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M 部

弥撒


弥撒

mísā

MASS, HOLY

参阅: 584圣体圣事 692礼仪 411教会 602奥体 17入门圣事

()概念说明:「弥撒」(Holy Mass)一词来自拉丁文missa,原文解作遣散。这词在四世纪到八世纪的历史过程中,渐渐成为「主的祭餐」的专用词,亦即「主基督建立的体血之祭」。可见弥撒和圣体圣事是不可分开的,因为订立盟约的祭献以及分食这盟约的祭品来结盟,这二者与得到这盟约的实效是连成一气的。因此,本文讨论弥撒,首先从圣体圣事讲起。

()弥撒及圣体圣事的基本信仰:

耶稣在最后晚餐中,藉着擘饼和分酒,把祂受难和复活的纪念留给祂的门徒,并吩咐说:「你们要这样做,来纪念我」。教会自古便这样相信:「直到主的再来,你们每次吃这饼,喝这杯,就是宣告主的死亡」(格前十一26)。同时,「谁吃人子的肉,喝祂的血必得永生」(若六54)

基本上,耶稣所用的方式是盟约的「祭餐」,就是让人参与这「祭献」和分享这「祭品」而有份于该「盟约」,并得到它的实效。耶稣的最后晚餐,按对观福音就是逾越节的「祭餐」,但按《若望福音》,耶稣自己则是《新约》的逾越节祭品(若十九3637)。换句话说,耶稣就是用祭餐的方式把祂在十字架上所建立的新而永久的盟约,传递给历代分吃这祭品的人,使他们参与这盟约,得到这盟约的实效,而这祭品就是祂在十字架上甘为人所牺牲的「体」和「血」。

()弥撒仪式在历史中的演进:教会不断深入了解弥撒和圣体圣事的意义,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中,以不同的方式和名称来演绎和举行:

第一世纪:初期教会举行这祭餐是具体地在进餐当中。1)在餐前拿起饼来祝谢、擘饼、分领圣体;2)然后进餐;3)参后拿起杯来祝谢,分领圣血。这时期,多以「擘饼」(宗廿7)、「主的晚餐」(格前十一20)来称呼这祭餐,其后也演变称为「感谢」或称「祭献」。

第二至第四世纪:后来,教会团体人数增多,具体进餐不易,于是放弃了具体进餐的部份,把餐前和餐后有关「圣体」「圣血」的部份合并一起,成为仪式性、象征性的进餐。后来更把源自会堂的圣道礼仪(宣读圣经、讲道、祈祷)置于这象征性的进餐之前。

第四世纪到第八世纪:第四世纪基督信仰得到自由,且成为国教,于是宫廷公职人员的排场礼节也进入教会的生活当中。同时在教宗达玛苏一世(Damasus I, 366-384)时,罗马教会也改用当时群众日用的拉丁语来举行主的祭餐。

第八世纪到第十六世纪:

1)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 800-814)为了易于管制及教化其国民,遂把罗马的宗教和仪式强加推行于其版图内。事实上他的日耳曼国民并非拉丁民族,日常用语也不是拉丁文,于是除了受过教育的教士或贵族外,一般信友都不明白所举行的「弥撒」。终于,仪式越趋复杂,朝着墙壁上的十字架、背着信众举行的拉丁弥撒使信友越不明白,更无法参与,只好被动地「望」着圣堂远处,「听」弥撒,私下念些热心经文,来增加信仰热诚以获得神益。

2)所用的面饼自十二世纪起也渐渐改用特制的、不像日用食粮的圆形小无酵面饼片。同时,良莠不齐的圣职人员,对弥撒和其他圣事有近乎买卖和迷信的附会解释与不良行为,最后在宗教改革时( 273)受到新教徒的攻击。

特利腾大公会议(1545-1563)时代的弥撒:十六世纪新教徒攻击教会的各种不善之处,教会为维护正统的信仰,遂研究各种教义,特别申明耶稣基督真实临在于圣体圣事内(DS 16361651),及弥撒是耶稣基督于十字架上的祭献之「再现」(representation) (DS 1739-174217511753)。教宗碧岳五世(Pius V, 1566-1572)1570年出版了《罗马弥撒经书》,规定西方教会全面遵行且维持以拉丁文举行。

第十九世纪到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

1)十九世纪时拉丁弥撒在欧洲内外,在牧民上均遇到不少阻力,于是出现了礼仪运动( 694),为梵二大公会议奠下礼仪更新的基础。

2) 1963年,梵二颁布了《礼仪》宪章,在4757节明令要把弥撒仪式简化,除去历代所作无用的增添;另一方面,要把失用的仪式按教父们时代的传统和今日的需要来恢复,务使弥撒仪式充份地表达出「新约祭餐」的内容,更要让信友明白弥撒的读经和祷文,有意识和主动地参与,以得到益处。于是,自1965年开始,教会渐次开放地方语弥撒,并在1970年颁布和实行新的《梵二罗马弥撒经书》。

()梵二后弥撒及圣体礼仪的新精神:

名称:今日教会虽然仍旧采用延用千余年的拉丁文「弥撒」一词,却重申「弥撒」作为「新约祭餐」的概念。此外,liturgia eucharistica一词中文亦有「感恩礼」、「感恩祭」、「弥撒圣祭」(最普遍传统名称)和「感恩祭宴」几种翻译。按弥撒的神学意义来说,其中以最后一个翻译较为传神。

弥撒仪式的更新:梵二后的弥撒礼仪包括:

1)在开始仪式(进堂咏、忏悔礼、垂怜颂、光荣颂和集祷经)的引导下,进入圣道礼仪。

2)圣道礼仪:包括读《新旧约》经书和福音,以及讲道,且恢复了信友祷词。

3)然后便是「感恩礼」(感恩祭宴)即「新约祭宴」:这部份基本上是按照基督最后晚餐所做的来举行的。

4)最后是礼成遣散。

今日弥撒程序的首要精神是简单易明、庄严隆重、重点清楚,使今日的信友能易于参与和虔诚分享这盟约。

圣道礼仪:

1)梵二弥撒中的圣经选读,其精神是尽量把整本《圣经》最重要和珍贵的部份提供给信友聆听。基本上分为两组独立的系统,一组是首要的,包括主日及节日的选经系统;另一种是平日的圣经选读系统,有补充主日和节日的圣经选读的意味。

2)主日及节日的弥撒:均选读三篇圣经。通常读经一选读《旧约》,读经二选读宗徒经书,读经三选读福音。(读经一后选读或答唱圣咏)此圣经选读以甲、乙、丙三礼仪年为一个循环。

3)平日弥撒:只有两篇读经,读经一以两年为一个循环,选读旧约和宗徒经书(接着答唱咏);即单数年和双数年选经。读经二选自四部福音,内容每年相同。

4)梵二更把讲道包括为弥撒程序的一部份,并要求在主日及法定庆节应有讲道( 330),其他日子也推崇讲道;且申明应依所庆祝的奥迹和信友的需要,阐扬所读的圣言和教会的祈祷。为此,也恢复了年久失用的「信友祷词」,其精神在于信友履行自己的司祭职务,在聆听天主的圣言后,经过默想和祈祷,然后为教会、国家、各种有需要的人和全人类的得救祈求。

5)在牧民上讲道是具体地把天主圣言擘开,让信友吸收而得到陶冶。讲道有训导作用,故应常由圣职人员担任,但教友也可以为真道作证。在小组弥撒中,讲道部份也可由各组员自发地彼此分享对圣言的默想。

感恩祭宴:事实上,圣言指向圣事。圣道礼仪和感恩祭宴彼此相连,构成一个敬礼行为。「感恩祭宴」包括三个行动:

1)「拿起」─ 呈奉礼品:把感恩祭宴用的物品,尤其是饼酒,送到祭台;信友不单经由司祭之手,而且与司祭一起奉献无玷的祭品,学习自我奉献的精神。

2)「感谢」─ 感恩经:新的感恩经可分为:a)称颂上主(颂谢词)b)纪念和奉献(记述最后晚餐和纪念基督的逾越奥迹)c)求恩(求充满圣神并为生者死者得救而求)d)赞颂(归光荣于父)

新的感恩经非常简洁,重点、次序清楚,况且用本地话、面向信众高声祈祷,参礼者易于明白而能够以心神参与,并以「圣、圣、圣」的欢呼词、「信德的奥迹」的欢呼,和「阿们」等不断回应主祭的祈祷;的确,这是整台弥撒对上主敬礼和祈祷的最隆重方式。

3)「擘饼和交给门徒」─ 「领主」(领圣体圣血):基督亲临饼酒作为十字架上新约的祭品,是要门徒拿去吃和喝,好能参与这盟约,故此,「领主」(领圣体圣血)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人应省察自己,然后才可以吃这饼喝这杯。格前十一28)

按照《梵二弥撒经书》56节,信友最好能领受同一台弥撒中所祝圣的圣体和圣血。透过吃这饼,他们参与基督的逾越牺牲;透过喝这杯,他们参与基督以自己的逾越牺牲所倾流的血所订立的新而永久的盟约。

梵二后弥撒仪式的教会精神:

1)举行弥撒,是耶稣基督和天主子民各按其位的行动。事实上,弥撒是基督所召集的新约祭宴,它本身就标志著作为天主子民的团体,因基督之名而相聚和分享此祭餐。故此可以说:弥撒既体现了教会作为天主子民(基督肢体)的奥迹,同时,也是基督和祂的肢体(教会)天主子民的共同行动。

2)另一方面,在弥撒中所体现的教会是具体的,就是此时此地举行弥撒的团体。教会─ 天主子民、基督奥体的团体精神:这就是梵二弥撒礼仪所要重申的。

梵二弥撒中的各项职务:

1)圣职人员的职务:弥撒中,由司祭代表基督主礼,举行「纪念吾主」的感恩圣祭。圣职人员的职务就是主持聚会,领导祈祷,宣报救恩喜讯;他联同信友,经由基督,在圣神内将新约之祭呈献给天主圣父,并将生命之粮分给弟兄们,与他们共享。梵二《礼仪》宪章57节复兴了年久失用的共祭方式,当教区主教由其司铎团环绕,执事所协助,为天主子民主持共祭时,更能体现教会各肢体的共融合一。

2)信友的职务:每位基督徒都分享了基督的普遍司祭职,所以在举行弥撒时,信友要与主祭一起奉献无玷的祭品。各人应按照自己的身分,专心聆听圣言,得到陶冶,以生活实践主的盟约。在弥撒仪式中,也需要一些信友担任仪式上的职务,去为团体服务;有辅祭员、圣言宣读员、领经员、歌咏团、领唱员;也可以有接待员。

3) 1973年圣礼部颁布《无限慈爱》训令,让各地方教会按需要设立「送圣体特派员」职务。使男女信友协助圣职人员在弥撒中或弥撒外给信友分送圣体。

()结语:

弥撒要信友自觉是天主的子民、基督的肢体、教会的成员,也使信徒更团结合一,实践作为救世祭品的使命。让所有牧者和信友谨记,如果没有生活的实践,他们参与弥撒,就是「吃喝自己的罪案」(格前十一29)

弥撒和圣体圣事是分不开的,所以在弥撒中领圣体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弥撒外领圣体(例如病人及临终者)也是弥撒的延伸,而不是私人的热心敬礼。

教会为了保留圣体送给有需要者(如病人),所以后来发展了在圣体前祈祷、朝拜圣体及圣体降福的好习惯。

参考书目:

《天主教教理》,〈感恩祭(圣体圣事)〉,19961322-1419号。

圣礼部,王化宇译,《弥撒总论》,台中:光启出版社,1971

温保禄,《主爱之宴:感恩圣事神学》,台北:光启出版社,1996

赵一舟,《我们的弥撒》,台北:见证月刊,1980

罗国辉,《现代弥撒和圣体礼仪的新精神》,香港:教区礼仪委员会,1993

Roguet, A. M.,侯景文编译,罗国辉修订,《今日弥撒》,再版,香港:生命意义出版社,1991

Durrwell, F. X.   L'Eucharistie: Sacrament Pascal.  Paris: Cerf, 1980.

Jungmann, J. A.   The Mass of the Roman Rite (Missarum Sollemnia).   New York: Benziger Brothers, 1959.

Marty, M. E.   The Lord's Supper.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0.

Power, D. N.   The Sacrifice We Offer: The Tridentine Dogma and its Reinterpretation.   Edinburgh: T. and T. Clark, 1987.

罗国辉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