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114号

利玛窦灵修精神浅探(中)


郭熹微1
     本文是作者于1996年夏秋之际,应美国加州天主教的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中心之邀,在该中心以访问学者身分,所做的研究成果。本文上篇在113期,431—438页。
 
二、在实践中发展信望爱三德
1.灵修的中心:爱天主与爱人
    不管你是否信仰利玛窦及其同伴们所传播的天主教,但是你绝不可能不深深敬仰这些中国天主教会的奠基者的伟大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远渡重洋,与自己的祖国、父母和亲友在此世永远分离,在陌生的国度中面对无数难以预料的困难以至凌辱,为拯救他人的灵魂而奉献终生。时至今日又有几人可以做到这一点呢?仅就这一点,你就无法不感觉到,利玛窦等传教士的精神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种精神力量源自灵修生活。利玛窦的灵修生活不仅是刻苦修身、静默守规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信仰的实践,即在传教生活中发展信望爱三德,尤其是发展爱德,努力爱天主于万有之上,并为天主而爱人如己。正如《利玛窦书信集》之(编者序)所说:
1 本文作者:郭熹微女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568
「利氏的爱心的确非常大,从他的书信可以获得许多印证。尤其爱主之情无以复加,这才是他做事的态度,无比的耐力与可惊的智慧来源的惟一而真正的渊源,使他在此世态炎凉的世海中,能安全又安心的度过。2
这也正是所有耶稣会士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从我们这方面,圣神铭刻在心中的慈善和爱情内在法律,比任何外在的会宪,对此更有助益3。」
1605年利氏致其弟奥拉济奥·利启书说:
     「我们好像自动充军流徙一般,生活在此遥远的地方,不但和我们的亲人,即父母、兄弟、亲友分离,而且还和天主教世界、自己的祖国分离,有些区域,有时十年、二十年都看不见一位欧洲人,从来没有面包吃(在中国南方),也无葡萄酒喝;其它在马六甲传教的神父们,每天以树面为食,或以草根养生,有的赤足在炎热的太阳下行走,太阳可以把头晒昏,地面脚可磨破,整天穿着补赎与朝圣者的服装。我们在这裹不剪发、不刮胡、头发长达双肩。很多次得躲避仇人的迫害,例如有一次,为求外援从窗户跳下而伤了脚,直到今天仍感到疼痛。别的传教士有的遭海难,有的遭河灾。比如我就有一回因船破而掉入大河中。有人被仇人钉在十字架上,有的被箭穿透,有的被枪刺死,那些仍活着的神父们,一如我们每天面对死亡,不知今天脱鞋,明天仍会穿它否?生活在亿兆教外人中,他们可说全是我们的仇家。我们之所以如此,全为爱天主之故,希望天主宽恕我们的罪恶,教我们脱离地狱的苦刑。我们每天为此流泪,为此哭泣,不知将来天主如何审
2罗渔译,《利玛窦书信集》(台北:光启,1986),14页。
   3《耶稣会会宪》,134款。
569
判我们?4
    在诸多困难中,孤独比死亡更令人难以忍受。1597年利氏致摩德纳巴西奥乃伊神父书说:
     「我的神父,不幸我在一个艰苦的省内传教,那里为外人关闭了大门;在神父与修士多的地方能互相帮助与安慰,而死亡也就不是十分艰苦的。看看我们这里,往往一整年还看不到一位耶稣会友。每天所目睹的都是教外之人,您可以想象到这是多么令人感伤啊!5
但是对天主的爱使他克服了这种孤独的感伤情绪,1593 年其致父书说:
    「假使只以世俗的眼光论事,无疑地我好像被遗弃似的,但深知天主是我的助佑,感觉到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因为他使我堪当为他而在此危险与困苦中生活。6
他向德·法比神父表白良心问题说:
     「我历久的经验;凡吃苦最多之处,在那里所获得的安慰也多。因此我丝毫不抱怨天主。……神父您不知道,我是多么的幸福啊!为这艰苦的工作,希望天主给我们耐力,让我们常做他神圣工作的工具。7
耶稣会团体内兄弟般的友爱,长上父亲般的关怀,培养了利玛窦的爱德,而且这种他所体验的爱德,不断地为利玛窦带来安慰和鼓舞。在《利玛窦书信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写给长上、家人、同会会友充满情感的书信。他对耶稣会总会长阿挂委瓦神父、昔日罗马学院院长马塞利神父、初学院院长德·法比神父都充满儿子般纯真的挚爱之情,同时也由于他们的关 
4罗渔译,前引书,295-296页。
  5同上,242页。
  6同上,131页。
  7同上,108、112页。
570
爱而倍感安慰。1593年他致阿挂委瓦神父书中说:「我每年都收到您的来信,充满慈父之情的长信,不知给我带来多大的安慰」8。1608年的信中说:
     「我们在这里的传教事业,承蒙您事事关注,使我们感到莫大的安慰与鼓舞,虽然我们彼此距离遥远,但心灵上却感到您常在我们身旁;这要感谢天主的仁慈照顾,因为他常怜悯这个民族而启示您给我们特殊的帮助。9
1580年利氏致马塞利神父书说:
    「我愿意您知道,虽然我离开肉体的父母很远,而我本人又仍相当世俗化,但我并不感到十分难过,因为有您在,我爱您超出爱我的父亲。因此由此可以了解您的书信是多么让我高兴啊!10
1585年信中说:
    「您虽然事务繁忙,但每年仍抽空给我写信,使我感到莫大的快慰。……出于服从,我方来到中国。当我想起您,想起和您在一起的黄金时代,我就忍不住双眼流泪。11
 1605年致书说:
     「过去这几年我收到您不少来信;有的信很长,其中又有许多好的消息与您对我的慈爱;有的虽短,但您的慈祥仍飞跃在纸上,似乎要把信纸穿破似的,您不知道这使生活在亿兆异教中与备尝辛苦的神父感到多大的安慰。……
    当我给您写信时,住住感动地落下眼泪,忆起和您生活在两个世界,遇到困难时,不能很快获得您的指示而感到难  
8同上,133页。
  9同上,379-380页。
  10同上,13页。
  11同上,77页。
571
过。12
    利氏致德·法比神父的信以同样的情感表达了他的感谢和孺慕之意。1605年信中说:
     「您对我的慈爱,及持续不断的慷慨,使我没齿难忘,真不知该如何回报您于万一了。神父您要知道,不但我感觉到您是如此,且全体会友无不深知您的慷慨大方,给予他们很多感召;您在欧洲虽然整日忙于会里的事务,但仍以不凡的慈爱施给生活在世界的边缘,外教人之间的一位无名会友;我清楚知道,一般距离越远与生活在一个不为人知的民族间之人,越容易为人所忘所弃,但对天主的忠仆则正相反,而是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怀与想念。因此
    我们虽生活在痛苦的境遇中,但基于您这些与其它的关注,使我们感到颇为满足。13
    他给同会会友、同窗等人写信,也同样充满真挚的友爱之情,如1581年利氏致马赛伊神父书:
      「我因您给我的爱心而感动不已,因此我们之间的友爱,并不能因肉体相隔的遥远距离而稍减;……您内心对我的情感,使我精神振奋。14
1595年致同窗班契神父书说:
     「今年我收到您充满爱心的信,我由衷的感谢。获知您与您兄弟的消息,十分愉快。由您处所获得的爱使我永远不能忘怀。我已收到您两三封信与礼物,这都是出于您的爱心所赐。……我的好兄弟,我们分离越远,在今生越没有再见的希望;我以为相距越远,而爱在我心中更形滋
         注 12同上,263-264页。
      13同上,273-274页。
      14同上,27页。
572
长,希望天主在今生我们越没有可能再看见自己的亲友,在来生也越获享更大的光荣。15
又如1605年致高斯塔神父书:
    「我在您的信中找到您对我的关怀,我们分离已这么多年,距离又那么远,但您对我的爱始终不减,而且反而大增,如果我们的友谊不是建立在我们的救主耶稣的圣心之上,这是不会那样持久的。16
1608年信中说:
     「您的信显示您对我的爱护与关注,爱比什么都重要。这一切都给我莫大的安慰,使我感觉您好像就在我眼前。17
    这些充满爱心的信件,即使多次阅读,都会次次令人感动不已。这种爱无疑给予利玛窦巨大的动力与安慰。正如《利玛窦书信集》之(编者序)所说:
    「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家庭、对同会兄弟、对朋友、亲戚和对国家的情感是如何的深厚,同时也可看出他心胸的伟大和所遭受的折磨,尤其可以发现利氏从何处吸取力量去滋润前者,又用何种妙药医治后者。18
    利玛窦在修会团体中受到爱的熏陶与安慰,从中获得巨大的精神动力。在传教地,利玛窦表现了对当地人民的爱和对传教同伴的爱,他相信爱德是基督徒的特征,他灵修和生活的中心是爱基督,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于爱人的态度上。正如他在《天主实义》中所说:
    「爱天主,为天主无以尚;而为天主者,爱人如己也。
15同上,167页。
   16同上,287页。 
    17同上,353页。 
18同上,13页。
573
行斯二者,百行全备矣。然二亦一而已,笃爱一人,则并爱其所爱者矣,天主爱人,吾真爱天主者,有不爱人者乎?」
    利玛窦灵修上的伟大,就在于他爱人的能力上,按照圣保禄的意见,这就是最伟大的神恩。爱也是天主自己的本质。利氏以忘我的精神离开祖国、亲人和同会兄弟来到异国他乡传教,目的就是爱天主与爱人。1592年致阿挂委瓦神父书说:
    「我很高兴,感谢天主,为救这里的人,我已准备承受一切困难。…我为天主情愿牺牲生命。19
他认为来华传教士应具备的品德是爱心与耐心。利玛窦本人在华传教正表现了这两种品德。利氏来华后,第一个接受洗礼的是一个老人,他因为身患绝症为家人所弃,神父们接纳了他。照顾他,他愿意接受洗礼。他说:「使人这样爱人的宗教,一定是真教」20。1592年韶州会院被当地不良少年结伙抢劫,利氏及其伙伴身受伤害,后来官府捉了十二个人。但是利玛窦以德报怨,代他们向官府求情,使很多人免于死罪。许多教外人由此得知天主教爱德的意义,不但不寻仇报复,而且以德报怨。利氏还在会院收养弃婴,花钱养育他们,许多中国士大夫受了感动,也同样作这种善事21。利氏对传教地人民的爱还表现在他对当地神职人员平等友爱的精神,以及积极培养本地神职人员的作法方面。1581年,当他还在卧亚修院学习时,他就本着爱心向耶稣会总会长阿挂委瓦神父反应会院院长的西班牙异端裁判所的作风,使「大家因此郁郁不乐,院中上下缺少友爱。」他还向总会长反应卧亚修院不能公平地对待当地的印度
19同上,129页。
       20马爱德,(中华之友:利玛窦),《鼎》12期,1982,16页。
       21参见:罗光,《利玛窦传》(台北:光启,1960),188页。
574
修生。学院拒收印度修生,不许他们在修院攻读。他认为这样不公正,缺少爱心22。他来中国传教后,积极培养中国的神职人员,促进天主教中国化。利氏曾上书上司准许在中国设立耶稣会初学院,招收本地青年入会,预备晋升神父。l605年利玛窦在南昌成立中国耶稣会初学院,收录了游文辉、丘良禀等三名中国青年。利氏一生共收录初学士九人,最早的为钟呜仁和黄明沙。利氏立意之初心,希望中国修士能够升任神父,但是当时耶稣会总会长和视察员范礼安神父认为考验还不够,暂不授予铎品。中国修士虽没有升登神父品职,但是在传教上,收获丰富。1599年龙华民神父致书友人说:
    「现在和我一起住的黄明沙修士很好,我们两人很乐意。我认为他较罗马公学出来的修士,一定毫无逊色。23
       利玛窦对待来自欧洲的传教士,也充满爱心和体贴的温情,在临终之际还叮嘱说:
    「要常常很关心并且仁慈对待刚从欧洲派来的新神父们。不但是普通的和气,而且是一种热情,使他在你们中能找到如同在欧洲会院里一样的安慰。24
2、信德与望德的发展
       利玛窦的灵修中心是爱人。实际上信望爱三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如 Henri de Lubac枢机所说:
     「信望爱三德是指义人对天主同一态度的三个幅度,他们不排列成一条直线,以致可以分别先后,而是组
 注 22 参见:罗渔译,前引书,22-24页。   
    23参见:罗光,前引书,186-188页。 
    24刘俊馀、王玉川合译,《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台北:光启,1986),548页。
575
成一圆圈,彼此相联,并一同前进。25」
    利氏灵修除爱德外,亦同时体现出信德与望德的发展。信德是天主恩赐的行动的能力,人藉此会相信,接受天主有关自己和它救赎计划所启示的奥迹。人相信的理由或动机是天主的全知和真实。天主的启示完全可靠。在利玛窦灵修中,耶稣基督成为中心,完成了人力所不能完成的事业。进入中国传教被当时在澳门的欧洲人认为是「无望的任务」,「对中国人任何的试探都属白费,那就等于把衣索比亚人染成白人一样困难。」圣方济各·沙勿略进入中国传教的尝试失败了,范礼安继续实行这一计划。罗明坚和利玛窦便是这一计划的实行者。利玛窦深知进入中国传教的重大意义,并不在乎别人甚至来自同会会友的冷漠乃至反对,1583年他致总会长阿挂委瓦神父书说:
    「这座会院与公学的神父们和长上,不但对皈依工作不感兴趣,而且还执有某种程度的忿恨。……罗明坚神父在这里住了三年,同院神父几乎使他变成了殉道烈士,百般为难他。同院的神父固然都是很有修养的人;然对于传教一事,只有首当其冲的人,才能明白传教的意义。26
《利玛窦中国传教史》有专门章节叙述耶稣会士初入中国的艰难与曲折的经历。利玛窦进入中国后为了实现进入北京,皈依中国皇帝或请求准许自由传教,然后可使中国人民大批皈依的计划,整整奋斗了十八年。虽然使皇帝皈依或请求自由传教的理想没有实现,但是至1605年耶稣会在北京、南京、南昌和韶州建立了传教点:
    「在中国计有神父十三位,四位修士,分别居住在两
注  25转引自:陈文裕,《天主教基本灵修学》(台北:光启,19引三版),34页。
26罗渔译,前引书,41页。
576
京、南昌与韶州,可说可以自由传教了。我们也相信我们熟悉中国人对待外国人之道,但我们仍受到地方官与绅士们的尊敬。对此让人惊异,出乎人意料之外的局面,我们连想都不敢想,连说也不能说,这应归功于至高天主全能之手在冥冥中安排的,许多事我之所以胆敢去做,是因为我依靠天主所给我们的超性的援助,而不是人的力量与理智所能办得到的。27
利氏坚信:
    「直到现在,在中国每次遇到困难,都能化险为夷,天主运用看似不利的方法,实现他的计划,以显示他的大能。28
    在他深入内地的过程中几经挫折,有时近乎功败垂成。例如:1595年利玛窦试图在南京定居却遭到驱逐,他在梦中得到天主的启示,后来这梦想变成现实。对天主的信心,使利氏为了既定的目标:「一直向前进,无论有多少困难,我都毫不犹豫」29。他表示:
    「对仇人所给我们制造的阻碍与困难真是罄竹难书,但一切皆由天主所准,人的计谋不能和天主对抗,因此我们终能克服所有的困难,也获得我们所希望的。30
因为「一切美善皆由天而来」,自己只是耶稣基督神圣的工具。
利玛窦灵修精神也充分表现了望德的修养。所谓「望德」是天主恩赐的能力,人们藉此而盼望,期许天主所许的永生,以及为达到永生所需要的一切帮助。人如此盼望的理由或动机是天主的忠信、全能和慈爱。利玛窦认为传播福音是积极与天 
注 27同上,264页。
   28同上,395页。
   29同上,152页。 
   30同上,236页。
577
主合作,深信自己尽心努力了,慈爱的天主绝不会抛弃他。这种对永生的渴望,使他能够忍受尘世的艰难困苦,与亲人分离的痛苦与孤独,对天堂永生充满希望。1596年利氏致弟安东·利启书说: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幸福可言,因为人结束了这个可怜的生活之后,凡在世为天主工作或吃苦,在来生方会享有真正而不朽的幸福。请不要以为我们分开这么远,为天主之故我生活在异教人当中是无意义的。因为天堂才是我们的故乡,天使是我们的同胞,常同我们在一起,无论到那里,他们都跟随我们,在今世我能做些微善事,在来生才会有福可享。31
其致父书说:
    「虽然我们相距很远,但在永生国里我们将再相会,这个可怜的现世生命很短,因此团聚或分离都不重要。32
在与同会兄弟的信中利氏表达了同样的盼望:
    「我感觉到莫大的希望,因为天主将在来生赐我莫大的慰藉,因为在这,他让我为他之故而剥夺我享受众多圣贤甘甜的欢聚。33
    可见,对天堂永生的盼望减轻了利氏在尘世中的孤独与痛  苦,使他在绝望中仍怀着希望而相信,在灰心丧志中仍然盼望、信赖天主。
*     本文下期续刊的标题大纲如下,敬请期待*
三、通过传教方法看利玛窦的灵修精神
四、利玛窦的灵修生活
五、简短的结论
31同上,225页。
   32同上,118页。
   33同上,137页。
578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