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第二部分 礼仪中的空间与时间 |
第二章 神圣场所,殿宇的意义 |
对于神圣场所,即使那些最为反对神圣事物人也都得承认基督徒团体需要一个场所来聚集。从这个角度而言,将圣堂按照其功能定义为为举行礼仪所提供的场所,就像一些礼节性聚会同样会有聚集的场所一样。这不是从神圣意义而是从功能角度去看。无可争议地,圣堂作为建筑物的一个基本功能,在大多数宗教中,圣堂的风格形式都不一样。在旧约中是大司祭进入至圣所执行赎罪祭,其它任何人不得进入,大司祭一年只能进入一次。普遍来讲,其它宗教中的殿宇也不是为信众聚集祈祷而用的,而是保留于神圣敬礼的。
从很早基督徒的圣堂就被称为“教会的家”(Domus ecclesiae),天主子民聚集的场所。稍后以简短的方式用ecclesia这个词(集会,教会。译者:在所有由拉丁语派生出来的语言中,“教会”与“教堂”都是同一个词)不但指生活的团体,也指聚集这个团体的场所。这里表达出一个不同的观点:是基督自己向父举行敬礼(culto),从祂自己的人聚集在祂周围并朝向祂的那一刻起,基督自己就成了敬礼(culto)。不过,存在于基督徒的礼仪与其它的殿宇之间的区别不应该走极端而造成虚假的对立,因为这样会将人类宗教历史的内在延续性切断;尽管在旧约和新约之间存在不同,但这一延续性从来就没有消除。
耶路撒冷的济利禄在他的第十八篇教理(23—25)中强调聚集(译者:作者这里直接用拉丁语Convocatio一词,后来的会堂“Synagogue”以及“Ecclesia”都由这里派生出)在圣经中,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五旬节任命亚郎的机会上,其中就包含敬礼的意思。他指出这在所有托辣的其它部分都有效,甚至当我们过渡到新约中还是这样。
召集、集会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敬礼,从此产生出召叫并指向召叫。是敬礼将被召集的人聚在一起,也是敬礼赋予集会意义,使集会真的成为集会,并给与世界所不能给的平安。如果我们注意去看,Ekklesia的形象在旧约西奈团体中就得以表达,并在新约中呈现出来(译者:作者这里用的是希腊语Ekklesia, 70贤士译本将旧约的Qahal指以色列子民的这个词译作Ekklesia,这一思想在同一作者的另一部著作《教会,一个常在路上的团体》中有详尽的解释,读者可以参阅)。这个团体的聚集是为聆听天主的话,并在祭献中将此话实行出来,这就是天主和人之间的盟约。
我们现在不去看一些普遍的概念,而是要去看庆祝场所的具体形象。路易·布艾随从苏克尼的观点,证实了基督徒的圣堂是会堂的延续,之后在不与会堂产生决定性分裂的条件下,给会堂赋予了基督徒的新意,那就是与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并且复活的那一位的共融。
这一(甚至包括在建筑结构和敬礼模式上)与会堂异常紧密的延续性,并不和我们前面所谈过的冲突,基督徒的礼仪包括殿宇,但不纯粹是会堂的延续。会堂和圣殿有紧密的关系,根据布艾的观点,会堂不只是宣读宗教指示的场所,而是常指向天主的临在;可是天主的这一临在为犹太人来说是紧密的和圣殿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会堂的特点就有两个根本点。第一点是“梅瑟的宝座”,这也是主在福音中所谈到的(玛二三,2)。拉比不以自己的名义讲话,他不是一个老师,来对天主的话进行分析和理智上的反思,而是使天主通过梅瑟对以色列所说的话临现。天主今天借着梅瑟说话。梅瑟的宝座是一个记号,证明了西奈山不只是一个过去的经验,因为现在不是一个人在演讲,而是天主在说话。
所以,梅瑟宝座的存在不是为其自身,也不是单单指向其子民。拉比象其它在会堂中的人一样,将他的目光指向节约之柜,更好说是盛放托辣的柜子,代表已经失去的约柜。直到充军之前,约柜是唯一可以放在至圣所中的一件器物,是有特别意义的。当时将约柜理解为一个空的宝座,是Shekina,天主临在的云彩要从那里经过。革鲁宾以某种方式代表了世界的成分,是“护守宝座者”,他们不是自主的神体,他们是创造能力的表达,他们也要朝拜唯一的天主。“你坐在革鲁宾之上”是他们对天主的呼求,天都没有办法容下天主,但他选择了约柜作他的脚凳。从这层意义上讲,约柜表达了天主在他的子民中真实的临在,这样在旧约中就没有以其它的形象来表达天主,承认天主的权威,人只是为他奉献一个脚凳。
约柜在充军期间失落了,从那时起,至圣所就空了。这就是庞培在占领圣殿之后,由于好奇打开了帐幕进入至圣所所看到的。正是在这个空白中表达了以圣经为基础的宗教的特殊性:空至圣所现在成了期待的行为,保持天主自己要恢复他的宝座的希望。
在会堂中盛放托辣的柜子表达的正是节约之柜,那这也就表达了一个真实的临在,因为其中所存放的是托辣,是天主生活的话,藉此天主统治以色列。所以柜子用最具象征意义、最能表达尊敬的装饰来环绕,表达了天主神秘的临在;由帐幔遮起来,前面点着七盏金灯台。
使会堂赋予节约之柜的意义无论如何都不意味着地方团体的自我满足,而是表达愿意朝向圣殿,朝向以唯一天主为基础的天主唯一子民的共融。在各个地方托辣都是同一个。这样约柜所指向的要超过约柜本身,而是指向天主自己选择的他所临在的地方:耶路撒冷圣殿中的至圣所。这就是布艾所表达的“至圣所是会堂敬礼的最后神经”。“这样耶稣时代以及之后的所有会堂都指向耶路撒冷”。拉比们和民众的目光都指向节约之柜,指向耶路撒冷,指向圣殿中的至圣所,为他的子民来说,那里是天主临在的地方。甚至在摧毁圣殿之后都是这样。如果说空至圣所是希望的表达,那现在摧毁圣殿之后等待Shekina重回,等待圣殿的重建便要在即将来临的默西亚身上来实现。
如此,会堂中圣言的礼仪是指向圣殿的,并且与圣殿的祭献建立关系,这表达在祈祷的形式中。展开以及颂读托辣经卷的时候所伴随的祈祷最初就是来自圣殿的祭献,之后发展成为礼仪祈祷,现在在没有圣殿的情形下仍保持圣殿的传统;可以认为这些祈祷有与圣殿祭献具同等的价值。
会堂礼仪的高峰是颂念两端Quiddush经文,而这两端经文分别取自依撒依雅第六章和厄则克尔先知书第三章中瑟拉芬天使的颂词。对于这一点布艾说:“很有可能的是,人愿意用这首天上的赞歌来合于圣殿的敬礼,因为其根本特点就是每天早晚奉献的香气”。这毫无疑问使我们想起从基督徒礼仪中每天三次的祈祷(Trisagio),到“欢呼歌(圣、圣、圣)”的弥撒经典原初模式。基督徒团体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和颂词,只是在超越的心态中运用了革鲁宾和瑟拉芬对于创造的赞颂。
会堂祈祷的另一个高峰是“颂念Avoda经文,按拉比们的说法,这端经文最早是每天奉献全燔祭时的祝圣经文”。根据布艾,祈求默西亚的来临以及以色列重整的经文可以被认为是“奉献礼仪真正本质的表达”。这里我们要记得从牲畜的祭献到合于Logos的朝拜是从旧约走向新约的道路。
还有一点我们没有提到:会堂没有自己的建筑风格;“采用的是根据希腊建筑中为公众集会而设的场所”,其中用柱子格开的两边是为了使人们更容易出进。
在对于会堂的描述中我停留的时间很长,这是因为在会堂中已经出现了基督徒礼仪场所的很多因素,从这里可以更清楚的结论出新旧约本质上的一体性。所以在以闪族非希腊传统为基础的基督信仰氛围中,也就是说在第五世纪中对于基督论的争论中,由拜占庭帝国分离出去的基督一性论以及聂斯多略派中更好、更直接的保持了会堂与基督徒圣堂的内在关系、延续性以及精神性的更新因素。
和会堂礼仪形式对比,基督徒信仰的本质中有三点更新,这三点是基督徒礼仪所特有的新颖之处。第一,目光已经不再指向耶路撒冷了,被摧毁的圣殿已经不再是天主在世上临在的特别地方,石头的殿宇已经不再是基督徒希望的表达,圣殿的帐幕已经被永久的分开了。而今目光是指向东方,指向初升的太阳。不是敬礼太阳,而是宇宙在谈论基督。圣咏十九篇中的太阳现在就是指基督:“它(太阳)活象新郎一样走出洞房.....由天这边出现,往天那边旋转”(6节)。这首圣咏由对创造的赞颂直接转向对法律的称扬。现在则要在基督那理解,他是生活的话语,是永恒的Logos, 这样在白冷从童贞母亲的胎中所发出的历史的真光要照耀全世界。
作为象征,东方代替了耶路撒冷圣殿。基督是太阳,是真正的Shekina(译者:表达天主临在的云),是生活天主的真正宝座。因着圣言降生成人,人性真正成了天主的宝座。这样天主常和世界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祈祷可以接近他。
面向东方祈祷在古代教会被认为是宗徒们的传统。尽管不能确定其具体的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要追溯到很古老的时代,而且,它常被认为是基督徒礼仪的一个特点(在私人祈祷中也是如此)。
在基督徒祈祷的这个“指向”上(指向这个词Oriens的意思就包含朝向东方)包含不同的意思。是将目光指向基督,很简单,因为基督是天主与人相遇的地方。这表达我们祈祷的根本是基督。用初升的太阳来象征基督这也说明基督论是指向末世论的;面向东方祈祷的意思是去与要来的基督相遇。可以说面向东方的礼仪进入了历史的进程,走向将来,走向新天新地,在那里我们将与基督相遇。
这是希望的祈祷,是在祈祷中走向基督用他的生活、苦难和复活为我们所指出的道路。正因为如此,在基督信仰氛围中,从很早起就用十字架来指向东方。这是默一,7和玛二四,30的综合。在若望《默示录》中这样说:“看,他乘着云彩降来,众目都要瞻望他,连那些刺透了他的人也要瞻望他,地上的各种族都要哀悼他。的确这样。阿们”。《默示录》作者在此所指的是若十九,37中引用匝十二,10这句神秘的先知话来陈述被钉十字架的最后一刻:“他们要瞻望他们所刺透的那一位”。这句话在这里得到了具体的实现。最后是玛二四,30主所说的以下的话:“那时(最后的日子),人子的记号要出现在天上;地上所有的种族都要哀号(匝十二,10),要看见人子带着威能和大光荣,乘着天上的云彩降来(达七,13)”。
被人刺透的那一位人子的记号是十字架,现在成了复活了的那一位胜利的记号。这样就建立了十字架和东方的象征意义。二者都是同一信仰的表达,在此信仰中我们追念耶稣的逾越并使之临现;同时指出希望,我们与要来的那一位相遇。最后转向东方也显示了宇宙与救恩史的结合。
宇宙也在祈祷,也在期待救恩。基督徒礼仪的本质正包含这层宇宙性层面。这一层面不光只是由人自己所创造的世界来实现。常是宇宙性礼仪,创造的主题是基督徒祈祷的内在部分,如果忘记了这一点也就失去了基督徒祈祷的伟大之处。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建造圣堂,这和礼仪的实行一样是宗徒的传统。在谈礼仪祈祷的礼服时我要再回到这个主题上来。
面对会堂的第二点是全新的,这在会堂中不存在:除了在圣堂的穹隆有一堵朝向东方的墙之外,另外还有祭台,是在这里举行圣体圣事的祭献。我们已经看过,圣体圣事是进入天上的礼仪,是与耶稣基督朝拜行为的时间相吻合。在此朝拜行为中,借助身体耶稣基督进入世界的时间范畴,同时将世界的时间范畴不停的纳入他自己之内,纳入他自己的存在以及与永恒之爱的共融内。这样祭台意味着聚集的团体进入东方之入口,和他们通过分开的帐幕逃离世界这个监狱的出口;就是参与巴斯卦—由世界走向天主的“逾越”—这是由基督开启的。
很明显祭台与穹隆一起朝向“东方”(译者:作者这里的东方用的是大写,指耶稣),同时也是东方的一部分。如果说在会堂中人们的目光所指向的要超过节约之柜,超过存放圣言的柜子,是指向耶路撒冷,那现在随着祭台的出现也就有了一个新的重心。我们这里重复:在此以前圣殿所象征的还在,是为了使Logos的祭献与我们保持一致。这样将天堂引入聚集的团体,或者更好说使团体超越自己,进入与不同地方和各个时代诸圣的共融。我们也可以强调祭台是已敞开了的天堂之地;它没有被幽锁于圣殿中的某块地方,而是向永恒的礼仪开放。后面我们要谈基督徒祭台的这一意义所带来的实践上的影响,因为对于祭台的正确位置成为大公会议之后争论的焦点。
不过,我们先得看由会堂的改革所引出来的基督徒信仰的本质。对于这方面,第三点要看的是读经台在圣堂中也有其位置的事实,但这里是有新意的。给托辣加上了四部福音,这是理解托辣的关键:“梅瑟是指着我而写的”(若五,46)。保存圣经的柜子和节约之柜现在成了福音的宝座,当然并不排除其它的经书,也不把他们放在一边不管,而是以福音来解释其它的经书。因为这些经书也是基督徒圣经的一部分,没有福音其它经书便没有基础。
将存放托辣的柜子用一块布遮起来,以此表达圣言的神圣会堂传统保存了下来。这样很自然也应该将最神圣的地方—祭台—用一块布遮起来,从这里衍生出了东方教会对于圣像的发展。礼仪的举行有着两个很重要的神圣地方:在圣言礼中,团体聚集在盛放圣经的柜子周围;这里梅瑟的宝座由主教的宝座来代替。像拉比一样,主教并不以自己的权威来讲话,他唯一所做的是以基督的名义解释圣经。这样圣经就不再是过去所写成的话语,而是天主现在对我们所说的话。
圣言礼中信友站立,结束后,信友围绕在主教的宝座周围一起朝向祭台,这时候说:“请你们朝向主”(Conversi ad Dominum);也就是说与主教一起将目光指向东方,这就是致希伯来人书中的话的意义:“双目常注视着信德的创始者和完成者:耶稣......”(十二,2)。圣体圣事是在注视耶稣中完成的,是将目光指向耶稣。
所以,在初期基督徒教会的结构中,礼仪有两个场所。第一个在圣言礼中,期间信友们围绕在福音、主教宝座以及读经台周围。真正的圣祭礼是信友围绕在祭台周围,与主礼一起将目光指向东方,指向要来的主。 最后在会堂与早期的圣堂之间还有一点区别:在以色列只有男人们能参与敬礼,出谷记第十九章中所描述的司祭职是专为男人的。女人在会堂中就好象在看台上一样。在基督的教会中,从宗徒们起,已经没有这样的区别了。尽管女人们不能接受特别的职务,但是,是与男人一起完全的参与敬礼。所以现在有的地方还在神圣的地方,在读经台,或者在祭台周围将男人和女人分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