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谈谈基督徒应有的“罪恶感”  沈保义先生

谈谈基督徒应有的“罪恶感”


(编者按:作为上海教区“天主教知识分子联谊会”举办的神修系列讲座《论天主十诫》的最后一讲,原光启社主编沈保义先生就本题为我们作了一次专题演讲。在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本刊按其演讲内容稍作整理后发表)
  笔者有两位年轻的知识分子朋友,为人正直,品行端正。工作兢兢业业。他们除了在每主日上都要到堂里参与弥撒外,每年也都要去余山朝圣。可最近,他门不约而同地对我说:“考
察自己的言行,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可指责之处,因此在做告解时不知如何告明。”言下之意,似乎他们在天主面前没有罪恶感。的确,这两位朋友平时恪守十诫,已称得上是够格的基督徒;那为何他们还一定需要在天主面前不断认罪告明?拿什么告明呢?
  像这样的思想认识,其实在我们信友团体中并不少见。有人会说,他们大概是“宽以律己”了,因此会流露出这样那样一些沾沾自喜自满的情绪。然而且慢,问题还不尽在这儿;假若换了是一个圣人,那他究竟还需要不需要继续忏悔,在天主面前有“罪恶感”呢?这“罪恶感”对我们的信仰究竟有什么意义?为何基督徒需要不断忏悔和重新皈依?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些信仰层面的问题值得好好深思,因为它直接考问着我们对基督信仰的认识。
  基督信仰究竟是什么?它决不是意识形态说教,不像某些高深莫测的学说那样,是一种社会价值理论体系或原则。同样,《圣经》也不是一部单纯的文化经典,或哲学著作;没有信仰的人读之,只是认识而已,谈不上信仰,于是神学知识便可以与信仰分开。所谓信仰,其实是一种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它说到底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既有来世的幅度,但更多是注重现世的。信仰基督就是选择认识基督,与基督相遇,以他为榜样过圣善生活;而这位基督就是降生成人的天主圣子,是赋予人生命内涵与意义的耶稣。
  记得2004年6月5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瑞士天主教青年集会上曾这样语重心长地
说:“领受了圣洗圣事的人,应从习惯性的信仰过渡到成熟的信仰,这是最重要的,由此充分体现了个人明确、坚定和勇敢的选择”。
  在这里我们注意到教宗区分了“习惯性的”和“成熟的”信仰,对此我们需要反思。“习惯性的信仰”是不是就是指我们那些对信仰陈旧老套的观念与似是而非的理解?是不是就是指我们那些业已习惯的、无生气和刻板的信仰生活方式?反过来“成熟的信仰”又是什么呢?在当今时代,我们怎样才能“成熟地”活出有生气的信仰生活呢?这些,也许当代印度的德肋撒嬷嬷已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德肋撤嬷嬷的信仰,就是她在人人事事上都能看到耶稣基督的临在,因而她时刻与耶稣基督相遇、交流,活耶稣基督教导的福音生命。与此同时,人们也从她身上体认出主耶稣基督。她的信仰无疑是真正成熟的,有生命的;因为她已生活在基督中,基督也生活在她内。套用一句中国古诗的意境,就是“问渠哪得清若许,为有活水源头来”;有了基督的活水,她便左右逢源,活出了真正基督徒的生活。
  试问我们的信仰生活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也许我们应该跳出“习惯性信仰”的模式与窠臼,进入到“成熟的信仰”中去;即把信仰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把信仰融人到生活中去;就像耶稣对伯多禄说的:“划到深处去”(路5:4)。其实我们在阅读圣经、祈祷时,在参与各项圣事时,在与受苦受难、有需求的人及外乡人兄弟姊妹相处时,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在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处处在与基督相遇。
  圣保禄说:“不要怕与基督相遇”。为进入成熟的信仰,基督徒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定位自己。《圣经》肯定我们在天主面前都显然是“罪人”这个事实。《新约》提到洗者若翰在旷野出现:“宣讲悔改的洗礼,为得罪的赦免”(谷1:4).。耶稣传教宣讲时,也要求人们悔改:“时间满了,天主的国近了,你们悔改并相信福音吧!”(谷1:15)。在最后的晚餐时,他说:“这是我的血,新约的血,为大众倾流,以赦免罪过”(玛26:28)。圣若望宗徒也告诫我们说:“如果我们说自己没有罪,我们就是欺骗自己,真理就不存在于我们心中:如果我们自认有罪,他(天主)是全信全义的,他将宽赦我们的罪,洗净我们种种邪恶”(若一1:8—9)。显然,在天主面前没有人没有罪过。福音是在耶稣基督内,天主对罪人慈悲的启示。人如果没有罪恶,那为什么基督还要来拯救我们?他的救赎还有什么意义?
  天主教信仰所肯定的人有“罪”,不是与现代社会法律意义上的“罪”一样的概念。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该怎样认识人的“原罪”。原罪是因了我们元祖的抗命性抉择所致。对此《天主教教理》这样阐述:“原罪虽是人人所固有,但在亚当的任何子孙身上,原罪都没有本罪的特性。它在于缺乏原始的圣德和义德,然而人的本性并未完全败坏:它只是在自己本性的力量上受到损害,要受无知、痛苦和死亡权力的困扰,而且倾向于罪恶(这种对邪恶的倾向称为“私欲偏情”)”。(见卷一,405节)。接着它又说“圣洗在给予基督恩宠的生命时,把原罪涤除,使人重新归向天主。但原罪的后果,即堕落而倾向于恶的人性,仍留在人身上,并促使他展开属灵的战斗”(同上)。
  除原罪外,《天主教教理》还这样定义人的罪过“罪过是一个违反理性、真理、正直良心的过错:罪过是因了对某些事物反常的依恋,而欠缺了对天主和近人的真爱。罪过伤害人的本性并伤害人的连带责任。罪过定义为‘违反永恒法律的一句话,一个行动,或一个愿望’”(见卷三,1849节)。
  罪过的种类有大有小,各有不同:但罪过都是一个冒犯天主的行为,即便有时它还只是一个心里滋生的愿望——天主的法律照管的不仅是人的行为后果,还有内心和灵魂。总之,我们说罪过就是这样一种行为:它破坏了天主与人之间爱的关系,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爱的关系,破坏了人与世界之间和谐的关系,也损害到人自己,伤害人的本性并伤害人的连带责任。
  基督徒的“罪恶观”不是要让人垂头丧气、自怨自艾,一蹶不振;消极态度是绝不可取的。相反,认罪的目的是要使人认清自己,知道人性的地位与局限。我们切不可自以为“如同天主一样”;自傲自大高举自己。骄傲阻碍人认识天主,它与救恩背道而驰。
  承认自己是罪人是获得救恩的开始。因为有罪过就必须悔改。耶稣在传教时以宣讲悔改开始,宗徒们也一样。“你们悔改吧!你们每人要以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好使你们的罪得到赦免,你们会领受圣神的恩惠”(宗2:38)。可见,悔改是新约的一个中心思想。罪人转过头来与天主和好,这种转向就是皈依。
  福音启示告诉我们,天主不愿任何人丧亡,而愿所有人皆得救。“天主如此爱了世界,竟把他唯一圣子赐给它;使凡信他的人不致丧亡,而得到永生”(若3:16)。天主对那些因罪过而离开他,与他断绝爱的关系的子女,总不断给予机会,慈父般地召唤他的亡羊归栈。
  已领了圣洗入门圣事的基督徒,尽管他们已领受了新的生命,但并没有因此而消除人性的脆弱和软弱,也没有免除人犯罪错的倾向或“私欲偏情”。这种私欲偏情仍存在于受过洗礼的人身上,他们要依靠基督恩宠的助佑,在基督徒的生活里,接受考验,不断战斗。这战斗就是皈依的战斗,以迈向上主不停召叫我们奔赴的圣德和永生(见《天主教教理》卷二,1426节)。
  因此,教会的“告解圣事”(Sacrament of confession),又被称为“悔改(皈依)圣事”(Sacrament of Conversion)、“忏悔圣事”(Sacrament of Penance)、“宽恕圣事”(Sacrament of Forgiveness)与“和好(修和)圣事”(Sacrament of Reconciliation)。这圣事是“治疗的圣事”;耶稣基督愿意他的教会,藉着圣神的力量,为着教会本身的肢体,继续他医治和救恩的工程。在这圣事中,我们人的心灵,也因着注视和对照“被我们的罪所刺透的那一位”,而不断朝向、皈依他。
  然而无可否认,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现代人包括基督徒在内,对“罪过”的意识越来越淡薄。追究其原因,大致有下述几点:
  1、当今世界“世俗主义”盛行,它主张一个没有天主的人文主义;人的信仰以及神圣良心的意识正在逐渐失去。我们之有罪的原与天主的意识紧密相连,同时也根植于我们的良心之中。现代人对天主的信仰日益受到侵蚀,也放弃了对自己良心的追问。结果由于失去了内在的支撑点,负罪感自然也就退化。
  2、“物质主义”泛滥也使人们只崇拜行动与物质生产,沉湎于狂热的消费主义及追求物质享受,不在乎灵魂失落的危险。结果是“灵魂”的尊严扫地,人性的高贵也被贬低。
  3、现代人强调“个人主义”却漠视对他人应负的责任,喜欢把一切罪过、责任都推给外界。过错总是由他人和其他原因造成的,责任总不由自己来负。“个人主义”加剧了人的良心责任感的流失。
  4、目前流行的“相对主义”伦理学说,把道德规范相对化。人否认有绝对的伦理价值。
  总之,天主若不在,便不需要有得罪天主之说了。“罪过”的观念也就必然从世界淡出。
  然而,教会始终坚持,要我们每个基督徒都重视这“罪过”的意识,恢复它原有的正当地位;否则,皈依就会变得没有意义,耶稣基督救我们脱离罪恶也就变成了空洞的宣讲,缺乏存在经验的印证。教会这样做正是为了要维护福音救赎的真理。
  福音要求我们不断地悔罪皈依。本来,人领受圣洗圣事就开始了其第一次的皈依。但这还不够,还需要人在今世的生命中不断地皈依,正像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补充食物和养料一样。皈依包括对罪恶的忏悔,因为罪过使人远离天主。所以,皈依的人必须谦虚,承认自己的罪过,放弃有罪的行为,改变自己的生活。《圣经》中谦虚的税吏,痛苦的罪妇(路7:36—48),认错的浪子(路15:11—32),都因谦虚认罪而得到宽恕,获得了天主子女的尊严。
  从教会的牧灵角度反省,我们也看到这方面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过去有时过分强调了“法律主义”,容易使人产生惶惶不安,不利于人的成长。而另有些做法又太浮于表面,缺乏灵性的深度。因此“梵二”大公会议对教会原来做法的着重点作了修正和补充。回到前面的话题,教宗所号召的要人们从“习惯性的信仰”进到“成熟的信仰”中去,也包含了这层意思。在促进这一进程方面,教会的训导和神职人员要负起很大的责任来。
  每一位基督徒都希望达到天主为我们预备的目标,耶稣说:“你们要进窄门!引导人人丧亡之门是宽大的”(玛7:15)。达到了时时处处与基督相遇,克胜本性的“旧我”,更新心灵,在正义与真理的圣洁中穿上“新我”的人。其生活必然会反映出修和关系这个事实,其心灵必然会得到脱胎换骨的净化,从而在圣神的指引下活出基督徒的成熟信仰。
  愿我们以谦虚的心态承认自己是罪人,勇敢地去拥抱成熟的信仰吧!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