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W 部

无名基督徒


无名基督徒

wúmíng jīdūtú

ANONYMOUS CHRISTIANS

参阅: 315信仰 277宗教神学 332降生 449基督论 456救恩史 595传教神学 240非基督宗教神学

()概念说明:「无名基督徒」(或:匿名基督徒) (anonymous Christians)是近日神学家拉内(K. Rahner, 1904-1984)所提出的名称,意指那些尚未认识或信奉基督的人,只要具有诚意和凭良心作事,便可以获得救恩;拉内认为对基督的信仰可有明显和隐含之分,「无名基督徒」便是对基督怀有隐含的信仰。

()非基督徒得救的问题:

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以前教会的传统立场是「教会以外无救恩」(extra ecclesiam nulla salus)。这名言来自教父奥力振(Origen, 185-254)和西彼廉(Cyprian, 200-258),日后佛罗伦斯大公会议(1442)又宣布此原则(DS 1351)

梵二对非基督徒得救的问题

采取较开放的态度,《教会》宪章一面重申教会为救恩的必需性(LG 10),但同时拓宽了教会的精神领域;领了洗的基督徒固然是教会的成员,但其他未接受福音讯息的非基督徒,也以不同的方式与天主子民有关连:「原来那些非因自己的过失,而不知道基督的福音及其教会的人,却诚心寻求天主,并按照良心的指示,在天主圣宠的感召下,实行天主的圣意,他们是可以得到永生的」(LG 16)。宪章继续指称,连那些尚未认识天主,即没有信仰的人,只要是出于诚意和依从良心作事,天主也给他们为得救所需的助佑。宪章同时指出教会传教的职责,但声明在传福音时,教会无意废弃各宗教和文化传统中的真理与善的成份,却要保存这些因素,并使它们达于圆满的境界(LG 17)。同样,《教会传教工作》法令一面强调教会传教的使命,一面承认其他宗教也具有积极的因素,可以导人归向天主,及作为接受福音的准备(AG 3)。另外,《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更指出圣神能以特殊方式使非基督徒参与基督的逾越奥迹(GS 22)

()梵二对非基督徒救恩问题带来的突破,一般认为拉内的贡献相当的大:

在讨论这问题时,拉内根据两项基本原则:

1)他首先提出基督的信仰对得救的必需性,这必需性与救恩的本质有关,因为信仰正表示对于天主藉着基督施予的救恩采取开放和接纳的态度( 315)

2)另一基本原则是天主愿意拯救一总人的普遍性救恩意愿(弟前二4)。这普遍性救恩意愿似乎与对基督信仰的必需性有抵触,事实上只有少数人享有这信仰。为解答这难题,拉内认为必须把对基督的信仰分为明显与隐含两个层面;后者已足以使人获得救恩。

拉内的理论基于他的「先验人学」(transcendental anthropology)( 160161),隐含的信仰与人的「超越经验」有关;人为万物之灵,其最大特点便是无止境的超越。人在认知和爱的精神行动中常趋向更大的领域,即趋向更大的真善美和无限的实有(infinite being)。拉内的独特见解在于指出,这种趋向无限实有的超越经验已不是纯属本性的经验,而是一种恩宠的经验。当人向超越经验开放,积极地追求更大的真善美时,他便是向那施与圣化恩宠的天主开放,进入恩宠的境界。

拉内更指出这种超越经验不但与恩宠有关,也与基督奥迹有关。在反省降生奥迹时,拉内认为圣言与人性结合,是给人性的超越导向带来圆满的实现,基督奥迹可视为人自我超越的最高典型;当然,这自我超越是有赖于天主的自我通传的。因此,当人向超越经验开放时,其实便是向基督奥迹开放。拉内特别举出两种对基督隐含信仰的方式,或「无名基督徒」的具体表现,即接受人的有限存在和对弟兄开放:1)谁面对生老病死之谜,和人生的各种挑战,却能处之泰然,接受自己的局限,并忠于日常生活的职守,谁便是隐含地接受了那位降生成人、分享了人的一切际遇、而常忠于天父的基督。即使这人尚未认识基督的讯息,实际上已接受了祂。2)透过降生奥迹,基督成了人类的近人,祂临在于弟兄姊妹们身上;谁对弟兄开放,予以真诚的接纳和爱心的服务,便是接受了基督。以上两点格外是拉内所称「无名基督徒」的具体表现。

拉内的理论也包括对于非基督宗教( 239)救恩意义的反省;拉内支持传统道理,承认教会为得救的必需性,但认为这必需性与实际历史境况有关。在基督来临以前,和今日福音尚未普及的地方,当地的宗教也有救恩意义。人既是群体性的,必须透过宗教社团表达信仰,非基督宗教可说是尚未认识基督福音的人,藉以获得救恩的一般途径;因此,这些宗教在天主的救恩计划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有些人认为「无名基督徒」的理论阻碍了教会的传教工作( 595)。拉内却坚持教会传教的使命,他指称传福音的目的在于把人心中隐含的信仰带领至对基督明显的宣信,使人加入教会,藉着圣事和教会内其他救恩方法,更有效地,和更圆满地获得救恩。也有人批评「无名基督徒」这名称给人自大的印象,但拉内提出这名称,并非作为与其他宗教人士交谈的工具;而是为了提醒基督徒对于其他弟兄的救恩问题,应采取更积极的看法。「无名基督徒」虽是拉内创新的名称,其实也有传承的依据,教父戴尔都良(Q.S.F. Tertullian, 160-230)已称人为天生的基督徒(anima naturaliter christiana)

()基督与其他宗教的关系已成为今日神学反省的重要课题,讨论的焦点在于基督的普遍性救恩意义,即有关基督为人类救主的问题。近日神学家对这问题的不同意见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形成三种不同的基督论:

排外基督论(exclusive Christology):这意见坚持教会以外绝无救恩的严格诠释,不但视基督为全人类的救主,而且否认历史中任何其他救恩媒介的可能性;因此,为了获得救恩,必须认识和信奉基督,加入祂的教会。基督教神学家巴特(K. Barth,1886-1968)在他早期神学思想中,是这种排外基督论的杰出发言人。至于天主教方面,这是梵二以前的传统立场,但梵二已带来重要的转变。

包容基督论(inclusive Christology):这种基督论维护天主普遍性的救恩意愿,同时宣认耶稣基督是天主和人之间的唯一中保(弟前二45);也承认除祂以外,「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字,使我们赖以得救的」(宗四12)。这些神学家主张对基督的信仰为得救固然是必需的,但这信德也可以是隐含的;基督的教会是得救的门路,但对于尚未认识和信奉基督的人士,其他宗教也有积极的救恩意义。如前面所介绍的,拉内「无名基督徒」的理论代表这种基督论。梵二采纳了这种理论。梵二以后,最近在基督教神学界中也逐渐向此立场开放甚至已接受。

多元基督论(pluralist Christology):多元基督论并不指基督论的多元化,却代表一种神学上创新的模式。希克(J.H. Hick, 1922- )把这模式比作哥白尼的革命(Copernican revolution),他主张不以基督,而代以神为神学反省的中心。从这角度看,世界各大宗教都是平等的,耶稣基督也只是历史中众多救主之一。假如说基督是圣言降生成人的话,那么也该承认这圣言也降生在其他宗教教主身上。印度神学家巴尼卡(R. Panikkar, 1918- ),在后期著作里也由包容基督论转入了多元基督论;他企图把历史中的耶稣(historical Jesus)和宇宙性的基督(cosmic Christ)分割,主张宇宙的基督不但现身于纳匝肋人耶稣,也曾现身于各大宗教的教主,他们都是同一宇宙基督在历史中以不同姿态出现。

这种多元基督论把宇宙基督与历史耶稣分割,这样作是违背了新约的启示。当新约作证耶稣基督是人类救主时,并非指一位抽象的基督,而是指那位降生成人的纳匝肋人耶稣,这位耶稣藉着祂的生平事迹,尤其祂死而复活的奥迹,成为人类的救主。透过祂的复活,这位历史的耶稣被宣布为超历史的宇宙性基督,但二者同是一人。假如说基督也降生在其他宗教教主身上,那无异是把降生看作神话故事,使降生奥迹失去它专有的独特意义( 332)

结论:上述三种意见中,包容基督论才是正确的立场,这立场基本上采纳了拉内「无名基督徒」的理论。拉内对于救恩史( 456)的反省可以作为这理论的补充。基督事迹是历史中的个别事件,但却对全人类有普遍性的救恩意义;为解释基督事迹的个别性、及其普遍性意义,必须从天主圣三的角度看这事迹。在永恒中圣父对人类怀有一整体性的救恩计划,这计划须在历史中实现和展示出来,这构成了救恩史;基督奥迹便是这救恩计划在历史中的圆满实现,因此保禄称基督为天主救恩旨意的「奥秘」(mysterion) (弗一9);圣神便是使救恩史向前推进的动力。在基督降来之前,圣神已默启旧约的先知圣贤,并以真理启迪旧约以外的古代贤哲,给基督的来临作准备工夫。在基督复活后,圣神更成了「基督之神」,使基督奥迹「内在化」,植根于人的心灵;也使这奥迹「普遍化」,普及各时代,各地域的人。圣神能启发人对基督宣示明显的信仰,也能引领人隐含地接受和生活基督的福音,成为「无名基督徒」,默然地参与基督的逾越奥迹。

这圣神已在各民族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中播下圣言的种子,作为基督福音的前导。无疑地在中国深远的文化传统中,圣神也播下了圣言的种子。由于这些真理的种子,这文化传统不但向基督讯息开放,而且也是表达这讯息的有效工具,能在人心中引起更大的共鸣;因此,把基督讯息与中国文化配合是传播福音的当前急务。同时,教会也视宗教交谈为传播福音的一部份,这交谈可以使双方获益;因为透过与其他宗教的交谈,基督徒也能更深入了解自己的信仰。

参考书目:

甘易逢,傅佩荣译,〈有关其他宗教的神学反省〉,《神学论集》17(1973) 431-441

───,黄雪霞译,〈福音传播与世界性宗教〉,《神学论集》43(1980)75-82

张春申,〈中国教会与基督论〉,《神学论集》37 (1978)435-451

───,〈宗教交谈的神学基础〉,《神学论集》45 (1980)329-338

───,〈中华民族与天主的启示〉,《神学论集》71 (1987)73-77

包瓦(D. Power),傅佩荣译,〈从神学观点看宗教的存在问题〉,《神学论集》20 (1974)285-298

罗光,〈佛学与天主教神学〉,《神学论集》1 (1969)85-94

──,〈现代儒家思想与基督信仰的融合〉,《神学论集》76 (1988)537-547

谢扶雅,〈经学时代,佛学时代,基督学时代─ 中国宗教文化的回顾与前瞻〉,《神学论集》50 (1982)481-489

D'Costa, G.   Theology and Religious Pluralism: The Challenge of Other Religions.   Oxford: Blackwell, 1986.

Dupuis, J.   Jesus Christ at the Encounter of World Religions.   New York: Orbis Books, 1991.

Kueng, H.   Christianity and the World Religions.  Lon-don: Collins/Fount, 1987.

─── . and J. Ching.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Religions.   New York: Doubleday, 1989.

Rahner, K.  "Christianity and the Non-Christian Religions."   TI,  vol. 5. 115-134.

─── .  "Anonymous Christians."   TI,  vol. 6. 390-398.

─── . "The One Christ and the Universality of Salvation."   TI,  vol. 16. 199-224.

───. "Jesus Christ in the Non-Christian Religions." TI,  vol. 17. 39-50.

Richard, L.   What are They Saying about Christ and World Religions?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1.

Roeper, A.   The Anonymous Christian.   New York: Sheed and Ward, 1966.

Schineller, J. P.  "Christ and Church. A Spectrum of Views."   Theological Studies  37 (1976): 545-66.

Song, C. S.   Christology and Other Faiths: Some Theological Reflections.   Toronto: Ecumenical Forum of Canada, 1985.

Wong, J. H. P. "Anonymous Christians: Karl Rahner's Pneuma-Christocentrism and an East-West Dialogue."

   Theological Studies  55 (1994): 609-637.

黄克镳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