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主日圣道礼仪-甲年

十月份 末日喜筵(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


 


  请吃喜酒,是许多民族由来已久的习俗;在以色列人间也很盛行。所以,在旧约圣经中,我们屡次读到有关婚宴的记载,惯常用来象徵默西亚时代的富庶,以及被迫害的天主子民最後胜利的光荣。譬如,圣咏第23篇的作者说:「天主是我的牧人,我实在一无所缺」,又说:「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宴席,在我头上傅油,使我的杯爵满溢」

  今天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弥撒礼仪援引婚宴的比喻,来预示世界末日,说明救恩和教会的普遍性,基督救世工程的终归告成,以及我们个人的得救问题。

  先从读经一说起。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一取自依撒意亚先知书的第25章第6到10节,内容谈到「末日喜筵」。这 所谓「末日」是指默西亚时代;「末日喜筵」除了象徵默西亚时代的富庶外,更意味着救恩的普遍性。这样,依撒意亚先知就在这篇读经中,预言了基督的来临,并宣布了基督将召集普世万民,建立他的圣教会。

  今天读经一这样说:

  在熙雍山上,万军的上主要为万民摆设盛宴,备有丰美的食物和香醇的陈酒:食物是精选的,陈酒是上等的。他要在这座山上,揭去遮住万民的守丧的头巾,和掩盖各国的殓布,他要永远消灭死亡。我主、上主要从每个人的脸上抹去眼泪,要由整个地面除去他民族的耻辱:因为上主这样说过。

  到那一天,有人要说:看!这是我们所期待的拯救,我们的天主,这是我们所依赖的上主。我们要因他的救援而鼓舞喜乐,因为上主的手停留在这座山上。(依25: 6-10)

  在介绍本主日弥撒的福音之前,我们先要记得:耶稣曾自比为新郎,说他的门徒之所以不像洗者若翰的门徒,和法利塞人一样常常禁食,是因为他尚跟他们在一起。他说:「新郎跟宾客在一起的时候,宾客怎能哀痛呢?但到了时候,新郎就从他们中间被劫去,那时他们就要禁食了。」(玛9: 14-15)後来,耶稣在受难前夕建立圣体圣事後,接着便向门徒们说:「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後,我不再喝这葡萄酒了,直到在我父的国 那一天,与你们同喝新酒。」所谓「喝新酒」,就是上述依撒意亚先知所预言的「末日喜筵」。

  关於「末日喜筵」,在对观福音中有两篇相似而不相同的记载:一篇在圣路加福音(14: 16-24),另一篇就是本主日弥撒的玛窦福音第22章第1到14节。它这样说:

  那时,耶稣又用比喻给他们说:「天国好比一个君王,为自己的儿子办婚宴。他派遣他的仆人去邀请客人前来赴宴,但他们不肯来。他又派遣其他的仆人,说:『你们对客人说:看!我的酒席已经预备好了,牛和肥畜都已宰杀了,一切都齐备了,请来入席吧!』但客人们不理睬,都走了。一个到自己田 去,一个作买卖去,其馀的竟然把他的仆人抓住,凌辱後杀死了。君王大怒,发兵去诛灭了这些杀人凶手,焚烧了他们的城市;然後对仆人说:『婚宴已齐备了,但被邀请的人都不配。你们现在到路口去,不论遇到谁,都邀请来赴宴。』那些仆人出去,到大路上,把遇到的人,无论好人坏人,全都叫进来,婚宴厅中坐满了客人。(玛22: 1-10)

  我们刚才听了圣玛窦所载关於「末日喜筵」,与圣路加福音第14章第15到24节所记载的不尽相同。除了情节上的差异不谈之外,值得注意的是两个比喻的不同旨趣。圣路加记述这个比喻,目的是在说明救恩的普遍性。不但是天主子民以色列人,即使原来并不是天主子民的万民或异邦人,也都被邀请来参与「末日喜筵」。这似乎更接近耶稣讲这个比喻的原始意义。圣玛窦写下福音时,教会已经成立,而且在教会中已有良莠不齐的现象。所以,在圣玛窦的记载中,比喻的重心便由「被邀请」转迁到「接受邀请」。它的主旨便不只是救恩的普遍性,而是得救的条件,即相称地答覆天主的邀请,或得救的人的资格,即相称的生活。

  从这方面看来,圣玛窦福音记述的婚宴比喻,与圣玛窦福音第13章所记载的「稗子」和「往海 撒网」的比喻有异曲同功的作用。所以,在这个比喻的结束也像在那两个比喻中一样,有「扔在火炉 ,在那 要有哀号和切齿」这样的字句。

  本主日的弥撒礼仪给予我们两个教训。一个是感谢天主的邀请,另一个是警惕自己如何相应地答覆天主的邀请。在我国天主教传统的早晚课中有五拜礼和五谢礼。五谢礼中的第四谢:「四:谢天主赐我进教引我升天之恩」,以及五拜礼中第五拜:「五拜:恳祈圣母转求天主赐我善终恩佑」,正好表示这两种心情。我们要时常把它们记在心 。

  主内的兄弟姊妹们,
  请吃喜酒,是许多民族由来已久的习俗;在以色列人间也很盛行。所以,在旧约圣经中,我们屡次读到有关婚筵的记载,惯常用来象征默西亚时代的富庶,以及被迫害的天主子民最後胜利的光荣。譬如,圣咏第二十二篇的作者称天主是他的牧人,说:

  "我实在一无所缺",又说:"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宴席,在我头上傅油,使我的杯爵满溢"

  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弥撒礼仪援引婚筵的比喻。第一篇读经谈到"末日喜筵"。这里所谓"末日"是指默西亚时代;"末日喜筵"除了象征默西亚时代的富庶外,更意味着救恩的普遍性。在这篇读经里,依撒意亚先知,藉着"末日喜筵"的比喻,预言了基督的来临,并宣布了他将召集普世万民,建立他的圣教会。

  福音谈到一个君王为自己的儿子办婚宴。我们记得:耶稣曾自比为新郎。他的门徒不像洗者若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一样常常禁食,因为他尚跟他们在一起。他说:

  "新郎跟宾客在一起的时候,宾客怎能哀痛呢?但到了时候,新郎就从他们中间被劫去,那时他们就要禁食了。"

  後来,耶稣在受难前夕建立圣体圣事,在让门徒们吃了他的身体和喝了他的血之後,接着便向他们说:

  "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後,我不再喝这葡萄酒了,直到在我父的国里那一天,与你们同喝新酒。"

  所谓"喝新酒",就是指一个君王为自己的儿子办婚宴的比喻。这比喻圣路加福音也记载了,不过旨趣与本主日所诵读的圣玛窦福音不同。圣路加的记述似乎更接近耶稣讲这个比喻的原始意义,它着重说明救恩的普遍性。不但以色列人,即使原来不是天主子民的万民或异邦人,也将被邀请来参与"末日喜筵"。

  当圣玛窦撰写福音时,教会已经成立,而且在教会内已发生了良莠不齐的现象。所以,在他的记载中,比喻的重心便由邀请转迁到接纳。它的主旨已不再是救恩的普遍性,而是得救的条件,或得救的人的资格了。

  从这方面看来,圣玛窦福音记述的婚筵比喻,与同一福音所记载的"莠子"和"往海内撒网"的比喻有异曲同功的作用。所以,在这个比喻的结束也像在那两个比喻中一样,也有这样一句话,说∶

  "扔在火窑里,在那里要有哀号和切齿"。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
  本主日弥撒的迅息与上主日完全相同。教会是普世性的。不但耶稣的同胞以色列人,所有民族都被召进入教会。但是被召是一件事,得救是另一件事。所以圣玛窦在记述了耶稣所讲的婚宴比喻之後,又添加了"一个没有穿婚宴礼服的人"的情节,他被发现後,便被丢在外面黑暗中∶那里要有哀号和切齿。圣玛窦更援引耶稣的话解释说∶

  "因为被召的人多,被选的人少"。

  这不是恐吓和威胁我们,而是要我们提高警惕。
  基督我们赞美你。亚孟。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