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84号

约伯传对今日青年信仰的启示


张东明
自古有名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个思想一直在中国人的伦理观中。取约伯传来讨论这问题再适切不过,因为该书正是环绕著善恶报应与受苦的意义等几个中心主题,做深入的反省。约伯传中,约伯本人和他朋友的想法和态度,都是二千多年后今天人类的写照;我们常有著同样的迷惑与不解;而我们也需要有著同样的信心。为此,约伯传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本文分四部分讨论:
    一、作品的相关背景
    二、教训与目的
    三、由主的显现反省今日青年的信仰观
    四、结论—一努力的方向
由于这是一篇心得的反省,它的对象是时下的青年人。因此,将不以释经解说为主,而以其内容所反应出的意向,做为反省与讨论的重心。
一、作品的相关背景
本书并非是一则虚构的故事,相反的,我们可由一、二章与四十二章7—17节的散文体描述中看出,这很可能是某一个人真实的经验,后由另外一个人,也就是本书的作者,将这个经验收集起来,再加以反省,其中创作出三友与约伯的对话,配合上当时已有的智慧的赞词(28章),形成这本书。这说法虽为许多人接受,但争论远是很多,教会方面也没有对它做过任何肯定。总之,它的作者应在一人以上。
303
    关于成书年代方面,很可能是在六世纪中叶。原因是书中含有不少的阿辣美文语风,作者在充军后不久著作了这本书,并且充军的事实本身,很可能就是作者著书的动机。
    由书中所描写的有关大自然界的景象看来,其成书地点应是在巴肋斯坦。
自古以来关于本书的正经性,不论是犹太人或基督徒,都从来没有怀疑或指责过,大家都明认它是在圣神的默感下写成的。唯有它在圣经中的位置,在排列上有所不同,例如:希腊译本将约伯传置于 雅歌与智慧篇之间,而犹太人的处置,则将约伯传、圣咏集和箴言合成一个特集,因为这三本书的文体类型都是以诗词为主。
二、教训与目的
    现代的圣经学者,大都公认本书的目的是在讨论:为什么世界上有灾难,又为什么义人受苦这两大问题。
    在此我们可以问义人要从天主手中期待什么?只是幸福吗?或是也包括恶运呢?在约伯书中的序言及结语部分,能很清楚的肯定两音都是从天而来,并临到义人身上。而当时在犹太传统中,所谓有智慧的人,即是会在天主前接受他自己的处境;反之,则是愚蠢,无辨别力的人。约伯虽然多次不满自己的处境,甚至向天主质问各样的问题,到最后还趋于 极端的抱怨天主,但自始自终他都没有离弃天主,否认天主。
在三场辩论里的对话,显示出约伯三友错误的看法,他们主张义人必可得到天主的恩赐,若不,一定是因为他的不正义,因此他必须悔改,承认己罪,才能重新得到天主的降福。而约伯却断然的拒绝了这种看法,他坚持自己的受苦并非由于 己罪,只是不断的呼求天主洗清他的冤屈,并期望从天主那儿得到最后的宣判。事实上,从三十八章起,上主向约伯发言,不单单洗清了约伯的「冤屈」,
304
而更加倍的赐予他丰富的财产,并在此同时好好的给约伯上了一课,使他对自己的无知与抱怨感到愧疚,更也对他的质问在天主的伟大前而哑口无言(四十 3~5,四十二 2~6)。
在此教训中,我们可看出天主准许义人受苦,目的是在试探他的信德,使其信德愈形坚固。因此这样的磨难不但不相反天主的上智和公义,且更表露出了他的仁爱。换言之,困苦磨难不一定是罪过的惩罚,也不一定是天主义怒的表现,而常能够是天主仁爱的确证。
三、由主的显现反省今日青年的信仰观
为能清楚表达将分段做说明:
1、宗教的普遍性:
传统上天主教常被称为「洋教」。虽然今日青年人中少有人再如此称呼,但总不免有被西化,而要丢弃固有传统思想的感觉。那麽,在约伯传的例子上,我们看到其作者乃希伯来人,但所记述的却是一位教外者(约伯)信仰天主的故事。这点证明天主是普世的,他不只是选民(以色列)的天主,而更是一切凡向他投奔考的天主。
2、天主在旋风中向约伯发言:
从卅八章开始,作者用这种表达方式,由原本约伯为质问者,现在转而使上主为质问者;上主并不回答约伯的问题,反而开始了一个新的话题,这使得约伯不得不承认,他现在站在一位无限伟大的生命面前,而他的智慧是人所不能明白的。借此可使青年人知道,信仰在于 对天主大智慧的信赖,常常我们祈祷而不见成长,所缺乏的就是一颗信赖的心。
305
3.人与天主的地位:
    一个有信仰的人,不难承认天主的全能与公正。但在见到痛苦
与恶运临于 自己,而不见情况改善时,还能在心灵深处怀著同样的信念的人,实在不多。约伯亦是如此,他完全不了解他和天主的地位之间的关系,因而一味的要求天主还给他他所认为的公义。岂不知,天主的公正和人的不同,当天主质问约伯(四十2)时,约伯只能体会到自己的完全自卑(四十 4~5)。因此,只有一个和上主权力相等的人,才有权向上主提出质问。
4、信仰来自个人的经验:
许多时候,青年人不是感到对他们幼小时所学的道理充满著怀疑,便是对今天许多的信仰要理感到枯燥乏味或抽象难懂。为此,信仰的层面常停滞在和人分享、交谈与一些教会活动中。一旦环境人物变了、信仰也产生了危机。从约伯传中,我们又可体会到三友的话都十分传统,也有道理,可是却不能满足约伯,非得等到天主的出现,他经验到了天主,他的心才得到平安。信仰即是如此,听道理、研究、分享、活动等都能有帮助,但都还只是方法,其目的是要经验到生命中的天主,唯有如此,才能了解信仰是什麽,为什麽我接受了,以及为什么我如此的生活了。
5.罪是离弃天主:
今日青年有时怕接近教会,乃因教会有时太强调罪的一面,这使一个青年人,在发展中根难接受自己,因而与教会疏离。约伯的事件让我们了解,诚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并非是罪恶,即便是口出怨言,天主也会接纳我们正当的发泄,因为他知道人性最为清楚,重要的是我们永不否认、背弃他。
四、结论一努力的方向
今天当我们为青年们工作的时候,除了教导他们教会的道理外,更重要的是会引导他们去经验信仰的奥秘。此外,当今不论是心理学或辅导学,以致神学或哲学都有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这一切
306
为人类的贡献是可以肯定的,然而我们却不能不同时注意到「人」的奥妙,以及当人与天主建立起关系(或在努力建立的过程中),所能产生的现象,这其中因为有天主智慧的参与,所以,吾人断然不可由于 前面所提到的进步因素,而将天主的奥秘「合理化」或「人化」了。
    对传统的说法或看法做善意的批判,这也将有助于 对青年人的牧灵工作。约伯是典型的例子,他向传统盟约的价值提出挑战;此乃一种批判的态度。而他的三位朋友希望根据古代的传统,来说服约伯,告诉他「善则受赏,恶则受罚。」可是由于 约伯并不接受,而能从一个传统的法律层面,走入更深的信仰本质层面,如此,非但没有使原本的信念瓦解,反使之更丰富而有意义。循此,当青年们对教会的一些传统提出质疑或反对时,我们实在不必太过紧张,以至小题大作,视他们为毒蛇猛兽,倘若我们能先放下自己所惯有的传统,鼓励他们对他们所有的想法多做研究与祈祷,帮助他们能言之有物,合情合理,说不定到头来,他们会发现自己的主张有困难因而放弃。
但这都还算次要,最主要的是在这探讨的过程中,他们经验到信仰的奥秘否?而这正是做为一位为青年工作者所应当注意到的事了。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什麽比它更重要呢?
(本文作者为本院神学系三年级学生,耶稣会修士)
307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