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120号

初谈天父学从圣经神学、灵修及使命三角度谈起


张春申1主讲  胡淑琴2编写
    基督是天主圣言,必须透过这圣言才能认识天主父。本文作者分别从圣经神学、灵修及使命三角度,指出「天父学」的基础:在降生的基督身上,我们认识了「有言」的天主父;在回归的基督身上,我们认识了「无言」的天主父。这才是天父学应有的整体面貌。前言
    研究新约圣经的学者泰半同意,每当提到「天主」时,指的是天主圣父。很少指耶稣是天主,更未指圣神。虽然如此,专书探讨天主父的书却很少,在神学院中我只找到了三本,其中一本的书名居然是《被遗忘的天父》3
    若十六28:「我出自父,来到了世界上;我又离开世界,往父那里去。」这句话有深刻的内涵,是今日要探讨的主题。
    我将从肯定神学(Theologia Positiva)来阐释前半句,以否定神学(Theologia Negativa)来阐述后半句,并分别从圣经
注1本文作者:张春申神父,罗马额我略大学神学博士,前耶稣会中华省会长,在本神学院任教信理神学课程数十年,并曾担任院长职务多年,神学作品丰富,脍炙人口。 
注2胡淑琴,耶稣孝女会修女,辅大神学院教义系毕业,宗教研究所硕士,现在新竹竹东上智小学服务。
注3Thomas A.Small,The Forgotten Father,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980.
211
神学、灵修及使命三个角度来论述。其中有些比较新的思想,与诸位分享。
一、圣子从天父而来
(一)圣经神学
    「对观福音」与《若望福音》的写成时期有别,对于耶稣基督和信仰的反省有不同的焦点。以耶稣基督之为启示者而言,「对观福音」多谈:耶稣为启示的宣讲者、向门徒们启示父是谁、它对我们怎样,着重在门徒与天父的关系;《若望福音》则比较注意耶稣与它的父的关系:它是父的独生子,在它身上,我们相信天父,我们也在天父内……,天父是耶稣的父,在耶稣内,我们认识父,成为父的子女。
1.对种福音
    我们仅以《玛窦福音》为代表。《玛窦福音》的编排被视为最有次序的,编辑者把耶稣的言论、比喻、奇迹等,都分类放在一起。我们引耶稣最重要的言论,即山中圣训为例,但不详细指出章节。从天父与我们的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天国的大宪章时,会有不同的体会,其重点是在讲论父。
    ·《玛窦福音》第五章,提到我们是地上的盐、世界的光,在我们身上的生命是多彩多姿的,使我们光荣在天的父。
·耶稣提到:「你们一向听过给古人说……,我却对你们说……」,最后提到「你们应当是成全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意指天父带来救恩的完满,我们亦要全人进入天父内……。之前,要我们如同天父,爱我们的友人与仇人。
    ·《玛窦福音》第六章,提到守斋、施舍和祈祷。在当时犹太社会的生活中,这是相当重要的幅度。在耶稣开启的新
212
时代里,耶稣提出父,在这些生活重要的事上,与父有关,耶稣愿意我们直接面对天父……
 ·第六章,还提到天父仁慈的眷顾,要我们不必挂虑吃穿,天主父会照顾我们,而且它是全能的,它的照顾是没有限制的,它依每人的情况和需要来爱我们……,因为它是父。
 ·在旧约中,亦有称天主为父的章节4新约中因着耶稣的启示,它描述的天父面貌与旧约有所不同。
 ·《玛窦福音》第七章指出:「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耶稣具体提出天父的旨意。
2.《若望福音》
    写作时期较晚,反省的重点在于耶稣与它的父的关系,耶稣是父怀中的独生子,它给我们详述父。《若望福音》所提到的七个奇迹,以及耶稣七次启示「我是」:我是世界的光;我是善牧;我是羊门;我是道路、真理、生命;我是葡萄树……。耶稣来是为启示父,而为了启示父,它也必须启示子是谁。我们藉由圣子耶稣认识父,经由子而进到父内……。
      「对观福音」与《若望福音》比较起来,前者对我们来谈更加具体。
(二)灵修
1.对观福音
    我们在此探讨的是从子女面对父的角度,亦即面对天父的灵修,典范当然是圣子耶稣。圣经神学家都承认:谷十四36耶稣所呼求的「阿爸!父啊」是真正耶稣自己的声音,保留了耶稣母语的阿拉美文。《若望福音》是晚期以希腊文写成的,
注4请参阅:申卅二1-10。
213
没保留阿拉美文的字句。
    在耶稣山园祈祷时,在地生命的末刻,也是它生命的高峰时刻,它向地的父祈祷。在十字架上,耶稣没有声音,地在山园的祈祷有声音,这声音亦可谓是它在十字架上的声音。让我们进一步来探讨。
 ·「阿爸!父啊!一切为你都可能:请给我免去这杯吧!」在这里,耶稣表达了他对全能的父完全的信赖。
 ·「但是,不要照我所愿意的,而要照你所愿意的。」耶稣在他生命的末刻与高峰,所渴望承行的乃是它的父的旨意。
    耶稣对它的父有着深度的信赖,以及完全、彻底的交付,承行父的旨意。耶稣虽然是天主子,但它也是个人,它更深地意识到自己是「子」,不是「父」。它是人,它不是自己的标准、尺度,父才是它的规范、标准、尺度,父是地的指向,它生命的目标与秩序。子不得任凭己意,率性而为,它必须依循父……。这是子面对父的灵修。
    圣经中给我们保存这传统的是圣保禄。在圣经中,「阿爸!父啊!」只出现过三次:一次在《马尔谷福音》,另两次分别在迦四 5—6及罗八 15—16。保禄强调我们基督徒已不再是奴隶,而是父的子女,得与父亲近了,与圣子耶稣有着相似的心情。但同时也应明了,自己只是子,只是人而已,并非自己的标准、规范。既然是子,就应该按照父的旨意,天父才是人的标准,人不得随便。这可谓是一种基督徒的人学,是对自己在天主前一种很彻底的自我认识。
2.《若望福音》
     人不是直接面对天父,而是认识子。灵修生活的典范是耶稣,以地为标准,它是道路、真理……。
214
(三)使命
    在耶稣那时代,不同的犹太宗教团体各有其特点。耶稣的门徒看到洗者若翰教其弟子祈祷,他们也请求耶稣教他们。因此,天主经亦是表达耶稣门徒组成的团体,其生活与行动的特点。这篇经文虽是祈祷的经文,但也是一篇与使命密切相关的经文。我们看这篇经文的同时,也努力与今年台湾教会「和好2000 」的运动连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运动虽然很不错,不过似乎很强调以「人」为主体,人与天主、与别人、与自己、与万物和好,天父好像又被忘记了。在圣经中,则是「天父与我们和好」……它是主体。
    哥一22:「天主却以他血肉的身体,藉着死亡,使你们与自己和好了……」
    在《格林多后书》中,保禄虽自称是基督的大使,请求格林多人与天主和好,但那是因为之前他先说:「这一切都是出于天主,它曾藉基督使我们与*自己和好,并将这和好的职务赐给了我们……」(格后五 18)。
 天主经一开始提到:
    「我们的天父」:父的特点是「生」「造」,生与造在旧约中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在耶稣的启示下,我们知道天父是因爱而生,因爱而造,而且人不只是被生、被造而已,而是在基督内「重生」、「再造」。每当我们祈祷,提到「我们的天父」时,亦即帮助我们再次意识到:自己不仅蒙天父所造,而且是「再造」、「再生」,天主父已在基督内与我们和好了,我们已蒙天父接纳,这必须是一种很深刻的天父的经验。
    接下来的三个愿望:「愿您的名被称为圣,愿您的国来临、愿您的旨意奉行在人间,如同在天上。」这即是子的使命,是
215
所有基督徒的使命。既然天主父已与我们和好了,我们要以言以行,以生活的见证来使父的名在普世被尊为圣,我们要承行父的旨意,让父的国临现在我们中间。此乃我们与天父和好的具体行动。
    至于后面的四个祈求,则与和好2000运动的诉求相符:
    恳求「日用粮」:当我们深刻经验到父的照顾,它眷顾我们每日的食粮时,必会注意其他兄弟姊妹的日用粮,必然会注意并珍惜大地,为使所有的人都能有日用粮。
    恳求「宽恕」:首先是经验到自己蒙父宽恕,这深刻的和好经验,使我们不会不与别人和好。若是不小心伤害了人,会道歉;受了伤害则会宽恕。
    恳求「不要陷于诱惑」「救出凶恶」:这是邀请一个人与自己和好。通常当一个人内在有某些不和谐时,会渴望往外找填补与替代,会去执着、贪求,容易陷于诱惑。倘若经验到父是如此爱我,如此美善,经验到父是我们的救恩,是和谐、完整,则不会走到坏处去。
    天主经的使命为我们是一个不错的反省题材。
    至于《若望福音》,提到在圣言内有生命,这生命是人的光。子的使命在于给人生命,给人更丰富的生命。我们也该如此。其实,生命、永生包括一切恩典。
二、圣子回到父那要
    耶稣回到父那里去,那里究竟是怎样的呢?它带我们到父那里去,它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呢?天主有其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部分,是可说的,可以看得见的;但它也有不可说的,看不见的部分。
    西方教会很注意「言」,很注意「宣讲」,好像关于天主的奥迹,一切都是可以说的,可以表达和理解的。不太注意到:
216
天主是讲不完的,是住在不可见的光明中。我将从否定神学的进路来探讨,但并不忽视肯定神学用言语表达的一面,只是在用肯定神学时,亦不要忽略否定神学的一面,在神修和使命方面亦然,应试着将两者保持平衡。
    肯定神学用很多「言」来讲天主,但所用的一切言语毕竟是人间的语言。例如:「父」是因为人间有父,「母」是因为人间有母,「生」是在人间可以见到生……。在此,我们又注意到:天主常是更大的天主(Dios es siempre mayor),是超越万有的神,它不等同于我们的讲论,不被限制在我们人性的思维、推理、语言中……
    教父时代,就已有人在圣经中发现这种观点,尽管耶稣用人的语言启示天父,但是天主超过人的话。否定神学会带给我们对天主另一种领悟与经验。这部分仍是采圣经神学、灵修及使命三个角度来阐述。
(一)圣经转学
1.《若望福音》
    《若望福音》一开始就提到:「在起初已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圣言就是天主」(若一1)。在起初,「言」就存在:那可说的,可被表达的,已经存在了。圣言与「天主」同在,可见那可以说的「言」(LogoS)与「天主」有别。「天主」是天父,它本身是「非言」,是「没有根源的根源」的天主。它与那可以言的、可以启示出来的、「有根源」的天主圣言是同一天主,但是彼此有别。
    圣经用了「生」的概念来连接,指出两者是「父」生「子」的关系。在此的先后并非时间上的先后,而是思考的先后。「非言」的天主父生了可以启示、说出话来的天主子。因此,我们的确是可以去讲论天主是谁,但是讲到未了时,也会深深体验:
217
天主有讲不完的、讲不出来的奥迹。
2.圣经中的人物
    在圣经中有些人物,当他们经验天主时,惊讶地说不出话来。例如:
    创十五12:亚巴郎经验天主时,他惊讶无言……
    达八18:达尼尔先知在经验天主时,竟然昏过去了……
    路一22:匝加利亚经验天主后,竟不能说话……
    弟前六16:「惟一全能者,万王之王……住于不可接近的光中,没有人看见过,也不能看见的天主。愿尊崇和永远的威权归于他!」
    若十四23耶稣提到「父比我大」,不只是因为耶稣是人,而是在秩序上,父比子更大,父是没有根源的根源。耶稣回到父那里去,亦回到那「非言」的天主内。我们亦须准备自己进到天主父的奥迹内(misterio)。
    「奥迹」(misterio),可以指耶稣启示的信仰奥迹,亦可以指天父「非言。的奥迹。人面对天主这奥秘,深感受吸引、惊讶、离不开它……
    在东方教会的传统中,有一位作者以梅瑟的经验为例,指出天主在光中,在云中(已不似在光中那样明显),后来天主在黑暗中……。有的隐修院保持在黑暗中祈祷,体验到天主是在黑暗中,他们在黑暗中与天主会晤,体验到天主的临在。此时,黑暗有很积极的意义,人必须勇敢地投入黑暗,投入天主内……
    神学讲论神,到最后必然会体验到:不可言、不可说……在天主面前,我们是无知的(ignorancia)。这种无知是一种很深的智慧,是很深地经验到天父,同时也深深地体验到自己的无能、有限……
      天主父的特征是「无」,从「无」生「有」。它的特点是黑暗,吸引人投入,进到黑暗中,进到天父的经验中。这种经
218
验使人在面对天主时,从内在产生一种「虔诚」、「敬畏」的心情与态度,承认自己的无知、无能……。信仰若失去这一面,是很可惜、也很可怕的!
(二)灵修
    耶稣教门徒们祈祷时,提到:「当你祈祷时,要进入你的内室,关上门,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祷;你的父在暗中看见,必要报答你。」它两次提到「在暗中」,不仅是要人在暗中祈祷,更是要人向那「在暗中的父」祈祷……,向隐密中的天主祈祷,那是无言,只是朝拜……,像似咏四二「深渊与深渊回声相应」的经验。
    要注意和操练的是「不执着」(detachment):是深度虚己(Κεονσισ)的灵修。慢慢地,将一切都相对化,一切都可以放。
    可以欣赏圣十字若望的灵程:他曾经历过感性的黑夜、灵性的黑夜……。虽然在《迦拉达书》第五章提到:圣神的果实是仁爱、喜乐、平安……,是某些可以感受到的情绪。但是在被动净化的过程中,人亦可能感觉不到什么,在信仰上也看不到天主……,但深深坚定地投入并相信……
(三)使命
    在从事使命的过程中,有时会经验到人的软弱、无能,如何能深深地从信仰的角度来接纳这黑暗……?
    在福传时,注意有「话」的一面,也有「无言」的一面;要用人可以懂的语言来讲论天主,但也要让人知道天主亦有「非言」、不可知的一面。帮助人不只接纳耶稣从天主而来,也接纳耶稣回到天主那里去。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天主死了!」他固然是从无神论的观点说的,但今天有越来越多的神学家很
219
认真地讨论,并认为「天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身上真的死了」。耶稣一生以言、以行,以比喻和奇迹传福音。到最后,它被钉在十字架上时,的确说过:「我的天主,我的天主,您为什么舍弃了我……」。这里的天主明显地是指天父。天父本身是「非言」。耶稣-降生的圣言-已经讲完在世间的言语,藉着十字架上的这句话,「言」本身静默了,让「非言」的天主出现。从此,有生命的、在世界上的天主耶稣无言了,有言的天主死了,出现的是「非言」的天主。天父在耶稣的死亡中出现了。然而,他说什么呢?「非言」的天主等待,亦即给人完全的自由,等待人自由的回应。
    保禄在格前一22- 25提到:「犹太人要求的是神迹,希腊人寻求的是智慧,……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这为犹太人固然是绊脚石,为外邦人是愚妄……。」
      被钉在十字架上软弱的天主,它不再以「言」来说服我们,也不以神迹或大能来震慑我们。面对十字架上静默的天主,人才有完全的自由来决定,这才是信仰。信仰不是因为对方的「理」,说服得我不得不信,或因着「情感」而非信不可……,而是自由地将自己交付给天主。福传时要注意:帮助人在接纳信仰时,尽可能有更深、更大的自由。
220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