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会晤基督

第六天


1、  耶稣的作证(若8:14-18)
耶稣的[阿爸]意识很明显的在若8:14-18中表达出来。他清楚的经验到他不是独自一人,他意识到父与他同在。甚至,我们可以说,父是他生命的基础,是他的根,他体验到整个的他都建立在这根上,他体验到父是绝对的,是无限的,他与这无限的爱,无限的力量在一起。就是因为他与这永恒的根在一起,他知道他讲的是什么,他体验到如此的真实性,可靠性,所以他不需要世界上的人或物来支持他的可靠性,这在若8:14-18中都明显的表示出来。他知道自己的所言所行是足以相信的。
在某些有顿悟经验的宗教人士身上亦有这种根的经验,他们不需要世界上的人或物支持他们,因为在顿悟的经验中,他们已有了某种绝对的感受,当然这些宗教人士的经验并不能与耶稣的经验相比,只能以此对耶稣的经验作些许的描写罢了。
耶稣将自己完全种植于父的根上,使他对世上的一切人、事、物产生一种相对化,他知道世上的一切都具有不同份量的价值,这一切价值都是由于分经验到父而决定的,他知道世上的一切人、事、物都出于父。他一方面承认它们的价值都是由于经验到父而决定的,一切都是相对的。由于他自己对天父很深的经验,知道父的无限,因此,对他而言世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都是有限的,他也能自由的面对世界上的一切。在对观福音中处处都可看到这一位完全自由的耶稣基督,他能成功,但在成功中从不得意忘形,却仍然赞美天主。他也能失败,但是在失败中他从不颓丧,而仍然继续向前,因为,成功与失败,对他而言是相对的。他的自由是承行父的旨意,在成功中他赞美父,在失败中继续承行父的旨意。
他在田野中的每朵野花里喜悦的赞美父。而另一方面,当他站在黑落德面前时,心中毫无畏惧。他可以赞美天地间最小的东西,而面对当时最有权势的人物时,他仍保持自己的身份与立场,这都是他的自由。
由于他体验到绝对,他知道世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可以一方面彻夜祈祷,而另一方面却能在风浪狂掀的黑夜,在一只小船上呼呼大睡,因为在这种情况中,他完全把自己交手在父的手中。这种种都显出在耶稣的生命中最深的经验,在这经验上一切都是有价值的,而这个价值是相对的,因此,他有完全的自由。凡是对天主有深广经验的人,并不看轻世上的一切,他在享用或重视世上的一切财物时仍然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绝对的,这是自由的人。
当我们听完这些描述之后,我们不应说唯有耶稣才能如此,因为他已经将他的父通传给我们了。虽然我们不可能有如同耶稣一般的父的意识,但是,仍然可以在圣神内称父为阿爸。
身为基督徒的我们该分享耶稣的面貌,要培养对天父更深的感情,因为天主是绝对的,是无限的。当我们在自己生命中有了很深的经验之后,再藉着我们的祈祷,牺牲,我们便能成为自由的人,然后我们对世上的人、事、物,事情的价值能有正确的判断,因为它们都出于天主。变化多端的世事,亦不至于使我们一蹶不振,我们不因成功而得意忘形。我们不会因此失败而灰心丧志,因为天主父时时处处支撑我们,而耶稣的自由面貌是展现在我们世事与人物上。
一、    耶稣的传教旅程
由于受到后期教会信仰的影响,我们常会认为耶稣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是早已命定的,此种想法不能表达真实的耶稣。一个真实的人,在他生命中常有具体的使命,耶稣也是如此,在当时的犹太社会中,在当时的犹太宗教权威之下,他的讯息及使命确实不能被人接受,不能为人了解,有些人是恶意的反抗他,亦有些人是善意拒绝他,只是因为无法了解他罢了。我们要在这些真实的环境中来看看耶稣所遭遇到的一切,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在他的生命旅程中,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假如我们也如同耶稣一样按照天国的讯息生活,则我们会发现他的生命旅程中的一些现象也会类似的发生在我们的生命中。
现在,我们将耶稣的旅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叙述如下:
(一)   耶稣在加里肋亚
当耶稣在加里肋亚开始宣讲福音时,最初颇为成功,群众喜爱他的宣讲,他们感到在他身上一种权威,因为他的宣讲与经师法利塞人不同。导致他的成功因素之一便是他所行的奇迹。在那些描述他成功的章节中已经隐约指出某些危机埋藏于其中(谷3:6)。虽然他的宣讲是成功的,然而群众却不了解宣讲中所包含的讯息,及天国来临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说,耶稣在加里肋亚的传教,其结果仍是失败的。此处所谓的失败只是现象方面的,在耶稣生命中,这些失败是有其意义的。
耶稣传教失败的转折点是增饼奇迹,因为群众不了解此奇迹的意义,所以群众纷纷离开他。若望福音中记载了耶稣行了增饼奇迹之后,群众要拥戴他为王,但是他隐退了,因而群众也离开他而去。马尔谷福音中的记载强调在增饼奇迹之后,群众仍然不了解他,甚至法利塞人及宗徒们也不了解他。(谷8:11-13;14-21)。
一般而论,在撰写耶稣公开生活时,常将伯多禄公开承认耶稣是默西亚这件事作为一个转折点,即是耶稣的宣讲有一个新方向。因此,有些撰写耶稣传教生活的作者认为,耶稣在加里肋亚的传教结束时,他作了一个抉择,因为他知道加里肋亚的群众不了解他的讯息,但是他仍要到当时的宗教中心――耶路撒冷去宣讲天国的喜讯。他一方面很愿意到耶路撒冷去宣讲喜讯,而另一方面他也知道那里有极大的危机存在。因此,我们可说在结束了加里肋亚的传教之后,耶稣很勇敢的面对未来作一个新的决定,其目的是要在宗教中心宣讲天国。
(二)   由加里肋亚到犹大
由加里肋亚到犹大原本是一段路程,但是在马尔谷及路加二部福音中已将这段路加的记载加入了很深的信仰意义,或说加入很深的神学意义,由地理观点来看,耶稣走了一段很长的旅程,但是它也象征耶稣在宣讲天国福音时走了遥远的路,他如何勇敢的由加里肋亚走向犹大,这也表示他如何认真的担负起宣扬天国的使命(参阅路9:51-19:28)。
现在,我们分别说明这段旅程中的重要记录:
1、  耶稣三次预言自己将受苦难(谷8:31,32-33,34-37;谷9:30-3133-34,35;谷10:32-34,35-37,39-45)。
在福音的记载中,这三次的预言均有相同的结构,上下文均有的事发生,由此可看出耶稣自己的决心,他要求他的门徒与他有相同的决心,当然他也如此要求我们这些研读福音的人。
所谓的结构是这样的:耶稣讲论某件事,但是他的弟子常不能了解,当他发现他们不了解时,他又再用一篇言论来解释。
2、  进京(路12:49-53)
福音中很少描述耶稣的心理状况,但是在路12:49-53中对耶稣的心情有细腻的叙述,我们可以从这段福音中看出耶稣走向耶路撒冷的心情,他说他要把火投在地上,盼望它能燃烧起来,这是他的使命。耶稣又说他要领受一种应受的洗礼,这是暗示他死亡的洗礼。他内心也有一种焦急,盼望要发生的事早日发生。这些都表示一位真实的耶稣在面对自己的时候不是无动于衷的,他也有一些情绪上的表现。
马尔谷福音将一个奇迹安排在耶稣这段旅程的终点上,既是耶稣使瞎子复明(谷10:48-52)。福音的作者的目的是要我们更深一层的了解耶稣旅程的意义,既是,耶稣一再对弟子们讲解他的使命,而他们总无法了解,正如瞎子一样,但是当他在十字架上完成了自己的救恩的使命之后,这些如同瞎子般的弟子便会恍然大悟,如同那位被耶稣治好的瞎子而能看见一样。但是,由一个生活现象的表面来看,耶稣在旅程中为使弟子们了解他的使命所做一切努力并不是成功的。
耶路撒冷
若望福音虽未记述耶稣三次预言自己的苦难,但是,作者已很有系统的指出,耶稣在接近耶路撒冷时内心很烦乱。
耶稣的烦乱表现在他直到拉匝禄坟前的事上,他为心爱的友人的死而流泪(若11:35-36),他也由拉匝禄的死想起不久之后自己也要走上同样的路,当他想起自己未来的使命时,他流泪了。在若12:27中耶稣明确的表示他心神烦乱,他祈求父使他脱离那个时辰,因为他已经知道未来的使命是如何艰苦,所以他祈求父使他避开这一段的记载,而垢资料便中以说是山园祈祷的资料,他心神烦乱,祈求父免掉这一苦杯。若13:21是耶稣在晚餐厅内所表现的烦乱心情。这里犹达斯已离开晚餐厅,他知道自己即将被出卖,因而心神烦乱。
现在,让我们看看耶稣进入耶路撒冷之后的情形:
耶稣在众人的欢呼声之中进入耶路撒冷,但是他却在这种情况之中为这宗教之城伤心痛哭(路19:41-44),因为他知道由于耶路撒冷拒绝了他而遭受日后全城的被毁的厄运。
最后让我们看看耶稣在晚餐厅中的情形,这里是他旅程的终点。但是,在这里他所面临的也是失败。就在这最后关头,在耶稣建立圣体的前后,这些跟随耶稣已有三年之久的宗徒们仍然不了解他的讯息,撒殚已经进入犹达斯的心中,(路22:3),他要出卖自己的老师,(路22:21-23),弟子出卖老师,这可说是耶稣的失败。此外,在耶稣与宗徒们共进最后的晚餐时,他们仍然彼此争论大小(路22:24-27),这表示他们没有了解耶稣的教训。耶稣另一个失败出现在伯多禄的身上,因为耶稣已预言他要三次否认他。
在晚餐厅中最不易懂的一段话是耶稣要弟子们准备剑,根据圣经学家的主张,此处剑是象征性的言语,目前耶稣存亡危险之时将与他们分离,当他不在他们中间时,圣神将做为他们的剑,好能保护他们。但是他们误解耶稣所谓的剑。且说已有两把剑,更进一层显出他们与耶稣不流血的精神相左。于是耶稣悲惨的说:“夠了”。
由上述各点,我们能看出耶稣由加里肋亚到晚餐厅中所有的一切大小遭遇,基本上,他宣讲天国福音是遭受到的种种都是失败的。而这些失败,将来在天主的能力之下会有新的一面出现。凡跟随耶稣基督的人,若按照他的要求与榜样来生活,则也会遭受到与他相似的遭遇。
2、耶稣的态度(路13:31-35)
在耶稣时代里,犹太人认为黑落德竟是罗马人的走狗,黑落德是罗马皇帝所扶持的人,因此,犹太人认为他是一个卖国贼。在路13:31-35中,已可看出法利塞人勾结黑落德党,一起想杀害耶稣,当时,黑落德与其党羽对犹太人的宗教问题持着顽硬不认真的态度,因此,若说黑落德党要谋害耶稣,这可能是法利塞人捏造出来,用以恐吓耶稣罢了。因为圣经上并没有记载黑落德有谋害耶稣的企图。在这段圣经中为我们重要的是当耶稣受到威胁时,一方面他以超然的态度面对,一方面他毅然的走向耶路撒冷,要在那里完成他的使命,我们可以在耶稣基督身上看到他的超然态度及对天主父的信赖,他不轻视世上的种种现象,他认真在每天的生活中,并随着每天发生的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而在他心底深处完全信赖天主父折照顾。
当我们讲耶稣完全信赖天主父,并非指他是一位宿命论者,天主父与他同在,并不是要宿命的生活,相反的,由于天主父与他同在,他能更自由的生活,更自由的信赖天主父,勇敢的向前走去,这是耶稣在他旅途中的整个的心态。
在生命旅途中,而忘记过去的种种,为的是完成天主交托给他的使命。他的生命旅程使我们想起若望福音中耶稣说的:“完了”。
在会晤基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基督的旅程放在我们个人的生命中。在我们个人旅途中,常有很多事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例如我们的出生,我们的生辰背景都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但是,只要我们有了生命,便有了生命的旅程,它是我们的历史,也是我们的救恩史。在生命中每天都发生不同的事,当我们面对这些不同的事时,我们将耶稣的心态放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一方面要超越,而不是玩世不恭,对于自己的生活要有计划、要努力、要反省自己整个的生活。此外,对天主要有信赖的心,最后是天主与我在一起完成了自己的生命。在耶稣身上超然与信赖完全整合,同样在我们身上亦应如此。
二、    耶稣的灵修旅程
首先我们要了解何谓灵修?简言之,人人都有理想,基督徒也有理想。耶稣自己的生命也需要完成。他以自己整个生命来宣讲天国的来临,最后达到完成。所谓灵修便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而做一切努力,及所用的一切,换言之,便是要使自己成为理想的人,或基督徒。
耶稣的生命也有其过程,所谓耶稣的灵修是指他的生命达到一种过程。现在,我采用保禄的话,即是由[肉]到[灵]的过程来说明耶稣的灵修过程:
罗8:1-9中,保禄宗徒已指出人在不得救的情况下,即所谓肉欲的情况下。使人尚未得救的因素是罪恶,罪恶的势力—贪欲、法律,因为人在法律文字的压迫之下,仍处于不得救的状况下,以及死亡,即是在痛苦、焦虑、恐惧之下的死亡。上述种种称之为[肉欲]
同一罗马书第八章也叙述人若得救,便成为自由的人,即是由罪恶及其势力中获得解脱,不再受法律的约束及压迫,甚至于面对死亡时也不感到焦虑或恐怖。我们这这些为[灵性]的境界,及圣神的自由。
我们要很谨慎的解释耶稣的灵修过程是由[肉欲]到[灵性]的境界。耶稣是无罪的,他的生命中没有任何罪恶存在,亦无罪恶的势力,法律不能约束他,死亡不能威胁他。但是因为他进入一个有罪的世界中,外在客观的罪恶世界向他那无罪的内在发出种种挑战。外在的罪恶世界,处于的贪欲,外在的法律约束,人的传统思想,人人类的恶劣的习惯,这种种对耶稣而言是他的肉欲,即是向他挑战。他生活在如此的罪恶的世界之中,他要战胜一切罪恶势力的挑战,因此,他的灵修过程便是虽然处身于此罪恶世界中,但是却不受其任何的影响,不仅如此,他还胜过所有的挑战,最后,当他死亡后,圣神的力量进入他身上,他完全胜利,天主子的身份也完全表露无遗(罗1:2-4)。他不仅自己完全胜利,而且耶稣也派遣圣神来到世界上,为拯救世界,这便是耶稣由[肉]到[灵]的灵修过程,这段过程并非理所当然的,也要经过他自己的努力及克服。
在教会历史中,曾有一段时期的神学,主张耶稣进入这世界,在他个人生命历史中,却没有任何过程,他身处世界上但不需要任何努力奋斗,今天的神学家们已不能接受这种主张了,因为,它显然与圣经的资料不合,路加福音中明确说出耶稣在智慧及身量上成长(路:2:25),这表示耶稣是在不断的成长中。
希伯来人书中说明耶稣与我们相似(希4:14-16),甚至在试探上也不例外,由此可看出在他生命中有一个努力成长的过程。希伯来人书中另一处说耶稣学习了服从(希5:7-9),学习必有过程,处于过程中的人才能学习。学习便是在过程中面对挑战,然后胜过它,对耶稣而言,便是胜过死亡的定律,而达到圆满的服从。
耶稣由[肉欲]到[灵]的灵修过程的特点便是他与天主父之间的关系,在他的意识中常以父的意愿为自己的抉择,而他的抉择常出于他的自由,因此,他能胜过某些诱惑,某种试探。当然,我们无法完全把握耶稣胜过试探或诱惑时的内在经验。因为他的自由是出于他与父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不能以我们的内心自由的过程来体验他的自由,我们只有以类比性的方法推想耶稣的自由。
但是,在耶稣的抉择中有一点是很明显的,即是在他最大的抉择中包含苦难,所不同的是,他的苦难并非任何罪恶因素,而我们的苦难却是来看个人罪恶的因素。耶稣的苦难经验是独一无二的,是我们无法经验到的。我们不能将有罪之人的苦难与耶稣的苦难相比,但是,耶稣的苦难是千真万确的。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耶稣在公开生活中由[肉]到[灵]的过程。
福音中记载耶稣三次受诱惑,事实上,这三次的诱惑暗示以色列子民在旷野中所受的三次诱惑,现在,福音作者将耶稣视为新以色列子民,他是新以色列的代表。在旷野中玛纳的诱惑针对耶稣拒绝将石头变为面包;以色列子民在默黎巴试探梅瑟针对耶稣拒绝由圣殿顶上下来;朝拜金牛针对耶稣向魔鬼所说的应朝拜唯一的天主。因此,新以色列胜过旧以色列所受的诱惑。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三种诱惑的性质:
第一种诱惑可称为能力的诱惑,即是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一些问题;第二种诱惑可称为权力的诱惑;第三种诱惑可称为荣耀的诱惑;这一切都是有罪世界的现象,在这世界上大家不顾一切的要争取能力、权利、荣耀,并且应用这三种因素设法解决一切问题。耶稣生活的外在世界由于受到罪恶因素的影响,因此而以能力、权利、荣耀三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耶稣拒绝这三种因素而追求的是以受苦的默西亚的身份来战胜这些罪恶的威胁,由此可看出耶稣由[肉]到[灵]的的灵修过程。
耶稣以祈祷,守斋来战胜诱惑而与天主相合,守斋并非只要人感到饥饿,而是使人在天主前感到自己的有限与无能,需要天主的帮助。在耶稣的祈祷与守斋中,天主救恩的能力进入他的生命中,使他由[肉]进入到[灵]的胜利中。
在耶稣公开生活中,有不同类型的人出现在他四周,由于罪恶的因素,这些人多多少少加给耶稣一些压力,要求他做与他宣扬天国的来临的使命相抵触的事。
首先是来自他的亲威们的诱惑(若7:1-8),然后是来自家族的诱惑(谷3:20-21),耶稣的反应是他有自己的事与时间,不能顺从他们的要求,因为他们的要求是因人的层面上,是基于血肉关系。靠着这一切来获得个人的利益。但是天国的来临并非建立在血肉关系上,而是建立在天主的话上,耶稣之所以能显示自己的能力理因为他实行天主的话。这一个由[肉]到[灵]的过程,由四周人的血肉概念,自私的概念进入天国来临的概念中。
此外,经师法利塞人也加给耶稣诱惑,他们所要求的征兆是政治性的默西亚,其目的不外乎政治上的成功,民武力解决民族的问题。耶稣拒绝他们的要求,他要给的征兆不是别的,是约纳的征兆,亦即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受苦受难的默西亚的征兆。这也是一个由[肉]到[灵]的过程。
在耶稣公开生活中最大的一次诱惑可能是增饼奇迹之后,门徒们因不相信而离开他(若6:66-68),他发现在他最亲近的中也有人不能了解天降神粮的道理,这件事对他是一个大考验,四周的人所盼望的是古代由天降下的玛纳,而不要耶稣自己的肉与血,这是政治性的默西亚的诱惑,希望古时光荣的事迹再度重演。
由上述可知,这些诱惑都真真实实的发生在耶稣的生命中,他也要经过痛苦及努力才能克服它们,只是他的努力与痛苦与我们的不同罢了。
耶稣在进入耶路撒冷时也受到多次的诱惑:
圣经上屡次提到死亡之律。但是在一个不得救的世界上,它对人的威胁是很大的,当人面对死亡时,总会感到恐惧不安。当耶稣进入耶路撒冷时受到阻碍,因为弟子们想附上他进入耶路撒冷城,因为他们怕死亡之律(若11:7-8;谷10:32)。在耶稣生命的过程中,他进入耶路撒冷便是面对死亡的挑战,在死亡势力的压迫下,宗徒们恐惧万分。然而,在这里我们不看不出耶稣面对死亡时的态度。
路加福音记载耶稣在山园祈祷时,有一股恶势力侵袭他,即是撒殚进入犹达斯的心中(路22:3),这撒殚便是那三次诱惑耶稣的魔鬼(路4:3)。由此可知,魔鬼便是在恶势力,在肉欲的经验中。
由这[肉欲]的经验中使我们想起马尔谷福音记载的山园祈祷。其中耶稣对伯多禄说;“西满……你不能醒悟一个时辰吗?你们醒悟祈祷吧!免陷于诱惑……心神固然情愿,但肉体却软弱。”从表面看来,耶稣似乎只对伯多禄说了这一段话,其实,他是讲他自己的经验,因为他体验到肉体是软弱的。在有罪的人类中,耶稣所取的肉体并非已经光荣复活后的躯体,而是有血有肉的躯体,在若望福音中,这躯体多多少少带了一些人体的软弱,他降生天人间,除了罪恶以外,与我们一样。保禄宗徒在致斐理伯人书中也说耶稣空虚自己成为人,取了奴仆的形体(斐2:6-11)。所谓奴仆形态是指耶稣在有罪的世界中,与我们一样都具有软弱的身体。因此,当他面对死亡时,他也感到肉体是软弱的,虽然如此,他还是克服了这软弱,面对自己的使命,勇敢去完成它。
那么,究竟靠什么力量,耶稣能胜过这些试探而勇敢的去自己的使命呢?在山园中,耶稣以长时间的祈祷来胜过诱惑。耶稣也由祈祷中获得力量,使软弱的肉体有能力面对挑战。
耶稣有他自己由[肉]到[灵]的过程,基督徒更是如此。我们有罪恶的势力,法律的压迫,有贪欲,若想要达到完满的基督徒的理想,我们必须经过由[肉]到[灵]的过程,耶稣自己走在我们前面,我们要跟随他,换言之,在他内我们可以从[肉]到[灵]。
3、  在他内战胜罪恶(弗4:7-14)
耶稣基督在基本上与我们不同,他无罪,而我们有罪。现在,我提出保禄宗徒的灵修旅程,可助我们加深反省我们自己的灵修旅程。此外他们屡次对自己的教会说,要他们效法他,如同他效法基督一样。
根据历史的探讨,保禄宗徒于公元三十六年归化,以后的十年中他并没有做多少的传教工作,其中,有三年居住在阿拉伯沙漠中,由沙漠回来后曾到过耶路撒冷,这十年可称之为准备期。公元四十六年,巴尔纳伯将他由塔索尔请出来,在安提约基雅开始传教,就在此时,开始他出名的三次传教旅程,直到公元六十二年,其中十六年是他积极传教的时期。公元六十二年之后,他的实际情况不后人所知,公元六十七年,他在罗马为主殉道。
在保禄宗徒身上充满天主的恩宠,但是,他的内在经验是我们一切基督徒内在经验。在罗马人书第七章中,他提到自己所愿意的不去做,看到所憎恨的却要去做……根据圣经学家的主张,这种情况是基督徒实际的情况。保禄自己也有如此的内在经验。因为他仍然处于旅途之中,这是必然的现象。
保禄宗徒在自己的灵修过程中常要超越罪恶的势力、贪欲、法律的压迫等,他的灵修旅程可分为四类,即环境、人的痛苦、先天的痛苦、及贪欲,现在分述于下:
环境带给他的困难如在格林多传教时所受的种种苦,在三次传教旅程中所受的困难及痛苦。
原为法利塞人的保禄现在成为基督徒,基督徒们知道他以前迫害基督的教会及信徒,而法利塞人却不满意他归化于基督信仰。因此,他两方面都不能获得谅解,所造成的结果是在耶路撒冷无人接待他,他在人群中所遭遇到的困扰。
在保禄身上还有一些天性的痛苦,如他自己所说的,在他身上有一根刺,他屡次祈求天主将这一根刺拿去,天主却没有答应,这些可以说是尚未得救的人类团体的痛苦。
保禄也有贪欲,贪欲是有罪的人类的经验,他愿意做的善事却不能做,而却做那些自己所憎恶的恶事,在他的生命中有不少来自肉欲方面的挑战及痛苦,有的肉欲来自他内在的经验。
处于这些因素之中,保禄宗徒如何超越它们,他如何由[肉]进入到[灵]的境界中。从他的书信中可以看到他在外在环境中所受的苦。而以基督徒的忍耐态度对待它们,这是一种超越的方法。他以基督徒的谦逊对待别人对他的误解与不接纳,他忍受教会中对他的轻视。他在祈祷中接受了他先天性的痛苦,因他忍受自己的先天性的痛苦,天主的德能也因而进入他的生命中。他以生活在基督恩宠中而胜过自身的贪欲。
保禄—这一位具体的人,他生活于有罪的世界中,内心有各种经验,他以祈祷、忍耐、守斋等方法胜过了这些罪恶的因素与诱惑,而由[肉]进入[灵]。
可以很坦白的承认保禄的经验或多或少的也是我们的经验,我们生命中也有些先天性而不能改变的条件,例如身高、体形、面貌、天资、才能等,它们有时也会带给我们一些压力。我们所生活在其中的团体也会带给我们不少痛苦与困扰。以祈祷,以克苦,以克制自我的方法,来战胜罪恶,由[肉]进入到[灵]的境界。
在今天的时代里,克苦、守斋仍具有其意义。只是我们应给予它们较深的神学上的解释。看看它们在我们信仰生活中的重要性。今天的某些神学思想将克苦、守斋称为消极因素,有些人主张在灵修生活上可以除去它们。但是,实际上并不能如此做,因为圣经指出克苦、守斋的好处,教会传统中一直保有他们。当然,为合乎时代,在实行的方式上应有适当的改变,而不是将它们由今天的教会中根除。
4、  醒悟祈祷(谷13:33-36;14:32-42)
福音中有关耶稣苦难的记载并不注意读者在感觉上或情感上的需要,所注意的是耶稣苦难在信仰方面,在救恩上究竟给予我们何种意义。
耶稣对于世界终穷,末日来临的事曾讲过许多的话,谷13:33-36是有关这类预言的最后一段话,它讲解末日的基本态度,因为末日来临是天主救恩的完成。
救恩只有两面:天主来临会带给准备妥当的人生命。而为那些尚未准备妥当的人,天主带来的是却是审判。马尔谷在短短的几节圣经中已提到四次醒悟,其目的不外乎是要将醒悟的问题提出来,因此,他在山园祈祷中再度提及醒悟的问题。
一般人认为山园祈祷是耶稣苦难的开始。但是,在福音中,耶稣的死亡少记录早已作为末日来临的象征,天主的救恩在耶稣的死亡与复活中已完成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耶稣的苦难使末日提早出现。因此,在福音中描述耶稣苦难所用的字句常隐含末日已来临的意义。例如玛27:52中描述耶稣死后,坟墓开了,许多死人由坟墓中走出来,复活了,这便是暗示耶稣的苦难就是末日的来临,其标记便是死人复活。
在山园祈祷的记载中,耶稣又提到醒悟祈祷,由此可知,山园祈祷是末日来临的境界,最主要条件是醒悟。山园祈祷对醒悟已作了注解,即是这种醒悟已成为祈祷,祈祷便是醒悟。福音作者在此处指出,耶稣是醒悟着的,他不断的祈祷,天主进入他的生命中,虽然他的肉体是软弱的,但是,藉着祈祷他胜过了这软弱。相反的,宗徒们不能醒悟,却昏昏欲睡,因而表现出自身的软弱、跌倒,最后都逃之夭夭了。
因此,我们应该在末日来临的背景中去了解山园祈祷,它是最后时期的祈祷,是醒悟中的祈祷。在我们每人的生命中总有末日来临的一天,我们要以此来提醒自己常常醒悟,并以耶稣在山园祈祷中的态度作为我们醒悟祈祷的标准。
由山园祈祷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祈祷使耶稣有了变化,他肉身的软弱因祈祷而坚强,他祈祷的内容由自己的痛苦而转向父的旨意的实现,他在祈祷中心情也有了改变,开始时,只注意十字架的痛苦,而后来渐渐改变,将自己的祈祷与天父的旨意合而为一,这是最标准的求恩祈祷的例子。一般求恩祈祷该注意的不是我们所求的是什么,而是要与天主的旨意合一。求恩祈祷不该只是注意一个恩典或得到某种东西,重要的是在祈祷过程中人与天主的交往,若在祈祷中只注重某种恩典或某种东西,则比类很难称之为祈祷,只有当人与天主在一起时,才可以称之为祈祷。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