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教会历史

欧洲宗教地理的新局面


十六世纪,因着马丁.路德率先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天主教在欧洲终於分裂成许许多多各自为政,各有自己一套神学教义和礼仪规定的教会团体。这个新的宗教地理分布状况取代了原来单纯画一的局面。但是新的地理局面要等到十七世纪上半叶所发生的"叁十年战争"结束後,才确定清楚的疆界。新的疆界图大致可以从日耳曼 北欧,英伦叁岛,以及法国叁大区域来谈。

我们先来看日耳曼 北欧地区。神圣罗马日耳曼帝国皇帝卡洛五世在位时,一直希望重新整顿帝国境内教会的合一。他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有时敦促召开一次大公会议,有时则召集各方进行友谊的讨论,有时又诉诸武力解决。但是卡洛五世的种种行动措施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安抚效果,跟随路德的人愈来愈多,其中不乏王公贵族,这些有权势的人甚至开始组织军事同盟, 仍然笃信天主教的各地王侯对抗。这一切都加速了帝国内部的严重分裂,使局势急转直下,走向内战的边缘。

一五二六年,卡洛五世皇帝在斯拜尔(SPEYER)召开帝国会议,会中决定让各王公诸侯在自己的领地里面享有决定是否进行宗教改革的自由。可是叁年後,一五二九年,又在同一个地方召开另一次帝国会议,这次会议把叁年前的决定收回成命。这项新决定引起了那些选择改革路线的王侯的严重"抗议"。这个抗议行动终於成了采取改革决定以及 罗马分道扬镳的那些基督信徒团体的代名词,也就是日後所称呼的"抗议教"或"誓反教"。

看到帝国境内天主教 誓反教之间的分裂越来越严重,一年後,一五叁零年,卡洛五世在奥格斯堡(AUGSBURG)又召开一次会议,希望使分裂的各方达成协议。他邀请各派别派员前往陈述自己的教义主张。路德的徒弟梅兰托内(MELANTONE,1497-1560)於是代表路德这一派的人,撰写了一份二十八个信条的陈情表作为备忘录,前往奥格斯堡发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奥格斯堡信条"(CONFESSIONE DI AUGSBURG)。梅兰托内撰写的这份文件措辞相当温和和婉转,力求避免 天主教针锋相对,正面冲突。但是那二十八信条也表明了路德的基本信念。由於立场显明,这次设法挽回局势的帝国会议终告徒劳无功,而路德教派也继续扩展。

天主教除了受到路德教派的巨大冲击之外,还得面对其他衍生的枝节,例如德国明斯特(MUNSTER)地方那些主张婴儿领洗无效,成人必须重新领洗的人,他们根据新约圣经"默示录",建立了一个所谓的基督王国,在这个王国内推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多夫多妻制。

这是十六世纪前半叶德国境内的混乱局势;残酷的内战、协谈,甚至召开特里腾(TRENTO)大公会议,都没能带来教会的和平 合一。不得已,到了一五五五年,卡洛五世皇帝才和誓反教徒在奥格斯堡签署了宗教和平条约,条约承认任何王侯都有权利在自己的领地内选择自己的宗教,并勒令自己的臣民跟随他的信仰,凡拒绝接受的,可以迁徙出境。於是,"谁的王国,就得信奉谁的宗教"(CUJUSREGIO,ZIJUS RELIGIO)便成了神圣日耳曼罗马帝国境内的人民选择宗教生活的基本准则,他们唯王侯马首是瞻,没有宗教自由可言。过去所从事的种种教会合一努力,到此宣告寿终正寝,宗教分裂成了定局。

在北欧地区,瑞典的王室早在一五二七年便选择了路德教派,丹麦和挪威也在一五叁七年作了同样的选择。那里的国王们为了避免造成国民的不满,於是尽量不更改原来的宗教外表礼节,只在不知不觉中散布路德的思想。这也就是为甚麽北欧誓反教在教会礼仪上,仍 天主教最为相似的理由。

谈了日耳曼和北欧地区教会地理的新状况之後,我们来看看英伦叁岛的演变过程。

英国改教的原因很特殊,和路德及加尔文出於宗教的动机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在欧洲大陆,路德和加尔文的改教行动在先,王侯则衡量政治利益而附和或拒绝在後。在英国,王室对宗教改革原来并没有丝毫兴趣,只因为国王亨利八世为了自己的婚姻问题,而 罗马教宗决裂。

亨利八世 西班牙阿拉贡的公主加大利纳结婚已十八年,并生有一女,但他有意另娶,因此设法请求罗马教宗克莱孟七世宣布他的婚姻无效,以便重娶。但教宗认为他和加大利纳的婚姻有效,不能取消。於是恼羞成怒,要求英国坎特布里的总主教克蓝麦(CRANMER)宣布他的第一次婚姻无效。罗马教宗认为亨利八世的作法过分,令教宗无法接受,便将他开除教籍。亨利八世更为恼火。便迫使议会通过"最高权利法案"(ACT OF SUPREMACY),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元首。当时多少反对亨利八世作法的人,都遭极刑,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宰相托玛斯·摩尔(THOMAS MORE,1478-1535),以及菲希尔(JOHN FISHER,1469-1535)枢机主教。这两位都被册封ト恕U舛际枪晃迦迥甑氖隆?/P>

亨利八世在一五四七年去世,由年仅九岁的爱德华六世继任。在这时候,加尔文的思想教义开始传入英国,并藉着一五四九年英国所出版的一本"公共祈祷书"(BOOKOF COMMON PRAYER)而渗入民间。一五五二年,坎特布里的克蓝麦总主教又编辑了一本"四十二信条"的书,内容都是加尔文的教义思想。到此,亨利八世所创立的英国国教,也就是通称的圣公会,充满了加尔文教派的思想。但为了不激怒仍然怀念原来信仰方式的民众,英国国教仍然保存天主教的组织形式,即设有主教、教区和神父及本堂区的架构,外在的礼仪也大致保留。

爱德华六世在一五五叁年以弱冠之年去世,由亨利八世 元配加大利纳所生的女儿玛利亚.图德 (MARIA TUDOR,1516-1558)继位。这位叁十七岁的女王笃信天主教,试图恢复英国的信仰旧观,但采用的手段也非常严酷,凡不遵守她的命令的,都被烧死,有两百多人因此丧生。

这位被冠以"血腥的玛利亚"绰号的女王执政仅五年便去世,遗位由同父异母的伊丽莎白(ELISABETH I TUDOR,1533-1603)继承。这位女王执政四十五年,英国国教圣公会终於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她恢复爱德华六世时代所批准使用的公共祈祷书,并使议会通过叁十九个信条,作为国教的基本教义,其中大部分 天主教教义相符,其他部分则属路德派或加尔文派的思想。就这样,这位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便成了英国俗世和宗教的最高统治者,凡是不追随她的国教的人,也都遭殃。

至於苏格兰,它在十六世纪时尚未合并於英格兰,是个独立王国。这个王国在加尔文的徒弟诺克司(JOHN KNOX,1505-1572)的宣传鼓吹下,终於接受了加尔文教义,牧师由人民选举,行政由牧师和长老组成的议会来执行。基督教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的名称从此而来。

在那同一个时代,爱尔兰是隶属英国的,虽然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都软硬兼施,试图强迫爱尔兰改教,但这个岛屿的人坚决反对,他们不愿背弃天主教。但也因此,开始受到英国长期的欺压蹂躏。

继德国、北欧、英伦叁岛之後,我们来看一下法国的宗教局面。在十六世纪上半叶,法国在政治上是相当稳定和统一的国家。国王佛兰西一世原来对路德派人士相当包容,但有人过分,竟把反天主教的海报贴到王宫大门,於是国王大怒,下令捕杀誓反教徒。一时风声鹤唳,断送生命者成千上万。虽然如此,誓反教徒仍在法国许多城镇逐渐扩展,建立教堂,吸收了无数各行业的人,包括王公贵族,甚至组织政党,大有威胁王权和国家治安之势。於是天主教和誓反教之间,一场政治因素浓於宗教因素的战争终於爆发,为期将近四十年。期间最残酷的,是一五七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发生在巴黎的"圣巴尔多禄茂屠杀"事件,躺在血泊中的有数千人。

一五八九年,属於加尔文教派亨利四世继任法国国王,但不被大多数仍信奉天主教的国民所接受,终於在一五九四年公开放弃加尔文教派,才得以进入巴黎。这位国王相当开朗,他在一五九八年签署了一道"南特谕令"(EDITTO DI NANTES),这道谕令准许国民信仰自由,任何教派人士同样可以担任公职,甚至让占少数的誓反教徒拥有自卫的军队。法国可以说在当时的欧洲开了信仰自由的先河。

最後,我们必须提一下"低地"教会的情势。昔日十六世纪所称的"低地",就是今天的荷兰 比利时。公元一五六一年,加尔文教派的人士在这个地区宣讲他们的教义,当时统治这里的西班牙国王斐理伯二世派兵镇压,但遭到强烈反抗。一五七九年,低地北部七个省宣布独立,是为荷兰,但南部七个省仍受西班牙管辖,保存着天主教信仰,是为比利时。

到此,信奉基督的欧洲终於正式分裂为许多脱离罗马天主教的政治国家,而一项"反宗教改革"的运动也在天主教内开始酝酿形成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