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在希望中得救(台湾地区主教团译本)

永生――什麼是永生?


 
10. 我們談了新約和初期教會的信仰和希望;我們清楚知道我們不單談過去,整個反省也是有關一般的生活和死亡,因此是有關我們此時和此地。為此現在我們應該清楚地問:基督徒的信仰是否也是為我們今日是改變生活和支持生活的希望?它為我們是「可行的」(performative),是以新方法塑造我們的生命的,或只是「資訊」(information),暫時被我們擱置一邊,目前它被更現代的資訊所取代呢?在尋找答覆時,我願開始用在洗禮中,信友收納嬰孩加入教友團體,在基督內重生的傳統對話來說明。首先司鐸問父母為孩子取什麼名字,然後問:「你們向教會求什麼?」回答:「信德」。「信德能給你們什麼?」「永生」。根據這對話,父母為他們的孩子尋找信仰的通路,與信友們的共融,因為他們在信仰中看到「永生」的鑰匙。今日和以前一樣,這就是什麼是受洗,成為基督徒,不僅是團體內的社交活動,不單是歡迎加入教會。父母們對受洗者期望更多,他們期待信仰,包括能給他們孩子永生的教會的有形本身和她的聖事。信仰是希望的本質。這樣會有另一個問題:我們真的願意永遠生活嗎?現代很多人可能拒絕信仰,只是因為他們感到永生的遠景不怎麼吸引人。他們所要的絕對不是永生,而是現世生活,為現世生活來說,相信永生反倒是一種障礙。繼續無盡止的生活,似乎像是詛咒而不是禮物。不可否認的,人都希望將死亡延後,越久越好。可是常生而沒有結束,坦白說,只會單調無趣,最後無法忍受。這正是教會一位教父聖安博所指出的,他在他弟弟沙弟樂 (Satyrus) 的葬禮中講道時說:「死亡本不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成了本性的一部分。天主並沒有在起初規定死亡,祂定死亡當作補救。人性生命,由於罪惡……開始經驗到在不斷工作和無法忍受的痛苦中,可憐的負担。這些惡必須有一個限度,死亡必須重建生命所失去的。沒有聖寵的助佑,不死不是祝福反而是負担」[1]。更早時聖安博說過:「死亡不是悲傷的原因,因為它是人類得救的緣由」[2]
 
11. 無論聖安博的這幾句話具體是指的是什麼,事實上取消死亡或是無限期地延後,會將地球和人類置於不可能的情況下,即使對個人也毫無益處。明明我們的心態有點矛盾,突顯了我們人內在的矛盾。一方面,我們不想死,尤其愛我們的人不願我們死。另一方面,我們既不願無限期地繼續生活,地球也沒有依此而受造。那麼我們究竟要什麼?我們的模稜兩可的心態,引起更深的問題:事實上「生命」是什麼?「永恒」真正意思是什麼?有時我們看似忽然開朗:是的,這就是真的「生命」的意義――生命應該這樣。此外,我們日常語言中所說的「生命」,根本不是真正的「生命」。聖奧思定在他給Proba 談到祈禱時,(Proba 是一位羅馬富有的寡婦和三個總督的母親)他說:最後,我們只願一件事――「有福的生命」,即單純的生命,單純的「幸福」。總之,我們在祈禱中所求的就是這個。我們的旅途沒有別的目標,只有這個。不過聖奧思定也說:更仔細看,我們不知道我們最終想要什麼,我們實在喜愛什麼。我們根本不知道這個現實,即使當我們想我們可以把握且可以觸摸到的時刻,我們捉摸不住。「我們不知道我們該求什麼」他說,他引證聖保祿致羅馬人書(八26)。我們所知道的一切,不是這個。雖然我們不知道,不過我們知道這個事實應該存在的。他寫道:「因此,在我們內,有某種已學到的無知(docta ignorantia),可以這麼說」。我們不知道我們實在喜歡什麼,不知道這個「真實的生命」,不過我們知道應該有一種我們不知的東西,吸引我們趨向他[3]
 
12. 我想聖奧思定以這種非常具體而永久有效的方式,描述人的主要情況,一種對大家引發矛盾和希望的情況。大致上我們要生命,真正的生命,甚至不受死亡損傷的生命。同時我們又不知道被引導走向什麼事物。我們無法停止爭取它,而我們知道我們所能夠經驗或完成的,卻不是我們所渴望的。此未知「事物」,是驅使我們的真「希望」,同時因為是未知,它是一切絕望和一切努力的緣由,無論它是積極的或是毀滅性的,對世界來說是真實的及為人類來說也真實的。「永生」一詞是想給這個知道的「未知」一個名字。無疑地這是一個製造混淆的不適當的名詞。「永恒」使我想起某種不終止的觀念,而這個使我們恐懼。「生命」叫我們想起我們所知、所愛和不願失去的生命,即使時常帶來更多困苦而不滿足,因此一方面我們嚮往,另一方面又不想要。想想我們自己走出了監禁我們的時間,多少感受到永恒不是日曆上日子的不斷連續,而更像是一種滿足的至高時刻,在此時刻整體(Totality)擁抱我們而我們擁抱整體――是我們只能企圖的。就像沉沒於無窮愛的大海,那時刻,時間――以前及以後――已不再存在。我們只能企圖領悟這種時刻是生命的圓滿,沉浸在存有的無垠中,在此我們只是深深地陶醉。這就是耶穌如何在聖若望福音中所表達的:「我要再見到你們,那時你們心裏要喜樂,並且你們的喜樂誰也不能從你們奪去」(十六22)。假如我們要了解基督徒希望的對象,必須思考這幾句話,了解是我們的信仰、我們與基督在一起,引領我們期望[4]


[1] De excessu fratris sui Satyri, II, 47: CSEL 73, 274.
[2]同上, II, 46: CSEL 73, 273.
[3]參Ep. 130 Ad Probam 14, 25-15, 28: CSEL 44, 68-73.
[4]參「天主教教理」1025 號。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