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Z 部

哲学伦理学


哲学伦理学

zhéxué lúnlìxué

ETHICS, PHILOSOPHICAL

参阅344哲学 67中国伦理学 576圣经伦理学 361伦理神学

()概念说明:哲学伦理学(一般称为伦理哲学) philosophical ethics一词指从哲学的角度所发挥伦理道德的学问。伦理学也可从圣经或神学的角度来发挥,称为圣经伦理学或神学伦理学(一般称为伦理神学)。伦理神学的重要部份已经超越了伦理哲学;但二者仍有许多共通点,因为均以人为行为主体。

()简史:

(1)     中国哲学史:孟子称父子、君臣、夫妻为人之大伦(公孙丑下2;万章上2),又说:「圣人,人伦之至也」(离娄上2)。显然,「人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甚至玩世不恭的庄子亦难免「有伦有义」之说(齐物论第二56)。自从孟子以来,中国人一向以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为五伦(滕文公上4)。孟子以「父子」为首伦,后代人始把「君臣」列为第一位。最近有人对「君臣」赋以民主新义,并视社会为第六伦,把人间关系作为道德问题的起点则始终是中国伦理学的一个特色。

(2)     西方哲学史:

1)西方首创道德专论的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却似乎以个人的自我实现与幸福为进路,因此可称为幸福主义(eudaemonism)的一种。他执笔的三种伦理学之中,最重要的一种写给他儿子尼各马古,后人遂以其名名之。这本书一开始就讨论什么是善,继而肯定人的生命以幸福为目的,并认为德性才使人幸福,而伦理德性(moral virtues:勇、节、义)与理智德性(intellectual virtue:智),尤其是理智对真理的默观构成人的幸福。讨论道德行为的心理条件时,亚氏指出唯独经过自由选择及事先考虑才出现道德行为。这门讨论人的行为如何使人达到善或幸福的学问,亚氏称之为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1094b, 10-11)。但一般人均称为伦理学。

2)中古时代的多玛斯(Thomas Aquinas, 1225-1274)的伦理学大致采用亚里斯多德的理论。多玛斯伦理学的主要特点在于把神作为理智默观的对象:人的最高善与幸福在于面对面(facie ad faciem)享见神之本质;而一切伦理与理智德性均以此为最高目标。自由选择与理智考虑被视为道德行为的条件,则与亚里斯多德类同。

3)康德(I. Kant, 1724-1804)对伦理学作了一种非常不同的反省,采取了全新的进路。他完全不再把幸福视为道德行为的动机,目之为「他律」(heteronomy),而主张一种以无上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也有人译为「定言令式」)为道德行为的唯一动机,并称之为自律道德(autonomous morality)。康德的进路非常接近孔子诸如「君子喻于义」等道德原则。康德是否透过伏尔夫(Ch. von Wolff, 1679-1754)而受到孔子影响,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认为理性无法证明有神,却从道德事实获得有神论的信念;这一信念与灵魂不朽及意志自由遂被目为道德实践理性的三大要求。

4)另一种饶有影响力的伦理学理论是功利主义( 94),在我国非常流行。十八与十九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者边沁(J. Bentham, 1748-1832)与斯徒亚穆勒(J. Stuart Mill, 1806-1873)均竭力提倡此说,以为最大多数之最大幸福构成伦理原则。

5)时至今日,伦理学的新理论日新月异,但往往缺乏亚里斯多德与康德的深度与广度。这些理论的一部份仍步过去伦理学的后尘,旨在指导人作善恶行为的判断,亦即属于规范性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另一部份则分析上述伦理学所用语词的逻辑结构,称为后设伦理学(meta-ethics)。英美哲学一度过份重视后者而忽视前者,不免流于空谈。

参考书目:

谢扶雅译,《康德的道德哲学》,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72年再版(此书包括《实践理性批判》与《道德形上学根本原理》二种著作全文)

Barnes, J., ed.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vol. 2. Princeton, 1984. 1729-1867.

Thomas Aquinas.   S. Th.  II-1.

关于当代西方伦理哲学的发展与趋势,可参考:

Bender, W.   Ethische Urteilsbildung.  Stuttgart: Kohlhammer, 1988.

Poser, H.  "Die Bedeutung der Ethik Ch. Wolffs fuer die deutsche Aufklaerung."   Studia Leibnitiana Supplementa,  vol. 19.  Wiesbaden: Steiner Verlag, 1980. 215.

项退结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