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98号

各种经验分享和秒同的讨论


何丽霞 整理
一、慕划小组要理教授的经验分享
(一)导师团的角色
    在大学的天主教社团里,不乏富有使命感的热心公教同学,他们筹办书展、圣歌演唱会、演讲等布道方式,然後集合愿意参加慕道班的同学,同时公教同学亦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慕道班的导师团。每次上课都有二位导师负责,一起筹划内容,亦在上课时彼此补充。每次上课除了讲授要理,亦有生活分享。整个导师团,除了主讲的二位外,其他亦会出席,充分发挥陪伴与同行的角色。
    在堂区,教友组织起来,团体教授要理亦有不少。有些教友的配偶仍未奉教,他们便组成一个宛如基基团的慕道班,透过生活的分享,让对方有机会了解并接受耶稣基督的信仰。有些类似这样的团体,有时团员请假了,其他人会为缺席的人补课。如此不只能加深团员之间的感情,缺席的人会意识到每一节课的重要,为去补课的人亦在讲解中,加深自己的体会与反省。
很多教友对於初次教授要理,常会缺乏信心,他们非常需要堂区神长们的支持,此外接受门徒训练课程也很有帮助。
(二)要理教材
传播福音是每个基督徒的责任,我们不单一方面自己要尝试传
583
福音,另一方面更需寻找各种资料来帮助传福音。在宣讲时,我们往往感到没有什么新的启发,或新的技巧。虽然道理只有一个,但要打动人心,让人接受这个信仰,后来更要活出这个信仰,是很不简单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寻找资料帮助我们传播福音,帮助那些来慕道的弟兄姊妹。
不少人在分享中提及,除了以圣经作为要理讲授材料外,还有香港徐锦尧神父的《正视人生的信仰》,高隆邦会神父编的现代成人要理讲授《相遇》,福传研习会及皈依基督研习会的内容都是相当有用的教理课程。
没有一种传教方法或要理教材是绝对的标准版本,各种方式都有它的优点,传教员必须寻求适合他自己及慕道者的方式。
(三)团体里慕道的困碓
(1)人数不稳定是团体慕道班时常出现的难题。为学生团体的慕道班来说,考试期间出席率就会大打折扣。在堂区教友与慕道者组成的慕道小组,亦常因搬家、出国、怀孕等因素而不易组成一个彼此信任、分享生活的亲密小团体。
(2)有些慕道小组出现的问题是,彼此关系太好,内部凝聚力很强,组员却缺乏教会意识,对堂区也没有归属感。
(3)与会的香港代表曾探访大陆,他们分享大陆教会的神职人员年龄都很大,推展传教工作非常吃力,而且严重缺乏要理教材。都 市的人们生活紧张,没有兴趣学道理;乡间的农民时间较悠闲,但  因路途遥远,堂区不在村子附近,也造成慕道的困难。
(4)冶台湾地区民间宗教的势力强大,深入民心,庙宇林立,不少人仍视基督宗教为洋教,造成在一些比较乡下的地区较难成立慕道班。
(5)二岸三边关怀福传工作人士都发现非常缺乏教授要理的导师。
584
针对导师培育的问题,香港教理委员会分享他们的经验时表示,香港教理中心设有基本的要理课程,对传道员亦有基本的训练,并要求学员选择成人或儿童的慕道班作实习,务求理论与实务互相配合。教理中心每一年会为教理老师安排退省、介绍新出版的教材等服务。
最后,罗国辉神父提出良好的合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礼仪委员会、教理委员会及堂区三者应有密切的联系,使慕道者的培育及入门圣事的礼仪能迈向更理想的发展。
二、布道会后续事工的经验分
不少教区,堂区曾举办布道大会,我们多数有过参加布道会的经验,但其中曾参与筹划布道会的弟兄姊妹却不多,若论陪伴慕道者至受洗正式加入教会的弟兄姊妹就更少了。对于布道会该不该办,办得好不好,并不是这次分享的要旨,基本上我们布道会的价值持著肯定的态度。这次的聚会是根据参与布道会后续工作的经验,不管成功或失败,恳切分享。
(一)布道会工作的重要
很多人筹办布道会只著意如何弄得有声有色,邀请歌星、明星、名人,演唱演讲。以为参加人数众多的布道会就是成功,不要说后续工作,连检讨会都不愿开。     
其实布道会的形式并不重要,要紧的是唤起教友使命感的一领一行动,及以后组办慕道小组的进阶工作,务使布道会先后精神连贯。
(二)教区与堂区的连系
很多时候大型的布道会都由教区主办,因为人力财力的资源较充足。上千位参与者中,可能填回几百张慕道卡。如果有堂口神父
585
参与该次布道聚会,就会立刻分到属于他堂区的慕道者,否则由筹备人员另行通告堂区的神父或修女。后续工作自然就转到堂区单位上,神父、修女或传道员要去联络这些填了慕道卡的人,为他们安排一些更深入探讨信仰的聚会。
(三)进阶式后续工作
参加这一次的布道会,填了慕道卡的朋友,并不表示立即就能安排他们参加要理课程。这里中间还需要一些进阶式的聚会,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这个信仰,及扫除一些个人的心理障碍
讲座、电影分享、个别晤谈等不同的方法,都是这个阶段可以尝试的方式,这些工作必须紧随第一次的 布道大会举行,循序渐进,对参加者需紧密联系,慢慢留下来的人就会形成一个小团体,在适当的时机就可以开始团体慕道班。
(四)常规性的布道聚会
在香港教区的教友总会每二个月举办一次「一领一」慕道聚会,播放有意义的电影或有教育性的电视影集,一齐唱歌、聚餐。若时间许可,看完电影后分享感受。最后传一个信箱,让大家询问人生的问题,由神父作答。这样的聚会由一个廿五人组成的筹委会策划,每次有百多人参加。这是一个播种的机会,参加的人不一定抱著要成为教友的心理,但或许好几年后,在种种机缘下才去听道理也说不定。
三、礼仪用词及坚振时间的讨论
鉴于中国主教团礼仪委员会正筹划出版新的成人入教礼典;这次的神学研习会的主题正是「成人入教与信仰培育」,新礼仪本的礼仪用词成为这次与会人士热烈讨论的对
586
象。新礼仪本拟用「问道阶段」、「求道阶段」、「明道阶段  」及「悟道阶段」,来取代旧译本的「慕道期」、「望教期」、「净化光照期」及「释奥期」。新译本所指的「道」,就是天主,就是耶稣,  所谓 道,就是让人有机会与耶稣相遇,让人与耶稣的爱接触。就如男女双方的交往,彼此认识后,渴望有更深的了解,即经过「问道」进入「求道」。「求道」的「求」是当人们认识耶稣后,开始追求耶稣的道理,教会的服务就是要帮助他们,准备自己与耶稣结合。所以慕道者并非向教会求什么,教会只是服务的角色。然后到「明道」阶段,就是基本抉择的时候;决定跟随耶稣,并在复活节前夕接受洗礼,而作最后的准备。领受入门圣事就是入教过程的最高峰。「释奥期」即「悟道」阶段,好像夫妇的蜜月一样,新教友体验到这个生活是多么的美。所以可知各个阶段都是与耶稣基督的关系。
    然而,教会既是服务的角色,那麽称道者为「问道者」、「求道者」是否意味者教会的高姿势,好像别人要来「求入我们的教」。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在甄选礼前称慕道者,之後称候洗者就好了,而且「成人入教礼典」的名称,可否考虑以「入门」或其他字眼代替。
    此外,中国方言众多,在翻译名词方面,二岸三边的教会应好好沟通。各个地方教会,都是圣而公教会,应以坦诚开放的胸怀,趁另一本天主教会近年出版的重要书籍——公教要理——筹划中文译本的机会,各地方教会(台湾、香港、澳门)的礼仪委员会一起开会,选出最合适、统一的礼仪用词。
    对於三联一的入门圣事做法,大家亦讨论不少,虽然就信理神学及礼仪神学的角度,都甚为推崇三联一的做法,但在具体的牧灵工作上,却出现它的限度。
    关於坚振圣事适宜与圣洗及感恩(圣体)圣事一起举行,抑或
587
分开举行,新出版的公教要理有很详细的讨论。公教要理不只提出拉丁礼的例子,亦有提及东方礼的例子,足见在一体多元的教会传统中,有不同的做法。
在拉丁礼中,孩子开了明悟就可以接受坚振圣事,主教团亦有权订出更成熟、更适合的时间。在一些公教国家,婴儿领洗已成为风俗习惯,父母对孩子的信仰培育很缺乏,所以才有像欧洲许多地方,让孩子较年长时(十五、六岁或更大)才领受坚振圣事,及圣体圣事,好使他们能充分了解当基督徒的责任,并作出当基督徒的基本抉择。
在拉丁礼中,一个孩子一般领坚振的年龄是开了明悟之后,但若有死亡的危险,绝不能让孩子没有领受坚振圣事就离世。此外,在天主教会内的东方视,孩子领洗时,亦一并领坚振及领圣双。由天主教会东方镇及西方礼二个做法看来,我们可以得知坚振圣事在本质上是限年龄没有关系的。问题的中心是,若小孩是婴儿时期领洗的,在其成长过程中,我们应如何培育他,圣神怎样能成为帮助他做一个基督徒的力量。
588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