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教会历史

誓反教与东正教的复兴


十八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打着唯理主义的旗子,对天主教传统的信仰极尽攻击之能事外,也大大地左右着誓反教的神学思想,使它走入理想主义的人性逻辑和俗化的文化中。自从十六世纪发生宗教改革运动之後,欧洲中北部和西部不少国家已把誓反教定为国教,使它成为国家的体制结构,听从君王指使。到了十八世纪,欧洲各国君王中不乏拥护启蒙思想者,他们希望借此来与罗马的教宗抗衡。其实,这些君王不见得喜欢启蒙的思想,也不见得反对基督教义,不过在那个时代为进一步巩固君王个人的权力,增加国家的威力,打击罗马教宗是最好的途径。启蒙运动既然是以天主教会为眼中钉,所以很自然地便成了欧洲各国攻击教会的打手。

君王们既然与启蒙思想家挂钩,那麽这些思想家的思想言论自然经由统治的君王进入本国的教会内。誓反教既是某些国家的国教,启蒙运动的理性思想便顺理成章地主导着宗教信仰。

面对理想主义主导着神学思想,又使信仰俗化,誓反教中也产生了一些运动,希望挽回信仰的超性本质,不使教会在国家体制的硬框中麻木不仁,失落宗教的纯净。

十七世纪末年十八世纪初,德国誓反教俗化得很厉害,成了国家官僚体制的一环,当初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所倡导的个人内在信仰体验,已不再受到重视,信仰生活成了形式化,於是许多虔诚的誓反教徒渴望恢复昔日个人信仰的重要性,不少人竟然开始阅读天主教的"师主篇"(L'IMITAZIONE DI CRISTO)和中古世纪的灵修着作。

当时德国西部有一位"路德"教派的牧师,名叫菲利普.施佩纳(PHILIPP SPENER ,1635-1705),他周游欧洲列国,在各地聚合小团体,教他们阅读圣经并一同祈祷,很像今天的查经、读经和祈祷班一样。由於这种小团体活动很受欢迎,很能满足当时许多虔诚的誓反教徒的内心需要,於是发展得很快。这个运动现象被称为"虔信运动"或"虔信主义"(PIETISMO)。

菲利普.施佩纳牧师为这个运动奠定了行动基础,那就是:成立研读圣经小组,重视每位基督信徒负有的"普通"司祭身份,神学经验的首要性,在神学讨论中要保持爱德,补全中古世纪的神修缺陷,以及在要理讲解方面改革讲道的方式。

菲利普.施佩纳牧师所推动的"虔信运动"以德国萨克森地区的哈雷(HALLE)大学为主要发祥地。从这里发展出许多慈善机构,也激发出无数远赴外地传教的圣召,更孕育了不少音乐家,众所周知的圣乐"弥赛亚"(MESSIA)的作者韩德尔(GEORG FRIEDRICH HANDEL ,1685-1759)就是其中之一。

"虔信运动"虽然曾遭到"路德"教派传统人士的反对,然而,在十八世纪的德国,大部分誓反教的信徒都是这个运动的成员。当时有个青岑多夫(ZINZENDORF)的伯爵,名叫尼古劳斯.路德维希
(NIKOLARS-LUDWIG ,1700-1760),他是菲利普.施佩纳牧师的代子。这位伯爵从小生长在非常女性化的环境中,缺少男性的朋友同伴,所以总是把耶稣当作自己的兄弟。他从小便体会到宗教信仰是属於心灵的世界,而不是理性的对象。他曾周游欧洲各地,与同是信仰基督的各种教派团体会晤,认识了一切信仰纯 ,道理简要不复杂的团体。

二十七岁时,这位青岑多夫的伯爵收留了逃自莫拉维亚的"胡斯"教派(HUSSITI)的遗民,并把他们重新组织成一个神权政体的团体,他自任领袖。不久,他又当了牧师,旋又当上这些莫拉维亚人的主教。这位伯爵主教虽然在自己的领地建立了一个类似神权的国度,但是他仍然留在"路德"教派内,只不过也让誓反教各派的特徵和平共存在他的团体中,并赋给这个团体"虔信主义"的特色。他按照成员的神修进展和身份,把他们分成好几种层次,有夫妻合唱团,女青年合唱团,寡妇合唱团和儿童合唱团,他们日以继夜地轮班祈祷,唱圣歌。

尼古劳斯.路德维希所创立的这个教会团体充满奇异的特徵,所以十年之後,一七叁八年,便在萨克森地区遭取缔。这位伯爵主教便前往美洲当传教士,也派遣他的莫拉维亚人弟兄们到新大陆。几年後,他又回到德国萨克森家乡,公开说明他的教会团体以"路德"派和"虔信主义"为依归,注重宗教感性情愫,强调基督苦难在信徒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人的得救所带来的喜乐。

青岑多夫伯爵享年六十,於一七六O年去世。不久之後,他的莫拉维亚信徒弟兄们成立了一个教派,名叫"兄弟团结教会"(CHIESA DELL'UNITA DEI FRATELLI)。当时,这个教派已有两百二十六位传教士。

正当莫拉维亚人的"兄弟团结教会"在欧洲和美洲逐渐发展之际,英国圣公会部分信徒特别是矿业城镇和新兴的工业城镇的居民,渐渐发现他们的教会太重视现世的权力和财物,以致和贫苦的劳动大众疏远,不再关心他们。於是异议份子慢慢多起来,他们中也有不少人因此遭到迫害,乔治.福克斯(GEORGE FOX ,1624-1691)便是其中之一。这位先生是个鞋匠,却知道宣讲一种以内在生活之光为主的道理。这种强调内心光明的信仰思想使得英国国教那些体制结构和俗化的信条都成为次要的事。乔治.福克斯邀请他的听众面对天主要怀着战栗的心情,并且要作天主的朋友,不要与天主作对。他要他们加入所谓的"天主之友社团"(SOCIETA DEGLI AMICI DI DIO)。这也就是"桂格教"(QUACCHERI)教派的来源,因为"桂格教"这个名称在英语上意味着震颤、战栗(QUAKE)的教会。

"桂格教"派崇尚归真还 的信仰生活,唾弃繁文缛节的宗教仪式,彻底反对暴力,推崇和平。他们重视心性,重视与天主和与人的情谊,和启蒙唯理主义那一套格格不入。

继乔治.福克斯创立"桂格"教派之後,英国又出现一最震撼国教圣公会的人物约翰.韦斯利(JOHN WESLEY , 1703-1791)。约翰.韦斯利出生在圣公会家庭,却反对宿命的思想。家中有很多中古世纪的着作和天主教的书籍。他和自己的亲兄弟查尔斯(CHARLES)聚集了牛津大学的学生为几个社团,讨论灵修,研读圣经,一同祈祷,也从事爱德工作。

一七叁五年,约翰.韦斯利和查尔斯.韦斯利兄弟两人都当了圣公会牧师,随即渡洋前往美国。在那里,他们会晤了莫拉维亚人的"兄弟团结教会",并深深为之所动。两叁年後,约翰.韦斯利又回到伦敦,在一七叁八年参加一次莫拉维亚兄弟教会的祈祷仪式中内心再度受感动,直觉得自己受到圣神的感召,需要归依。当时在他身边也有一个人,名叫乔治.怀特菲尔德(GEORGE WHITEFIELD),也有相同的感受。於是两人急欲把他们当时的经验公诸於众,但是他们的心愿不被人所接受。结果两人到街头巷尾、矿区和监狱各处宣讲他们的心路历程。有五十多年的时间约翰.韦斯利牧师奔走英国全境,到处讲道,劝人归依。他虽然我行我素,宣讲自己的一套,但始终没有脱离圣公会。

约翰.韦斯利牧师组织的能力很强,他并没有脱离英国圣公会,却很灵活、很有秩序、很有方法地把追随他的人分成大小不同的团体组织,并由一个由一百人组成的会议来统御领导。这些教徒本身并不能举行任何圣事,所以都必在圣公会的教堂领受。约翰.韦斯利为了方便起见,自己也祝圣了几位牧师,派遣他们到美洲新大陆去传教,他自己说:「我把新大陆当作我的本堂区来看待。」

约翰.韦斯利在一七九一年去世後,他的信徒便脱离英国圣公会,自成独立的教会团体,在美国获得良好的发展。这个教会团体重视内心的归依,勉励人一生中不断地圣化自己,把天主教会中的不少精神又重新注入誓反教之中。这个教会团体就是一般所称呼的"卫理公会"(METODISMO)。

上面所谈的德国"虔信运动"和英国的"桂格"教派,以及随之而来的"卫理公会",其来源都是不满誓反教受到启蒙运动唯理主义的不良影响,把活生生的信仰团体变成僵硬的体制结构的缘故。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俄国。当时的沙皇彼德大帝(PIETRO IL GRANDE ,1672-1725)急欲根据启蒙运动的精神来使国家现代化。他先是禁止选举莫斯科新宗主教,後来又於一七二一年取消宗主教的职务,改由一个由主教和神父组成的"神圣教务会议"来领导俄罗斯东正教。这个教务会议由沙皇指派一位俗人来主持,这位俗人因此成了俄国东正教行政领袖,於是东正教在政权面前已经丧失了信仰独立性。凯瑟琳二世(CATERINA ,1729-1796)女皇执政时,政治统治宗教的俗化现象进一步恶化。

东正教虽然表面上受到政治的重大干预,但是它传统的内在精神,不论在希腊世界或俄罗斯澜纾匀槐3只钇玫纳ΑO@暗陌⑼兴股剑∕ONTE ATHOS),也就是圣山,还是被各方尊奉为东正教世界的精神中心圣地。在十八世纪末叶政权嚣张的世代,这里继续散发出内在信仰的光芒。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