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S 部

圣事神学


圣事神学

shèngshì shénxué

SACRAMENTS, THEOLOGY OF THE

参阅: 559圣事 560圣事主义 411教会 425教会学 693礼仪神学

()概念说明:圣事神学theology of the sacraments一词指有关圣事的神学意义的学术性说明;此圣事的意义,即「耶稣基督在教会中的礼拜和祝圣性的象征行动」,而且解释这七种不同的特殊礼仪行动的整体性,以及它们各自的特色。论及这门学问的产生,从消极方面来看,它不是在圣经中,即不是由归纳、综合、或演绎圣经的启示而产生的。它的出现是在教会整个生活中,是教会经过长期的追寻和反省才逐渐肯定的。

() Mysterion和东方教会传统:

当教会一开始,即有礼仪生活(圣洗及圣体);当时有人把mysterion这个字用在圣洗上。其实,mysterion在希腊文化中有秘密(如神秘宗教的礼仪便称作mysterion)和象征等含义。在七十贤士译本中,mysterion可指(非宗教的)秘密决定,外教人的礼仪,及天主的启示。在对观福音中,mysterion首先是用在天国上(玛十三11),圣保禄书信多次应用mysterion,其中大部分都是指天主的救恩计划(罗十六25;弗五3132;哥一27;二3)。直到宗徒教会时代结束为止,mysterion尚未直接与七件圣事有关。

在东方教会初期,mysterion一字从未用在教会的礼仪行动上,只用来指称天主圣三的启示、耶稣的奥迹等。直到奥力振(Origen, 185-254)时代,才把这个字直接用在教会礼仪上(圣洗和圣体),用来指明这些礼仪行动具有外在可见的标记,是一个象征,它隐含着天主圣三在救恩历史中的临在;教会在礼仪行动中庆祝她与天主圣三爱的共融。

() Sacramentum和西方教会传统:

拉丁译本把保禄的mysterion,或是拉丁化而为mysterium (罗十一25),或是直接翻译为sacramentum (弗一9)。自此,拉丁教父常以sacramentum作为mysterium的同义字。Sacramentum来自动词sacrare,意即祝圣。在古典拉丁文化中,sacramentum意即军人的宣誓,又可指法庭诉讼的奉献。简言之,sacramentum一字可有宣誓、祝圣、奉献等含义。

戴尔都良(Q.S.F. Tertullian, 160-230)多次应用sacramentum一字,用时有宣誓、象征、奉献等义,且常把这字应用在圣洗中。换言之,到了迦太基(Carthage)学派的时候,此字使用在教会礼仪上,用时虽然保持了sacramentum的各种意义,但其重点则放在祝圣上;可见,其时所注重的是圣事行动的有效性。总之,早期教会sacramentum的用法很广。

奥斯定时代:奥斯定(Augustine, 354-430)以前,盎博罗修(Ambrosius, 339-397)已经把东西方传统综合起来,既注意象征性,又不忽略事效性。在奥斯定的著作中,mysterionsacramentum二字交替出现;mysterion注意某物的超越性,其隐密意义非经天主启示人是不能知道的;而sacramentum则注意某物的外在标志与象征。如此奥斯定乃形成了圣事神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某事物具有外在的标记和象征,而此标记和象征常指向此事物所含的超越和隐密的一面。奥斯定认为,教会的礼仪行动(圣事)都是象征,因为它总是要告诉人一些超越的意义;可见奥斯定非常注意圣事的象征性,但他本人却从未忽略圣事的事效性(即赋与恩宠)。不过,他的理论有时却被后人这样地误用。

从奥斯定之后到十三世纪:西班牙主教依西都(Isidor of Sevilla, 560-636)认为:圣事就是在有形的事物下隐藏了一些无形的因素。从此以后,奥斯定所发挥的有关圣事象征性丰富思想渐渐地被忽略,人只注意圣事所赋给的恩宠。

只有到中古时候,有彼得隆巴(P. Lombard, 1095-1160)sacramentum此字才限制在七

特殊礼仪行动(圣事)上。而在早期的用法中,sacramentum不但指弥撒、圣事、礼仪行动、亦指基督宗教的教义、教会的规诫、甚至整个基督宗教本身。它又特别用来指称天主救恩计划和基督生命中的重要事件。如此sacramentum乃指一端真理或行动,其中隐含着救恩的意义和内容。

十一至十三世纪又重新注意到奥斯定强调圣事的象征性,不过这时有人把象征与象征的事物完全分开,以至否认耶稣临在于圣体(象征)中。

特利腾大公会议(1545-1563)对圣事神学具有很大的影响(DS1600-1630)。这届大公会议无疑是为针对宗教改革( 273)的学说而召开的。基督新教对天主教圣事神学提出以下的批评:1)天主教会内对礼仪的无知。2)迷信,以为礼仪和恩宠间的关系是魔术式的、或机械式的。3)神学上忽略了圣事生活中,人的准备与自由答覆的重要性。

由于以上种种背景,反对派人士乃发动礼仪及宗教改革;原意本是为再复兴精神生活,不料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分裂:

1)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以为圣事是一象征及记号,可以唤起人的信仰,象征本身不赋给恩宠,只是当这个象征剌激起人的信仰时,天主的恩宠就会恩赐给人。可见马丁路德并未否认象征与救恩间的关系,只是否认这种关系的必然性。

2)次温格利(U.H. Zwingli, 1484-1531)则主张圣事纯粹是一表达信仰的标记,他把马丁路德圣事论中象征与救恩间的偶然关系也抹煞掉。次温格利的理论为加尔文(J.Calvin, 1509-1564)所认同,不过加尔文也强调天主在圣事中的主动性:一方面天主藉圣事唤起人的信仰,另一方面人藉圣事表达对天主的信仰。

3)特利腾大公会议为驳斥基督新教思想(即否认圣事行动本身赋与恩宠,而只承认圣事的礼仪行动加强人的信仰),乃集中在肯定圣事的事效性之上。如此一来,对于信仰和象征两个因素便很少提及。影响所及,十六世纪以后的圣事神学都有倾向物化的不良后果。

()今日圣事神学:

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前后教会内的圣事神学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时候由于教会内的礼仪运动,对圣经与教父研究的重视,以及当代哲学思潮的影响,礼仪神学也尝试采用位际关系、符号、标记等概念来阐释圣事行动,一反过去物化与机械化的弊端。今日的圣事神学强调圣事乃一象征和标记,此标记表征着天主圣三与人的遇合;透过圣事标记天主圣三把自我通传给人,而人亦在此标记中以信仰答覆天主圣三。可见今日的圣事神学非常注意信仰中天主圣三与人所建立起来的位际关系,并以此关系作为解释圣事神学中各种问题的基本范畴。

今日圣事神学上有两句流行的术语,即基督是原始圣事,教会是基本圣事:

1)要了解基督是原始圣事,必先了解天主自我赠予的性质;天主圣三进到人类历史中自我启示和自我通传给人乃藉许多有形的标记和事件。在这些事件与标记中,天主参与( 37)人的生命,要求人在信仰中答覆祂的召请。换言之,天人合一的关系是在有形的标记中完成的。而天主的爱催迫祂选择一个最神圣的标记来作为天人合一的中介,那就是降生成人的天主子。这个标记是唯一不能错的有效标记,因为与祂的人性相遇就是不能错地与天主相遇。在耶稣基督这个标记上,圆满地达到了天主与人的位格性交往。所以基督是圣事,而且是最原始的圣事,因为一切圣事的意义皆渊源于祂。

2)既然基督是天主在人类历史中的自我表达(象征和标记),则作为基督奥体的教会便是基督在世界中的表达(救恩性标记)。简言之,教会就是基督的圣事,因为教会乃基督在时空中的延续,它有形的结构乃成了一个象征,把来自天主圣三的恩宠生命具体地表达在历史中。藉着教会在人类历史中的存在,基督得以继续在历史中出现。而且教会的标记性不仅是为它的子民而存在的,也是为了一切善意的人而存在,因此,天主子民有责任以他的信仰生活把教会的性质和把基督呈现给世界,好使教会真正地成为把基督显示给世界的救恩标记。

虽然说,圣事就是天人间位际关系的表征,而基督就是这种关系(天主对人的给予,人对天主的回应)最原始的实现,然而,为今日的基督徒而言,基督这件最原始的圣事却仍是无法直接见到的。要让人看见基督,看见天主对人的爱,看见人对天主的回应,教会必须成为基督的圣事。而教会特别表现自己的本质却是在一些特殊性的礼仪行动,即所谓七件圣事中。具体来说,七件圣事就是教会七个特殊的礼仪行动;藉此,天主的救恩不能错地出现,而教会也更具体地表现自己正是一个救恩性的团体。在礼仪性的圣事行动中,基督与教会一同朝拜父,如此,每一件圣事都成了对天主父不能错的有效祈祷,这就是所谓圣事的「事效性」(ex opere operato),即圣事标记与所赋与的救恩是固定地相连为一的。这是个长久引起争论的问题。不过,假若大家记得,天主的救恩已经无条件地进入了人类当中,而教会这个救恩标记所象征的救恩也是肯定的,则这些称为圣事的象征性行为亦具有肯定地给人救恩的效果。虽然人是脆弱的,人的祈祷有时也可能很空洞,但圣事的标记却是肯定地表达天主的救恩;不论人的行为相称与否,救恩必要在这些特定的标记中出现。

参考书目:

《天主教教理》,卷二,〈基督奥迹的庆祝〉,19961066-1690号。

李国仁,〈圣事神学的新趋势〉,《神学论集》30 (1976)551-562

刘赛眉,《圣事神学》,台中:光启出版社,1977

韩大辉,《与基督有约─ 从庆典到奥迹》,香港:圣神修院神哲学院,1995

Boff, L.  Los Sacramentos de la Vida.  Santander: Sal Terrae, 1979.

Cooke, B.   Sacraments and Sacramentality.   Mystic: Twenty-Third Publications, 1983.

Ganoczy, A.   An Introduction to Catholic Sacramental Theology.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4.

Lawler, M. G.  Symbol and Sacrament: A Contem-porary Sacramental Theology.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7.

Osborne, K. B.   Sacramental Theology: A Gener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8.

Roth, D.   Sign, Sacrament and Structure: Steps toward a Semiotic Theology of Sacraments as Systems.   Diss. Roma: Angelicum, 1990.

Schillebeeckx, E.   Christ the Sacrament of the Encounter with God.   New York: Sheed and Ward, 1963.

Schneider, Th.   Zeichen der Naehe Gottes: Grundriss der Sakramenten Theologie.  5th. ed.  Mainz, 1987.

Vagaggini, C.   Theological Dimensions of the Liturgy.  Collegeville: Liturgical Press, 1976.

Vorgrimler, H.   Sacramental Theology.  Collegeville: Liturgical Press, 1992.

编译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