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117号

台湾民间宗教与圣神圣神年谈面对民间信仰的福传


赖效忠1
    文作者立足于台湾本土,以大公交谈的精神解读台湾民间宗教中圣神的运作,期望在本土文化中找到福传的著力点。
前言
从民间宗教的角度谈圣神在世界中的运作,也是圣神年的一个福传幅度。我们希望用较宽广的角度,来审视圣神在民间宗教中的运作。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一般民间宗教时,找到福传的著力点。
壹、宗教交谈的一些成果
一般所谓的宗教交谈,多半只选大宗教派,如儒、道、佛,而忽略低而广大群众的民间宗教,原因是前者有典章脉络可寻,而后者却杂乱混淆,且需要深入民间习俗文化。自视过高、封闭的心灵是严重阻碍2。 
注1:本文作者:赖效忠神父,台南教区司铎,罗马传信大学信理神学博士。现于澎湖马公从事牧飨福传工作,并任教于台湾总修院及辅大神学院。 
注2:参阅:李哲修著,《越界重逢》(台南:问道,1996),158-159  页。「许多人由于仍停留在传统辨证的神学时代,因此对于非基督宗教仍是抱持排斥的态度。这种心态为推展宗教交谈具有莫大的杀伤力。」
519
交谈,不是为规画、说服,而是为接枝,就是说,在既有的文化及不同宗教的基础上,接上耶稣基督的福音,以「得到医治、提高、而达于极致」3
—、圣统方面
    台湾在1952年8月7日成立圣统制,至今已有46年历史,若从1913年7月29日成立监牧区算起,更长达85年,但迟至1991年9月才正式成立主教团所属的「主教团宗教交谈与合作委员会」,不过这个委员会在成立后短短的六年中,即已举办过五次大型的讲习会,前三次是对内的,最近的两次则是与佛教做了正面的接触。起步虽晚,但脚程颇快。
根据粗略的统计,除了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回教及一贯道等政府立案的所谓正信宗教,信徒的总数约为一千万外,其余的一千一百多万,大部份都有著不同的民间宗教信仰;若再加上前述宗教中归属感模糊的信徒,则后者的人数将更可观。面对如此众多的同胞们,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真不少。
二、民间方面
      一般的平信徒,身处迎风面,与非基督徒的接触较多、较广,但不够深。按李哲修神父所写的《越界重逢》第五章中4,提供了一些民间努力的成果,诸如:著作、讲习会、大学系所的座谈会,有思想学术性的、灵修性的、生活性的、慈善事工性的。但对象多是佛、道,鲜少与广大的民间宗教接触。这涉及到许多主观与客观的因素。
    注3:《教会宪章》17条。 
注4:参阅:李哲修著,前引书,62-143页。
520
贰、台湾民间宗教的特质
    一般民间宗教的特征是没有特定的创始人(教主),没有权威性经典,没有系统的教义,没有入教的手续,是一种民族性的传统宗教,因为与风俗习惯密不可分,所以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模式,一种文化现象*民间宗教的信徒们,大多不了解其教义,但实质上乃混淆地信奉传统的敬天思想、祖先崇拜、佛道之祝只神灵,以及接近原始宗教的地方性巫术与泛灵信仰。—、多元化
    一般人常把台湾的民间宗教信仰定位成「泛神信仰」,事实上,这种看法是颇为粗糙的。所谓F泛神信仰J是指众神群龙无首的信仰情况,各神之间,各自为政,彼此互不相关,基本上是排斥至上神的观念。实际上,台湾的各庙宇中皆供奉有主神,并配有不同数目的副神,较大的庙宇中所祭祀的副神,几乎囊括了台湾所有的民间神只,以满足民众各种信仰上的需求。因此,虽然表面上是各自独立的,其实,是与其他庙宇的主神相互结合成庞大的神明世界,不只是多元并蓄,而且还可以架构成不同的组合型态。
    「这种现象是传统社会的一大特色,是经由长期的历史沉积所形成的交错复合的文化,将各种流传于社会的精神系统,如原始鬼神信仰以及儒释道三家的信仰文化等,统统被吸收进去,加以并列、因袭与交流,交织成各种民间特有的精神质素与价值体系6。」
这种东方独特的宗教现象,在台湾尤其明显,对西方的宗
注5:参阅:黄有兴著,(澎湖民间信仰初探),《台湾文献》38期(1987)51页。
注6:郑志明主编,《文化台湾》卷一(台北:大道文化,1996),11页。
521
教理论来说,是很不容易彻底懂的。一方面,因为民间宗教的理论多为密而不宣的口传资料,甚乏经典依据,即使有,也是极具地方民族的色彩,若没有相当的语言与地方背景,是不容。易深入了解的,甚至会导致误解。另一方面,「民间自己有—一套机能转换的创造力,能兼容并蓄各种既有的文化形式,以强烈的包容力造成满天仙佛的并存现象,其至上神的来源相当多元,却又可以相安无事地共处一室,各自以多采多姿的风貌来接引众生7。」
因此,一般稍具规模的庙宇,莫不希望其主神是至高的,且与众神不同,必然会在至上神的形上基础上大作文章,寻找到一个立足的中心,建立出独特的宇宙观,作为其运作的基本理念。
二、本土化
    台湾的民间信仰,不仅是文化宗教,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它已经深深地影响著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举凡风俗习惯、生活心态,乃至社会价值观,莫不深受其影响。但是反过来说,后者也常左右著台湾民间宗教发展的路径。这种文化与宗教的交互影响,让台湾的民间宗教彻头彻尾地呈现出十足「台湾味」的「本土风格」。
虽然就起源来说,台湾的民间宗教是来自中国大陆8,但是在三、四百年的「入境随俗」及交相混杂后,几乎是完全地「台湾化」了,再加上颇具本土特质的神明(如F土地公J),及新时代所产生的新神明(如「廖添丁」),使得台湾的民间宗教界越来越热闹。即使是仪式祭典,也搀上了许多台湾人自己
注7:同上,11-12 页。
注8:原住民的原始宗教信仰除外。
522
发明的新花样9
三、神的拟人化
    基本上,台湾的民间宗教是属于多神信仰,而且许多神只是「子虚乌有」的,不过每一个神只的背后,都被配以一个神话故事或历史传说。每一个神明都如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的情绪,神明并不一定非得是全能和无所不在的,因此,可以被人们请来请去,但看请的人的功力如何,即使请来后,如果发现法力不够,也可以转而另请更高明、更有能力的神明。四、功能化
    中国民间宗教所信仰的神明有著极强的功能性。不论大小神明,都被赋以许多较为通俗的「实用」功能。例如:生男育女、恋爱婚姻、居家保安、金榜登科、福禄寿喜、营业经商,皆可求神问卦;甚至三教九流、各行各业都能以其所需,各立其神10
一般来说,目前我们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交谈对象,多半是较为「理性」的宗教,至于那些混杂著「怪力乱神」的部份,则持「不屑一顾」的态度。不过,民间宗教的信奉者,倒不这么认为。他们自有一套理论基础。他们认为,人死后,无论成神、成鬼,都是有其年限的。在此期间,由人成神的神明,若不能以其大能,为人类消灾解惑,仍有可能被贬为凡人转世;且神也可能作恶,为恶则予以免职,而打入地狱受刑。成鬼者,若能努力为人服务,仍能修成正果,被天神推举而封为神。不论是鬼神,都得以它们的业绩,来决定它们的升贬。但是神鬼 
注9:参阅:董芳苑著,《探讨台湾民间信仰》(台北:常民文化,1997),4—7页。 
注10:参阅:燕仁著,《中国民间俗神》(台北:汉欣文化,1998)。
523
是无形的,而世界是有形的,因此,他们需要一个媒介,乩童、法师等灵媒,就自然应运而生11
以下是一些较为「诡异」的民间宗教表现方式12。圣神是否临在、或临在的成份有多少的问题,是需要个别分辨的,没有单一而绝对的答案。
1.乩童——神明的附身者
    基本上,乩童的灵媒功能及形象,并未超越符咒、驱煞的范畴,应该是属于道教南派的一个支流13。不过,由于时空的转变及区域性文化的影响,乩童在台湾,的确早已塑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乡土形象了。传统以来,台湾乩童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公开却神秘、发颠却威武、单调却又多变的「复合」形象,活络在台湾民间宗教信仰的舞台上,扮演著人神交通的媒介性角色。对于乩童他们那种在瞬间即可由自我而他我的「歇斯底里」忘我现象,以及他们那种操刀武剑的「自惩式」方式,信徒们充满著好奇、迷惑与敬意的复杂情绪14
大体来说,新的乩童是由老乩童(在澎湖地区,是由法师负责)在神明的指示下所选定的,不分性别与年龄,一般来说,这些被选的人,在平常时,已多少透露出一些乩童的性格与倾向。在一个复杂的分辨及公开的收录仪式后,老乩童们开始分阶段施以教育。受教育时间的长短不一,内容也因材施教,但基本上不出以后所需的施法技巧。传承不会减少,只会随著时代的需求而改良及增加。在一次盛大而隆重的神明附体后,正 
注11:参阅:黄有兴著,(澎湖的法师与乩童)《台湾文献》1987(38)133 。
注12:以下有关「乩童」与「关辇轿、竖桌头」的资料,大部份取材自:黄文博著,《台湾信任传奇》(台北:台原,1995),14一38页。 
注13:参阅:同上,14页。 
注14:参阅:同上。
524
式成为乩童。但乩童不是职业,只有在需要时,才会「起乩」(就是「神明附身」的意思)。
通常在隆重的庆典前,例如:建醮、普渡等,乩童会住在庙宇内49天,所有生活起居,都由生辰八字相符的人供养,戒欲、戒色、吃素是当然的。待出关后,神明才会附体,而这种神明多半是大神或主神,因此,起乩时也特别灵15。其实,乩童也有正、邪,真、假之分,附神、附鬼,端视需求而定;真服务或假敛财,则有赖乩童的道德素养了16
2.关辇轿
另外一种神明降临的形态是「关辇轿」。轿,就是指神明的坐椅,轿的大小,可分八人、四人及二人抬的,但一般只有四人或二人抬的轿,才会「关轿」(就是以各种方式,请神明入轿)当神明人轿以后,辇轿会明显地不规则地不停的跳动,且会以一个轿腿,在祭桌上画符字,道出神明的意思。
3.桌头
    通常,乩童在起乩时,或关辇轿时所说的话及画的符,一般人是听不懂、看不懂的,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桌头」才能解析,两者及彼此之间的互动,都需要神明的特恩。但是,桌头」是不受神灵附身的,他做的只是一些纯「沟通」的工作,并非神明的代言人。基本上,他们也是需要一些训练的。
不论是起乩或是关辇轿,或类似的神明降临的民间宗教仪式,其目的都不外乎治病、解运、祈福、免祸,间或夹杂著奇迹异事,更加深了他们的神秘性及可信的权威性。甚至举凡生活中大小的疑难杂症,都可以透过这种方式,寻求神明的协助。
注15:参阅:黄有兴著,(澎湖的法师与乩童)《台湾文献》1987(38)133、164。
注16:有关「乩童」的真假问题,是来自一位原本是乩童,但目前在澎湖监狱服刑的同学的亲身体验。
525
基本上,民间宗教触及了人民生活的每一个点,也在某种程度下,分担了人民的困难与问题。这也形成了民间宗教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强大吸引力及影响力。
叁、大公文献的指示
—、体认人所处的现实环境
    「对于今日一如往日,那深深激动人心的人生之谜,人们由各宗教期求答覆:人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与目的何在?什么是善?什么是罪?痛苦的由来与目的是什么?如何能获得真幸福?什么是死亡,以及死后的审判和报应?最后,还有那围绕著我们的存在,无可名言的最终奥秘:我们由何而来?将往何处?17
二、肯定非基督宗教中所含的部份真理「自古迄今,各民族都意识到,某种玄奥的能力,存在于事物的运行及人生的事故中,有时竟可追认此一『至高神明』或『天父』。……世界各地的其他宗教,也提供教理、生活规诫,以及敬神礼仪,作为方法,从各方面努力弥补人心之不平。18
    「天主公教绝不摒弃这些宗教里的真的圣的因素,并且怀著诚恳的敬意,考虑他们的做事与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规诫与教理。这一切虽然在许多方面与天主公教所坚持、所教导的有所不同,但往往反映著普照全人类的真理之光。19
注17:《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1。
注18:同上,2。
注19:同上,2。
526
三、建立交谈合作的友谊
    「因此,教会劝告其子女们,应以明智与爱德,同其他宗教的信徒交谈与合作,为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作见证,同时承认、维护并倡导那些宗教徒所拥有的精神与道德,以及社会文化的价值。20
四、神学本位化的参考
    在体认了人所处的现实环境,及肯定了不同宗教中所蕴含著真理与价值后,「教会的工作,就是要使人心灵与各民族的礼教文化中所蕴藏的美善,不仅不受损失,反而得到医治、提高、而达于极至。21
因此,要谈神学本位化,就不得不先「应该熟悉地方的风俗及宗教传统,应该以欣然起敬的态度,去发掘蕴藏在这些事物中圣言的种子。22
肆、神学本位化声中谈圣神在台湾民间宗教中
宗教并非是纯理性的,也有非常重要的感性因素。平心而论,现代人真是苦闷困惑而又无助的一代。多元复杂的杜会结构与价值观念,不断地加深著现代人对宗教的渴望,在寻求过程中所产生的偏差,是可以理解的。现代人由心灵深处所发出的呼唤与叹息,正是圣神在其内运作的讯息与表征。我们能不重视吗?
—、圣神的效果
    从圣神的效果来看,我们彼此都有圣神运作,只是在确定 
注20:同上,2。
      注21:《教会宪章》17。
      注22:《教会传教工作法令》11。
527
性的质、量、方式、脉动上,有所不同。这种所谓的「圣神的启示」,虽然只是「类比性」的,或是「善端性」的。不过,。我们仍然能理解到那是在圣父与圣子的爱中,圣神所做的工。程,因为在他们之中,我们仍然看到了天主慈爱的面貌、圣言的种子、圣神的光照,即便是那是一条特别的得救之路23
圣神的启迪,不只是在圣经中,也是在教会的圣传中。也就是说,在教会生活的信仰生活中,透过教会的礼仪、信仰的。文化性表达,表现出来。如果我们在与不同宗教信仰与文化交谈时,只着重文字、经典,而忽略了信仰团体的生活表达,那么,在与较重口传、而轻视或忽略经典著作的民间宗教接触时,我们就不容易接触到圣神在他们中完整的形象,交谈时,也会顾此失彼。
二、灵修的角度
我们所提倡的高僧式的寺院灵修,是否真能接触到小市民的信仰生活需求?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我们看到了吗?圣神在他们的汲汲营营的生活中所发出的叹息,我们听到了吗?
三、福传的幅度
面对中国的文化与民间宗教,我们所要做的福传工作,不只是撒种的工作,更是「接枝」的工作。人本来就是宗教性的,宗教情怀在不同的文化与杜会背景下,自然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对民间宗教的是否合乎理性存疑,但是对于他们的情感性表达,却应该予以尊重与重视,而不宜以迷信之名,认定他们为幼稚。唯有在尊重与同理、陪伴的心态下,才有可能觉察到圣神在其内的运作,才有可能接上正信的根苗。 
注23:Gli editoriall della Civtta Cattoica.Il Dlalogo tra le Religioni, Edtrici Elle Di Ci.Torino 1996.pp 90一91.
528
四、本地化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中国文化只会同化(吃)掉其他的外来文化,而从来不曾被外来文化或宗教所同化。中国在人类历史中常常是走自己的路线。我们很难想像分散在全球各地的七亿基督徒,能对集中在中国大陆的十三、四亿的中国人,能有什么立即性的影响或转变。基本上,那是圣神的工作。高姿态、自以为是的福传心态,只会阻碍圣神在中国运作的效果。结语
单就台湾的民间宗教而言,在形态上,早已是混淆不清的了,若我们交谈的对象仅止于正统的「纯佛教」、「纯道教」,或是「有势力」「有影响力」的宗教教派,那么,是否意味著我们忽略了在其他一千二百万人口中的圣神柔性的运作。这也许是圣神在其他的民间宗教中,呼唤著我们走向另一个福传的方向及领域24
注24:以下的一段话值得我们反省:「真正本地化之先决条件是正确地解读 历史,不过应该注意,解读历史的一般走势常偏向统治阶层或多数团体,低层或少数的传统与文化经常不声不响就被略过或被扭曲。」沙百里著,张淑华译,(基督宗教在华史的诠释)《见证》1996年8月,42页。
529
辅大神学丛书之 45A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