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在希望中得救(天主教在线译本)

信德是希望


 
2. 我们上面提出的这些问题,当今的人类则以一种强烈的方式感受到,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应该更多的去聆听圣经中有关希望的见证。事实上,“希望”是圣经信仰中的一个关键词汇,甚至在很多章节中“信德”与“望德”这两个词几乎是可以互换的。这样,《致希伯来人书》就将“完备的信德”(十22)与“坚持所明认的望德”(十23)紧密联系在一起。《伯多禄前书》在鼓励基督徒应该经常敏于对望德的标记(Logos)—意义和理由—作出答复时(参三15),也将“信德”与“望德”等同起来。 在初期基督徒的自我理解中,像领受礼物一样地领受一份值得信赖的希望具有决定性意义,这在将基督徒存在与信德之前的生活或同其他宗教追随者的景况所作对比中表现出来。保禄提醒厄弗所人与基督相遇之前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在世界上,他们“没有希望,没有天主” (弗二12)。当然,他知道他们有过众多的神祗,存在过某种宗教,可是他们的神祗是以不确定的方式呈现的,且他们彼此矛盾的神话并未产生任何希望。尽管有不同的神,但却“没有天主”,因而处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面对的是一个晦暗的未来。当时的一句墓志铭这样说:“我们来自虚无,又速归虚无”(In nihilo ab nihilo quam cito recidimus [1],这句话和保禄所说的甚为相似。在此意义上他对得撒洛尼人说:“你们不要象其他没有望德的人一样忧伤”(得前四13)。在这里,我们也看到,基督徒这一事实的区别性因素就是他们具有一个未来:并不是说基督徒知道所期待的全部细节,而是知道他们的生命整体不会在虚空中结束。只有当未来是肯定的,犹如一个积极的现实时,当下才可被承受。这样,现在我们可以说:基督信仰不仅仅是一个“好消息”,即通传一种迄今未知的内容。用我们的话来说,基督信仰的讯息不仅仅是一个“资讯”性的,更是一个“实效”性的。这意味着:福音不仅仅是通传可以了解的知识,也是一个可以带来事实并改变生活的通传。于是,时间和未来的晦暗之门被完全敞开了,拥有希望的人以另一种方式生活;他被赋予了一个新生命。
3. 可是,现在要提出另一个问题:这个希望到底是什么,单单是“拯救”吗?如此,在前面引用的《致厄弗所人书》中的章节内,这个答案的核心已出现:在与基督相遇之前,厄弗所人没有希望,因为他们处在一个“没有天主”的世界中。及至认识了天主、认识了真正的天主,这意味着接受了希望。为我们来说,在我们的观念中一直就以基督徒的名誉生活着,我们已经习惯了这一点,拥有一个来自于与这个天主真实相遇的望德,这对我们来说几乎无法体会得到。在我们这一时代,有一位圣女的例子,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第一次与这位天主真实相遇的意义。我指的是非洲的朱塞碧娜·巴希塔,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已为她列品。她大约在1869年出生于苏丹达富尔,其实连她自己也不知道确切的出生日期。九岁的时候被奴隶贩子绑架,经常挨打,在苏丹的市场中五次被转卖。最终成为女奴,为一位将军的母亲和妻子服务,每天都会遭受毒打直至流血,因而在她的身体上留下了144处伤痕,这些伤痕伴她度过余生。终于,在1882年由一位意大利商人将她购买而献给当时的领事官卡利斯多·莱加尼(Callisto Legnani),此人在玛赫迪派进攻之前返回了意大利。直到那时巴希塔都是那些可怕的“主人”的财产,现在她认识了一位完全不同的“主人”-学会了用威尼斯方言来称呼这个主人叫“巴隆(paron)”-,认识了生活的天主,耶稣基督的天主。而在此之前她所认识的主人只会轻视她、虐待她,最好的待遇也不过将她视为一个有用的奴隶而已。如今却大相径庭了,她听说在所有的主人之上还有一位“巴隆”,是所有主人的主人,这个主人是个好人,为人善良。她也知道了这位主人认识她自己,也正是这位主人创造了她;甚至爱她。她也成了被爱的对象,正是因着这位至高无上的“巴隆”,在他面前其余的人都是卑微的奴仆。原来她早已被认识并被爱,也被期待。甚至,这位主人自己也承受了被虐待的命运,此时就在“天父的右边”等待她。此刻她有了“希望”;不仅仅只是遇到一些不那么残忍的主人这么微小的希望,而是巨大的希望:无论如何,我彻底被爱;这个伟大的“爱”在等待着我。所以我的生命是美好的。通过认识这个希望她得到了“拯救”,她已不再感受到自己是奴隶,而是天主自由的女儿。她明白了保禄所说的,他让厄弗所人忆起他们以前生活在一个没有希望、没有天主的世界中,没有希望是因为没有天主。因此,当人们愿意把她送回苏丹的时候,巴希塔拒绝了,她不想与这个新“巴隆”分开。1890年1月9日她从威尼斯宗主教手中领受了洗礼、坚振,并初领圣体。1896年12月8日在维罗纳的嘉诺撒修女会发愿,从那时起,在做修会祭衣房和门房的工作中特别努力, 并在几次意大利的行程中实现她的传教使命:她觉得有义务去拓展她与耶稣基督的天主相遇所接受的解救,这个解救也应该尽量让更多的人领受。在她内所产生的希望将她“拯救”,这个希望不能只为她自己保留,也应该传达给许多人,传达给所有的人。


[1]《拉丁成语集》,第六册,26003条。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