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评论

马达钦主教:多姿多彩的教会

时间:2016-10-24  来源:天主教在线  作者:马达钦主教 点击:
001wTeHZzy74qX1pMdq68&690.jpg
听说一位司铎弟兄这几天去欧洲朝圣,我请求他帮我带一些欧洲各国的圣母像回来。很早开始,我就有收集圣像的爱好,各式各样的圣像,有些都是成套的。像集邮一样,我把它们夹在相册里,暇时,拿出来一张一张地欣赏浏览。尤其是圣母像,我曾收集了不少世界各地的不同国家与民族风格的圣母像。我之所以请求司铎弟兄带些欧洲各国的圣母像,因为我知道,即使是一脉相传的欧洲天主教国家,他们的语言、习俗相近,但是,不同欧洲国家、不同欧洲民族的圣母像,也有相当的不同。有的金发碧眼白肤,有的棕发黑眼深肤,所有的衣着,都有很明显的国家和民族的特色。而像波兰的“黑圣母”,据说还是圣史路加的作品呢!
 
30年前,我曾去菲律宾。我看到了菲律宾的圣母像,身上带着茉莉花环,完全是菲律宾女子的形象。15年前,我随教区其他几位教区神父去贵州,过中越友谊桥,花了半天时间游览中越边境,看到一所古老教堂,里面供奉的圣母像,当时让我很吃惊,因为完全是越南女子的装束,身边还有一个斗笠呢!10年前,我随北京“一会一团”组织的司铎团去韩国大邱教区参观学习,我们住地旁边是一个露天广场,每天都有许多教友来参加弥撒和祈祷,我看到供奉着的圣母像,穿着韩国民族服装,身形与脸庞,完全是韩国女子的模样。
 
于是,我就开始思考。圣母玛利亚是天主教会特别崇敬的,她诞生了主耶稣基督,所以教会尊称她为“天主之母”。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把圣母玛利亚托付给若望宗徒,也把若望宗徒托付给祂的母亲圣母玛利亚。从此,圣母玛利亚也称为“教会之母”,是我们所有基督徒的母亲。
 
圣母玛利亚的芳表,正是教会的完美仪型。圣母玛利亚对天主的爱,催迫着她全心全力地以母亲之爱眷顾世人。不说世界各地,就说我们中国,有至少十处圣母朝圣地,中国教友有一种被中国文化浸润的品德,就是“孝敬”,所以,中国教友特别尊崇和孝爱圣母玛利亚。
 
我们上海的教友与中国其他教区的教友同样有着对圣母玛利亚的孺慕之情,尤其是我们上海西郊有一处小山,这山实在太矮小,原称不得“山”,但对上海这座大都市而言,有这样一座小山,已属弥足珍贵。而这里正是我们上海教友心向往之的“佘山圣母、进教之佑”朝圣地。每年五月圣母月,全国各地乃至外国的教友,都会来佘山朝圣。如果以文化艺术的眼光来欣赏佘山圣母像,我们会发现,这尊高举耶稣的佘山圣母像,满含着中国文化的元素:身着修身的中国式长袍,脸型圆润、坚毅、祥和而完全是中国式慈母的形象;最绝的,是她高举自己的亲子耶稣,中国文化谓“母以子贵”,圣母知道自己不是天主,她高举的那位才是。这尊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佘山圣母像,我个人认为超越了全世界所有的圣母与耶稣的圣像,因为这尊中国上海佘山圣母像,不仅展现了圣母玛利亚的信德与自身的崇高,她高举主耶稣基督,而非传统的怀抱小耶稣,这更展示了天主教信仰与神学的核心。
 
从不同的圣母玛利亚像,我的思绪转向了教会。难道我们教会的面貌,不就是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吗?难道圣母玛利亚的不同面貌,不正是代表了世界各地天主教会的多姿多彩吗?圣母玛利亚藉着在世界各地的显现,她的容貌,她的语言,她的衣着,她要世人做的,都在向我们显示她的心愿:她把自己作为所显现的国家和民族中的一员,她偕同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信友们一起祈祷,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一起哭泣,一起仰望天主。当她领受了主耶稣基督的托付与使命,要成为世人的母亲时,她的成全之爱,就化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能看到、体会到的母性情怀。
 
我喜欢欣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圣母像:德国的、意大利的、波兰的、俄国的、美国的、巴西的、墨西哥的、韩国的、日本的……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我们中国的。这些圣母像如此截然不同,却又在显示慈悲、母爱的精神上,完全一致,它们是圣母玛利亚热爱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里的文化的明证。圣母只有一位,她是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可是,圣母的面貌,千姿百态。不同的面貌,并没有让我们觉得圣母有千个万个,圣母还是惟一的一个。那么,教会的形象是否应该完全一模一样?圣母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我很喜欢若望写的《圣经·默示录》。其中,他提到了“七个教会”:厄弗所教会、斯米纳教会、培尔加摩教会、提雅提辣教会、撒尔德教会、非拉德非雅教会、劳狄刻雅教会。若望宗徒虽然只提到这七个教会,但从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些小小的地方团体,各有各的文化背景和需要面对的问题。(默2:1-3:22)
 
当耶稣基督的福音传到世界各地,逐渐进入当时当地文化的时候,教会的面貌便愈来愈显得多姿多彩起来。如果我们有机会到全国各地的教会去参观,会不难发现即使在同一个中国,教会团体彼此之间也有相当的不同。如果我们有机会到世界各地,那这种差别就更明显了。有些景象,甚至会让我们目瞪口呆。但是,请记住,这些都是天主教会,是至一的天主教会。
 
如何给天主教会下一个定义?恐怕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创立她的那位是至高、神圣而奥秘的,没有人敢说自己对天主完全了解,一切尽知。而教会历经了两千年的沧海桑田,栉风沐雨的旅程,使她愈加丰富;人类历史曲折迂回,世界人口越来越多,人类文明的发展也越来越多样化。如果我们要给教会一个定义,只能是描述性的:天主的子民、旅途中的基督信仰团体、主的葡萄园、羊群、花园、芥菜籽长成大树……因为教会是活生生的,超越任何一个时代、地域和文化。我们如果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地域或某一种文化的教会式样来定义教会,都会出现偏差。
 
教会初期时,基督徒局限于巴勒斯坦及其周边,礼仪生活与信仰表达,带有极深刻的犹太文化与生活习俗的元素。至君士坦丁大帝313年发布《米兰敕令》,尤其是戴奥陶大帝380年定天主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天主教会在罗马帝国及周边小国逐渐扩展,教会逐渐与罗马帝国的文化融合,那时的教会弥撒礼仪,多种多样,因为罗马、米兰、威尼斯、君士坦丁堡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及带领他们的主教们对信仰与礼仪的诠释。欧洲进入漫长的千年中世纪,随着欧洲各国逐渐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辖制而宣告独立时,天主教会在各个国家与民族中,也同时适应并扎根下来。欧洲教会在发展中走上融合欧洲文化并不断以基督的福音精神提升其文明的道路。
 
为了夺回耶路撒冷圣地,欧洲天主教组成联合十字军东征,虽然没有心想事成,但是,欧洲人的视野随着南征北战而开阔了,发现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再加上中世纪后期航运技术的发展,欧洲人开始走向世界各地,而基督信仰也因此而传到了天涯地角。这一传扬,在各地马上遇到了文化的冲突。但凡学习、认识、适应并融入当地文化的,都生存并发展起来;而坚持原有文化形态的,却遇到了阻碍,甚至完全不能在当时当地生存,印度、日本都是如此,直到今天,天主教会在那里都不能说已经兴盛起来。
 
就像圣母玛利亚的千种面貌。教会在世界各地,在不同文化特色和传统中,彰显出不同的面貌。一些教友去过欧洲朝圣,无不惊叹那些教堂的富丽堂皇,艺术的登峰造极。这是历史的信仰表达。千百年前的基督徒,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是千百年前的教会建筑、圣像雕塑、音乐、绘画、花玻璃窗等等,现在还留着,它们在静静述说着当地教会的故事——那些传入、冲撞、对立、和解、适应、融合、成为当时当地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漫长历史。于是,有了今天的欧洲教会,非洲教会,南美教会,北美教会,以及在其中的各个国家与地方的本土教会。
 
近一个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原教旨主义”。因为这种思想非常保守,且极端时不惜以残暴手段达成目的,因而在宗教界成为一个贬多褒少的词语。那么,是否它只存在于其它宗教,而与我们天主教无涉?并非如此。
 
原教旨主义最先在出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基督教新教,其观念形式在神学中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对现代主义的批判。19世纪最后10年至一战期间,达尔文思想广泛传播,影响到社会各领域,它严重冲击了传统观念和文化,尤其对《圣经》构成了直接影响。人们对《圣经》和道德提出了怀疑,新教诸派于是再分成两大阵营:一是时代主义,用现代哲学、历史和科学知识对传统教义和《圣经》重新解释,目的是调和教义和现代科学之间的矛盾;另一是原教旨主义,认为《圣经》是神的启示,是绝对真理,在具体的生活中,每个字都不能做适应时代的调整。
 
天主教会对《圣经》的解释一直以来以教会训导为基础,结合教父们、圣人们以及神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步调统一。但是,由于现代自由主义的泛滥,随意解经、断章取义的事情不少;又加上现代媒体资料库的发达,轻而易举就可以找到许多不同的诠释版本,没有研读过神学与圣经学理论原则的,就很可能不辨真伪,随着自己的意兴取舍利用;同时,网络媒体上匿名的不负责任的解读圣经,更使原本严格的天主教圣经诠释,没有成为信仰的源泉,却成了对立双方相互攻击的武器。这些,都会造成一些钟爱圣经、钟爱教会的人,以比较极端的言论或行动,来批判社会、批判教会。教会内原本是相互祈祷、倾听、宽恕、担待、引导的,却因为一些极端的言论和行为,造成矛盾。而在对待国家与社会问题上,原本并非是宗教信仰的问题,而是一种对国家、民族与社会的责任与关爱,却被认为是信仰的核心问题而产生彼此对立。若是相互之间尚有谦卑的交流,教会团体依然融洽;若是互不往来、互相拆台,甚至迁怒于耶稣和祂的圣事,那后果就很可怕了。分裂只要一朝一夕,弥合也许要等千年之后。
 
教会“至一”的意义,不只是一个名词而已,它同时是一个形容词,一个副词,更是一个动词。
 
在保禄宗徒的思想中,他如此形容教会的“至一”:“所以我在这主内为囚犯的恳求你们,行动务要与你们所受的宠召相称,凡事要谦逊、温和、忍耐,在爱德中彼此担待,尽力以和平的联系,保持心神的合一,因为只有一个身体和一个圣神,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希望一样。只有一个主,一个信德,一个洗礼;只有一个天主和众人之父,他超越众人,贯通众人,且在众人之内。”(弗4:1-6)“至一”的内在精神,是凡事谦逊、温和、忍耐,在爱德中彼此担待,以和平的联系,保持心神的合一。保禄宗徒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不同”中的“同”:“因为只有一个主,一个信德,一个洗礼,一个天父”。
 
无论何时何地,天主教会都宣讲这同一个主,诠解这同一个信德,施行这同一个洗礼,引领羊群走向这同一个天父。藉着这个“同一”,天主教不会变成其他宗教或教派。
 
而“至一”更是一个动词。历史上天主教会分裂了,这是一个历史事实,每一代基督徒都有责任让基督的教会迈向合一。神圣大公会议(梵蒂冈第二届)承认许多信仰基督的团体,也有从基督那里来的、圣化与真理的要素。(光启神学丛书《教会论》)因此,分裂虽非正常,但合一并非妄想。今日的教会,有着“末世性”的幅度:她已经获得了天主的特恩,但是她尚未圆满,她在旅途中,她风尘仆仆,但她知道自己的方向与目标,因为同一个圣神,在引导她。
 
耶稣说:“天主国的来临,并非是显然可见的;人也不能说:看呀,在这里;或:在那里。因为天主的国就在你们中间。”(路17:20-21)
 

教会的多姿多彩,不会减损“至一”的信仰原则与精神。相反,因为教会多姿多彩,教会的“至一”才有意义。圣母玛利亚面貌再多样,肤色再不同,服饰再相异,不要担心,那跪在小耶稣身边的、那搀着小耶稣的、那怀抱小耶稣的、那高举小耶稣的,是同一个母亲,她是教会之母,也是我们众人之母。我们景仰她,爱慕她,跟随她到耶稣那里。 

上一篇:传教节下一篇:中梵共同为地球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河北保定非官方教会十名神父被带走和“失联”
河北保定非官方教会十
当局要求教会禁未成年人进堂,否则不让开堂及接管孤儿院
当局要求教会禁未成年
闽东教区郭主教被驱逐出主教府,露宿街头;多位神父和老人家也无家可归
闽东教区郭主教被驱逐
以「独立」压制中国教会,同时欢呼中梵协议
以「独立」压制中国教
郭希锦主教:情愿被打压也不加入爱国会
郭希锦主教:情愿被打压
天津教区李思德主教逝世
天津教区李思德主教逝
教宗周三公开接见:合一并不消除合法的多样性
教宗周三公开接见:合一
宣化教区崔泰助理主教及副主教再次被政府人员带走
宣化教区崔泰助理主教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