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会在第七世纪开始在四旬期第五主日纪念耶稣苦难。从这天起直到复活瞻礼,圣堂里的圣像都要用紫色的布遮盖起来。这个习俗是在第七世纪才开始的。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以後,圣教会决意复兴礼仪,而取消了这个习俗。现在圣教会采用初期教会的措置,把耶稣复活瞻礼前的一个星期定为苦难主日。并开始最伟大的一周──圣周──,以纪念耶稣基督的逾越事迹。
本主日是苦难主日的第一天,也就是圣枝主日。在本主日的弥撒开始前,许多堂里举行圣枝游行,纪念耶稣受难前的「荣进耶路撒冷」。这礼仪留给人的印象很深,因为它一方面意味着受难的开始,另一方面却预示将来的荣进天国。
今年是礼仪年历上的甲年。依照叁年一周遍读叁部对观福音的规定,本主日弥撒前圣枝游行时诵念的福音和弥撒中宣读的耶稣受难始末,也都是取自这部福音。据今日圣经学者们的解释,圣玛窦福音的写作手法是以梅瑟来比拟耶稣。这样,耶稣便被说作新的解放者,新的盟约的缔立人。这在本主日圣枝主日的礼仪中也可以体会出来。
本主日弥撒前圣枝游行时诵念的福音,取自圣玛窦福音第21章第1到11节,内容描述耶稣荣进耶路撒冷的情况。在这段福音记载中,圣玛窦不但藉着群众的齐声高呼,说明耶稣是达味之子,是奉上主的名而来的先知,而且更援引匝加利亚先知的预言,肯定耶稣的不寻常身份。这位先知曾说∶「你们应该对熙雍的女儿说,看,你的君王到你这里来,温和良善,骑在驴上,一匹母驴的小驴驹上。」(匝 9:9)
早在圣玛窦之前,一位犹太经师,已在这个情节上看出了梅瑟和未来的解放者、耶稣之间的相同了。他这样写道∶「未来的解放者的行为与从前的解放者相同。从前的解放者的行为是怎样的呢?经上说∶梅瑟率领了他的妻子和儿女,让他们骑在一头驴的背上。未来的解放者也将这样,谦逊地骑在一匹驴上。」
本主日弥撒中宣读的耶稣受难始末,是取自圣玛窦福音第26章第14节到第27章第66节。这篇耶稣受难史,在叙述依斯加略人犹达斯出卖耶稣的经过和後果时,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情节。其一是犹达斯以叁十块银钱的代价出卖了耶稣;另一个是犹达斯後来懊悔,说自己「出卖了无辜者的血」,拿了银钱要还给司祭长,因为司祭长不肯接受,便「把那些银钱扔在圣所里。」
这两个情节都可以在上述匝加利亚先知所讲的「牧人的比喻中」找到出处。在这个比喻中天主自比为以色列人的牧人。但是以色列人对天主不恭敬,把天主视作雇工,工资是叁十块银钱。天主不高兴,命先知把那叁十块银钱投入在圣殿的宝库里。天主又折断了他手中的两根棍杖。这两根棍杖,一根叫「爱护」,另一根叫「联合」。天主折断这两根棍杖,表示他废除了他与以色列民族缔立的盟约。
圣玛窦福音记述的耶稣受难史提及这「牧人的比喻」,便是暗示耶稣是新盟约的缔立人。
此外,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一和读经二,分别谈到耶稣受难的受凌辱和显光荣的一面。读经一选自旧约依撒意亚先知书第50章第4到第7节,内容是讲上主的仆人,它意味着耶稣在受难时自谦自卑,甘心忍受凌辱。
读经一上这样说∶
吾主上主赐给了我一个易於受教的口舌,使我到时候以言语援助疲倦的人。他每天清晨唤醒我,使我像学徒一样细听。吾主上主开启了我的耳,我没有违抗,也没有退避。我将自己的背转给打击我的人,把自己的面颊转给扯我胡须的人;面对侮辱和唾污,我没有遮掩自己的脸。因为吾主上主援助我,所以我不以为羞耻;我板着脸,像一块燧石,因为我知道我不会受侮辱。
耶稣愈自谦自卑,甘心忍受凌辱,天主就愈举扬他,赐给他一个名号,超越一切名号。这是初期教会的一首赞美诗和一种信德宣言上的话。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二选自圣保禄宗徒致斐利伯人书第2章第6到第11节,它援引上述的那首赞美诗和信德宣言说∶
耶稣基督虽具有天主的形体,却没有将自己与天主同等的地位,把持不舍,反而空虚自己,取了奴仆的形体,降生成人,与人相似。形态上完全与人一样,他自谦自卑,服从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因此,天主高高举扬了他,赐给他一个名号,超越一切名号;使天上、人间和地下的一切,一听耶稣的名号,都屈膝扣。众口同声都明认耶稣基督是主,以光荣天主圣父。
我们说过,在现行的教会礼仪中,圣枝瞻礼是苦难主日的开端。在圣依纳爵所撰写的「神操」一书中,耶稣荣进耶路撒冷,也是「神操」第叁周默想耶稣苦难的第一个默想题目。在这一周中圣依纳爵提出的箴言是∶「与我同受苦难;与我共享福乐。」这也是本主日圣枝瞻礼弥撒礼仪给於我们的讯息和教训。
主内的兄弟姊妹们,
教会向来在四旬期第五主日纪念耶稣的苦难。从这天起直到复活主日,圣堂里的圣像都要用紫色的布遮盖起来。这个习俗是在第七世纪开始的。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以後,圣教会决意复兴礼仪,因而取消了这个习俗。现在圣教会采用初期教会的措置,把耶稣复活节前的一个星期定为苦难主日。
本主日是苦难主日的第一天,也就是圣枝主日。在弥撒开始前,许多堂口举行圣枝游行,纪念耶稣受难前的「荣进耶路撒冷」。这礼仪留给人的印象很深,因为它一方面意谓着受难的开始,另一方面却预示将来的荣进天国。
今年是礼仪年历上的甲年。依照叁年一循环读叁部对观福音的规定,本主日弥撒前圣枝游行时诵念的福音和弥撒中宣读的耶稣受难始末,都是取自玛窦福音。据今日圣经学者们的解释,圣玛窦福音的写作手法是以梅瑟来比拟耶稣。这样,耶稣便被视为新的解放者,新盟约的缔结者。这在本主日圣枝主日的礼仪中也可以体会出来。
圣枝游行前诵念的福音描述耶稣荣进耶路撒冷的情况。在这段福音中,圣玛窦不但藉着群众的齐声高呼,说明耶稣是达味之子,是奉上主的名而来的先知;而且更援引匝加利亚先知的预言,肯定耶稣的不寻常身份。这位先知曾说:
「熙雍女子, 应尽量喜乐!耶路撒冷女子, 应该欢呼!看, 的君王到 这里来。他是正义的、胜利的、谦逊的,骑在驴上,骑在驴驹上。」
弥撒中宣读的耶稣受难始末,在叙述依斯加略人犹达斯出卖耶稣的经过和後果时,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情节。其一是犹达斯以四十块银钱的代价出卖了耶稣;另一个是犹达斯後来懊悔,说自己「出卖了无辜者的血」,拿了银钱要还给司祭长,但司祭长不肯接受,便「把那些银钱扔在圣所里」。
这两个情节都可以在匝加利亚先知书的「牧人的比喻」中找到出处。在这个比喻中天主自比为以色列人的牧人。但是以色列人对天主不恭敬,把天主视作 工,工资是叁十块银钱。天主不高兴,命先知把那叁十块银钱投入圣殿的宝库。天主又折断他手中的两根棍杖。这两根棍杖,一根叫「爱护」,另一根叫「联合」。天主折断这两根棍杖,表示他废除了他与以色列民族缔结的盟约。圣玛窦福音援引同一比喻,是要暗示耶稣是新盟约的缔立人。
此外,弥撒中的两篇读经,分别谈到耶稣苦难的二面:受凌辱和显光荣。读经一讲上主的仆人,意谓着耶稣在受难时自谦自卑,甘心忍受凌辱。读经二是一首赞美诗和信德宣言。耶稣愈自谦自卑,甘心受凌辱,天主就愈举扬他,赐给他一个名号,超越一切名号。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
我们说过,在现行的教会礼仪中,圣枝主日是苦难主日的开端。在圣依纳爵所撰写的《神操》一书中,耶稣荣进耶路撒冷,也是该书第叁周默想耶稣苦难的第一个题目。在这一周中圣依纳爵提出的箴言是:「与耶稣同受苦难;与耶稣共享福乐」。这也是本主日弥撒礼仪给予我们的讯息和教导。这对那些曾经受过严重考验,并仍在考验中挣扎和坚持信德的兄弟姐妹们,应该有很大鼓励和安慰的作用吧!
基督我们赞美你。亚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