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D 部

东方教会


东方教会

dōngfāng jiàohuì

CHURCH, EASTERN

参阅: 412教会史 436基督宗教 267宗教分裂 403教宗 21大公主义 227东正教神学

()概念说明:东方教会Eastern Church一词指在东方的教会;东方指罗马帝国的东部。395年,君王迪奥多修一世(Theodosius I, 379-395)死后,罗马帝国就分为东西两部,强界在意大利与希腊之间。如是,东方教会就指那些源于东罗马帝国的教会及附属于这些教会的信友团体。

()统一与多元:基督派遣门徒「往训万民,给他们付洗,使成门徒」(玛廿八1920)的命令便是东西方教会在福音上基本统一的基础。然而统一并不排除多元,多元的根据在于:真理传达的方法、礼仪、法律及管理结构的不同。这些多元来自人民及文化的差异,应该积极地接受;只有当分裂(与普世教会及其训导权的分裂)产生之后才会成为合一的障碍。

()分裂与复合:

(1)     对东方教会而言,有三次分裂的经验,那就是奈斯多利( 228)之争(431年厄弗所大公会议)、一性论( 4)之争(451年加采东大公会议),及新旧罗马(即拜占庭与罗马)之争(1054),最后一次更导成东西方的决裂。

(2)     然而历史中也有多次复合的机会。如1181年与玛洛尼派(Maronites)的复合,及1274年里昂第二届大公会议( 200)1438-1445年佛罗伦斯大公会议( 209)所带来的复合。近年来较大宗派的复合有1595年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的复合,1697年与罗马尼亚西宾堡人的复合等。

()东方礼和东方教会:由于不同的东方教会(不管是否属于罗马天主教)有时也会采用相同的礼仪,因此必须分开各种不同的东方礼,及各个不同的东方教会。

(1)     东方礼有五种:亚历山大礼、安提约基礼、加是丁礼、亚美尼亚礼,及拜占庭礼(流传最广、分枝最多)。东方礼以古风见长,礼仪隆重而华丽,虔敬可嘉。

(2)     「东方教会」却是个不精确的说法。事实上,各地区的诸东方教会并没有组成一个整体,它们包括五个组别:奈斯多利派、一性派、正统派(Orthodox)、天主教复合派(Catholic Uniats)、及基督新教派。1)奈斯多利派曾经一度声势浩大,现在却只余七万教徒在伊拉克,五千在印度。2)一性派又称「非加采东东正派),信徒约一千四百万,集中在科普替(埃及)、依索匹亚、西叙利亚、及亚美尼亚。3)最强大的正统派包括古代四大宗主教区: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安提约基、及耶路撒冷(共约两亿信徒)。数目上最大的正统教会却位于希腊(八百万)、以及共产国家,如俄罗斯、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及保加利亚(共八千万)4)至于复合教会,差不多每一种东方礼中都有一组是已经与罗马重新联合的。5)同样,在各国家的东方基督徒也有一些已经归于基督新教。

()东正教:拜占庭礼的教会有许多不同的名字:「东方的正统教会」;「正统教会」,或甚至「东方教会」。有时也称为「七届大公会议的教会」、「拜占庭斯拉夫教会」、或「希腊斯拉夫教会」。到今天,它遍布全世界,然而却不是一个严格的整体,而是一些各自为政的国家教会根据宗主教制或以自治教会(autokephalous church: 每个地区或国家教会各有自己的首领,因而是各自独立的教会)的形式组成的。各别独立的东正教会之间,有时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东西方之间在教义上的连合与冲突:

(1)     首先得强调的是:在天主教和东正教(因而为其他东方教会也是一样)的教导中,有很大的范围是相合一致的,在礼仪、圣事、灵修生活等各方面也是一样。所有东方神学家(只有少数例外)都同意:启示真理不仅可以在圣经中,也可以在口头传承中找到。他们大都不同意「唯靠圣经」的原则,而依附「在教会中的圣经」的讲法;也大都承认圣经的灵感。东正教的圣经纲目在新约方面与天主教相同,但在旧约方面(在所谓次经的部分),俄国、罗马尼亚、及塞尔维亚的教会自十七世纪起有一些不同,而希腊教会则踌躇不定。希腊人视《七十贤士译本》是旧约唯一的译本。

(2)     为东正教,传统的根源是古代的信经,首先是《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然后是《亚大纳修信经》;此外还有七届大公会议(有时加上第八届),以及补充两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553680-681), 的杜兰会议(Trullan Synod)的法令。教父作品为东正教义也十分重要,以东方教父为主,拉丁教父除了教宗良一世(Leo I, 440-461)及额我略一世(Gregory I, 590-604)的着述外则甚少会被引用。

(3)     东西方当然也有其不同:最早反对罗马的是「及由子」(filioque) ( 80)的教义。但是,一般来说,东西方分岐的最主要根由是罗马的首席地位;此外,如拉丁传统在星期五守斋,在四旬期第一周用牛奶、乳酪的习俗,以及司祭独身,只有主教才可以施放坚振等等都是最早期(九世纪)的分岐焦点。到了十一世纪(正式决裂时),这些拉丁谬误明显地增多了,有学者指出当时共有二十二项,其中最主要是在举行圣体圣事专用无酵饼。其实,许多不平与埋怨都与信仰无大关系,而只是关乎规律习惯而已。

(4)     从十二世纪到十五世纪,反对拉丁教会的条文数目超过六十。然后是炼狱及圣体之争。佛罗伦斯大公会议解决了五道争论难题。1556年,希腊人马克西木斯(Maximus the Greek, 1470-1556)承认,只有三个拉丁「大异端」:及由子,无酵饼,及炼狱之火。

到今天,天主教和东正教(及其他东方教会)的交谈,以下列项目为最重要:教宗的首席权与不可错误,教会的圣统结构、「及由子」、天主本质的不可知性、救赎的法律概念、圣体的祝圣祷词及圣母无原罪。

()合一问题:天主教一直都自视为唯一的基督教会,因而在分裂后努力地谋求复合。但天主教对东方教会的态度也不是经常一致的;无疑地,教宗若望二十三世(John XXIII,1958-1963)以及他所召开的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是今日天主教合一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但是这种态度也不是一蹴即至的,长久以来,碧岳九世(Pius IX, 1846-1878)、良十三世(Leo XIII, 1878-1903)、本笃十五世(Benedict XV, 1914-1922),特别是碧岳十一世(Pius XI, 1922-1939)都是朝这方向努力的功臣。碧岳十一世把位于比利时的本笃隐修院定为东方运动的中心;本笃十五世成立在罗马的宗座东方学院,鼓励东方教会及其神学的研究。

梵二不仅公布《东方公教会》法令,还在这个法令(24-29)及《大公》法令(13-18)中特别谈到分离的东方教会。这两个法令对东方教会的制度、礼仪及传统,都有很高的评价。

参考书目:

Englert, C. C.   An Appreciation of Eastern Christianity.   Liguori: Liguori Publications, 1961.

Le Guillou, M. J.   The Spirit of Eastern Orthodoxy.  New Jersey: Paulist Press, 1964.

─── .  The Tradition of Eastern Orthodoxy.  London: Burns and Oates, 1962.

Rinvolucri, M.   Anatomy of a Church: Greek Orthodoxy Today.   London: Burns and Oates, 1966.

Tsirpanlis, C. N.   Introduction to Eastern Patristic Thought and Orthodox Theology.  Collegeville:  Liturgical Press,1991.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