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82号

「文化中国」与小组主日谖径运动


谭唯善
   
    参加「由信理神学角度研讨中国基督徒灵修」的合作研究,初衷是抱著学习的心情,进入这个广大的领域浏览一下。尤其希望多了解道家的生命渊源,因为原始的老子思想和易经同样是很早的,不属于诸子任何一家。虽然易经的最后编辑是在孔子之后,但它的原始部份一在未有文字以前,已成为诸子的渊源。因这不寻常的源头,故此有深度又有广度,是人生各方面的指导原则。
    经过了许多曲折的路途,我终于找到了:无为之道与无名之道的绝对者,在基督身上成了有为之道。有名之道。基督和他的神就是通往生命之源的导师。我提出的读经运动就是最简易,适合现在人的中国基督徒灵修方法,藉著复活之主的相连而触到无为之绝对者,优游于生命的境界。奇妙得根,通往最深奥的生命奥迹的道路是很简易的,任何人都可跟著它走,紧随著基督,记著两个原则:学的方法和种子的自长。以下分三个步骤介绍,并在结论部份指出这个现代基督徒灵修的时代意义,配合「文化中国」的远景。
    壹、台湾社会现况需要宗教信仰
    贰、目前本地教会情况鸟瞰
    参、提出现代中国基督徒属修一读经运动
    结论、此灵修的时代意义壹
壹、中国社会现况需要宗教信仰
573
(一)台湾地区社书现况
中国地大物博,自古都是以农立国。百年来,文化的交替与社会的变迁,原本敬天报祖的纯朴农业社会,遭受到剧烈的冲击,功利主义炎凉世态的工商社会逐渐成型。就这样,在西方文明的浪潮与旧文化的褪色下,我们的社会将何去何从呢?尤其是近两年来的政治改革,台湾已从后蒋经国时代进入李登辉时代,台湾地区的社会变迁实在非常迅速,简直是旷古未有的现象。一则是政治经济高度成长,依照经济性指标,迈入已开发境界指日可待;一则却是社会发展与经济政治发展,呈现显著脱节、失调,社会发展愈来愈落后于经济发展,而且趋向恶化,产生了政治势力明争暗斗、环境保护、农村问题、劳工问题及学生运动等问题,且学生兴趣偏向新马克斯主义,幸有辅大新士林哲学抗衡。根据非经济性指标,届时社会发展仍将停滞于开发中状态。这是我们人人都可认知的、一项无可否认的事实。
(二)思想界的「文化中国」构思寄望宗教信仰
    深究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为何脱节、失调,固然有许多复杂原因,不是本文探讨范围。然而身为基督徒,生逢此历史时机,有幸参与中华民族划时代的发展过程,不禁心怀整个中国,反省基督的信徒有什么时代使命。这时候学者们也在探讨,中国的现况需要那种思想,领导社会的发展走上正确的轨道,哲学家的共识是走向「文化中国」,有异于「一国两制」、「双重承认」等政治界的主张,而且他们的结论和我们基督徒不谋而合,我们的方向不错:中国社会现况需要「宗教哲学」。以下是一九八七年七月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国际中国哲学会会议的共识。与会者包括台湾区中国学者,大陆区的学者以及在美国、香港、星洲等地区中国学者,代表性相当强,他们主张「文化中国」,但是,是那一种文化呢?
1.新儒家学说不能解决中国文化问题
574
    新儒家学说最近在大陆很受欢迎,它的终极性主张,就是说人死后何去的问题很相似马克斯的看法。学者认为新儒家学说不能够解决中国文化问题。新儒家的道德理想是圣人,完整人格。若是有人活得好好的却甘心为子女,为所爱的人奉献生命,他们的目的何在?有没有理由呢?他们的理由是高于道德目标的,就在牺牲时的全人格表现。新儒家无法解答这问题,故学者渐排除以新儒家作未来中国的主流思想。
    2.西方哲学是否可采用为文化中国的内涵?
    我们有太多民族情感,受不了。过去大陆的乱局和今日情况,就是从西方来的共产主义造成的,而弄得台湾很惨的存在主义也是西方来的。
    3纯儒家学说呢?
    全世界都在赞美亚洲四小龙、一大龙,经济成长是归功于儒家文化。美国教育局评鉴,美国优秀学生有四分之一是亚裔的,就是来自香港、韩、日、星、台五地区,占全部留美外国学生的百分之七十五,且是其中最优异的,五地区以台湾人数占首位,超过二万五千人。分析成绩优异的原因,儒家文化特长有两点:一、用功,因为家里较穷,使命感也较强。二、儒家文化训练出来的青年狠听话。若是从消极方面看就是」不会应变」。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和民主化社会,不能应变是有很大问题的,故此国父反对:王阳明思想虽然有助于明治维新,但未能革新满清政府,故此不能采用阳明哲学。
    4.宗教使道德有目标龙改变中国社会
第四条路线是宗教哲学。宗教能给人希望,将信仰、信心和人生希望融合为一。由于有希望能达到目标,才会有信念。两岸都在研究宗教哲学,但非所有研究者都有宗教信仰,故学者建议,不单研究,还要真正信一个宗教,才体会到宗教对人生的改变,真可改
575
变中国社会。今日台湾交通乱、治安乱,主因是大部分人投有纯正信仰,政府政策开放就当作个人道德规范,一切都可以做,不顾别人利益,造成社会混乱。今日发觉道德已不足为凭,纯讲道德而道德本身没有目标就投有意义了。有人主张法律就是正义,其实也有恶法、逆法。法律需要根据正义,而正义根据道德,但道德的目标何在?用我们的价值架构说法就是「宗教」。(有人主张胡适之的环境道德,环境的需要决定道德标准,这只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思想而已。)这就是海峡两岸「文化中国」的构思内涵。
目前本地教会情况鸟瞰
    既然两岸的思想界的共识都对宗教寄予很高的期望,与我们的信念不谋而合,我们就不要妄自菲薄,而要努力建设地方教会,贡献出天主教的力量,改善社会人心。
首先我们要检视目前教会情况作出发点,拟出一套适合现代基督徒的神修方式。在台湾本地教会,我们可看出一些积极和消极的牧灵现象,显示出一般教友的信仰基础仍然不深。问题的症结是在于模糊的圣三信仰,忽略了复活的基督的临在,忽略了唯一的天人中保一耶稣基督,他是唯一的道路,引我们走向真理和生命之源的天父。故此本地教会需要一些具体的中国基督徒灵修方法,在时间的过程中,慢慢走向更成熟的状态,才能对「文化中国」有所贡献。
(一)一些牧灵现象和问题的症结所在
1.新竹一位陆家小朋友已失踪五个多月,父母快精神崩溃了,赎款早已付过,儿子是生是死却毫无音讯。见到这不幸的一家人在电视上露面,播出歹徒的勒索声音,呼颛观众注意相助。年轻的母亲哀伤地说:「虽然我们是天主教,我们却去求神了。」这明明是个信仰的反见证。
576
    表面上看,这一家是知识分子,像许多人,似乎没有传统信仰,学道理、领洗加入教会并没有什么困难。更深一层看,他们只是头脑接受了基督信仰,下意识中,对中国人的传统宇宙观念仍有很深的执著。这些宇宙观念包括时间观念,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算命等术数;空间观念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风水等。
    这些中国人对宇宙如何存在,如何运转的最高层次,都有其假设。长久以来,这些观念都存在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一旦有需要时,便拿出来作为判断事情的最终根据。这些观念,表面上和宗教无关,其实是中国人基本信仰的形态,而且是扩散性的,扩散到生活每一层面去。故陆家面对此变故,面对人能力的有限,实在想不出办法,没有任何出路,也得不到任何明确答案,这样虚悬不能解答的状况最为痛苦。信仰既没有生根,自然去求神问卜,采用非人力的力量以得到指引,求得一个答案。由此可见,中国文化除了儒家的大传统外,还有深入民间的小传统,是前音不能否认的,也是神修本位化不能疏忽的因素。
    2.台湾的天主教,民间色彩也很浓厚。从各堂区所见,主日感恩祭本是信仰生活的高案和泉源,一般却不受到重视,参加人数总是寥寥无几,冷冷清清的;在场的也少积极参与,许多都是聊尽责任而已。反而对堂区办的朝圣活动却反应热烈,人数很快满额,堂区方面也不必用心策划就能吸引人。圣女小德兰堂朝圣、五笙旗圣母朝圣,在圣人圣母像前燃烛许愿,配戴圣母圣衣等等都受欢迎,一方面,圣母及圣人敬礼提供了圣的人、物和地点,都是很具体,很亲近,很易掌握。无可讳言,这些民问信仰表达方式也有其积极意义。
3.无论如何,以上两种现象都反映出信仰基础不深,使我想起中世纪黑暗时代。当时的信仰中心是模糊的圣三奥迹,忽略了降生的基督,故此,当时出了许多地方圣人,特别热衷对圣母、圣人、
577
圣髑的热心敬礼及朝圣补赎,多么相似我们现在的情形。这些民间虔诚到了中世纪后期,才因强调神修基督化的一面而改革过来。所以这两种牧民现象都促使我们重视教友信仰之培育,而且要特别重视与我们同在的复活的基督,才能够发挥信仰的力量,对中国社会贡献出我们珍贵的一份。
提出现代基督徒的灵修
针对以上的社会需要和教会现况,我分七个步骤提出现代基督徒的雳修,它必须兼顾两方面,就是培育教友的信仰和配合今日中国的文化。
(一)中国文化的主流是生命哲学
中国先哲的宇宙观几乎纷。柳襁,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宇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生机,无一刻不发育创造,无一地不流动畅通,有一种盎然生气贯彻全境,是普遍生命流行的境界。易传作者更以乾坤之说合而言之称颂天地之大德若生。老庄列子所讲的「道」,显然是生天生地,衣养万物的母体,若按现在的儒家学考,是没有位格的,但老子说得根清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道并不是最高的,它所取法的是「自然」,所谓「自然」勋「本身存在者」,也就是古经梅瑟所遇到的「自有者」(larn who am),「绝对的道」是「无为的道」,「无名的道」,「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日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25)意即:「自有吉」是投形体,先天地生,超然万物之上,无可匹敌,绝对而永恒,广大而无尽,是天地万物之根源,广大运行不息,无所不至(二十五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五十一篇),指出 「自有者」,无私的爱,无条件的爱。
578
(二)耶稣基督是领我们通往生命根源的导师
    道家不认识耶稣,他们沉醉于生命,追寻生命之源,方法就在于观察万物的奥秘,以无为之态度,让道的大能在他们身上运转,至超越此世,转向安而不可见的,达到道的终极认识。
    在基督徒来说,除了默观万物的方法外,我们有更简易的方法,就是默观耶稣基督。这无名之道,无为之道的自有者,本来无可掌握,遥不可及,但在「生命之言」降生成人的圣子身上,「无为之道」已成为「有为之道」,「无名之道」,也已成为「有名之道」,我们看得到自有者的作为,听得到他的启示,看到基督就是看到天父(若十四9),他本身就是生命,四部福音所记载的就是生命之言亲自来演绎。尤其是若望福音,更称为生命之书,生命进入世界,原是要带给我们生命,更丰富的生命(若十10)。作者每次谈到水、水的奇迹和象徵,无非是要表达耶稣是生命之主。在十一章出5节,耶稣更直接说:「我就是生命。」他和生命根源的父是二而一的,在若望福音处处可见,就像赵孟俯夫人管仲姬的情词:「你侬我侬,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这就是子和父的写照。
因此,基督成了我们的道路。就是通往真理和生命的道路,通往自有者的道路(若十四6—7),用中国人的说法,他就是我们的师傅。
(三)基督师傅的特色(两位导师的异同)
    东方人喜欢寻师访道。而我国人最弓似为荣的万世师表一孔子和耶稣基督有许多相似之处。
      1、孔子以人为中心,藉仁爱建立安定的社会、仁治的国家,更进而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这种仁爱精神表现于社会关系上,就是忠恕之道,尽其在我谓之忠,推己及人谓之恕。这种仁爱精神表现
579
于政治上,就是仁治。表现于国际关系上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大同世界。
    2、孔子的教育理想,在于发扬人性,完成人格。「止于至善」就是尽性的功夫,让天赋的善性充份发扬,不但是修身的条件,也是实现理想政治和大同世界的基础。故此,孔子注重学生的自动自发,他的循循善诱、启发的方法辰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他很注重人格的感召,弟子对他的伟大人格,常有景仰颂赞之辞,例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他很注重变化弟子的气质,不只传授知识。更重在修己立群,立身处世。以上所讲彷佛处处在描述耶稣基督,在四部福音中,到处都是例证,这里不必详述了。
    那么,耶稣师傅的特色在那里呢?他和孔子有什么不同呢?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而大学和中庸二篇可见到孔子最精彩最明晰的思想。我们不得不承认孔子讲伦理思想实在非常完备实际,因为他上承群圣之道,所凭籍的传统极其博厚;下开百家之学,所开创者极其深远,故公认为万世师表,二千多年来为中国学术之思想正统,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伦理思想较福音更为完备周密。大学中庸实在是对耶稣的伦理之道的最佳演绎,最佳补充,举世无匹的,我们也以此文化传统为莫大光荣。
    但要知道,耶稣的宣讲无意讲系统的伦理,他尊重各民族本身适合时、空的一切伦理规范,凡是合乎客观标准的都予以全盘接受。他很重视犹太人的传统规范,他说过他来不是为废除古时传下来的法律和先知,反之,一撇一划都要完成。他来的目的是要成全现存的一切,就是给予实践伦理规范的力量(玛五 7、20)。
四部福音及新约其他请书作者,无论是个人或整个团体,都无意辑录耶稣言论中的伦理成分,他们念念在兹的,是要表达他们内心深处都经历过的,而且改变了他们一生的事实,就是一位亲近的
580
好友。复活的耶稣基督时时刻刻与我们同在,无论人性如何软弱,过失如何大,绝不放素我们,他常与我们同在,在人生坎坷旅程中,包容、接纳我们;鼓励我们尽性;欣赏、支持我们,并以我们为荣,没有分秒离索我们。就是这种友谊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坚强我们实践伦理道德的力量。我们基督徒对现代中国社会,海峡的两岸所能贡献的,也就是国人所迫切需要的,就是介绍他们认识这位好友,这位师傅一复活的主耶稣基督,他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那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素疾)
(四)耶稣师傅的要求很简单—一常和他保持联系
这位师傅非常了解我们,他告诉我们不要坦心衣食和生命,不要为明天担心,一天的苦足够一天受的了,要信赖他,其他一切由他包办(玛六 33—34)。他对我们的要求很简单,圣经中的例子俯拾即是。在咏23的比喻中,只要字儿不离群、信任牧者,自然有所需的丰富草原和水泉,能走过阴森凶险的幽谷,避过烈日,并能在对头前摆设盛宴;若不幸迷路,他也会专程寻他回来。又如在种子自长的比喻中(谷四26—34),农夫只是预备田地,把种子撒在地里,他黑夜白天,或睡或起,那种子发芽生长,至于怎样,他却不知道,因为土地自然生长果实:先发苗,后吐穗,最后穗上满了麦粒,农夫就高兴的收割了。芥子是种子中最小的,但长起来却成了大树,泽及天下飞鸟,可得到憩息庇荫。尤其是葡萄树的比喻中,他只要求我们 「枝子 「连在树上即可,不必管那复杂的光合过程,毛细管作用等等。枝子只要留在树上(和基督保持关系),其他一切就会成就,包括我与自我的关系,与基督的关系,与其他人类成贝的关系,都会融洽无间,因为整株葡萄树是一个大生机,有无数生气勃勃的枝子,彼此息息相关。这就是天国在人间·向周围的社会发出信仰的影响力。(若十五 1——17)
581
(五)借读经和基督保持联络将产生的效果
    籍著恒心的读经,我们就像耶稣的门徒,朝夕追随他左右,自动自发,接受他的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接受他的感召而变化气质,发扬天性。因为他的话会留在我们心中发生作用:
    1.他的话有清理的作用,整顿我们的生活(若十五3),因为圣言是面忠实的镜子,对照我们的生活,反映出真相,让我们努力调整生活。
    2.他的话使我们心怀世界,悲天悯人,愿意什么,只要求,就必蒙应允(7节)。因为我们所愿的就和天主爱的计划渐趋一致,是符合世界和我们的真正益处,其结果将是超乎我们所希望的。
    3.他的话是行动的力量,使我们成为真实的门徒(8节)。基本上受过洗的人都是基督的门徒,是一种桓久常存的关系。可是它是静态的,可说是名义上的基督徒。只有在他行动时才是真正的门徒,而且是在行动中才渐加深对基督的认识。
    4、他的话使我们结果实光荣天父,这位细心殷勤灌溉,施肥和修剪,深爱著葡萄树的园丁(8节,1—2节),让我们的社会意识到绝对考,生命的根源的存在。
    5.他的话使我们存在他的爱内,在爱中分辨一切。那时候,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达到在默观中行动,在行动中默观,因为我们有了新目光看一切。
6、他的话有建设团体的作用。整个葡萄树的比喻是对著「你们」、「十二人」团体说的。当每个人都以他为中心,与生命连接时,整个团体和谐健全,结满树的果实,正如脚踏车轮子的众多轮幅,每一根都必连著轮子的轴心,轮子就坚固有力,能正常运作,发挥对社会之影响力。
(六)以主日读经为中心的灵修具体方法
读经一与福音对照找出共同点,再在读经二找到配合的具体实
582
行方向。采用小组分享方式,找到一、二位同伴就可开始,很容易组合,无论家庭、学校、工厂、服务机关、堂区都可进行。
这是以主日读经为中心的小组分享,尽可能每周星期一聚会。首先分享上周的圣言生活心得,然后研读下个主日的读经。时间可由小组弹性决定,原则上不超过一小时。在这一周中,各人利用零碎时间,例如:走路时,候车时,或在公车中,试深入耶稣的心情,按当日读经中心思想,或是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听听耶稣对我们说什么。到了主日圣道礼时再听读经,印象一定更深刻。神父讲道时,可能与小组的看法和经验相同,就会有根深的共鸣,若是他从不同的角度讲,则我们对三篇读经的了解就更深了。
(七)两个重要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先说明学问与修身(修身也就是灵修,按张春申神父在神学论集44期的详细说明:<灵修的意义>)。在中国人来说,「学问」不等于知识。学问是专指做人之道,师傅只是领进门,每个人要自己体验实践,故四库全书全部都是关于做人之道的经验之谈,故学问有其独特意义,不同于西方的知识累积,不是可以传授的。这儿提出的灵修的要素有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和种子自长。
1.学的方法
    就是跟随师傅耶稣基督学习。按朱熹的注释,为学必须兼顾五点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音废其一非学也。现在用于读经,默想耶稣言行:
    博学一则全面学习耶乱的一切言行,按每主日的读经,不因个
          人的喜好而取舍,若有重覆的,每次将挖得更深,有更
          多的发现。还要多看别的书以增进对福音的了解。
    审问一是身历其境,深入当时的时间、安问中观察。
慎思一参与事件的过程,分析各在场人物的心态,尤其是揣摩耶
583
    稣的心倩,看他如何欣赏,关怀他人,悲天悯人的心昏。
    明辨一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即今人之分辨神类,意识
          流省察。要忠于每日的省察、细辨圣神向我们说什么。
    笃行一有所发现,则以恒心毅力付诸实行。这是很重要的,愈
          是实行,内在的推动就愈见明显。
    实行以上五点,就是做到了种子自长比喻中的第一步一撒种的工作,格物致知的功夫。第二步是更重要的:
    2.种子自长(心在的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朱熹解释:「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学」的方法是人方面的努力,若缺了心在的时间,则没有给时间让种子自长,所得有限。可以借用伯大尼两姊妹的例子说明:两者都是必须的,必须主动接耶稣到家中,然后必须坐在她脚前聆听,若只是研读却不接受她的潜移默化,岂非前功尽废!
    第二步就是「心在」,在哪儿呢?歇在耶稣的心清中!就是在读经时所体验到的,不要做什么,就静静的不必操心,种子自会发芽吐穗,结满麦粒。现代人很忙,但每天仍可偷闲,例如上班候车时间,公车中或走路时,都是独处的好时刻,即所谓城市中的沙漠。这些静下心来的专注时刻有奇妙的作用,在耶稣的圣神的德能中,我们便不会错失和天父一绝对者会晤的时刻。这不是人的功劳,不是人力可以达到的。正如任何人不能使太阳上升,但若昏睡则会错过日出那一刹那的奇景,模糊灰暗的景物忽蒙照亮,变得彩色鲜明,明朗灿烂。不过,和绝对者的相遇是在心灵深处、潜意识中发生,我们不会觉察到;发芽吐穗是在不知不觉中悄悄进行。但一个人气质的变化,言行的改变,眼光的新,在在都是最佳的间接证明他已接触了生命之源。
这两点就是我所说的现代中国基督徒灵修的要素,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若只是研究耶稣言行以改变人心是没有多大作用
584
的;若只是空空的冥想,就失去了基督徒默观的幅度,且大艰苦了,不是现代社会中生活的人所能作到的,终至一无所成,故此两者必须兼顾。
(八)小
    以上提出的小组主日读经运动作为现代中国基督徒灵修似是非常平凡,但它却和学者提出的神学本位化的方法不谋而合(见张春中神父的<中国教会的本位化神学>,神学论集42期418页):
    1.本地化神学是深入(圣经)启示奥迹而用本地的语言、文化表达,这样教外人才会听得懂基督徒的话,这样的神学也是对普世谈会的贡献,并非取代或抗衡西方神学。
    2.建设本地教会,加强信仰的普遍读经运动,就符合了神学本位化是出自整个地方教会的生活。
    3.这运动是由现代的中国人深入圣经生活,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成长,涵泳于传统文化中,但表达的是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方式,其结果就是神学的现代化。
    4.能提升当地文化。藉读经运动加深信仰和基督的价值观·优秀之中华文化特色会因而加强,而其不良倾向也将因而提升,例如:分阶级、泛孝、重男轻女,独断种种倾向。
5.由于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与西方不同,读经运动的普及,将会渐渐促成新系统神学的浮现,不会依西方的分门别类。
 
以上所提出的雳修方式,兼顾了本地教会的建设,使早已存在  的 「教会原始现象六个面貌 「更能加强、配合中国文化主流的生命  哲学,而且有其时代性。
(一)针对目前本地教会的核心需要
      我们已看过信仰不深的两种现象,它的症结是在于模糊的圣三
585
信仰忽略了降生的基督,故提出读经运动,在读经中与复活的主,我们的主与挚友相遇,使信仰扎根,建设地方教会。
(二)配合中国文主流,生命的哲学
耶稣基督是生命的师傅,他是有名之道,有为之道,带领我们与生命之根源绝对杳相会。藉此提升和发扬中国文化,发挥改变社会的作用,以达到两岸「文化中国」的理想。
(三)这灵修方式有它的时代性
    1.符合教友传教的新时代
    张春申神父指出神学工作方向有下列四种(见:<近30年来中国神学得失>,神学论集40期231页),也就是说,神学本位化是以多元方式进行的:
    一学术性的交谈会通
    一神学教学
    一教会团体领导人培养
    一马路神学
    以上提出的灵修运动是大众化的,属于第四种。我认为今日值得全力以赴,推行主日读经运动,一方面本位化是整个地方教会的事。而且我们已进入教友时代,需全面性培育教友,好让他们按平信徒的身分,将福音的价值观带进工商界、科技界、医学界一、政治界、文化界、教育界等,做世界之光,地上之瘟,发挥酵母的作用。
    2.突破思想层次交谈限制的困境?
一般人的印象,好像神学本位化都是由少数的神学家去做,由于中国儒家抗拒基督宗教的现象,基督教与新儒家在思想层次交谈出现重重困难,好像走进了死胡同,寸步难移。我们一方面正视这事责,再接再励锲而不舍,一方面用推动大众化的读经运动,开创新局面,未尝不是善法。
586
    事实上,我们要理解到许多新儒家对基督教的猜忌和误会,认为教会的「非基督徒秘书处的设立,是表示推进唯我独尊的新神学的实践决心」,也害怕 「中国基督教化,就各种非基督宗教都要让位,中国儒释道三教同样要让位于基督宗教,果真如此,中国不就是为基督宗教所同化了吗?」也认为基督宗教」想要混抹儒家,把儒家和中国文化讲成一种非驴非马的形象,则更是不道德的。」这种说法很多(见《会通与转化》一书),令人啼笑皆非,但确是许多新儒家学者的心情。自利玛窦来华算起已经四百多年了,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吕实强教授曾充满慨叹说:「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吵架已吵了一百多年,但却从来没有见过面。」实在是个沉痛事实。
    (l)客观上来说,东西方文化实在属于两大阵营,无论在思考方式、人性观及社会观、宇宙观和宗教观、修养及处世方式,都完全不同,故此,到今天印度和中国都未能普遍接受西方的基督宗教。其实,甚至源于同一文化阵营的佛教来华时,也受到儒家极大的排斥,经许多世纪才能相安无事。
    (2)就情感上来说,自己身在殖民地长大,对中国文化只识皮毛,却高度认同于中国文化,对它的生命力赞叹不已,欣赏它敢于更新,成功接受历史挑战,对外族的挑战,外来文化的入侵,内在的挑战……。也深信中国文化对人类的贡献,它能针对西方文化的病态,它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它有助于促进世界大同,而中西文化的仁、智能互补。此种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使我易于体会许多儒家学者的心情,尤其是在本年八月份星洲儒学发展问题及前景会议举行后更加深了此种了解,例如:
    ——传伟勋博士说:「欲将耶教神学套上儒家,不但对儒家不公
        平,对中西哲学与宗教之沟通亦毫无益处。」
——吴森博士在1980的国际汉学会议论文,说出了他的感想:
587
      「可怜得很,儒学虽然是我国的立国思想,但在晚近天主教
      所采取的凌厉 「学术]攻势下,几乎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幸
      好蔡仁厚教授在国际哲学会议上发表了有力答辩辞,给士林
      派思想家们义正辞严的答覆。」(天主教近数十年的本位化
      努力,竟被视作对中华文化的「凌厉攻势」!)
    一蔡仁厚教授说:「我们这时代,西方的文化宗#。凭藉它强
      势的力量,冲到中国来。」「如果外来宗&,不承认、不尊
      重儒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位性,而想要喧宾夺主,偷梁换
      柱,则中华民族决不答应。」(以上见《会通与转他一书)
    既了解到许多学者维护中华文化的心情,我们确知类似蔡仁厚教授提出的「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有关的六个会通点」这些尖锐的问题,并非纯思想层次交谈的问题,有待时间的因素以精诚化解。
    其实早期教会,当基督信仰传入欧洲时,神学概念都很模糊。早期教会并未等待所有基督论、圣三论、救援论等教义问题明确后,才开始木位化。故此,在现阶段,在时间发展的过程中,整个地方教会不能守株待免,神学发展的四个方向都要同时进行,尤其是推广现代中国基督徒灵修的读经运动,致力马路神学,以贡献「文化中国」的远景。
                (作者刚由辅大神学院教义学系毕业,今在香港圣伍撒学校服务)
主要参考资料
①中国人生哲学概要(方东美,台北先知)。
②会通与转化(宇宙光山版社,蔡仁厚等)。
③近三十年来中国神学的得失(张春中,神学论集40期)。
④中国教会木位化神学(张春中,神学论集42期)。
⑤黎建球教授对玛利亚方侪《修女演讲笔记(77年皂月份于新竹)。
⑥甘易菸神父授课笔记一中华文化史中俗化因素。
588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