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84号

圣咏中的永生概念


黄金昆
    诗歌之所以能成为「诗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它具有诗情画意的特色;中国诗如此,现代诗如此,莎士比亚的诗如此,圣经的圣咏也不例外。所谓的「诗情画意」是指一首诗歌,除其文字本身具有优美的文词、韵律、情感和意义外,还蕴含更深一层的弦外之音,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结束后,仍让人右馀音绕梁、意犹未尽的感受。
    圣咏之所以会被称为「绝妙祷词」,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圣咏的美,就在于 它兼具「诗情画意」与「宗教情操」的特色;常生不死是人所渴求的,不幸「生死」常形影不离,「有生必有死」,人不能择常生而弃死亡。面对这种希望 「生」不要「死」的难题,圣咏怎么说?
    「不知死,焉知生?」是说要了解生命的意义,必须先了解死亡的问题。因此,在了解圣咏的「生命观」之前,先要了解圣咏对死亡的看法,进而再看圣咏对生命的看法。
我们的方法是从隐藏于 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发掘圣咏对「死亡」、「生命」的态度和希望,期望能因此而对圣咏的宗教情操有进一步的认识。亦即,希望能更深一层地品尝圣咏之美。
一、圣咏对死亡的描述
「死亡」不只是现代人的问题,也是先人们寝食难忘的问题。
203
「不知生,焉知死?」及「虚而又虚,万事皆虚。」便是先人们对死亡的问题,伤透脑筋的最佳写照。死亡问题所带来的困惑,圣咏里也有:「有那一个人能够常生不死,有谁能自救于 阴府的权势力(八九49)。常生不死是人人所渴望的,但令人失望的是「人不能不见死亡」(四九10)。面对此一无法逃避的铁律,圣咏说了什么?
1、死亡的景况
    「求你不要让波浪淹没我,深渊吞灭我,也不要让地窖合上自己的口埋葬我」(六九16),「他们就如羊群一般被人赶入深坑,死亡要牧放他们,义人要主宰他们,他们的容貌即刻色表,阴间将是他们的住宅」(四九15)。圣咏的作者常以「深坑、深渊、阴府或阴间」等图像,描述死亡的景况。这种死亡的思想,大概源自古代希伯来人的「宇宙观」。他们认为宇宙好像是一个大球体,上面有日月星辰、天上的水和天堂,由天柱支撑;中间有大地、平原、山地和海洋,是活人居住的地方;在海洋之下有阴府和张开口的深渊,由地柱支撑着,是死人的居所①。
    在「阴府、深渊」中的人是不受人纪念的,因为那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地方,一个被阴影笼罩的地方,到处是灰尘、蛆虫和腐烂。在那里的人,没有快乐、幸福与希望;不能和家人团聚、与活人共处。在那里的人,看不到天主的面容,听不到天主的声音,也无法一赞美、歌颂天主②(亦请参阅第八八篇)。
总之,死亡令人惧怕,令人失望(五五 5、6)。
2、死亡的来源;
圣咏的作者对于死亡的来源,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死亡是因为疾病的缘故(八八16),有的认为是因为大自然的灾害(六九2、15),亦有认为是人人都必须经过的自然现象(四九10)正智慧篇有一个古希伯来人对「死亡的来源」最典型的描述:「不要」
204
因生活堕落而自招丧亡,也不要因你们双手的作为而自取灭亡,因为天主并未创造死亡,也不乐意生灵灭亡…」(智一12、16)。虽然圣咏的作者时常表达死亡令人恐惧、沮丧、失望;但他们从不认为死亡是来自天主,相反地,他们承认死亡都是因为自己的罪恶,是因为反抗天主的缘故(参阅第一O六篇及卅七38)。
同样,虽然圣咏对死亡的来源有多种看法,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绝不说死亡来自天主。此一现象显示出圣咏作者对死亡仍怀有希望,因为天主是生命之源(三六10)。
3、死亡的奴隶
    一方面,圣咏的作者们肯定,反抗天主的人终必灭亡(九二8);另一方面,他们也提出质疑:「上主,恶人徉徉得意要到何时?歹徒沾沾自喜要到何时?」(九四3)。因为天主是公义的,它必按照各人的行为,予以报应(六二13),但是,为什么还会有恶人终生享福,善人反而困苦而终的事实呢?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死亡有两种,一种是善人的死亡,另一种是恶人的死亡。善人还能从深渊呼求天主(一三O1),天主也必会拯救(四九16)。恶人终将永远沉沦(卅六13),恶人是死亡的奴隶。
赏善罚恶是圣咏的作者所肯定、深信不疑的(参阅第三七和六四篇、五八12和三十三 5),但是,事实上仍有不公平的现象发生,即仍有一生行善而终生受苦的事实存在。面对这种困难,圣咏的作者们必定意识到很难只从「现世」来描述天主的赏报。换句话说,面对「公义」的问题,圣咏的作者们不得不寻求、并发展另一种合理的解释。
二、圣咏对生命的描述
l、圣咏的编辑旨趣
现在的圣咏集是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逐渐收集、组合而成的。
205
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地产生一些礼仪用的小集子,最后有人便把那些零散的小集子,收集在一起,成为现存的一百五十篇圣记集。新耶路撒冷圣经(N.J.B)提出两个理由来证实这个说法:
(一)重复现象:第十四篇与第五三篇重复,七十1—6重复了四十14—18、五七8—12,及六十7—14重复了第一O八篇(章节都以思高圣经为准)。
    (二)不同的「天主」的名字:第一篇至第四一篇几乎都用「雅威」(Yahweh)的名字。第四二篇至第八三篇几乎都用「厄罗亨」(Elohim)的名字。第八四篇至第一五O篇(第一O八篇除外)则大都用「雅威」(Yahweh)的名字③。
    使用不同的「天主」的名字,显示出编辑者在作编辑工作的时候,至少已经有「第一雅威、厄罗亨、第二雅威」三个团体的小集子存在了。另外,重复的现象,也显示出编辑的痕迹,却把一些已存在的小集子编辑在一起。
    都伯斯(Lawrence E.Toombs)亦认为现存的圣咏集是由若干零散的小集子,集合而成的。而且,他更进一步地指出,圣咏的形成,有六个阶段。第二篇至第一四九篇,在第五个阶段已经完成,在第六个阶段时,最后的编辑者加上了序言(第一篇)及结论(第一五O篇)。此一最后的编辑工作,大约在公元前四百年至公元前二百年之间完成④。
    从上述得知,圣访的形成是很复杂的;但是,无论圣咏的形成过程如何,我们都可以肯定:最后必定有一人,或一团体,把它编。辑成现存的圣咏集。而作此一最后编辑的编辑者,必定有其编辑旨趣、目标及取向。此一编辑旨趣、取向,显然可以从编辑者所加上去的「序论」及「结论」看出。
圣咏的编辑者在一篇(序论)圣咏中,一开始便提出 「善」「恶」两种相对立的人,这两种人的行为大不相同,其后果也显然各异。
206
善人终必享福,恶人必趋灭亡,「善恶」二路,便是圣咏全集的纲要,也是编辑者的编辑取向。编辑者以「赞美诗」作结论(第一五O篇),在最后一节(第6节)邀请一切有气息的都来赞美天主。编辑者将此一「生命」的概念,安置于 圣咏最后一篇的最后一节——即结论中的结论,与序论(第一篇)「善人」的概念遥相呼应。换言之,这样的安排,不会是偶然的,而是编辑者的编辑旨趣,是编辑者有意如此安排的。亦即,编辑者以暗示性的说法指出:「生命就是善人的终结」。
2.圣咏作者的思想旨趣
    都伯斯注释圣咏时,在序论中的第一句话立即指出注解圣咏的困难:「圣咏像其他的诗歌一样,没有连贯的思想,因此很难将圣咏的思想连贯地注释出来。」此一现象提供我们一个讯息,即大多数的圣咏都具有独立的特性,也都各有自己完整的结构,亦即各有自己的「结论」。
    前面已指出,圣咏的编辑者有意暗示,生命是善人的终向。同样地,我们也发现,绝大多数的作者也都将富有「积极意义」的思想,置于 每一篇圣咏的最后一节一一结论中。例如:第八三篇18节:「使他们永远受辱恐慌,叫他们个个蒙羞丧亡」,这是消极意义,因为提到了令人失望的死亡。消极的生命观,并非圣咏作者的思想旨趣;因此,作者立即又加上了富有积极意义的思想,作为结论:「从此,认识你的名号是雅威,惟有你在普天下至尊无对」(八三  19)。第十七篇及八二篇亦有相同的结构。
的确,绝大多数的圣咏作者,都避免将死亡或其他消极意义的字眼、思想,置于 结论中。反而都以赞颂、感谢或祈求等富有积极意义的思想作为结论。此一共同的特点,很难说只是一种巧合,更好说,是作者们有意如此安排的。更进一步地说:暗示「善人的终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是圣咏作者的思想旨趣。
207
3.圣咏四九 16及七三 23—24的唁示
    「但是天主必救我灵脱离阴府,因为他要把我接走」(四九16)。新耶路撒冷圣经、都伯斯和思高圣经等学者们都承认,此节暗示著永生的思想(5)。另外,按思高圣经的注解,第七三篇23—24节,亦了含有永生的思想,新耶路撒冷圣经则更进一步地说,此暗含永生及复活的思想(6)。
从圣咏四九16及七三 23—24的内容看,圣咏的作者的确表达出一些模糊的「永生」思想。假如否认此一事实,我们便很难了解,他们究竟基于 什么理由而坚信两端道理:(一)他们绝对相信,天主是生命之源,是生命的赐予者(三六10)。(二)天主的慈爱永远常存(参阅第一三六篇)。而这两端信仰,都不容许「死亡」就是以民或善人的最后归宿,因为死亡是残酷的,令人绝望的。
三、个人的祈祷圣咏
1.第三十篇圣咏的暗示
    将圣咏分成五卷,已成了不争的定论。但若要将圣咏分类,则学者们的意见相当地不一致:
    乔治(A.Georze)将圣咏分成:赞美诗、哀祷及依赖圣咏、感恩圣咏、王国圣咏、训诲圣咏等五大类(7)。
    都伯斯则随袭格(Gunkel)的文学类型分法,稍微修改而将圣咏分成赞美诗、熙雍之歌、哪圣咏、哀歌、依赖圣咏、感恩、国王、智慧、礼仪、朝圣、混合圣咏(8)。
    新耶路撒冷圣经亦以文学类型的分法,将圣咏分成:赞美、哀悼、感恩、特殊及混合圣咏等四大类(9)
虽然学者们对圣咏的分类,意见很不一致,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在「哀祷」与 「感恩」圣咏中,他们都有「个人」及「团体」的哀祷与感恩圣咏之分。
208
    在「团体」祈祷的圣访中,较难说明它含有永生的思想,因为能指以色列子民的生命延续。但是若是「个人」祈祷个螫咏,提到「永远」之概念一时,则较容易肯定这篇圣咏具有永生的思想,因为作者是指个人的生命而说的。
    都伯斯、新耶路撒冷圣经及乔治,都主张第卅篇圣咏是一篇「个人」的感恩祈祷(10)。而在这篇个人的感恩祈祷中,又有多处提到类似「永生」、「复活」的概念—一「上主,你由阴府中把我救出,又使我安全复生,免降幽谷」(卅4),「为此,我的心灵歌颂你,永不止息;上主,我的天主,我要永远称谢你(卅13)。
第卅篇圣咏的确有暗示永生的说法,因为作者必定思考过,他个人必定会死亡的问题。既然个人必定会死,则所说的「永远」必定不是现世的生命,而是一种暗示永生思想的说法。
2.圣咏中的「我」之概念
    「我」的概念,在圣咏中用得非常多,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澄清。
    都伯斯指出:「我」在圣咏中,常常是指「团体位格」。虽然圣咏的作者,常以「我」代表以色列子民,向天主祈祷,并不表示丧失了「个别性」,反而更增加个人情感的表达(11)。换言之,在圣咏中的「我」,同时具有团体位格与个别位格的特性。
    虽然「我」常被用来表示团体位格,但并不减损其个别性。因为当圣咏的作者在写作时,常是以个人的经验作为出发点,将他个人的感受用「我」表达出来的。因此,「我」基本上仍具有个人祈祷的特性。
肯定「我」具有个人情感的表达之后,我们便可以进一步地说,圣咏有多处暗示著永生的思想。例如:[求你查看我,我是否走入歧途,求你引导我迈上永生的道路](一三九24),
209
又如:「我的天主,君王,我要颂扬你,歌颂你的名世世代代不止。我要每日不断赞美你,颂扬你的名,永远不止」(一四五1、2)。
    圣咏的作者并没有直接或明确地说出「永生」的概念。我们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却有间接的证据,说明圣咏含有永生的思想。即我们肯定可以从圣咏对「死亡」与「生命」的描述中,发掘出一些隐藏于 文字背后的永生概念。
    圣咏的作者常用很巧妙的手法,将永生的概念,隐藏于 圣咏中,因此,我们只能从圣咏的弦外之音来发掘它。在圣咏中,最明显的弦外之音之一,是 「渴望生命」之表达,此一渴望的唯一对象是天主。而完全地信赖天主,期望获得永生,就是圣咏的作者们最深的宗教情操之表现。因此,整部圣咏集,我们可以用一个代名词来称呼它——就是「希望的祈祷」。
                     (本文作者为辅大神学院神学系二年级学生,道明会修士)
注:
①     圣经辞典,思高圣经学会编著,思高出版,一九七五年四月初版,494宇宙观。
②     参阅:同上,524死亡、1800阴府、1801阴间。
③      The New Jerusalem Bible(N,J.B.); Darton,Longman,and Todd and Doubleday and Company,Inc.1985.一Introduction to the Paslm一Formation y the Psalter.
④     Lawence E.Toombs,“Psalms”,The InterPreter’s one volume commentary on the Bible,Abingdom Press,Nashville,1971.—一Introduction—一The compilation of the Psalter.
⑤     参阅:(一)The New Jerusalem Bible一“Psalms”一第四九篇,h注释; (二)Lawrence E.Toombs,“Psalms”,The interpreter’s one volume coomentary on the Bible.一第四九篇15节注释;(三)思高圣经,第四九篇圣咏,第16节注释。
⑥     参阅:新耶路撒冷圣经,第七三篇圣咏,i注释。
⑦     参阅:房志荣、于士铮合译,绝妙祷词一圣咏一附录三,圣咏的五大    类别,226、246页70.1.再版,光启。
⑧     Lawrence   E.Toombs;“Psalms”,The interpreter’s one volume commentary on the Bible.—一Introduction—一PssTypes.
⑨     “N.J.B.”,Introduction to the Psalms一Literary forms
⑩     参阅:(一)“N.J.B.”,Introduction   to   the   Psalms一Literary forms.(二)Lawrence E.Toombs,”Psalms”,The iInterPreter’s onevolume commentary on the Bible.—一Introduction—一Thanksgiving Pss,page 258.(三)房志荣、于士铮合译,绝妙祷词一圣咏,七十年元月再版,光启圣咏的五大类别,238页。
⑪       Lawerece E.Toombs, “Psalms”,The interprete’s Onevolume commentary on the Bible .—一   Introduction— The “I” of the Pss.
参考书目:
1.绝妙祷词一圣咏,房志荣、于士铮合译,光启。
2.圣经辞典,思高圣经学会编著,思高出版,宇宙观、死亡、阴府、阴间等条。
3.思高圣经,思高圣经学会译释一圣咏,序言、第一、二、四九、七三、一五O篇注释。
4.圣咏心得,黄怀秋译,光启出版社,一圣咏中的弦外之意。
211
5、圣经神学辞典,光启出版,—旧约的死亡、旧约的冥俯及地狱。  
6、The new Jerusalem Bible ---“pdalms”,序论、第一、二、四、九、七三、一五O篇注释
7、The interpreter’s one-volume dommentary on the Bible.---Psalms E. Toombs, Abingdom Press ,Nashville, 1971.,序论、第一二、四九、七三、150篇注释。
21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