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会晤基督

第五天


1.  国的奥秘(玛11:25-30)
在这段福音的开始耶稣赞美称谢天父,在玛窦福音的编辑里,我们看不出在何种情况中耶稣触景生情的感谢天主父。但是在路加福音的上下文中,我们能看出为何耶稣要赞美称颂天主父,因为他派出去传教的门徒,带着丰硕的成果回来向他报告,在此情此景中,耶稣充满圣神,赞美感谢天主父。
这段福音中所提的[这些事]在路加福音的上下文中,可清楚看出是天国来临的奥秘,天主将此奥秘启示给小孩子,而智慧明达的人却一无所知,其目的何在呢?
所谓天国奥秘指的是天主的计划,更可说是天主心中的秘密。由此可知,这不是一套哲学道理,亦非一套科学知识,而是天主心中的计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种经验,若我们心中有一些最深的隐秘,无法讲给任何人听,也不是任何人能了解,此时我们并不需要头脑清晰,善于分析的人,而更需要那些爱我们,能体谅我们,以心体心的人,因为他们能聆听,能接受我们内心中的事。同样的,此处所提的是天主心中的事,是他的自由,这类事要以爱、以谦逊的态度、以聆听的心才能接受。孩子们的心灵是清白的、洞开的;他们的态度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他们得到天主的启示。而那些智慧明达的人,他们会分析判断,若对天主的计划也采取分析判断的态度,则表示基本上不接受它。耶稣所说的启示、瞒住,其实是针对人心中的态度。
耶稣由自己的经验中讲出了这一段话,在对父的经验中,他如同一个孩子,他称天主父为[阿爸],这是孩子对父亲的称呼。耶稣在父前是一个最小的孩子,因此,在他的生命中,毫无保留的接受天国的奥秘。
在会晤基督的过程中,我们应成为小孩子,即是在唯一无二的小孩子――基督身上成为小孩子,则天主的奥秘便会启示给我们。
福音中的第二段指示我们的信仰是建立在死而复活的耶稣基督身上,而不是建立在一套道理上,一个教会团体必须在子身上才能进入父内,只有子及子所愿意启示的人才能认识父。若我们要进入父内,必须要会晤基督。
福音的第三段由字面看来,似乎是耶稣要那些劳苦与负重担的人,到他面前来,他要安慰他们,给予他们安息。此处的劳苦负重担者并非指挑一个重担子的人。此担子是指经师及法利塞人所加给别人的法律。在耶稣时代中,的确有许多善良百姓,因要遵守种种法律而感到痛苦,由梅瑟到耶稣时代,无法计数的法律规定时时限制人的行动,因此,法律成为重担。在耶稣时代有些人因无法遵守法律而完全不再理睬法律了。若有人要遵守法律,则必须很辛苦的承受法律的重担。耶稣给予人喜讯,要这些人到他面前来,给予他们安息,因为他的担子是轻松的,他的轭是柔和的,换言之,现在是一个新朝代的来临,是天主国的时代,具有天主国的要求。这并不是说天主国不要求彻底,天主国的来临可使人在生活上放纵,其实天主国的要求更彻底,二者不同之处是天主国要求,耶稣在山中圣训中提出的标准,常假定新时代中重要的因素,此因素是指天主所赐居在我们心中的圣神。担子轻,轭柔和并非指从此之后一切事情都和很容易,要求不高,而是要求人在新时代中经验天主是爱:一个生活于爱中的人任何重担都是轻的,任何轭都是柔和的,正如圣奥斯定所说在爱中一切痛苦也不存在了,若仍然痛苦,而痛苦也是甘甜的。
因此,耶稣要人到他面前去,因为在这新时代中人将体验到他的经验。耶稣说他是良善心谦的,在这里的良善心谦具有圣经意识,与真福八端中的神贫的人是有福的,温良的人是有福的是相连的,古经中所指的贫穷者便是这种人,他们不仅在物质上一贫如洗,在精神上也是空虚的,他们完全屈服在天主面前,他们内心有谦逊的经验。所以,可以说天主父在耶稣生命中有很大的要求,耶稣要求承行父的旨意,他要宣讲天国的福音,他要走他的路程,最后走上加尔瓦略山,被钉在十字架上,但是,由于耶稣自己的良善心谦,他最后发现父给予他的轭是温柔的,父给予他的担子是轻松的。
天主的奥秘对我们有一些要求,而生活在耶稣来临的新时代中的我们若有耶稣所怀有的经验,爱的经验,则这些要求也是轻松的,我们能愉快的背起耶稣给予我们的担子。
 
一、    耶稣教导我们如何接物(谷10:17-21)
福音中富少年的记载是我们很熟悉的,耶稣告诉我们,若他要获得永生必要变卖一切财物,施舍给穷人,然后再来跟随他。从这段记载中,由于耶稣对富家少年的要求,导致我们对处理自己的财物有一种不正确的观念,因为有些基督徒认为耶稣所说的变卖一切,施舍于穷人,然后去跟随他,这只是某些基督徒的责任而已,与其他人无关,这是富少年带给我们的错误观念。其实福音是为一切信众他的人,这些话为一切人都是正确的。耶稣对富家少年表示出他召请他的特殊方式,但是耶稣对他的要求基本上却是适合一切的人,就是天主对一切基督徒都有要求,所不同的只是实行此要求的方式而已。
现在我由变卖一切,施舍给穷人及跟随我三方面来说明耶稣如何教导我们接物。
我要由保禄书信及其他福音作者的观点来看变卖一切及施舍给穷人。我们先承认路加福音对财物的问题有比较简洁彻底的语言,这可能是因为他所处的教会环境的缘故,一般而论,路加所处之教会环境比较贫穷,在这种情况中他以较为极端的言语来表达耶稣的教训。路加福音的真福八端用[贫穷的人是有福的],与玛窦福音中不同,不仅如此,路加福音中还有[富贵的人是有祸的],这足以表示他的极端语言。若我们认为变卖一切,施舍给穷人只是为这位富少年,这是错误的看法。路加福音中记载:[同样,你们中不论是谁?如不舍去他一切所有不能做我的门徒](路14:33),由下文中可看出,耶稣的要求是为一切的人,耶稣并未只对某些人说了这句话,而是向所有的人说了这句话。因此,可以看到对于那些跟随耶稣的人的财物问题,路加用[舍弃一切]的字眼。
是否路加的解释曲解了耶稣的思想呢?让我们进入玛窦福音中来看看财物的问题。许多人认为玛窦福音已经将舍弃一切,贫穷等精神神化了,因为玛窦福音的真福八端是[神贫的人是有福的]。但是,我们不要以现代人观念来解释神贫,认为精神上贫穷便有福了,钱财堆积如山也不关紧要,只要心里是贫穷的便可进入天国。玛窦所说的神贫并非指人对世上财物可以任意取用,当他讲论到空富贵人时,他也用极果断彻底的言词,例如富贵人进入天国比骆驼穿针更难(玛19:13-14)。所以玛窦并没有丝毫减轻财物阻碍人进入天国的困难。
玛窦在山中圣训中同样指出财物能使人分心,(玛6:19-24)在他的言语中已将钱财与天主对立。由于我们现代人不习惯福音的言语,我们常常会以钱来事奉天主,光荣天主是很好的事,而玛窦所讲的是在事奉天主时,钱财确实是一种阻碍。
福音中所记载的耶稣言语从来不是抽象的,他也不用一种想像的环境来讲人间之事。那么富人难进天国,人不能事奉钱财,天主究竟是指什么?在有罪的人类环境中,钱财常能成为一种约束,而且不想不断贪取更多金钱,以至于使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因此,耶稣才说富人进天国何其难也。由此可知,玛窦福音对财物的注解基本上与路加福音无太大的区别。二者都说世上的钱财在具体环境中阻碍我们事奉天主,还不是抽象理论,而是实际的经验。
保禄宗徒如何讲解钱财呢?其实他的讲解已经进入末世神学中了,但是,其基本思想仍是路加及玛窦的思想,他只是加上神学的理由,即所谓末世性的理由
现在我要解释格前:7:29-32的一段话。一方面由这段书信看看保禄时代的解释,一方面让我们知道保禄时代的解释仍可适用于今天。
[弟兄们,我给你们说,时限是短促的,今后有妻子的要像没有一样,哭泣的要像不哭泣一样,欢乐的要像不欢乐一样,赎买的要像一无所得,享用这世界的像不享用的,因为这世界的局面正在逝去。](格前79-32)。现在我要解释这段圣经与我们所讲的变卖一切有何关系。
保禄时代,尤其在他写格林多前书时,当时的初期教会都认为末日即将来到,他们都在等待基督光荣的来临。因此,在此末日即将来临的时期里,一切都应相对化,即是享用此世界的好像没有享用,有东西的如同没有东西一样,因为世界的局面正在消逝。所以,由末日的角度来看,保禄认为不应当关心世上的财物,将一切财物都相对化。
现在我们要问,保禄这种思想能适用于今天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末日虽未来临,但是我们仍生活在末世的时代里,末世时代是耶稣的时代,是天国来临决定性的出现于我们之中的时代,若人有这种信仰经验,体验到天主的生命已进入我们的生命中,则末日现在是否来临并不是最重要的。若天主生命已进入我们生命中,则有妻子的如同没有一样,最重要的已进入我们生命中,其他的一切都变成相对的了。所以,在保禄的神学解释中,拥有世上的财物好像没有一样,可以变卖这之后给予别人,甚至为了要向别人证明末世已进入我生命中,我可以变卖一切,修会生活的神贫愿富有这种意义,即是,我们肯定末世已呈现在我们生命中,为了要使别人经验末世的来临,以一种标记使人知道有些人确实相信末世的来临,可以变卖一切。
由以上的解释,可以知道所谓舍弃一切,变卖一切并非只为那位富少年,而是为一切生活于新时代中的人。虽然,天国来临的要求是为一切的人,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以相同的辛辛苦苦来接受这一个[变卖一切]的要求。这在耶稣的生活中是很明显的,在耶稣四周有种种不同的人,有宗徒,有伯达尼的姐妹兄弟,有税吏匝凯,有这位富少年,而耶稣以不同的方式要求这些不同的人实行同一的要求:他要求宗徒们变卖一切的方式来要求他们,他们以适合于他们家庭的生活方式来实行[变卖一切]的要求,由于,圣经没有记载他们如何做,故我们无法知道他们具体实行此要求的方式。[变卖一切]不是文字上的,而要在生活中实行出来,他们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帮助别人,但是同时仍要维持自己家庭的生活。匝凯的具体[变卖一切]是四倍赔偿他欺骗的人,将自己的家产一半分给他人,他以这种方式答复耶稣的要求。由此,我们可说,表现的方式不同,而要求却是相同的
教会中有部分人士献身修会,度修会的生活,他们按照自己修会的会典来度神贫愿所要求的生活方式,藉此而实行耶稣的要求――变卖一切,跟随他。教区神父虽未誓发神贫愿,但是也应遵守耶稣的要求,变卖一切,至于如何实行,则有赖于教区神父自己按照个人的生活经验来决定什么是个人的[变卖一切]。教友家庭也要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之下[变卖一切],他们应在一个基督徒家庭的标准之下来看看自己的财物,是否过多,是否能给别人什么东西,因此,[变卖一切]这一个福音性的要求为一切人都是正确可行的。
耶稣讲完[变卖一切]之后,接着说[施舍给穷人],这句话的意义为何?它实在包含天国来临的意义。申命纪上记载:“其实在你们中间不会有穷人,因为在你的天主视为作为产业的地上,上主必丰厚的祝福你。”(申15:4)。旧约中的进入福地,事实上,是天主之国进入人间的一张图像,因此,不会有穷人是天国来临的记号。耶稣在宣讲福音之始便说他是向贫穷的人宣讲喜讯,即是若一位赤贫如洗的人在天国来临的必能获得喜讯,所相信的天主不是只管精神不管物质的二元天主,他是一位既管人的肉身也管人的的灵魂的天主。假如说为贫穷人传报喜讯,这句话确实表示天国要为贫穷人带来一切,天国来临的最后记号便是贫穷人获得他们所需要的。
现在我们能了解为什么耶稣常说变卖一切施舍给穷人,我们应该很小心来解释圣经中的[施舍给穷人],它并不是我们常说的慈善事业,周济穷人。此处的[施舍穷人]有很深的圣经意义及救恩性的意义,由于施舍给穷人,我们便会产生一个默西亚的团体,即是天国已来临了,贫穷者获得喜讯,大家都不生活在以物质为主的时代中。路加在宗徒大事录中明显表达出这种思想,当时耶路撒冷教会的人将自己的一切变卖,施舍给穷人,一切都为公有,其目的是要等待默西亚的出现(参阅宗4:32-37)。但是在34节上记载他们中没有一个贫乏的人,对于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必作历史性的探讨,至少路加写这句话时给予它神学的意义即是,天主的国已来临了,他们现在是一个默西亚的团体,大家变卖自己的所有的,以表明默西亚团体记载的出现,其记号之一便是无贫穷人。因此[施舍给穷人]是一个救恩性的记号,是天国来临的记号,除了一般的慈善意义以外,它还从救恩的角度上来说明大家在爱中共同生活的团体。
耶稣讲完[变卖一切]及施舍给穷人之后,紧接着他便说[跟随我],在整个思想中,这句话具有神秘因素。[跟随我]即是与耶稣结合在一起,我们由圣经中能发现天主确实是穷人的天主,新经中所启示的天主一定不是富贵的天主,他与穷苦人在一起。如何看出这位天主是穷人的天主呢?天主说凡为饥饿,穷苦者以及最小兄弟所做的便是为他做(玛25:31-46),这表示他神秘的临在于贫穷人身上,他不仅是贫穷人的天主,而且他还以贫穷来救赎我们。保禄在格后8:9-10中曾要格林多教会帮助耶路撒冷教会,他所用的神学理由是耶稣的生活,我们的确可以看到他贫困的一面,他以贫困使我们成为富有,他本具有天主的形体,但是他不将之据为己有而甘愿放弃,空虚自己,天主的救恩便进入他的身上,天主父赐予他一个名号,天地万物都要朝拜他(斐:2:6-11),因而导致人类的富裕。
由此可见,天主藉耶稣基督的贫穷来拯救我们,救援的奥迹便发生于天主成为贫穷这件事实上。耶稣说的[跟随我],便是指与他――这位贫穷人的天主结合在一起,然后,大家成为一个团体。
由福音中的记载看来,耶稣的要求是极彻底的,并且适合每一种人,凡一切跟随耶稣基督的人都应彻底的实行这要求,并按此要求认真的去生活。虽然,在教会中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各人都可按照其实际生活情况,以具体可行的之方式实行耶稣[变卖一切,施舍给穷人,[跟随我]的要求。
天主经中说[求你宽赦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赦别人一样],此处的[罪过]按照圣经原文的意义是[债务],我们得罪天主是欠一种债,我们面对天主时,在一切事上都是欠债的,因为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来自天主,无一物属于我自己,所以我们求天主不要向我们讨债,而以他的仁慈、大量、宽赦来对待我们。这种思想也要求我们不要以债主姿态对待别人,要以天主的传给仁慈、大量、宽赦来对待别人。这也是天国来临的标记,前面所讲的[变卖一切施舍给穷人]也就是要我们慷慨大方的对待别人。
1、  贫乏中的富足(谷6:30-44;斐2:6-11)
教会历史圣人中以实际的行为效法耶稣在福音中所说的贫穷,最为有名的就是五伤圣方济各。现在我愿意解释圣方济各灵修中的贫穷。此外斐2:6-11确实是方济各灵修中用以解释贫穷的圣经章节。其他修会可能注意此段圣经中的[服从至死],而方济各却注重[空虚自己]的灵修思想。
这种灵修思想是在整体的贫穷中讨论救恩史,在贫穷的思想中来讨论人类的堕落,人类的得救,耶稣取人形进入人间。简言之,人本质是贫穷的,我们是受造物,一无所有。在原始的境界中,当人承认自己一无所有时,他便开始成为富有的。当人承认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来自天主,都是分享天主的生命,此时,人便是富有的,因为人在自己受造的境况中,在自己有限的生活中,发现天主所赐极为丰富的生命时,他便成为富有的了。就是这种思想促使圣方济各能对大自然唱出感人的太阳歌及其他的赞词,因为他在一切受造物中体验到发自天主生命的芳香,天主的生命表现在太阳上、月亮上、及大自然所有的一草一木上,他在本是一无所有的大自然中发现天主生命丰富的临在,因此,他能歌唱、能赞美,他在大自然中一方面体验到受造物的贫穷,一方面也体验到天主生命的富裕。
人的罪与堕落是人不顾其贫穷的本质而认识自己是富有的,这便是堕落。由于他认为自己是富有的。所以,他与生命之源的天主隔绝,也可以说否定天主所赐予的一切。如此,人便堕落了,并且成为有罪的贫穷,空虚的贫穷,毫无内容的贫穷。人的堕落便是人进入这种空虚、荒谬、无意义的贫穷中。
在斐理伯书第二章中说耶稣成为贫穷的,他空虚自己,成为一无所有,就在他高悬十字架上,承认完全一无所有时,天主却举扬了他。在他一无所有的死亡中天主复活的能力进入他的生命中,他便成为最富有的了,天主并且赐予他一个名字,称他为主,即是宇宙的主宰,他拥有天主的一切富有,一切受造物都要叩拜他。这是耶稣的救援,他原是富有的,但是为了拯救我们而成为贫穷的,藉着他的贫穷,我们才得成为富有的。有罪的我们在耶稣身上再一次接受新的创造,我们在他身上,承认我们是贫穷的。如此,我们才会发现,我们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天主通过耶稣而进入我们的生命中,因此,我们藉着耶稣而成为富有的,藉着他进入得救的境界中。
方济各灵修所主张的,因基督的贫穷我们成为富有的思想,应适应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应在基督前承认自己实在一无所有,是空虚渺小的若真的如此,我们才能体验到我们生命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来自创造及再创造我们的天主,因此,我们因基督而成为富有的。
马尔谷福音中有两次耶稣增饼的奇迹,其实在这奇迹中我们已看到一位贫穷的耶稣,他看到眼前数以千计的饥饿民众,而他手边除了宗徒所能找到的极少量的食物之外,一无所有。因为他是贫穷的。所以天主能力及生命在他身上显示出来,由于他的贫穷,众人得到了饱饫。但是我们不要将增饼只拘限于奇迹的事实上,因为,增饼奇迹是象征圣体圣事,我们在感恩祭中所纪念的仍是这位贫穷的耶稣基督,他邀请我们来与他一同坐席,我们问:耶稣你能给我们什么?而他放在我们面前的是真正穷人的食物,只有一些酒,只有一个饼。如此少量的食物如何请客呢?就因为他承认自己的贫穷,所以他是富有的,他除了将自己给予我们以外,没有任何东西能给予我们,而他所给予我们是一个充满天主生命的自己。因此,我们来参加的是一个贫穷的宴会,面对的是一位贫穷的耶稣。就因为他是贫穷的,他将他最富有的一部分赐予我们,即是他自己,以及他的天主性的生命。在这一无所有的筵席上,我们反而成为富有。
二、    耶稣斥责法利塞人
在前面的道理中我们看到耶稣教导人如何服从天主。如何待人接物,换言之,他几乎完全注意到我们人生中的各个重要面。当然这一切教导都是在的新时代的背景中进行的,他教导我们如何在天国来临的背景中去服从天主、去爱人。
现在,我要讲的是有名的七祸哉(玛23章),耶稣在这段文字中,以极为严厉的言词责斥法利塞人,其原因是因为那些态度,那种言行基本上与新时代中的耶稣的言论相抵触。在我们已从正面看过耶稣的言论之后,现在从消极一面看耶稣如何强烈的责斥假貎伪善的法利塞人。
现在,让我们先由历史背景来解释这些资料,好使我们无论在批判学上,历史背景上对它们都有一种正确的了解。
在玛窦23章中,耶稣所责斥的只是经师和法利塞人,我们应当知道在耶稣的时代里,有许多犹太宗教的派别,法利塞人是其中一派,此外尚有撒杜塞人,一些宗教狂热者,以及未记载在福音中的,居住在死海附近的苦修者――谷木兰派,一般而论他们也有自己的特殊宗教精神,例如撒杜塞人对梅瑟法律采取咬文嚼字的态度,即是死板的遵行法律条文。另一些宗教狂热分子认为若是天国来临便应当复仇(报仇),应当将罗马人及一些外邦人驱逐出境,为达到此目的,他们不惜牺牲一切,甚至到达流血的地步,流血便是天国来临。另有一群住在死海附近,自命清高的苦修者,称为谷木兰派者,他们认为司祭已破坏了真正犹太宗教的内容,因此,他们退隐到死海边去度他们自认清高的生活。这三类人都出现在耶稣的时代,但是他却与他们截然不同,他不咬文嚼字,他不主张流血报仇,他不自命清高卑视众人。
在玛窦23章中,我们看到耶稣只强烈抨击法利塞人,而对其他宗教人士却只字不提,这是由于历史背景造成的。公元七十年,犹太人革命,那些宗教狂热分子也遭受相同命运,几乎无人幸存,死海边的谷木兰派人士亦奋起革命,他们先将手抄本的圣经收藏好,然后,去参加革命,最后也几乎全部被杀。这些圣经手抄本在卅多年前被发现。而法利塞人与罗马人妥协,在梅瑟法律上也抱养比较妥协的态度,因此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前,他们早已获到罗马人的默许而逃往别处。由此可见,公元七十年战争之后,犹太宗教内硕果仅存的支派除法利塞派之外,别无他派
由犹太宗教的历史来看,将犹太宗教的文化及精神一直保存下来的是法利塞人,因此,今天犹太宗教学者的传统均来自这一派,其他的派别都被消灭了。
公元七十年之后,教会已经开始在巴勒斯坦,地中海四周发现,传扬福音。初期教会传教时所遇到的最大对手及所感受到最大的压力都是来自法利塞人,因为犹太人认为新兴的基督宗教不忠于自己的国家,也不忠于犹太传统。法利塞人与初期教会可说是针锋相对的。由于此一理由导致我们认为在福音中耶稣唯一面对的只是法利塞人,其实这已受到后来教会的影响。福音是在初期教会之后才写成的。而初期教会最大的困难来自经师,法利塞人,因此,似乎在福音中耶稣所遇到的敌人只是法利塞人。当福音作者编写福音时,撒杜塞人,死海派人士的影响早已不再存在了。福音的文字是耶稣与当时的法利塞人的对话,而读者很清楚知道这些文字真正所指的是那些反对教会的法利塞人。
因此,我们要承认玛窦23章中耶稣责斥法利塞人的记载。其中不少的注解是以后的教会加上的。其目的是针对公元七十年之后的法利塞人。虽然有些资料是以后的教会加上的,但是它们仍在耶稣的精神及思想范围之内。
那么法利塞人的思想空间是怎么样的?我们知道,法律是犹太人宗教的中心,法利塞人认为法律以两种途径经由梅瑟传下来,其中之一就是文字,即是古经以文字的方式将梅瑟的法律传下来。而法利塞人,尚有一种口传的方式,即是,梅瑟的法律除了文字的记载之外,还有口传,由梅瑟一直传到当时的法利塞人,这是极重要的一点。因此,法利塞人认为在他们自己的学派中有许多的法律虽未记载在文字中,但是却存在于传统之中。从此以后,他们很自由的凭藉口传的梅瑟法律来注解法律文字。在耶稣时代,法利塞人颇受欢迎,其人数达到六千人,在当时犹太社会中,他们居于重要地位,许多难以遵守的梅瑟法律经过法利塞人的解释之后,便可以遵守了。因此,对于愿意守法的犹太人民而言,法利塞人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耶稣时代的法利塞人由于过于要解释法律,因而造成有时只看重形式,而忽略精神,这是法利塞人最大的弊病。
法利塞人本身另一传统便是在天主前做得更多一些,除了文字及口传规定的法律之外,他们自己还要多做一些。这种举动本身是很好的,但是,要看出于何种动机,法利塞人多做一些,其目的是要在天主面前眩耀自己,这是他们的最大弊病。
正因为上述的弊端与耶稣天国来临的要求有所抵触。因而在福音中出现了七祸哉,现在分别解释如下:
(一)  祸哉假善人(玛23:13-14)
在路11:52中,提到法利塞人掌有注解法律的钥匙,但是耶稣指责他们的便是许多法律经过他们的解释之后,法律的精神便荡然无存了。若按照这种方式生活便根本不可能进入新时代的生活中,不可能体验到天国的来临。
耶稣责斥法利塞人如此解释法律,那么耶稣自己以何种态度对待法律呢?他说:[你们不要以为我来是为废除法律和先知,我来不是为废除而是为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即使天地过去了,一撇一画与不会过去,必待一切完成。](玛5:17-18)基本上,耶稣按照精神注解法律,而不咬文嚼字的注解法律,表面看来他似乎与法利塞人一样也注解法律,因此,今天许多犹太教学者在讨论耶稣时,只将他视为当时的一般经师而已。耶稣与法利塞人有相同之处,即是他们都注解法律,但是他们采取的态度却完全不同,若只是为满全文字的要求而注解法律,这与天国来临的内在精神要求是相违背的。耶稣说他来不是要废除法律,而是要成全它,即是在条文的法律内注入新的精神,好能在新的时代中实行它们,这便是耶稣与法利塞人似乎相同,而实在不同之处。
由于法利塞人如此解释法律,使无法进入法律的精神中,了解天国的内容,因此,耶稣很严厉的责斥他们。在耶稣责斥法利塞人的言词中(玛18:5-14),表示他体验到天国为他多么重要,接纳天父又是何等重要,而阻碍人体验天父,阻止人进入天堂,对耶稣而言是极为严重的事。
(二)  祸哉走遍海洋和陆地的假善人(玛23:15)
根据今天的圣经注解家的看法,这些话可能不是耶稣时代的思想,现在,我略作一些解释。
犹太人也传教,凡归化犹太教之人被称为[敬畏天主者],由此可见,犹太人很愿意将自己的宗教传扬出去,凡归化他们的宗教的人被视之为次等犹太人。从这种时代背景中我们发现,由于法利塞人注解法律的态度,当他们把自己的宗教传出去后,反而使那些新归化的人比他们更是法利塞人,比他们更注意文字而不注意精神。这一段责斥可能是后代教会看到法利塞人传自己的宗教所产生的效果而加填上去的。
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当人将一种不正确的思想传给别人时,那接受这种思想的对方常会将渲染扩大,使其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极端。例如马克思,此人并非江洋大盗,杀人放火者,其思想传到列宁,斯大林等统治者的脑海中之后,他们便将马克思主义加以曲解,使其成为一种极端的主义。
在犹太人的思想背景中常将师父与弟子合成一个位格,称为团体的位格。圣经中责斥他们常是因为这些不能真正为人师表的老师造就了另一群比他们更糟的弟子。
(三)  瞎眼的导师(玛23:16-22)
在这段经文中我们要记住的是耶稣责斥法利塞人玩弄文字,而不进入法律的精神中,这种态度与耶稣在天国来临时所要求的态度完全不同。当经师法利塞人在玩弄文字时,他们将天主十诫的真正精神抛入九宵云外。
马尔谷第七章中也记载耶稣责斥法利塞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指责他们只注意人的传统。法利塞人本来不讲人的传统,他们自认为一些均来自梅瑟的传统。而耶稣指责他们的传统根本与梅瑟的传统不符合,他们以人的文字来解释天主的法律,甚至因着他们的不正确的注解而破坏天主法律中最深的要求(参阅谷7:8-13)。
(四) 虚伪的捐献者(玛23:23-24)
此段所叙述的是古经中先知传统思想,基本的精神是仁慈而非祭献(路10:25-26),经师法利塞人对祭献之事却斤斤较量,而将最重要的仁爱搁置不顾。
耶稣责斥他们的只是计较细小的祭物而忘记天主的最喜悦的仁爱与公义。
在耶稣时代,只有肋未人是属于神职的,耶稣自己在当时的社会中属于一般人民,并非任何神职阶级的人,因为他是犹太人的后裔而非肋未人的后裔。在新经时代,如同希伯来人书所写的,称他为按照默基色德品位司祭,这并不是说耶稣在礼仪场合中担任司祭职务,他没有到圣殿中尽司祭之职,他却在十字架上担任司祭之职,献上自己的身体为祭品,在他的身体上有公义及仁爱,因此,他献上的是公义及仁爱,这才是真正的祭品。由这背景中我们看出一个新的祭品。它使初期教会更严厉的责斥法利塞人的祭献,因为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事。
(五)  只洗杯盘外表的法利塞人(玛23:25-26;27-28)
这是两段类似的经文。耶稣在这里所注意的是生命的内容,而在耶稣时代的法利塞人以及初期教会所批评的法利塞人都是形式主义者,他们只注意形式而疏忽对天主,对人等的最重要内容。
耶稣时代的犹太人最重要事是祈祷,行哀矜,及守斋,对传统的犹太人而言,这三件事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恭敬天主。耶稣认为应该以真实的精神来作这三件事,而不要在外表上求人注意(玛6:1-6;16-18)。
在这里还要提出另一个更深的思想便是,法利塞人注意外表,其目的是要在众人前自充为义人,而耶稣的精神是教导人不要在天主前,在人前自充为义人,基本上,我们在天主前都该自己承认是罪人,而法利塞人的形式主义就是要人在别人前,在人前自认为是义人,并且轻视其他的人(路18:9-14)。耶稣在这比喻中也讽刺这位法利塞人不但不能在天主面前称为义人,而且连罪人都不如。
(六)  杀害先知的法利塞人(玛23:29-36)
这是七祸哉中最难解释的一段,因为这里所牵连的是当时所采用的经师注解法,我们今天的人不易了解。根据他们的注解法,祖先做的事由子孙来承担,祖先与子孙有集体的位格。正因为他们承认自己的祖先曾经杀害过先知,身为子孙的便与他们连在一起,承担祖先所做的,祖先做过的,子孙也会做。
教会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之后才写这段圣经,因此,这段圣经真正指责的是那些钉死耶稣的经师法利塞人,他们是有祸的。
在解释完了玛23章中的七祸哉之后,我们不妨进入自己的生活中去深深的检讨一下,按照上述各点反省自己的基督徒生活。这些资料可以使更警觉的,更诚实的度天国来临的生活,它们也可以提醒我们的某些态度是否需要修正,好能将天国的精神表现于外。
2、  真理之神与欺诈之神(若一4:1-6)
耶稣的精元与魔鬼的精神是相对的,后者要的是财富,是虚荣,是骄傲,而耶稣的精神却完全相反,他要贫穷,要谦逊,要污辱。圣依纳爵提出这两种精神是教我们能分辨,何者是属于天主的,何者是属于魔鬼的。
若望一书是在若望传统下写成的一封信,由这封信中可看出已有假先知的出现,若望很注意的是未世时代的先知已经出现。当时,有不少的人对耶稣有很奇特的看法,即今天我们所称的幻像论者,他们认为耶稣只是一种形象,而无真实的人性。就在这种环境中,若望宗徒所领导的教会团体已对此异端提出了回答,要人不要凡神就信,应考验它是否是真实的。此处的神所指的是在教会团体中有人这样讲论,有人那样讲论,有人有些异于常人的行动。于是若望提出一种分辨的标准,即是耶稣基督,凡承认耶稣是默西亚,承认他降生为人,取人形,进入人间的天主子,此种便是真正的神。凡否认耶稣基督为默西亚,否认耶稣是降生为人的天主子,此种便是欺诈之神。
为何要以耶稣基督为分辨的神类的标准呢?这是若望自己的神学,耶稣在最后晚餐时曾说他要祈求父派遣真理之神,它要导引他们进入真理,它要使宗徒们想起耶稣对他们所讲过的,换言之,圣神要讲他所听到的一切,因为圣神是属于耶稣基督的神,若他是真理之神,则他的行动,言语必与耶稣基督相配合,他的表现不可能与耶稣基督相反。因此在若望神学中讲耶稣是分辨神类的标准。任何人的言语与耶稣基督的言语相违背,绝不可能是真理之神。
不仅若望认为耶稣是分辨神类的标准,保禄亦如此,他说,没有一个人承认耶稣是主而却没有圣神,换言之,必须出于圣神才能承认耶稣是主,若出于圣神一定不会说耶稣是可诅咒的。
在我们基督徒生活中很少强调圣神在我们灵修上,或生命中的重要性,无论我们接受权威,接受真理……常没有通过我们自己的内在经验,这里牵涉到一个很微妙的问题,即是我们如何肯定在我们内心中的经验是出自真理之神或欺诈之神。天主赐予我们每人圣神,但是在我们的生命中,在我们的内在经验中也能有欺诈之神。
由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所以我们需要分辨神类,要分辨我们内心的经验仍然要以耶稣基督为标准。耶稣基督临在于很多的情况及场合中,然而,最可靠的是他临在于教会中。因此,假如我自己要分辨我的经验,我的倾向是否来自圣神,我要以临在教会中的耶稣为标准来分辨。那些在教会团体中负有责任的人向我们显示出耶稣基督,我们应该以此作为我们生活的标准。即是衡量一下,我们自己的肯定与教会团体告诉我们的标准是否相配合,若不能配合,我便要承认我可能做了错误的肯定,我可能在内心有欺诈之神,这是基督徒最起码的谦逊,最低限度对教会团体权威的服从。我们要以教会内的基督作为衡量我们内在经验及肯定的标准。
男女修会会士生活在教会之中,而且也生活在修会团体中,我们要承认耶稣基督也临在于修会团体中,他的权威也执行于修会团体中,我们要在修会团体的经验里肯定自己内在的经验,将修会团体共同所体验到的耶稣基督,共同所承认的耶稣基督,共同表达的耶稣基督作为我自己的分辨的校准。我们不应该将个人的经验放在团体经验之上,不应该将自己认为的神肯定为团体的神,团体共同经验的基督常是调整、批判、辨别我自己内在经验的重要标准。当团体与个人完全协调时,我便是在真理之神内生活。
3、  因圣神而生活(迦5:19-26)
这段圣经常为一些分辨神类的专家们所采用。并以它作为分辨神类的内在标准。当今的神修学常用很长的篇幅来讨论分辨类,在经过几年的研究之后,我愿意简单的提出几点实际分辨的因素,以供大家的参考。
我们这个时代中,许多度内修生活的人常问是否天主圣神在推动我,要我去做某一件事,可只是出于我个人的需要而去做某件事,。这问题的本身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这表示我们对自己的行动已不再只否定为决定行动的取舍。而提出基督徒行动中神圣的一面,或称它为与天主生活在一起的一面。基督徒的生命应常与天主在一起,因此,我们常会问我们的行动是否出自圣神的推动,是否合乎天主的旨意。提出这问题是表示我们以后生命有更深的了解,我们生活不是只有我们自己活着,而是天主与我们一同生活。因此,在具体行动中会产生这问题。
另一方面,若要对这问题给予答案,使人知道在具体行动中何者为圣神的推动,或者出于我自己的私意,则不是一个简单的答复,牵涉到其中的分辨问题也比较复杂。前一讲中曾提到耶稣基督是真理之神与欺诈之神的标准,这是千真万确的。但是,在我们具体的生活中常常很难判断某件事与耶稣的标准相配合,某些事违反耶稣的标准。也很难用福音中的言语,或教会显示的耶稣的面貌来分辨。因为有很多的事很难看出与绝对标准的关系。因此,今天讨论分辨神类的人主张要分辨者进入他自己的内心中的经验里去,由自己内心的经验来分辨已采取的或即将采取的行动是否由圣神推动,是否出于天主。
讨论分辨神类的人主张圣神的效果是仁爱、喜乐、平安、忍耐(迦5:19-26)。这些名词是我们能经验到的。因此,在我们内心中有一些可体验到,可以反省的经验,一般讨论分辨神类的人主张在我们做完某些决定之后,或完成某些行动之后内心是否有上述的情况,若有,则我们的决定或行动不是出于天主,不是由圣神推动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今天的分辨神类很注意内心的经验。除了圣经上所的的圣神的效果外,(迦5:19-26),我以为还可以用普通基督徒的生活中一个具体的名称将它们作一个总合,作为分辨神类的代表,这个名称就是――良心,在伦理学上我们也常用它。
大家都知道[良心]这一名词,天主教伦理学上用它,一般人也用它。当我们计划要作某件事时,的良心是否平安。那么什么是良心呢?在伦理学上说良心是我们面对某件事时,决定去做或不做,这是良心的决定。但是这还不够,良心还有另一种作用,即是当我们做完一件事之后,我们还有一种良心上的反应,它会告诉我们是否我们的行为是正确的。
若要讨论分辨神类,我认为要进入内在的经验中,换言之,我们要诚实的反问自己,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时,若我们在平安中决定要去做,做了以后良心仍是平安的,这便是由圣神推动,是出于天主的,相反,则不是出于天主,不是由圣神推动。
良心是天主的声音,良心要我们做的,我们便应该做,反之,我们则不应该做。良心是最基本的概念,每人都体验过良心,它能解决我们个人分辨神类的困难。
基督徒的良心是天主临在的记号,圣神临在于我们良心中。事实上,有些人有错误的良心,一件错误的事他并不能感觉到,反而感到平安。但是,即使某些人有错误的良心,他也只能按照错误的良心去做,此时,至少由主观一方面他不必负责任。因此,我主张还是以良心的平安与否来作为分辨神类的标准,但是,由于良心可能有正确与错误的两种情况出现,所以,分辨神类的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要随从良心或不随从良心,而是在于培养一个正确的良心,有了正确的良心才能做正确的分辨。
如何在我们灵修生活中培养正确的良心呢?有两个重要因素:首先该吸收正确的思想或正确的标准。
所谓正确的标准便是耶稣基督、福音、教会的教导、修会的传统及会规、教会一般的传统。因此,正确的良心需要我们不断的瞻仰耶稣基督,常常念圣经,时时注意教会的思想,身为会士者该常常研读修会的会规及会宪,使这些正确的思想渗入我们的脑海中。
其次便是祈祷,让我们的心在礼仪与圣事中与天主密切相通,祈祷是与天主沟通,圣事是我们在标记中与天主相遇,若我们的心常是与天主保持不断的沟通,则我们的良心便会是正确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