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在希望中得救(天主教在线译本) |
永生——是什么? |
10. 到现在为止,我们谈论了在新约以及基督信仰起始中的信德和望德;不过,很清楚的是,我们总没有仅仅在谈论过去,所有的反思都普遍的指向生命和死亡,因此,我们也应注目于我们的此在和此时。不过,现在该我们清楚的自问了:为我们而言,现在基督徒的信德也是一个可以改变并支持我们生命的希望吗?是一个“实效”吗?就是说以新的方式塑造这同一生命吗?或者仅仅是一个“资讯”模式?淘汰过时的,而活在最新资讯下吗?我愿意以圣洗礼节中对话的传统方式中来开始寻找答案,其中表达的是在基督内的重生以及信友团体对新生婴儿的接纳。司铎当着众人问父母给孩子选什么名字,接着问:“你们向教会求什么?”答:“求信德”。“信德能给予你们什么?” “永生”。根据这个对话,父母为孩子寻找进入信德、进入与信友的共融,因为他们将信德视为进入“永生”的钥匙。确实,昨天一如今天,在圣洗圣事中,当一个人成为基督徒就是在表达着:不只是融入一个团体,也不仅是在教会内得到接纳,父母为即将领洗者所期待的更多:他们期待信德,在信德内他们成为教会及其圣事的一部分,信德会给予他生命,永远的生命。信德是望德的本质。可是,这时又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真的愿意这样永远生活吗?可能今天很多人拒绝信德只是因为他们并不渴望永生。他们更不盼望永恒的生命,而只是追求现世的福乐,为此,相信永恒的生命为他们更好说是一个障碍。永远、没有终结的生活更好似一个判决而不是恩典。当然,人们愿意尽量的推迟死亡。不过,永远而没有终结的生活会很乏味,最终无法忍受。这正是教父盎博罗削为他死去的哥哥撒特利的葬礼讲道中所说的:“确实,死亡不属于我们的本性,而是被引入其中;天主并没有从起初就建立了死亡,而是作为一种补救给予了我们……。确实,人的生命由于罪恶而被判接受沉重的工作和无法忍受的痛苦,开始成为悲惨的:需要结束这些不幸,这样死亡会恢复生命所丧失的。如果没有恩宠,不死是一项重担,不是益处。”[1]之前盎博罗削已经说过:“我们不应该拒绝死亡,因为死亡是救恩的缘由”。[2]
11. 不管盎博罗削在这些话语中想说什么,有一点是确定的:消灭死亡,也包括对其近乎无限的推迟,会使世界和人处在一种不可能的状态中,为个人也没有任何的好处。很明显,我们的态度有矛盾,这关涉到我们存在本身的一个内在对抗。一方面,我们不愿意死;特别是那些爱我们的人,不愿意我们死。然而,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不愿意没有限制的一直活下去,世界也不是这样被创造的。那,我们真正愿意的是什么呢?我们态度的这个吊诡产生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真正来讲“生命”是什么?“永恒”到底意味着什么?有时候我们会突然体悟到一点什么:对,这就是真正的“生命”,就应该是这样。与之相反,日常用语中我们所称的“生命”并非指此真生命。奥斯定曾有一封长信论及祈祷,是写给一位十分富有的遗孀的,这位罗马的的贵妇叫普罗巴(Proba),是三位执政官的母亲。奥斯定这样对她写道:我们最终只希望一件事情,就是“真福的生命”,单纯的只是生命的生命,单纯的“幸福”。总之,在祈祷中我们不是祈求其它的事情。我们的路途没有其它的目标,就仅此一点。可是之后奥斯定也说:如果认真思考,我们绝对不知道我们希望什么,具体愿意什么。我们完全不了解这件事情;甚至在那些我们自己感觉到能够用手触摸到的时候我们也没有真正达到。“我们不知道什么适合我们”,他用圣保禄的这个表达如是承认(罗八26)。我们唯一所知道的就是不是这个。可是在这个不知道中,我们知道这个现实应该存在。“那么,可以这样说,在我们之内有一个知识的无知 (docta ignorantia) ”,奥斯定这样写道。我们不知道我们真正愿意什么;不了解这个“真正的生命”,可是却知道应该存在一个我们不了解的东西,因为我们感到受推动并走向他[3]。
12. 我认为在这一段中奥斯定描述了人的根本处境,非常确切也总有价值,这个处境来自于人的全部矛盾和希望。从某种方式来讲我们渴望生命本身,真正的生命,就是连死亡也不会影响的生命;可是同时,我们并不了解我们感受到被推动的这个事物。我们不能搁置这样的倾向,可是,我们知道我们所能感受到和实现的并不是我们所渴望的。这个未知的“现实”是推动我们的真正“希望”,而对其无知也是所有失望的缘由,既可成为所有推向真正世界和人类福祉的积极性因素,又可成为其摧毁性因由。“永生(永远的生命)”这个词是用来指称这个已知的未知现实的一个名字。有必要存在这么一个会产生混淆而不完全的名字。确实,“永远的”这个概念在我们内引发一种没有终结的观念,这点让我们害怕;而“生命”的这个词会让我们去想我们所了解、所热爱而不愿意失去的生命,但同时经常会是疲倦多于满足,于是,我们一方面渴望永生,另一方面却又不愿意。我们只能以我们有限的思维能力脱离我们所在的有限性,而以某种方式去略微窥视永恒,这不是日历上的一天天的延续,而是满足的圆满时刻,在这圆满中,全部本身会拥抱我们,我们也会拥抱全部。是潜入无限之爱的海洋的时刻,在其中,时间-先前和以后-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只能去想这个时刻是圆满意义上的生命,常常重新沉入存在的广袤中,与此同时我们仅仅为喜乐所充满洋溢。在若望福音中,耶稣这样表达:“我要再见到你们,那时你们心里要喜乐,并且你们的喜乐谁也不能从你们夺去”(十六22)。如果我们愿意明白基督徒望德的对象,就是我们对于信德和与基督同在的所是所期待的是什么,就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