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在希望中得救(天主教在线译本)

II. 行动与受苦是学习望德的环境


 
35. 人类所有严肃及正直行为都是在行动中(in action)的希望。诸事之先,我们得努力实现靠前的冀望,或大或小,不一而足;为筹谋明日之生计得去解决这个或那个,重要或非重要的任务计划,为使世界更光明更人性化些许而努力合作,如此,通向未来之门也被敞开。不过,倘若不为另一至大希望之光所照亮,或者说,若不被一不能磨灭,亦不被历史进程中的失败和挫折所摧毁的至大希望所光照,那么,为了维持我们生计的日常努力及为了他人的奋斗定会使我们疲惫不堪,抑或变的狂热痴迷。任何时候,若我们只能期待实际可能获得的,或一些政治与经济当局所能给予的,却不能企望超越这些东西之上的更多的东西,我们的生活很快就会干涸无望。尽管我的生命或我活着的当下历史阶段看似无更多期盼,但明了我还能盼望却非常重要。在我个人生命及历史整体中为“爱”所保护,这爱坚不可摧,因着爱并为了爱,这一切都具有了意义也成了重要的。唯有此一蕴含了所有的失败,但却具确定性的至大希望(magna spei certitudo)才能在此情形下给人以激励,使人践行并继往开来。的确,凭己力我们不能“建树”天主的国,所建者,常是带有人性本身局限的人间国度。天国乃一恩赐,恰如此才伟大而完美,并成为希望的回应。用一传统词汇来说,我们不“配(mereri,理应得到,—译者)”以我们的功行得到天堂,天堂总是超越我们所做的相称之事,同样,成为被爱的也从来不会是某种“相称的(meritum)”,这常为一种恩赐。然而,尽管能全然意识到天国远非我人之功行所能获得的,但这点却总是真实的:我人之功行在天主前并非一文不值,因而为历史发展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能自我敞开,也能使世界敞开,卒使天主得以进入:就是使真理、爱与善进入。这即是诸圣的所作所为,以“天主协同者”的身份裨益于世界之得救(参格前三9;得前三2)。我人能拯救自己的生命和世界脱离水火,避免那能摧毁现今与未来的毒害与污染;也能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协同受造,共筑正义,但须留意受造之特有要求与目的,因受造实乃赐予我人之礼物。看似我们一无所成,无功而返,面对压倒性的反面力量也无能为力,但这却依然卓有价值。一方面,我人之工程能为己为人涌现希望;同时另一方面,给予我们激励者,指引我们行动者,乃是建基于天主许诺之上的至大希望,不论时机好坏必将实现。
36. 痛苦一如行动,构筑人类存在一隅。这源于我人之限度,也肇因于历史中人类罪恶的积淀,沉重巨大且在当今无休无止,愈演愈烈。实在,确应尽全力减少痛苦,庇护无辜者,安抚痛苦者,援助心理遭受煎熬者。这一切,是正义,也是爱的责任,并形成基督徒存在及真正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近几十年来,尽管在对抗形体痛苦方面发展迅速,成效甚大,但无辜者及心理病患却有增无减。我们着实应顷全力克服苦痛,但若试图从此世界完全根除痛苦无异于夜郎自大,原因很简单,我人不能摆脱自身限度,谁也无力根除邪恶与罪恶的势力,看的出来,这是痛苦之所以持续的一个泉源。唯独天主能完全消除这邪恶权势:只有这位成了人,位际性的进入人类历史,并在历史中经受苦难的天主才能祛除所有的罪恶权势。我们知道这个天主是存在的,因此,这“除免世罪”(若一29)的能力也临在于世界。透过对此存在的信仰,这能力在历史中产生了拯救世界的希望。但,恰在于是希望,它尚未实现;这一希望,即使在看似无望的情形下也会使我们有勇气站在善的一边。 此外,看到历史的发展进程犹如一个向外的彰显,也就体认到罪恶权势的存留是一可怕的临在,甚而为将来亦然。
37. 回归主题。我们能设法限制痛苦,反对它,与它交锋,但却无法根除它。恰恰当人试图避免一切痛苦,愿意逃离所有的折磨,免除由真理、爱及善而来的劳累困顿时,便会漂移到生命的空虚里,也许那里几乎没有痛苦,但无意义的黑色感觉,以及孤寂的触角会更为巨大。回避与逃离痛苦并不能治愈人,使人获得超越的是接受烦恼苦累的能力,这能力在此考验中长大成熟,并借着与基督的契合而找到其中的意义,因为基督曾以无限的爱而饱受了痛苦。在此思路下,我切愿引用越南殉道者李保廷保禄(卒于1857年)一封书信中的几句话,其中强调了通过来自信仰的希望的力量,痛苦是可以被转化的。“我,保禄,因了基督之名而被囚禁,我愿意给你们述说我每日所要面对的考验,为使你们在天主的爱中满怀热忱,好同我一起赞美上主,因为他的慈爱永远常存(参咏一三六[一三五])。这所监狱真不愧一座人间地狱啊:各式各样的酷刑,诸如脚镣,捆绑人的锁链,还应加上仇恨报复、诽谤诬蔑、污言秽语、争吵斗殴、邪恶行为、虚誓诅咒,以及焦虑和忧愁。但天主,他过去曾解救了火窑中三位青年,现今也常与我同在,解救我于考验,化凶险为甘怡,因为他的慈爱永远常存。在这些任何人都会胆寒的拷打中,因了天主的恩宠,我满怀喜悦和高兴,因为不我自己在面对这一切,基督同我在一起…… 坐在革鲁宾与色辣芬之上的主啊(参咏八十[七九]2),你如何能容忍这一幕,如何注目于那些皇帝、王公贵族们整天亵渎你的圣名?请看,异教徒践踏了你的十字架!你的光荣何在?目睹此境,为你的爱所燃烧,我宁愿身体被瓜分而死,为做你爱的见证。主,请以你的力量拯救我、支持我,为能在我们的软弱中显示力量,使之在异民前受光荣……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听到这些话会充满喜乐,你们应该不停的感谢天主,一切美善由他而来;你们要与我一起赞美天主,因为他的仁慈永远常存……我给你们写这一切是为使你们的信德与我的信德结合。在这场风暴中我将锚抛向天主的宝座,他是我心灵生活的希望”[1]。这是一封“来自地狱(Hell)”的信,浮现了集中营中所有的恐怖,那些在专制者统治下的痛苦拷打,还有那脱缰的邪恶在自我毁灭中爆发,竟成为专横者残暴的新工具。这真实一封来自“地狱(Hell)”的信,但也使圣咏中的感慨成为现实:“我若上升于高天,你已在那里。我若下降于阴府,你也在那里……我若说:愿黑暗把我笼罩……但黑暗对你并不朦胧,黑夜与白昼一样光明”(咏一三九[一三八]8-12;参咏二三[二二]4)。基督下降“阴府(Hell)”,因此接近了被遗弃在那里的人,借着他,幽暗变为光明。痛苦与拷打是可怕的,或说,几乎是难以忍受的,然而,希望之星出现了,心灵的锚锚住了天主的宝座。在人内不是邪恶的释放,而是光明的胜利,尽管痛苦依然是痛苦,但无论如何已被转化为赞颂之歌。
38. 从根本上来讲,人类的伟大是在痛苦与受苦的人建立的关系中被确立的。这无论为个体还是为社会都同样有效,一个不能接纳受苦者的社会,便没有能力借着同情而内在的与忧者同忧,不能分担他们的苦楚,这样的社会,是地道的非人而残忍的社会。同样,若个人本身无法做到这点,社会也不能接纳那些遭受痛苦者,不能与他们同甘共苦;总之,如果个体的人不能亲自在净化与成熟的路上,也就是在希望的路途上发现痛苦的意义,便无法去接纳别人的痛苦。确实,与人同忧共苦就意味着以某种方式承担他的痛苦,这痛苦也终成我的一份。但正因为痛苦现在成为被分担的痛苦,就是有另一位临在其中,于是,痛苦被爱的光芒穿透。拉丁文“安慰(con-solatio)”异常优美的表达出一个在孤独中“同在(being with)”的意蕴(拉丁文“安慰”一词由Con与solatio组成,con意味着一个存在性的协同临在,solatio的意思为“单独”“孤独”-译者注),这样,孤独就不再成为孤独。此外,因了对善、真理和正义的爱而接受痛苦的能力构筑了人性之伟大,因为,归根结底,若我自己的利益与安宁比真理与正义更为重要的话,就会造成强力统治,暴力谎言称王。真理与正义总该置于形体的舒适安逸之上,否则,我的生命就成了谎言。最后,向爱答复“是”也是一个痛苦的来源,因为爱总要求一个“自我”(my “I”)的一个重新放弃,走出自我就是接受被爱塑造和爱带来的伤害。实在,没有如此痛苦的自我舍弃,就谈不上爱,否则就变成了纯粹的私欲,让人与爱绝缘。
39. 忧他人之忧,苦他人之苦,因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爱而受苦;因爱的缘故而受苦,为能成为一个真正爱的人,这是人性的根本因素,失去了这一点人类自身将会毁灭。可是,问题再次产生了:我们能做到吗?另一位真的如此重要竟值得我为了他而成为受苦之人吗?真理为我而言果真如此重要竟需用痛苦来换取吗?爱的承诺真的如此伟大甚于献出我自己吗?在人类历史中,基督徒信仰的功劳正是以新颖而深刻的方式铭刻在人内,即这种为他人而受苦的能力,这为人类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基督信仰教导我们,真理、正义和爱不是单纯的理念,而是千真万确的真实现实。确实,天主—成了人的真理与爱—愿意为我们并与我们一起受苦。明谷的伯尔纳多孕思出这一奇妙的表达:Impassibilis est Deus, sed non incompassibilis天主不能受苦,却能同情(一同受苦。 —译者)[2]人在天主眼中竟有如此重要的价值,以致于成了人,他自己以真实的方式在血肉内与人一起受苦,这在耶稣苦难的记述中显示了出来。所以,在每个人类的痛苦中都有另一位的进入来分担痛苦;于是,在每个痛苦中都弥漫了安慰(CON-SOLATIO),一种参与天主之爱的安慰,希望之星就这样出现了。真的,在我们小小的痛苦和考验中,我们也需要或大或小的希望:一个和蔼的探望,内在与外在伤痕的治愈,一个危机的积极性解决,等等。在这些大小不同的考验中,这一类的希望也可能就足够了。可是,在真正严重的考验中,在我必须要做一个最终的抉择来决定福利,事业和财产的真理时,需要有真正的确定性,需要我们谈过的至大希望。所以我们也需要见证和殉道者,他们完全交付自己,为能日复一日的向我们证明这点。我们需要这些,为在日常生活的小小选择中抉择善如流,也恰因此,我们才真正能活出生命。再重复一次:因着爱真理而受苦的能力是人性的准则。然而,这个能力取决于希望的类型和伟大的程度,以致于这希望就在我们内里,成为支持我们的希望。圣人们能够按照基督在他们之前曾做到的方式遍历人类存在的伟大旅程,因为他们充满了那至大希望。
40. 还想多说一点日常生活琐事,这并非无关紧要。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烦扰我们的小困难不断的做一个奉献,这些繁难会因奉献而具有意义,这在不久以前还是非常普遍的敬礼,可能今天已经不是很普遍了。在这样的敬礼中毫无疑问会有一些夸张的成分,甚至可能不太正常。可是,扪心自问,难道其中就没有某种方式某种什么本质的东西可以帮助我们吗?“奉献”是是指什么?那些做这种敬礼的人相信他们小小的困难可以被涵括在基督伟大的同情(com-passion)中,如此,他们以某种方式成为同情(com-passion)这一宝藏的一部分,这同情是人类需要的。这样,每天的不如意也能找到意义,并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善与爱的成长。或许,吾人该扪心自问是:此种敬礼方式,就不能成为一种对我们自己也有意义的方式吗?


[1] 日课,《每日礼赞》,11月24日。
[2] 《讲道集》. 26,5: 《拉丁教父集》 183, 906。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