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划 堡垒 [塔](Castle, Arx [Tower, Turris])
    堡垒之修建,在整个《旧约》的历史中,其目的是用来保护某一地区的人民,以抵御敌人的攻袭。通常是建在一小山头上,围之以墙,形成或大或小的城市。它不祇是为保护城内的人,而且也是当战争临头时,全区的数个庄村的人民都可逃来避难。堡垒之主要条件,是内部一定要有一个常流不息的水泉,以防因长期的围困,而居民缺少食水。或者在地下建一隧道,通向城外的水泉,以达到引水入城的目的,如着名的耶京(撒下5:8)及默基多(Meggido)的地下水道。平常在堡垒的外墙内仍建有内墙一道,以作彻底的抵抗。古时的堡垒占地并不大,大约是五至十英亩的面积,开战时堡垒内难民拥挤的情形可想而知。最初的攻城方法,是直接的冲锋及破坏墙壁。公元前第九、八世纪时,亚述帝国首造冲城车,专攻坚险处,是以所向无敌。有关圣地堡垒的年代很难断定,因为大都是经过短期的存在,而毁于战争,后人再利用旧址重新建筑。按考古家的意见,最古的围墙是孤立在山头的岩石上,其上而建的高墙耸立,后来则在城墙外堆以土制的斜坡,以便减少敌人冲锋的速度,增加敌人破坏墙壁的困难。再后来在城墙外,更加上一道城壕,以及在城墙的顶端,每隔相当距离建一个堡或平台,使更多的军人参加防守的工作。如此,敌人的攻击更形困难了。还有的堡垒墙壁呈凸凹型,则更易防难攻。有的围墙其厚度竟达八、九公尺,这种城墙是由两道石墙包住外边,中间填以沙石而建成,它的高度不等,大约在三至四公尺,城门则建于围墙的凸凹处,以便当敌人攻门时,能缩小敌人的范围,集中箭力有效地御敌及杀敌,且有通入内城的门两三道,门愈向里愈窄,以便容易关闭及把守。

    整个中东最古老的堡垒,要算是耶里哥堡垒,由着名考古学家肯尼翁女士(MissR.Kenyon),以七年的时光挖掘研究(一九五一~一九五八)。它的最早建设竟在公元前五千多年,其设计的精心,建筑的坚固,地势的优良等,算一切被发现的堡垒之最。但如此坚固的城池,仍未能在天主的百姓的攻击之下屹立不动,却被以民以七天的冲击将它攻下(苏6:6-20)。以民甫进许地,见当地客纳罕人文化之高尚,建筑之华丽坚固,惊得目瞪口呆,(户13:28)。在占领许地之后,虽然也学习当地人的城市建筑,但都是些十分简陋劣质的工程,毫不足道。这也不能责怪他们,因为他们原是半游牧民族,占领许地后才开始定居的生活,向文化方面发展。还有在他们定居之后,十二支派彼此不但不相合作,反而各自据地为生,各自为政,甚至四分五裂,根本谈不到自卫之道,是以御敌之能力非常薄弱,甚至在达味统一全国后,也未能充分建筑防御的工事--堡垒。以民从事于堡垒的建设,始自撒罗满时代,是他开始了征用劳工的先例(列上9:21;12:4,10等)。他的最着名的两个堡垒,是边界的两个军事重镇:默基多和革则尔。

    公元前十九世纪,古中东发明了修筑堡垒的新技术,值得在此一提。这种新技术在于围墙的建设上,即在那厚墙的中间,以横墙隔出许多空室、暗室或暗格(Casematedwall),使敌人的攻击行动在破坏了外墙之后,仍被困于暗室及暗格中,故容易将之消灭。后来在希腊及罗马帝国时代,圣地堡垒建设的技术则完全由上述两国所输入。大黑落德及他的继位人在圣地建了不少的这种堡垒,着名者有亚历山大里雍、耶里哥、玛撒达、玛革洛及黑落狄雍等地的堡垒。

    按《苏》8:14-17的记载,堡垒不祇是作为防守城市,而亦是用来攻击敌人的,故除它的主要防守性质外,亦有攻击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