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X 部

希腊主义


希腊主义

xīlàzhǔyì

HELLENISM

参阅: 81文化 140西方哲学 650欧洲神学 168自然宗教 673诺斯底主义

(一)概念说明:希腊主义Hellenism一词,自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便用来指称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336-323)在远征胜利后(公元前334)所推行的希腊文化运动。希腊文化随着军队的足迹深入近东和中东一带,使原来不属于希腊文化的民族,也渐渐接受希腊文化。

到罗马帝国继承了希腊帝国,希腊主义也随着罗马的势力更为广传,慢慢进入西方。而所谓希腊文化主义时代也因此延后至公元后三世纪甚或五世纪。当然,在与各种外国文化密切接触后,希腊文化本身也起了显着的变化,与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希腊主义一词也就用来指称这时期的希腊文化,以别于古典的希腊文化。

(二)希腊主义对基督徒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光看新约廿七卷书全部以希腊文写成就知道了。公元二至四世纪,教父时候,尤其是希腊教父,也显然在希腊的思想形式下反省基督徒的启示。希腊主义在基督徒教义和神学的塑成和发展上都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三)希腊主义的特色包含下面几点:

(1) 占星学:占星学开始于巴比伦。这种古代的卜算之学有着很深的宇宙论根据:天体原系依据一种可以科学卜算的固定秩序来运行的;而人事则紧系于天体活动。因而世事也可根据个人的出生时日预先占出来。这是一种宿命的理论,它所关心的不是以个人的命运为中心;而是以团体为中心。

(2) 君王祭礼:这是一种继承自古代的宗教遗产。美索不达米亚诸国很早便把君王与神祇连起来,如古代的埃及法老王便是。相传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探问亚敏(Amum)的神谕,当时埃及司祭曾对他呼号为「亚敏神之子」;自此,亚历山大便有意强制地施行这种祭礼。不过也有人说,对亚历山大的祭礼开始于亚历山大死后;至于把在世君王奉为神祇则始自仆托肋米一世(Ptolemy I, 323-285)。只是这种对君王的祭礼很快便变成一种在政治上的示忠;在宗教层面上的信念反而成了次要。君王祭礼在多神教中是可接受的事;只有当它与信仰一神的犹太教和基督宗教相遇之时,才会引起剧烈的冲突。旧约玛加伯传便是这种冲突的最佳说明。

暗示在君王祭礼中的是人神的一体关系。二者之间并无显着鸿沟。许多希腊神话的英雄都由人(母)神(父)所生。事实上,神有许多种,有人生而为之,有人致力得之。因此,有些被奉为神的人是毫不相称神的称号的,仆托助米之后的许多希腊罗马帝王便是。

(3) 魔术、奇迹:这是神的记号,是神透过人的中介给予干预之意。这个人通常是个学问渊博之士,对神必恭必敬,但最重要的是记得正确的咒语(及姿势),以及知道所呼号的神祇的主要功能。在希腊时代,奇迹主要是为治病。因为疾病是恶魔的杰作,所以要战胜疾病,首先就要诊断:就是要正确地认出且呼喊出这恶神的名字,然后才能命令他离去。这种现象与新约的治病驱魔奇迹有不少雷同的地方(如谷五1~17)。此外,求医者也可以睡在神庙中,希望神藉梦境或神视给予医治。

(4) 神谕:希腊传统中,神谕的代言人称为先知。他有神力附体,神态有若疯狂。通常,神谕的能力是连于某特别地点及某有关神祇的,例如德耳斐(Delphi)就是神谕的圣地;其中,主要神祇即理智之神阿波罗(Apollo)。求问神谕有很繁复的程序,而求问的内容可以大至国家军事,小至个人命运。

(5) 宗教的混合主义(syncretism) (参 485):希腊宗教的最大特色就是混合主义;两个本来不同的神(也许能力和功能都相仿的)现在混而为一,甚至连他们的祭祀也结合起来。例如罗马的主神丘比特(Jupiter),就与希腊的至上神宙斯(Zeus)结合为一;又例如埃及的色辣丕斯(Serapis),在传到希腊后也被等同为宙斯,并且在外形打扮上也变得与宙斯相似;与农业有关的神尤其如此,例如五榖之母神本来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但慢慢的其中较有名的一种脱颖而出,终于涵盖了其它母神。宗教混合主义的许多结果之一就是容忍和同情,与其他宗教人士很少产生磨擦和仇恨。混合主义也会导至泛神论的产生,甚至加速对一个神圣实在界的追求。希腊哲学早有这种思想,认为在许许多多神后面其实只是一个神圣实有。

(6) 对宗教的排斥:很奇怪地,尤其与上一点连起来简直就是互相矛盾地,就是在希腊思想中竟然也有一股排斥宗教的暗流。公元前五世纪的辩士(sophists)就是着名的反宗教人士;而在辩士之前,早有机械论者亚纳克撒各拉斯(Anaxagoras, 约500-428)首倡怀疑的种子。诸辩士中,又以普洛大各拉斯(Protagoras, 约480-410)的相对主义为最有名。而部分犬儒学派(Cynics)也鄙弃宗教信仰。

(7) 哲学:希腊主义时代,最有名的哲学是伊比鸠鲁主义(Epicureanism)和斯多亚主义(Stoicism) (参 501)。伊比鸠鲁(Epicurus, 341-271)受原子论的影响,以为一切皆系原子。但他并没有否认神的存在,只认为神对人漠不关心,因而人对神的恐惧及对死亡的恐惧都是毫无根据的。智者因为无惧于死亡,故能保持心神宁静,而达致人生的最大幸福。因而哲学的目的就是得享快乐的生命,而还在于知道快乐的范围和限制。

参考书目:

Cohen, R.La Grèce et l'hellenisation du monde antique. 2nd. ed., 1948.

Rostovtzeff, M. I.Th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Hellenistic World. 3 vols., 1941.

Tarn, W. W. and G. T. Griffith.Hellenistic Civilisation. 3rd. ed., 195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