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98号

教会各时代入教礼的演变


赵一舟
前言
值得我们深思与反省的一个问题:初期教会在当时受到各种迫害之下,为何仍能快速的发展?
从历史中看古代罗马教会的福传工作,并不比现在容易,而一个人欲加入教会的条件及入教过程更是特别严格。这涉及我们要研讨的入教制度问题。
讲题非常广泛,只能作重点式的讲述,分为三部分:
一、几个需要解释的名词
二、入门圣事主要仪式的演变
三、入教制度(Catechumenatus)的演变
一、几个需要解释的名词
A.人教(或:基督技人门
入教(Initiatio Christiana)的意义包括
a.狭义的:领受洗礼、坚振、圣体(入门圣事)。
b.广义的:包括整个准备过程及领圣事。
B.人门圣事
1.包括三件圣事:圣洗、坚振、圣礼。
2、「三联一」(Trilogy)的习惯。
475
a、三联一的普遍实施:约在第五世纪时。
b.三联一的中断:约在第十二世纪时不再普遍实施三联一。
c、三联一的恢复:成人入教礼典(一九七二年出版)规定。
二、入门圣事主要仪式的演变
A.洗礼的中心部分(付洗的经文及施洗仪式)
1.最初两个世纪:
a.浸水式、注水式洗礼均可,但浸水式似乎是正常方式。
b.付洗经文似乎由简而繁。
2、第三世纪:
本世纪是入教制度(Catechumenatus)及洗礼仪式之编订的决定性年代。此世纪留下来的主要文献有罗马圣希波里、北非奥利振的著作,特别是希波里的《宗徒传承》(Traditio       Apestolica),根据此文献我们知道:
a.付洗的经文(formula)与信仰宣誓合而为一。
b.付洗经文是询问式,而非声明式。
c.施洗方式是三次浸入水中(活动的水中)。
3.第八世纪:
本世纪开始对付洗经文及施洗仪式有所改变:
a.付洗经文由询问式改为声明式。主要原因,此时成人洗礼已不多,大多数为儿童洗礼。
b.施洗仪式也逐渐采用注水式,到第十五世纪时已普遍用注水式。主要原因,为了施洗者及领洗者的方便。
B.施洗前的准备礼
1.水的祝福礼。
付洗用的水需要祝福(圣)是古老的习惯,第三、四世纪的文
476
献已提到水的祝福,并编有祝福经文。祝福付洗用水的主要用意是使人了解水在救恩史中的重要性,并为领洗者指出圣洗圣事的象征意义。
2弃绝礼:
依照《宗徒传承》的记载,最初的弃绝礼有些戏剧性:候洗者面向西方对魔鬼说:「我弃绝你……」以后有些教会更加上手的动作,或用呼气、吐口水的动作,表示唾弃魔鬼。
此弃绝礼所用的词句,直到现在无大变化,只是改为问答式。梵二后更许可采用其他词句。
3敷油礼(领洗前):
根据古代文献确知,第三世纪时在洗礼中就有敷油礼。
a、敷油的部位:
古代时有两种,敷在头上或敷全身。以后改敷于胸前,或敷于胸前及背(双肩之间),这是现行礼规敷油的部位。
b.敷油的意义:
※敷于全身,指加强领洗者抵抗邪恶势力的力量;敷油亦是治愈及净化的来源,所用的
油古代称之为驱魔油。
※敷在头上,意指赋予一种使命,一如古代君王与司祭的敷油。以后此敷油在头上的仪式与洗礼后的敷油合而为一。
c.敷油时的祷词:
指出此礼的主要意义,如梵二新订洗礼的敷油祷词:「我以我们救主基督之名给你敷上救恩之油,愿基督以神的大能坚强你。他是天主,永生永王。阿们。」
4.信仰宣誓:
古代在弃绝礼后;转身面向东方,隆重地表达信仰,所用誓词各地教会不尽一致,有长有短,曾有一时期采用「信经」。
477
当付洗经文改用短式时,原希波里时代所用付洗经文,改用作信仰宣誓词,即现行礼规中的三次宣信礼。
C.施洗后的释义礼
1、洗礼后的敷油礼(敷圣化圣油,旧译「坚振圣油」):
a.依照《宗徒传承》的记载,付洗后有两次敷油:一次敷全身,一次敷在额上。第一次由长老(司铎),第二次由主教敷油。
b.除敷油外,主教仍按手在领洗者头上。希波里以后许多教会的文献中提到洗礼后的敷油及按手礼。
c.无疑地,希波里所叙述的洗礼包括坚振礼,至于哪些仪式属于坚振圣事的主要部分,历史的演变相当复杂。
d.著名的礼仪学者Don Botte的意见:坚振礼最初可能只是「按手」,但因圣保禄为圣神所用的两个象征:「敷油」及「印记」(格后一21~22),后来将按手、敷油、划十字合而为一,作为形成坚振圣事的主要礼节。
e.古代洗礼与坚振礼原在一起举行,二者分开后,洗礼仍保持了司铎的敷油礼。
2、授白衣礼:
a.洗礼后穿衣服原为实际需要(浸水式洗礼及敷油均须脱衣),但教父们对穿新衣也赋予象征的意义。
b.第八世纪的许多礼书(sacramentaria)已有此仪式及经文。
c.由全身敷油,改在头上敷油后,有些教会用一块白布或像帽形的头巾代替白衣,戴在头上。这可能是今日为领洗的儿童、成人领洗后,用一块白布之习惯的来源。但所用的经文仍然是:「请接受这件白衣……」
3、接腊烛礼:
478
这是第十一世纪才出现的礼节,第十一世纪的Pontificale Romanum中已有此礼。它表达圣洗圣事婚礼的特点,暗示十童女的比喻;同时也指出洗礼与基督复活奥迹的关系,表达重生的喜乐。
4、(坚振礼):
成人领洗后立刻领坚振并参与弥撒初领圣体。这是古代的习惯,也是梵二成人入教礼典的规定。
领受洗礼与坚振礼后,《宗徒传承》也记载当时参加弥撤,领圣体的情形,值得我们参考。
三、入教(信仰培育)制度的演变
新约圣经告诉我们洗礼的重要性,但未曾指示我们应如何准备,并准备多久。初世纪的Didache及St.Justin告诉我们领洗前包括多方面的准备:要理讲授、灵修与祈祷、团体的参与……   
A.入教制度的形成与鼎盛时期(第二世纪到第六世纪) 
1.入教制度的创始(第二世纪):
a.动机:
※愿入教者众多,要求严格的培育。一
※当代一些异端及教难使教友背教,要求深度的培育……
b.第而二世纪的许多文献记述入教制度,尤其圣希波里在其《宗徒传承》中详细说明准备领洗的步骤。
2、人教 过程的制度化(第三、四世纪):
a.远程准备:
《基本教理选集》(奥斯定著,田永正译)前言扼要的叙述在此远程阶段如何为领洗作准备,值得一读。
在准备过程中,求道者有一位信友陪伴(今日的代父/母)。听讲要理及参加礼仪是此准备过程中不可少的活动。但仍不能参加
479
圣祭礼,这是「守密法律」的规定。
b.近程准备:
是与四旬期同时开始,教会很早就以复活节作为施行洗礼的最合适时刻。
《基本教理选读》前言对此阶段也有扼要的叙述。在此阶段中重要的礼节有:
登记礼(进入此近程准备阶段的仪式)
考核礼:目的在净化候洗者的心灵、坚定其意志……授信经礼等
c、最后准备(通常在圣周内)
礼仪方面包括:公诵信经礼、开启礼、选圣名。
(以后在复活前夕领入门圣事:主要仪式见以上「二」)
d.[释奥](mystagogia)
是为新教友领入门圣事后准备的一个阶段,继续受培育的阶段,始自第四世纪,目的在使新教友更深入地了解、并体验圣事的奥迹,而逐渐适应正常的教友生活。
B.人教制度的式微
1.第六至第九世纪的演变:
a.考核礼次数增多,并且可改在平日举行。
b.授信经、天主经后,附加授福音礼。
C.有些地区已允许儿童洗礼在其他日子举行。
2、第九至第十二世纪的演变:
a.整个入教过程的各部分礼仪,依序一次举行,编订两种礼仪本,一为成人,一为儿童(成人礼的浓缩)
b.洗礼如由主教主礼,则洗礼后立刻付坚振。
c.儿童领洗后,某些地区也许可领圣体。
480
3、第十二至第廿世纪的演变:
a.儿童洗礼,生下来马上举行,很多地区规定愈早愈好。
b入教制度(catechumenatus)废除。
c、主教通常不再主持洗礼,只为已受洗者行坚振。
d.儿童初领圣体年龄延后。
e.初领圣体后再领坚振成为习惯。
C.人教制度的恢复
1.一九六二年圣礼部公布了《成人圣洗仪式》(中译:光启,一九六五),只是将旧成人洗礼分七段举行,未能普遍实施?
2.梵二要求恢复成人入教制度(礼仪宪章64~71)。
一九七二年出版了《成人入教礼典》,其基本结构是根据古代的模式,在此列表说明:成人入教礼典:信仰生活培育过程
 
(一)问题阶段   
望  教  期 ( 慕 道 期 )
(四)入教过程最高峰
(五)悟道阶段
(二)求道阶段
(三)明道阶段
每阶段重要仪式
接待问道者仪式
1、进入求道阶段仪式     2、此阶段的仪式:圣道礼驱邪礼 祝福礼 
1、进入明道阶段仪式(甄选礼)
2、此阶段内的礼仪:励志礼(考核礼)
授信经礼 授天主经礼
3、洗礼前最后准备 背诵信经礼 开启礼 选圣名礼 傅候洗圣油
领     入     门  圣    事(     在  复    活  节      前夕  礼          仪    中  
加主日(平日)举行的礼仪及热心善工等
教理讲授  主要内容
释疑解难 福音初宣
系统教义   救恩史
有关洗礼的圣经选篇
圣事要理 信友生活
目标
达到初步信仰与皈依
学习教义及教友生活
坚定信仰     积极准备入门圣事
体验并了悟圣事奥迹 适应度教友生活
受培育者的称呼
问道者
求道者(友)
候洗者
新教友(信友)
481
成人入教礼仪,由此列表可以看出,它愿表达与实现的是信仰生活的成长过程。从教会方面看,它是教会培育信德幼苗的成长过程:教会透过礼仪与要理讲授的配合,并在堂区教友团体的支援下,领导愿意领洗入教者,由初步的皈依,达到信仰足够成熟时,领受入门圣事,成为新教友。
在培育过程中分不同的阶段,表示学道者在信仰生活与教义知识的进展,一步一步地走向高峰。表格中:
「问道阶段」旧译为「慕道期},
「求道阶段」旧译为「望教期」,
「明道阶段」旧译为「净化与光照期」,
「悟道阶段」旧译为「释奥期」。
结语
信德一如人的生命有开始,也需要培育,因此教父们把入教过程比作怀胎,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培育才能达到成熟。这是教会订定入教制度的重要理由。
但这种培育不同于一般学校的培育:
1.它不只是知识性的,而是整个人格的培育。
2.它不只是求道者个人的培育,而是团体性的。
3.它不是速成班式的,而是渐进式的。
4.它不只靠人的努力,而更是天主的工程。
48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