作为一个团体以及梵蒂冈的官僚机构,一些人担忧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

对于教会保守派来说,方济各是一位南美洲左派人士。他对俄罗斯在乌克兰犯下的无可争辩的罪行,言辞含糊不清,没有明确谴责,引起波兰天主教徒的反对和愤慨。这证明人们出生长大的地方对他们看待现实有多大的影响。在教会内部,我作为天主教徒,很难说出方济各发起的真正改变。虽然没有发生革命,但这可能只是时间问题。值得强调的是,方济各将在未来20年间接影响教会——绝大多数红衣主教,即共同决定天主教会和选举教宗的人,都是他提名的人。

良十四世的时代已经到来,欧洲最初的评价非常正面。他虽是美国人,但反对 “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运动,与总统特朗普在道德上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拥有秘鲁血统的外国人,血液里流淌着多民族的基因,世界上有一半的人都可以称他为自己的一员。身为一位高效的管理者,他所选择的名字,可能表明他不会成为一位代表精英的教宗。前一任的良十三世教宗,致力于定义教会在工业时代现代化世界中的作用,及其与劳工运动的关系。

因此,如果有人根据新教宗的国籍,认为他会受到美国保守派的影响,那可能是大错特错的。有一件事不会改变——天主教会在所谓的旧大陆世界(欧洲)中的重要性将继续下降,而在新大陆上(美洲)获得更多信徒群体。事实证明,即使是天主教,其宗教重心也正在转移到欧洲以外。

(作者Piotr Karpinski是波兰中文翻译工作者)
 
回复  支持[2反对[2]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15 06:05:06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中国天主教徒特别担忧天主教的发展不符合他们的“期待”,仿佛天主教的发展变化他们有能力干预似的。呵呵

陈日君的两大幻觉:能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能影响罗马教廷决策

陈日君已经失败,不影响中国天主教徒继续两大幻觉

你们为什么害怕天主教改变?因为天主教是你们唯一的精神寄托,你们为了信天主教已经付出最大代价。天主教改变,意味着你们的种种代价很可笑,你们当然崩溃。呵呵呵呵

要怪,就怪你们赌性太大,把一切都压在天主教。你们对世界的认识太狭窄了,已经完全被天主教洗脑了。没有后手,一棵树上吊死。

耿庆文:迈向成熟的信仰——教宗良十四世面临的社会挑战

2025年5月8日,梵蒂冈城西斯廷教堂的烟囱冒出白烟,天主教会迎来新任教宗良十四世。他将领导这个拥有千年传统的宗教面对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就在选举教宗的闭门会议召开前夕,法国《十字报》于5月6日刊登了捷克神学家兼宗教学者托马斯·哈利克(Tomas Halik)的一篇专文,题为《教会必须迈向更成熟的基督信仰》。哈利克的论点揭示出,社会变迁对宗教机构与信仰实践构成的深层挑战,不仅体现了神学思维的进程,更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信仰所面临的危机。

在“后世俗化”时代,宗教的角色正在经历质的转变。过去,信仰通常被视为族群文化的一部分,人们生于某一特定宗教传统之中,往往不须选择,甚至无从选择。这种文化性的信仰形态,在20世纪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社会学家彼得·伯格(Peter Berger)与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宗教正逐渐变得“选择化”(optionalized)与“个人化”(privatized)。换句话说,信仰不再只是文化身份的延续,而是个体对灵性渴望与伦理召唤主动回应的结果。

信息科技的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普及,使知识权威去中心化。教义不再仅由神职人员垄断与传递,信徒可以轻松接触来自全球的神学资源与宗教讨论。这种“信息平坦化”的现象,令教会传统的讲坛式权威不再具唯一性。

与此同时,当代社会所强调的个体自由与伦理自律,也对僵化的教会训导提出质疑。许多年轻信徒对于生育自主、性少数群体(LGBTQ+)权益、种族正义与环境保护等议题,持有和教会不同的观点。他们希望信仰能够与现代伦理建立桥梁,而不是迫使他们在信仰与现实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对此,教宗方济各在任期间,多次呼吁教会应放下审判者的姿态,转而成为倾听者与理解者。他主张,教会应学习面对疑惑与多元,而不是一味排斥异见。因为,“怀疑不是信仰的对立面,而是信仰成熟的起点”。

所谓“成熟的信仰”,指的是不再依赖外在权威或文化压力的支持,而是根植于个体内在的自由意志、良知判断与公共责任感。社会学上称这种现象为“信而不属”(believing without belonging):人们虽然不再参与固定的宗教仪式与组织,但依然怀有深刻的宗教情怀与道德关怀。因此,现今教会的角色也必须重新定位。教会不再是道德的裁判者,而应成为同行者、陪伴者与对话者。尤其在网络社会中,教会必须学习使用新的语言与媒介来传达信仰内涵。

迈向成熟信仰的关键,不仅在于神学思想的深化,更在于对社会结构与文化语境的理解与回应。面对伦理多元化与个体主体化的社会现实,若教会能谦卑地承认权威的转移,聆听信徒的挣扎,并提供深刻且有温度的信仰资源,将不仅能维持其存在价值,更有可能重建其信任与影响力。

总而言之,“成熟的信仰”是一条从威权体制走向灵性深度、从教条主义迈向伦理实践的信仰之路。在数码时代与社会转型的夹缝中,这不仅是一种宗教的生存策略,更是信仰得以真诚延续的唯一可能。

(作者是加拿大文化观察者)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15 05:57:30 发表
耿庆文:迈向成熟的信仰——教宗良十四世面临的社会挑战

2025年5月8日,梵蒂冈城西斯廷教堂的烟囱冒出白烟,天主教会迎来新任教宗良十四世。他将领导这个拥有千年传统的宗教面对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就在选举教宗的闭门会议召开前夕,法国《十字报》于5月6日刊登了捷克神学家兼宗教学者托马斯·哈利克(Tomas Halik)的一篇专文,题为《教会必须迈向更成熟的基督信仰》。哈利克的论点揭示出,社会变迁对宗教机构与信仰实践构成的深层挑战,不仅体现了神学思维的进程,更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信仰所面临的危机。

在“后世俗化”时代,宗教的角色正在经历质的转变。过去,信仰通常被视为族群文化的一部分,人们生于某一特定宗教传统之中,往往不须选择,甚至无从选择。这种文化性的信仰形态,在20世纪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社会学家彼得·伯格(Peter Berger)与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宗教正逐渐变得“选择化”(optionalized)与“个人化”(privatized)。换句话说,信仰不再只是文化身份的延续,而是个体对灵性渴望与伦理召唤主动回应的结果。

信息科技的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普及,使知识权威去中心化。教义不再仅由神职人员垄断与传递,信徒可以轻松接触来自全球的神学资源与宗教讨论。这种“信息平坦化”的现象,令教会传统的讲坛式权威不再具唯一性。

与此同时,当代社会所强调的个体自由与伦理自律,也对僵化的教会训导提出质疑。许多年轻信徒对于生育自主、性少数群体(LGBTQ+)权益、种族正义与环境保护等议题,持有和教会不同的观点。他们希望信仰能够与现代伦理建立桥梁,而不是迫使他们在信仰与现实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对此,教宗方济各在任期间,多次呼吁教会应放下审判者的姿态,转而成为倾听者与理解者。他主张,教会应学习面对疑惑与多元,而不是一味排斥异见。因为,“怀疑不是信仰的对立面,而是信仰成熟的起点”。

所谓“成熟的信仰”,指的是不再依赖外在权威或文化压力的支持,而是根植于个体内在的自由意志、良知判断与公共责任感。社会学上称这种现象为“信而不属”(believing without belonging):人们虽然不再参与固定的宗教仪式与组织,但依然怀有深刻的宗教情怀与道德关怀。因此,现今教会的角色也必须重新定位。教会不再是道德的裁判者,而应成为同行者、陪伴者与对话者。尤其在网络社会中,教会必须学习使用新的语言与媒介来传达信仰内涵。

迈向成熟信仰的关键,不仅在于神学思想的深化,更在于对社会结构与文化语境的理解与回应。面对伦理多元化与个体主体化的社会现实,若教会能谦卑地承认权威的转移,聆听信徒的挣扎,并提供深刻且有温度的信仰资源,将不仅能维持其存在价值,更有可能重建其信任与影响力。

总而言之,“成熟的信仰”是一条从威权体制走向灵性深度、从教条主义迈向伦理实践的信仰之路。在数码时代与社会转型的夹缝中,这不仅是一种宗教的生存策略,更是信仰得以真诚延续的唯一可能。

(作者是加拿大文化观察者)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14 16:18:10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这两天,“妙神之器”这个公众号很热闹,天主教徒纷纷展望下一任教皇。众人迫切期待下一任教皇带领天主教重振雄风。

对此,我预判一句:心术不正将会失望(你们中大多数人都是心术不正)

再说一遍:心术不正者将会失望,天主教不会如你们所愿 :)

“传播福音”是高尚外衣,夹带私货才是目的 :)

很多天主教徒,认为方济各是个意外,只要方济各死了,就可以“拨乱反正”。拭目以待,呵呵

方济各究竟是开风气之先、决定今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天主教的发展,还是一个偶然的意外。拭目以待,呵呵

新教宗名号为什么不是“方济各二世”,而是“良十四世”?教宗的好友如是说…

新任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ne XIV)在5月8日,确定了“良”的名号,按照他后来自己的解释,这个名号是为了致敬教宗良十三世。

这位本名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的新教宗,未沿用"方济各二世"名号,教宗良十四世的秘鲁好友佩德罗·瓦斯克斯(Pedro Vásquez)神父,日前在接受西班牙《国家报》专访时,首度披露这一选择背后的深意。

82岁的瓦斯克斯神父与良十四世相交数十年,他解释说:"新教宗放弃'方济各二世'之名,是为避免激怒枢机团中的极端保守派势力(non avrebbe voluto indispettire le frange più reazionarie della Chiesa Cattolica)。"

瓦斯克斯神父的这份确信源于他与普雷沃斯特的长期关系。在枢机团闭门会议开始前几天,两人仍保持着长期的网络通信:经常通过WhatsApp联系。

瓦斯克斯说:"2023年当他被任命为枢机主教时,我曾开玩笑地给他发消息:'这是教宗给你的信号,要让你成为更重要的角色'。而他回复我:'你敢!'(Non ti azzardare,翻译成‘你敢!’略生硬,但意思不差,就是让作为朋友的老神父别乱说的意思)"

然而这位老神父当时说中了:"我们在闭门会议前停止了信息往来。因为他需要保持隔离,我不想打扰他。现在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他给他送上祝福:罗伯特?还是圣父?(Robert? Santo Padre? )"

瓦斯克斯神父透露了关于教宗的许多此前不为人知的细节。 "我们之间从一开始就有默契,""我在这里(奇克拉约)就曾见过他流泪。"在他抵达秘鲁北部后不久,有人曾对他"无礼"。他透露,普雷沃斯特是"一位学者、知识分子,但非常务实",至少在秘鲁长期任职期间,他从不介意亲力亲为。"饭后他会自己把盘子端回厨房;疫情期间他还亲自下厨。"

据瓦斯克斯回忆,他在疫情期间亲自下厨、为社区紧急搭建制氧设备;在飓风灾害中"像普通农民一样踩着泥泞运送物资";更成立专门委员会救助数万名流亡的委内瑞拉移民。这些经历塑造了他"从人间疾苦中见证神性"的牧灵哲学。

尽管未沿用方济各之名,良十四世将在关键领域延续改革,包括移民议题、女性参与和神学教育方面。已故教宗方济各以"穷人的教会"理念重塑天主教面貌,但其激进改革亦引发保守派抵触。而良十四世通过名号选择既向改革精神致敬,又以历史名号"良"(上一位良十三世以推动现代天主教社会训导著称)释放调和信号。正如瓦斯克斯神父所言:"他相信真正的变革始于厨房,而非象牙塔。"

根据瓦斯克斯的说法,普雷沃斯特在秘鲁时期的一个小举动可能预示了他作为教宗将如何对待女性:“他刚到任时就说过:为什么堂区的辅祭必须只能是男孩?他还为女孩开启了辅祭的大门。"

不好意思让保守派失望了,良这个名号只是用来哄哄你们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14 16:08:51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这两天,“妙神之器”这个公众号很热闹,天主教徒纷纷展望下一任教皇。众人迫切期待下一任教皇带领天主教重振雄风。

对此,我预判一句:心术不正将会失望(你们中大多数人都是心术不正)

再说一遍:心术不正者将会失望,天主教不会如你们所愿 :)

“传播福音”是高尚外衣,夹带私货才是目的 :)

很多天主教徒,认为方济各是个意外,只要方济各死了,就可以“拨乱反正”。拭目以待,呵呵

方济各究竟是开风气之先、决定今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天主教的发展,还是一个偶然的意外。拭目以待,呵呵

新教宗名号为什么不是“方济各二世”,而是“良十四世”?教宗的好友如是说…

新任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ne XIV)在5月8日,确定了“良”的名号,按照他后来自己的解释,这个名号是为了致敬教宗良十三世。

这位本名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的新教宗,未沿用"方济各二世"名号,教宗良十四世的秘鲁好友佩德罗·瓦斯克斯(Pedro Vásquez)神父,日前在接受西班牙《国家报》专访时,首度披露这一选择背后的深意。

82岁的瓦斯克斯神父与良十四世相交数十年,他解释说:"新教宗放弃'方济各二世'之名,是为避免激怒枢机团中的极端保守派势力(non avrebbe voluto indispettire le frange più reazionarie della Chiesa Cattolica)。"

瓦斯克斯神父的这份确信源于他与普雷沃斯特的长期关系。在枢机团闭门会议开始前几天,两人仍保持着长期的网络通信:经常通过WhatsApp联系。

瓦斯克斯说:"2023年当他被任命为枢机主教时,我曾开玩笑地给他发消息:'这是教宗给你的信号,要让你成为更重要的角色'。而他回复我:'你敢!'(Non ti azzardare,翻译成‘你敢!’略生硬,但意思不差,就是让作为朋友的老神父别乱说的意思)"

然而这位老神父当时说中了:"我们在闭门会议前停止了信息往来。因为他需要保持隔离,我不想打扰他。现在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他给他送上祝福:罗伯特?还是圣父?(Robert? Santo Padre? )"

瓦斯克斯神父透露了关于教宗的许多此前不为人知的细节。 "我们之间从一开始就有默契,""我在这里(奇克拉约)就曾见过他流泪。"在他抵达秘鲁北部后不久,有人曾对他"无礼"。他透露,普雷沃斯特是"一位学者、知识分子,但非常务实",至少在秘鲁长期任职期间,他从不介意亲力亲为。"饭后他会自己把盘子端回厨房;疫情期间他还亲自下厨。"

据瓦斯克斯回忆,他在疫情期间亲自下厨、为社区紧急搭建制氧设备;在飓风灾害中"像普通农民一样踩着泥泞运送物资";更成立专门委员会救助数万名流亡的委内瑞拉移民。这些经历塑造了他"从人间疾苦中见证神性"的牧灵哲学。

尽管未沿用方济各之名,良十四世将在关键领域延续改革,包括移民议题、女性参与和神学教育方面。已故教宗方济各以"穷人的教会"理念重塑天主教面貌,但其激进改革亦引发保守派抵触。而良十四世通过名号选择既向改革精神致敬,又以历史名号"良"(上一位良十三世以推动现代天主教社会训导著称)释放调和信号。正如瓦斯克斯神父所言:"他相信真正的变革始于厨房,而非象牙塔。"

根据瓦斯克斯的说法,普雷沃斯特在秘鲁时期的一个小举动可能预示了他作为教宗将如何对待女性:“他刚到任时就说过:为什么堂区的辅祭必须只能是男孩?他还为女孩开启了辅祭的大门。"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14 07:01:07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良十四明确要求枢机们接纳梵二会议的精神,并继承方济各的遗产。

造反派继续造反啊,呵呵

改造天主教的第一步,就是使陈日君小德兰萤火虫之流意识到他们的妄想绝无可能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11 15:44:07 发表
良十四明确要求枢机们接纳梵二会议的精神,并继承方济各的遗产。

造反派继续造反啊,呵呵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09 12:18:08 发表
良十四在任主教部部长期间,曾推动与中国政府的非正式接触,支持中梵2018年签署的《临时协议》,称“北京履约率超90%”。但他同时强调“爱国会主教需获教廷认可”,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可能让中梵关系进入新阶段。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09 08:39:13 发表
新教宗首次露面 预示他将如何领导14亿天主教徒

新当选天主教罗马教宗的良十四世,星期四(5月8日)首次出现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阳台上,就向世人透露三个重要线索,预示着他将如何领导拥有14亿信徒的天主教会。

综合《纽约时报》和路透社报道,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烟囱于星期四傍晚冒出白烟,表示133位枢机主教已选出第267任教宗。枢机主教团133名枢机主教5月7日开始进行选举新教宗的秘密投票。上任教宗方济各4月21日因病去世,享年88岁。

现年69岁、原名为罗伯多·方济各·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的新教宗良十四世(Leo XIV),拥有美国和秘鲁双国籍,是美国首位教宗。1955年9月14日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出生,晋铎后在秘鲁服务多年,并在修会内承担管理职责。

报道称,良十四世为自己选择的封号良十四世是第一个重要的信号。历任教宗经常以他们选择的封号来传递他们任内的优先事项。上月去世的方济各的封号取自一位拒绝财富,关爱穷人的13世纪意大利修士和圣徒——圣方济各·阿西西。

耶稣会评论员托马斯·里斯神父说:“通过选择‘良十四世’这个封号,他表明自己将致力于天主教会的社会教义。”(良十三曾发表《新事》通谕)

第二个线索是良十四世星期四首次站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阳台上,向信徒致意并颁赐他的第一个宗座降福,他以意大利语说:“降福罗马城和全世界。”

这明确强调了世界需要和平,而这也是方济各生前一直呼吁的。

良十四世向聚集在圣彼得广场的信众讲话时使用的是天主教教宗的官方语言意大利语,他也简短地以西班牙语向他之前服务的秘鲁社区致意。

良十四世全程讲话没有使用英语,也没有在讲话中提到美国。

来自世界各地的枢机主教在选举新一任教宗前发表一份声明,对“乌克兰、中东和世界其他许多地区”的冲突表示哀叹,并“衷心呼吁”和平。

良十四世说,他希望传扬上帝的和平,并称之为“谦卑而坚韧、解除武装和令人放下戒备的和平”。

报道指第三个线索来自良十四世选择的教宗礼服。

方济各打从2013年当选教宗的那一天起,就舍弃梵蒂冈传统,不穿戴纯金戒指、丝绒和毛皮,选择简约朴实风格。

良十四世星期四站上圣彼得大教堂的阳台时,在白色教宗礼服外面套上一件传统的红色教宗长袍,这显示虽然良十四世继承方济各的传统,但他也表明自己是一位全然不同的新教宗。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09 02:23:16 发表
网友 匿名 的原文:

新任教宗良十四世
意欧视点 2025年05月09日 01:34

在历时两天的秘密会议后,枢机团于今日傍晚通过白烟向世界宣告,69岁的美国籍枢机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当选为天主教第267任教宗,尊号良十四世(Leone XIV)。

良十四世(Leone XIV)本名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1955年9月14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其父为法意混血后裔,母亲则是西班牙移民,这种多元文化背景塑造了他独特的国际视野。作为多语言专家,他精通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和葡萄牙语,同时通晓拉丁语与德语。

普雷沃斯特于1977年获得维拉诺大学数学与哲学双学位,展现出卓越的学术能力。1982年在罗马晋铎后,他继续深造,于1987年以优等成绩获得宗座圣多玛斯大学教会法学博士学位。其拉美服务经历尤为突出,自1985年起在秘鲁传教长达14年,先后担任丘卢卡纳斯教区秘书长、特鲁希略修院院长等重要职务。2014年,他被教宗方济各任命为奇克拉约主教,成为首位领导秘鲁教区的美国籍主教。2023年他接替枢机韦莱出任主教部部长,同年9月获擢升为枢机。按传统,新教宗将于三日内举行就职弥撒。值得注意的是,其选择的"良十四世"尊号意味深长——上一位使用该名号的教宗(1758-1769年在位)以推动教会学术研究著称,这或许预示新教宗将强化信仰与理性的对话。

回头看,韩清平猜中了。这是韩清平前两天文章的节选:

除了目前呼声比较高的前国务卿帕罗林(Parolin)枢机、前福传部代理部长塔格莱(Tagle)枢机、意大利主教团团长暨博洛尼亚总主教祖皮(Zuppi)枢机、法国马赛总主教艾弗林(Aveline)枢机外,我个人却在内心深处悄悄地更愿意看到这位一直没有被媒体予以足够关注的枢机——前主教部部长罗伯特·方济各·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成为第267位教宗!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这位两年前才被擢升的枢机:于1955年生于美国芝加哥的普雷沃斯特,年轻时在大学读的是数学专业,后加入奥斯定会,在芝加哥天主教神学联合大学(Catholic Theological Union)神学硕士毕业并于1982年晋铎后,又赴罗马攻读教会法学博士学位。1988年,他被派往秘鲁服务,在十年的时间里,既在修院教过书,也在堂区服务过,特别关注生态保护和原住民的权益。

1998年,他被选为奥斯定会芝加哥省会的会长,但在2001年的总会大会中,又被选为奥斯定会总会长,直到2013年。也正是在这一年,教宗方济各当选,遂在2015年派他再回秘鲁,担任秘鲁奇克拉约(Chiclayo)教区的主教;自2023年起,他被教宗召回罗马,担任主教部部长及宗座拉丁美洲委员会主席至今。

从如上简历不难看出,即将七十岁的普雷沃斯特枢机,有一半的人生是在秘鲁和意大利度过的,而且是在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职务。更重要的是,他既有美国和欧洲的生活、学习、工作经历,也有在偏远落后的拉美地区服务的丰富阅历。如果他能成为方济各教宗的接班人,除了个人性格和风格有所不同(普雷沃斯特看上去比较内敛、沉稳,而方济各则是我们所熟悉的随和、自然、外向),其他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对圣座部门的熟悉、和世界各地主教的关系、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了解、对奥斯定会所在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亲自到访、至少精通英、西、意三大语言……。

最后一点则是:他是我的学长,毕业于同一所神学院,如果他能当选,我的“母校”CTU就更出名了……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09 01:46:05 发表
新任教宗良十四世
意欧视点 2025年05月09日 01:34

在历时两天的秘密会议后,枢机团于今日傍晚通过白烟向世界宣告,69岁的美国籍枢机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当选为天主教第267任教宗,尊号良十四世(Leone XIV)。

良十四世(Leone XIV)本名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1955年9月14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其父为法意混血后裔,母亲则是西班牙移民,这种多元文化背景塑造了他独特的国际视野。作为多语言专家,他精通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和葡萄牙语,同时通晓拉丁语与德语。

普雷沃斯特于1977年获得维拉诺大学数学与哲学双学位,展现出卓越的学术能力。1982年在罗马晋铎后,他继续深造,于1987年以优等成绩获得宗座圣多玛斯大学教会法学博士学位。其拉美服务经历尤为突出,自1985年起在秘鲁传教长达14年,先后担任丘卢卡纳斯教区秘书长、特鲁希略修院院长等重要职务。2014年,他被教宗方济各任命为奇克拉约主教,成为首位领导秘鲁教区的美国籍主教。2023年他接替枢机韦莱出任主教部部长,同年9月获擢升为枢机。按传统,新教宗将于三日内举行就职弥撒。值得注意的是,其选择的"良十四世"尊号意味深长——上一位使用该名号的教宗(1758-1769年在位)以推动教会学术研究著称,这或许预示新教宗将强化信仰与理性的对话。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08 10:50:34 发表
意欧视点的宣传口径和我基本一致
 
回复  支持[0反对[0]
本站网友 匿名
2025-05-08 05:05:11 发表
黑烟!教宗选举第一轮投票,无人胜出!

当地时间5月7日晚20时50分(北京时间5月8日02时50分),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烟囱升起黑烟,表明首轮投票未能产生新任教宗。
 
回复  支持[0反对[0]

 376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也评两句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还没有注册?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