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划 艾斯德尔传(Book of Esther)
    艾斯德尔传(BookofEsther,LiberEsther)

    经文:

    本书自古以来即流传着两种不同的经文:一为较短的希伯来文,一为较长的希腊文。在希腊译本内,多含有六个所谓「次经」的「补录」;并且在书后还加有一个注语,说明把本书翻译希腊文的经过。此外,希腊译文又分两个不同的校勘本。

    圣热罗尼莫由希伯来文把本书翻译成拉丁文,以后把希腊文所有的附录,聚在一起,置于书尾。

    基督教的《圣经》译本,是根据希伯来文,因此缺少那些「补录」段落。天主教却跟随侨居在埃及的犹太人和东方及西方多数教父的传统,自古以来采用了希腊译本,且以那些「补录」为属于《圣经》部份(参见圣经书目)。

    若问那一种经文是原来的,至今无法解决这问题。但现代多数经学家以希伯来经文为原文,以希腊本多有的部份为翻译者所增加。

    由信仰和教义方面来说,两种经文毫无差别,不过那些附录更清楚的说明了原文的经义。思高译本内,将希腊文段落按次序加入了经文中间,每次以「补录」两字标出,使读者注意。

    一、内容:

    本书是叙述天主如何在波斯帝国薛西斯王朝内,藉摩尔德开和艾斯德尔,拯救犹太民族免于灭亡的厄运。

    1. 犹太女子艾斯德尔蒙选为皇后:薛西斯王举行欢宴时,因皇后瓦市提不从王命,使王发怒,将她废弃,另选艾斯德尔为新后,但不知她是犹太人。不久以后,艾斯德尔的堂兄兼养育监护人摩尔德开,发觉两位太监要杀害君王,经艾斯德尔转告君王。摩尔德开因而被王任命在他这朝廷内供职,但因告密的事,被另一位在朝内享有盛名的哈曼所嫉恨(1:2及补录甲)。

    2. 哈曼为首相,设计毁灭犹太人:当哈曼拜命为首相后,他因为嫉恨摩尔德开,便设法消灭国内所有的犹太人。他用抽签(巴比伦语称为「普尔」)的方法择定日期,并蒙皇帝下令,叫波斯人一天内杀尽所有犹太人(3及补录乙)。在这危险关头,摩尔德开劝艾斯德尔抢救自己的民族。众犹太人便都守斋哀求天主垂怜(4及补录丙)。艾斯德尔大胆朝见君王(补录丁),并请求君王与哈曼一同赴宴(5)。当时哈曼已预备好把摩尔德开放在刑架上绞杀(5:9,14),但君王却命令他宣扬摩尔德开的功绩,使他在百姓面前当场出丑,无地自容(6)。

    3. 犹太人免难,报复敌人:艾斯德尔的得宠,使犹太民族得以转危为安,且使哈曼走上自备的刑架,受绞死之刑(7),摩尔德开反而继他为相。犹太人不但蒙君王保护,并且获得准许毁灭自己的敌人(8及补录戊)。藉抽签(「普尔」)定为消灭犹太民族的日子,变为杀尽国内一切犹太敌人的日子。从此以后,犹太人根据艾斯德尔和摩尔德开的谕令,每年举行这「化凶为吉,化忧为喜」的日子为「普陵节」,即「抽签节日」(9)。

    4. 结论:希伯来原文,最后加了几句颂扬薛西斯君王和摩尔德开宰相伟大的话(10:1-3)。希腊文内另加了两个结论:「补录己」解释摩尔德开以前所做的梦(见补录甲),「注语」说明本书希腊译文的来历。

    二、文学类型:

    本书的文体属于戏剧性的叙事文,这是读本书时所得的第一印象。剧情化凶为吉的变化。一幕一幕对称的安排,男女重要主角的更替,譬如瓦市提和艾斯德尔两位皇后,哈曼和摩尔德开两位宰相,波斯国内犹太民族和其敌对者,两方面因彼此的毒恨,窃夺君王权柄的阴谋等等,犹太民族于生死关头的突然转变,这一切都具有戏剧的特色。

    另一方面,本书内容所提及的一些事实,好像不可能是史事,而只是一个编造的故事。按《圣经》其他的书籍,如《厄上、下》证明,波斯国帝王对犹太民族相当宽容厚待,何以君王能发布谕令,毁灭国内的一切犹太人。更难令人置信的是:国王怎能容许犹太人杀戮本国七万五千人民(9:16)。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似不确实的事实:如一个犹太女子怎能做波斯国的皇后。摩尔德开是属于那些在五九九年被掳充军的犹太人之一(补录甲3节),那么他又怎能在薛西斯为王的时候,即四八六至四六五年间,做宰相。

    不过,由另一方面来看,本书的作者很写实的描述波斯国的政治及风俗,朝廷内的荒唐生活及薛西斯王的任性纵欲的态度,足见他关于当时波斯国的实况甚为熟悉。虽然如此,但亦不足以证明《艾传》是一部具有历史性的书;不过,不可否认本书的叙述是有其历史的根据。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玛加伯时代犹太民族已举行「摩尔德开节」,即「普陵节」(加下15:36)。正如以民的其他节日,这个庆节日也必有一种历史的根据。本书的作者用「普尔」(签)这一名词,来讲述「普陵节」来历,并将这节日的古老传说加以戏剧化,因而完成了本书。如此可以推断本书是围绕着一个历史的核心,以自由记述故事式而编成的。

    三、宗教上的价值:

    如果将本书与其他的希伯来文经书,从宗教观点上作一比较,《艾传》似乎相差甚远。因为在本书希伯来经文内,从未提过天主的名字,也未提及祈祷,甚至连以民宗教的中心盟约也未言及。不过如详细查看,宗教思想并非没有,只是隐而不显而已。比如犹太民族因蒙选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民族,时受到天主的特别照顾,决不会为任何世俗强权所消灭。如果受人迫害,无依无靠,待到生死关头,他们必能「从别处」得到救援等(4:14)。作者在陈述这些思想时,无疑的暗示了古雅各伯儿子若瑟的故事,以及以民出离埃及的历史(4:14b,参阅创45:5,8)。再如犹太人在大难时,曾禁食守斋(4:3,16),这就表示出他们在无能为力时,只好全心依赖天主的仁慈,虔诚恳求天主援助。希腊经文内所加的「补录」,将这些原来所隐没着的宗教思想更加显露了出来(尤其「补录丙」所记载摩尔德开和艾斯德尔的祈祷)。

    至于本书在希伯来经文内,从未提及天主的名字,大概是因为本书的目的,是在讲述「普陵节」的来历,这节日不属于法律所定的宗教节日,只是犹太人的普遍狂欢的国庆日。在这国庆日上,必把艾斯德尔和摩尔德开的史事,在百姓前朗读一遍。本书作者在编辑这些古老传说时,大概有意避讳天主的名字,以免亵渎的危险。这正表示他对至圣上主的尊敬。

    由道德方面来看,《艾传》也不会使读者满意,尤其是摩尔德开及艾斯德尔对敌人的怨恨复仇的情绪,和犹太人的狭隘的民族主义;但读者不可以《新约》的精神来批评本书。此外也必须注意,作者为使这古传说戏剧化,在其叙述内必多用了些「言过其实」的说话;并且亦如《旧约》中其他作者一样,时以选民之敌为天主之敌。另一方面,在作者的时代,以民好像忘记了大先知先前所宣讲的,天主对普世人类所要施行的拯救的计划。

    四、着作时代:

    本书的希腊译文是在仆托肋米执政第四年(大概是仆托肋米第八为王时,即在公元前一一三年)送到埃及(见本书思高译本最后的一段「希腊译者的注语」)。那么,在那时已有希伯来经文。据加下15:36记载在玛加伯时代已庆祝「摩尔德开节」(即一六○年)。由此固然不可推论,当时已有本书,因为也许只有论这节日来历的一个流行口传。但因为本书的作者对于波斯帝国的历史及风俗都很熟悉,可以推定,着作的时代大概是在波斯帝国灭亡后不久,即在公元前第二世纪内。

    五、正经性:

    问题在此不提所谓的「次经」部份(参阅「圣经书目次经」条),只注意希伯来经文。住在巴力斯坦的犹太人直到公元后第一世纪,对本书的默感性还有怀疑。怀疑的原因,是因为希伯来经文内缺少宗教精神的明显表示,并且如以上所说,「普陵节」成了一个狂欢热闹的节日。到第二世纪,他们才承认本书的正经性。不过侨居在埃及的犹太人早已把艾斯德尔的希腊译本,连所增的补录,一同列入《圣经目录》内。

    见普陵节、圣经书目[正经,次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