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73号

新约的史地背景


房志荣
、犹太主义传统与希腊及罗马的统治
    基督信仰的产生与以色列民族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个民族的历史真是历尽沧桑,一言难尽。其间放逐巴比伦这一痛苦的经验给他们的影响最为深刻。五十年的充军生活结束后,以色列人民终能回归田园,但当他们踏上自己的国土、巴肋斯坦时,赫然发现时代变了,他们绝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度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事实上,巴肋斯坦已成了各种利害关系的角逐场所,许多外来的非犹太思想不断地渗透进来,对以色列的祖传遗产发生很不利又很危险的影响。犹太人一方面也很执著,他们不顾一切,决心维护祖先的传统。日久天长,犹太主义跟围绕它四周的文化所形成的对立局势越来越尖锐,渐渐导致暴力的出现。
    公元前三百二十三年,亚力山大大帝去世后,巴肋斯坦就一直受著希腊诸帝王的统治。这些帝王对犹太人的态度很不一致,有的十分谅解、迁就,有的却千方百计要强迫犹太人与希腊同化。安底约古四世,号称厄丕法内的一位希腊帝王(公元前一七五~ 一六四)就是最残酷的例子,他采取强暴的手段逼迫犹太人向希腊文化归依投诚。他将耶路撒冷圣殿奉献给奥林匹斯的犹比得神是这些残暴手段的巅峰。这类事件在玛加伯上下两部书里有更多的报导,而这些事件所带来的后果是引发全体忠贞的犹太人(所谓的热诚者),或消极地抵抗,或公开的叛变。玛加伯弟兄所领导的一次兵变竟然获得了
351
胜利,使犹太人在宗教及政治上得到相当程度的独立自主,而这种局势维持了约一世纪之久。这个犹太人的朝代根据玛加伯的一位祖先之名,称为阿斯摩乃朝。可惜这一犹太王朝到了最后几个执政者手里,内部发生了分裂,罗马帝国的庞培于公元前六十三年藉口平息内讧,占领了巴肋斯坦及其首都耶路撒冷,从此犹太人又转属于罗马人的统治之下。
    罗马人统治的初期,巴肋斯坦的历史是在黑落德诸王的朝代度过。首先是大黑落德(见玛二1)的王朝,他由公元前四O年到四年为王,共三十多年,每每以恐怖手段著称。因他不是达味后裔,而是南部依杜默雅人,加上他的残酷成性,全犹太人民都恨他入骨。大黑落德死后,他的三个儿子瓜分了他的天下:大儿子安提巴接管了加里利(路三1)及培勒雅,由公元前四年到公元后三十九年在这些地区为王。是他杀死了若翰洗者(谷六17-29),也是他在耶稣受审时戏弄了耶稣(路廿三6-16)。次子阿尔赫劳(玛二22)接管了犹太及撤玛黎雅。最后幼子斐理伯接管了培勒雅以北的各地区(路三1),关于他的记载,圣史们除了名字以外,其他一概未提。
    其实,政治实权是握在罗马的官长,即总督手里。新约圣经保存了不少这些官长的行踪:般雀.比拉多由公元二十七年至三十七年之间以铁腕行使了他的职权,与他同名的还有另外四名罗马长官:斐理斯由公元五二年至六O年间当犹太总督,他为人残酷腐败,他的辖区成了内战的导火线。保禄在凯撒勒雅便是出现于他的法庭前受审(宗廿三23-24、26)。他的继任人是斐斯托(宗廿五—廿六),保禄在他任内上诉凯撒法庭(宗廿五11-12)。
    罗马总督的统治曾有一短暂的中断期,就是大黑落德的孙子阿格黎帕一世曾一度恢复了政权(公元三十九至四十四年)。他是迫害初兴基督教会的第一人(宗十二1-23)这一政权的短暂易手并没有改变巴肋斯坦的局势。
352
正相反,在最后几位总督治下,政治的纠纷不断扩大,直到公元六六年竟演成了真正的叛变。罗马人予以严厉的镇压,而在公元七O年占领了耶路撒冷,将全城和圣殿予以摧毁,使犹太人不能再庆祝他们的礼仪。这样犹太主义的政治、宗教,及国家体系荡然无存,遭到有史以来最凄怆的大灾难。
    刚出生的教会团体是否也遭到池鱼之殃呢?好像没有,因为在大难临头之前,初兴的基督徒小团体已逃离耶路撒冷,而到贝拉及十城区避难去了。
    公元七十年以后,犹太主义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好几百万犹太人的历史。他们几世纪以来,就分散在地中海沿岸各地,在美索不达米亚,在波斯,受著近东一带各种政治风波的摆布。分散在海外的犹太人最大团体居住在亚历山大里亚、安底约基亚及罗马。这些地区的犹太人一早有一种特殊的法律身分;他们可以保持一种根据梅瑟法律而制定的宗教与公民的管理方式。民间隐含著的反犹太人情绪,使后者与四周的社会环境隔绝,但真正有意的暴力攻击却是很少的。犹太人在海外的宗教及文化生命都集中在会堂里,这个在放逐巴比伦时所建立的机构再度成了他们的学校、文化活动及敬礼的场所。所谓敬礼基本上就是祈祷,朗诵梅瑟五书及作讲解。
    在耶稣的时代,犹太主义是一个社会与宗教的整齐体系,以对唯一、全能上主的信仰,及尊重一个绝对的法律规范,即梅瑟五书为基础。由这两个基本因素出发,犹太思想的演进享受很大的自由。特别是宗教当局方面很有容忍的雅量。
    犹太的全部生活都在「法律」的天启光照下前进,这法律因为是来自天主,所以是圆满无缺的。不过,法律也须阐明和解释,才能适用于具体及个别的问题上。这种阐释的工夫经过许多世纪的
353
努力,终于在书写的法律之外围,形成了一种口传的法律,就是所谓的长老们的传统,据说这传统经过一连串从未中断的辣被锁链一直追溯到梅瑟。新约圣经称这些解释法律的犹太学者为法律学士或经师。在耶稣的时代,这些经师在民间享有相当高的权威,特别是在中阶层的人们中间。经师们在当时的社会所担任的职务是神学家和法律学家,因此他们在犹太人的生活里是举足轻重的。由公元第三世纪始,犹太辣彼们开始将一直是口传的经师传统笔之于书,这一庞大工程便构成了米市纳这部大著作,米市纳一词意谓「法律的重复和解释」。米市纳又导致另一部大著作,塔尔木特的写成,塔尔木特意谓「教导」。
    在第一世纪时,犹太人生活的另一支柱当然是耶路撒冷的圣殿。整个犹太人民的宗教及国家情操都转向圣殿,以圣殿为世界的中心,及天主末日显现的场所。所有的犹太成年男人都以按时缴纳殿税为荣幸。圣殿中的礼仪由亚郎的后代中选出的司祭负责,肋未人当他们的助手。司祭团由大司祭任主席,他也是由七十人组成的公议会的主席,议会成员有司祭也有俗人,他们的职权兼管民事及宗教事务。
撤杜塞人、法利塞人、热诚派、厄色尼派及默示录式的期待
    当时在司祭阶层的代表们与经师们之间,日益形成敌对的局势,这一敌对其实只是圣殿与会堂间,
354
或撒杜塞人与法利塞人间相对立的一个层面罢了。这两大势力构成一般所说的官方的犹太主义。
    在耶稣的时代,撒杜塞人的权威已大为动摇。从任何角度来看,他们的确是保守派,一心只想维持秩序,即便是来自罗马人的统治也无关,因为他们可由之保证自己的固定收入。因此一般人民深深怀疑他们与外邦权力合作,甚至勾结。无论如何,撒杜塞人在民间已没有任何影响力。相反,人民更爱撒杜塞人的敌人—法利塞人,以他们为爱国及忠于上主法律的人,甚至认他们为那些有名的热诚者的后代,这些热诚者就是玛加伯时代成功地打败了安底约古、厄丕法内的英雄。公元七十年,圣殿的毁灭也带来了撒杜塞人的末路:因为他们是全靠圣殿维生的。从这一年起,官方的犹太主义就只剩下法利塞人为代表了。
    不过除了上述两大派系之外,在耶稣时代的巴肋斯坦还有许多其他「党派」,其中一部分,对认识基督信仰的来源,是颇饶兴趣也具重要性的。
    有关热诚派所知不多,并且有关他们的一些资料也不易解释。这一派系好像是法利塞人的极端分子,成员们死心踏地的要维护「法律」的一切规定,不惜用所有的方法,连暴力在内。人们有时把他们看成拦路的强盗,但事实上他们是一些宗教狂热人士,在直接由「法律」来的权威以外,绝对不接受任何其他权威。因此他们对那些严重犯法的人,特别是那些与外国侵占本国的势力合作的人,会毫不踌躇地处以死刑。耶稣的门徒中有些可能会属于这一派系,而保禄在归化前必与热诚派有过联系。
    此外还有厄色尼派。自从一九四七年在死海西北岸的谷木兰发现了许多希伯来文古卷以来,这一派的人已更为人所知。他们大部分是隐修士,但其中也有人住在谷木兰总院之外,而在巴肋斯坦民间发生著很大的影响。厄色尼人非常反对当地的犹太掌权人,特别是当时的大司祭。另一方面,他们虽
355
是很严格的犹太人,却也吸收了很多外国思想,适应到他们的神学里。比方伊朗的影响毫无疑问地使他们发展出一种二元对立的道理:两种神或两种势力互相敌对:一为善神,一为恶神,毫不妥协地互争互斗,直至世界末日的那一天,那时光明的首领将决定性地战胜黑暗的天使。
    新约圣经不曾提及厄色尼人,也没有任何厄色尼派影响了基督信仰的暗示。但是新约中的一些人物像若翰洗者,耶稣个人及他的首批门徒,更接近第一世纪的这些犹太派系,而不怎样从属当时的官方犹太主义。按照我们今天所能知道的,这些派系的一般气氛都多少同情厄色尼派的思想。因此很可能初期的基督信仰也吸取了某些厄色尼思想,而在初期的基督徒团体里,厄色尼人的心态及为人态度也会占过上风,至少在耶路撒冷的一段时期里曾如此。
    在反对罗马人的叛变中,厄色尼人一定会积极的参与。在公元七十年的大风暴后,厄色尼人就由历史的舞台上消声敛迹了。
    耶路撒冷的被毁及导致这一悲惨结局的种种事件,都说明在罗马人统治下的犹太民众,已经激怒到什么程度。激怒之外,还有热诚派分子的推波助澜,及公元前一世纪以来即在巴肋斯坦不断发展的默示录体裁的种种信仰和期待。在犹太人意识中日益加深的这信念是:天主不再延迟拆除外邦人势力在圣地的营寨,天主要重建正义,并恢复它选民的特权,这样要在众目睽睽下建立它地上的王国。
天主的这一干预将会结束眼前的各种灾难,同时将开创一个新纪元,一切的恶及不义将都与此纪元无缘。在此纪元来临以前,天灾人祸将先要加剧,其结果是吞灭天主的所有仇敌。以上这种种信念形成晚期犹太主义的末世观。
    到了公元第一世纪,这些末世的想望和期待还不能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另一方面,各种不太清晰的思想却越来越多,
356
以致达到无人能控制的地步。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基督纪元临近时,那些末世性的构思都激进化起来,意思是说,以色列的痛苦和不幸已沉病难起,不可再寄望于一位人间的或历史中的默西亚来恢复天主选民的尊严。他们越来越相信只有天主自己能改变当时的局势,而他们所期待的大变动,也只有藉著一次天翻地覆的宇宙大动荡,及一个全新世界的突然侵入才得实现。在这样一个末世的剧情里,默西亚的角色已不像从前那么重要。默示录文学的作者们提到默西亚时,已不再把他看作一位世上的默西亚,雅威的受傅者,一位由达味家族出生的国王,他的职务基本上是政治和军事的,好能靠著天主的助佑,给人民带来解放和繁荣。
    犹太末期的默西亚越来越有一个超性存在的面貌,他跟天主的关联比跟人的关系更深更密切。在某些默示录文学作品里,默西亚也被称为「人子」,但他的基本形象仍然是天上的,跟人类没有真实的接触,也不会为人间疾苦所波及。这一时期有关默西亚及末世所发展出来的某些概念,为初兴教会的基督论,提供了不少资料来从事神学反省。但耶稣的出现不能不给大家带来一份惊奇。他的一生,特别是他的苦难和死亡,使基督徒不得不给耶稣事件一个完全新的内容,绝不是他们的同代人藉著他们的默西亚主义及末世论所能想像得到的。
    以上所简介的以色列最后一段历史是悲惨的,也是可歌可泣的。这段历史绘出了这一民族的许多特色,直至今日还表现在他们的世界性成功与失败上。对这一小段历史略有了解,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去了解新约的来临及耶稣基督的出现人间。但为了解耶稣自己,历史背景绝对不够,也无法给予真正的解释。就像旧约的启示已多次提醒我们,天主的思路不是人的思路,他的府径也不是人的行径,同样耶稣所带来的启示也经常是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的。犹太主义未期所想橡的默西亚不是耶稣所要扮演
357
的默西亚,犹太人的狭隘选民观念正是耶稣所要打破的。耶稣的血统虽是犹太人,但他的来临是为整个的人类,即各种族,各文化的人,犹太那块小地盘只是他她的一片落脚地而已。
希腊~罗马世界鸟瞰
    简单介绍过犹太主义末期的概况后,现在略为介绍希腊~罗马世界或文化的情形,因为新约圣经的产生是在这两个地中海文化的掩护下。
    基督新纪元开始的一刻,罗马人直接继承了亚历山大所建立的希腊帝国。虽然表皮上涂了一层罗马色彩,但骨子里仍然是希腊遗留下的行省管理、集体及个人的生活方式,总之一句,希腊文明继续普遍存在,连共同的语文也是希腊文。
    只须打开罗马帝国的地图,就可知道这一帝国版图的辽阔,它的幅员的确是世界性的,并且逐年扩大、巩固它的权威,日益缩小地区性的差异,并抵制变族(日耳曼,巴尔塔……)的推进。
    在东征西讨征服了很多地区后,罗马帝国将这些地区划为不同的等级:埃及是帝王的个人财产,他派一位代表亲自管理;保护国是那些古老的王国,它们继续保存著传统的种种机构及行省。在行省中还分元老院行省(如小亚细亚),及帝国行省。在帝国行省里驻扎著罗马军队,而军政首长全权管理这些行省,并单独向帝王负责(如叙利亚)。至于地方财政长官(有时也兼任次要省分的总督)专管那些有特殊性质的地区,犹太就是其中之一。
    这样一个权威系统,虽然只给各地区一个表面的自主——各行省由省议会来治理,
358
但也给大家一个真实的、虽然只是相对的平安。这些地区,特别是亚洲的那些城市,利用这个平安及由之而来的秩序,可以从事交易及互通有无。此外,大都市也享受著某种自由:它们由全体市民所组成的议会(Ekklesia)管理,更由城中显要的市议会(Boule)当顾问团。还有各种公会在地方行政上发生著很大的作用。
    都市公民除了他本有的该城的公民权以外,还可以享受罗马公民权:这一特权能是世袭的——保禄就是如此,可用金钱买得,也能是一个奖赏。罗马公民不得受体罚或任何不光荣的待遇(宗廿二25-29),也有权利向罗马皇帝上诉(宗廿五10-12)。
    基督纪元前不久,开始将罗马皇帝视为神明,是天之子或神明本身。这一发展大部分是受了东方民族(像埃及、波斯)诸信仰的影响,但也和事情的本身逻辑相投合:帝国既是一个,那么敬礼当然该给予统一的基础。提比留,克劳第阿斯,维斯佩基安诸皇帝只鼓励人去崇敬已死的皇帝,到了喀利古拉,尼禄,及杜米仙,就索性让人朝拜他们自己了。事实上,这一宗教倒并不是罗马强制实行的,只须皇帝让那些行省,城市,公会已有的兴奋,感激等情绪自由发泄即可。这样便能解释为何皇帝敬礼盛极一时(厄弗所一座城里就有好几座庙),同时这一敬礼也可与其他的宗教形式并行不悖。皇帝敬礼的大司祭是由当地的官长中选出,这一职务是很花钱的,但确给担任该职务者保留很真实的政治影响力,那时的宗教与行政就是如此纠缠在一起而难拆难分。
    这种局势当然给初兴的基督徒带来很大的困扰:如何做一名好公民而又不被拖进朝拜皇帝的荒诞不经中。在这一事实的光照下读保禄的书信,很多地方就豁然明朗:原来是整个的一种世界观或宇宙观被他所拒绝。同样,默示录这部书里有些神视也时常在面对这个尖锐的问题。
359
    大多数人民所崇敬的首先还是家神,保护神,那些离家常事很近的神祗——就像我国的土地公或福德正神。但罗马统治下的帝国各地,还是各种公民敬礼,连同皇帝敬礼最能显示当时宗教的特征:每天的生活为宗教所渗透,这是一个官方的宗教,无论人生命的哪个阶段,无论是个人,或作为某一社团的成员—如家庭、族系、公会、城市,都深深为这个官方的宗教所影响。因此任何公职必须在敬礼上有积极的参与和表现。
    宗教固然很普遍,也很复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所谓的崇拜永远是礼节上的,也只是礼节上的。意思是说,必须给各类神祗献祭,按照礼规来尊敬他们,这就是宗教虔诚。
    上述礼节包括礼仪祈祷——呼求,邀请神明来享用祭品,求恩——和献祭,普通是献给神的一些食品。这些祭品一部分焚毁,其余的部分供当地神职或信友享用,有时也送到市场去贩卖。为此给当时的基督徒造成了一些问题:可否买这些曾献给神的祭品,可否食用这些祭品?(格前八)。
    神听了人的祈求,赐人恩惠,人为谢恩每每以奉献会许诺过的礼品来表达。在耶路撒冷附近的羊门水地发掘考古工作中就会发现这类还原的礼品,因为那里有过一座供奉战神的庙。
    许多民族及许多思想的混杂当然也有利于一些东方敬礼的传播,这些来自东方的敬礼较为高超,不专注于日常生活的急需。比方衣西斯(Isis)敬礼就要求人经过一系列的考验,才能肯似先死而后经巫术复活起来的哦西瑞斯(Osiris)神,人如此便能得到不死的保证。
    还有一些密宗,虽然扩散到整个帝国范围,但仍然与公民敬礼及地方色彩较多联系。这些敬礼须在一种很神秘的气氛中作很长久的准备。较普遍的是那些与季节有关,而给人保证生殖繁荣的礼节,有时也妄想给信众死后生命的保证,不过所依赖的只是礼节,信理和训导没有什么作用。
360
这方面有艾娄西斯(Eleusis)诸密宗,有第约尼削(Dionysios即酒神)诸密宗,这些礼节是藉著狂奔及吞食尚在跳动的血腥祭肉,进入出神及发狂的状况,野蛮地表达出人的超脱或超渡的需要。他们好似相信,一个神若能让人暂时脱离今世的烦恼,那么在这些信徒离开此世之后,一定不会抛弃他们。
    以上是希腊——罗马世界的一些主要特征,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最初的基督徒必须承认,并实践他们的信仰:唯有基督是主,而不是罗马皇帝。因此只该听从基督,即使因此会迎头撞上当时整个生活上的宗教框架,也在所不惜。基督信仰与整个罗马帝国的所有宗教和敬礼的不同,便在于前者毫不犹豫地肯定:朝拜真神便须度一个奉献的生活,便须持守一种充满爱的为人态度,基督便是为这个爱作证,他身上也烙著永生不死的保证。
361
地址:中华民国台湾省台北市阳明山建业路七三巷十号圣加兰初学院(电话:02——8616425)日期: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廿九日到十二月五日
主办:天主教中华圣经协会
主席:中华圣经协会主任指导司铎韩承良神父
秘书:陈 维 统 神父
助理秘书:高 征 财 神父
主题:「你们查考经典;正是这些经典为我作证。」(若五39)
    第一天(十一月廿九日 星期日)下午
报到;开幕典礼(以供奉圣经开始);分享自我介绍的喜乐。
    第二天(十一月卅日 星期一)
1、  圣经中的圣神与读经——郑德泮神父
2、  读经时的态度与精神——马千里神父
3、  如何培育与推动个人读经——张象文姊妹
 
4.—个人读经实例分享——刘萍姊妹
5.分组讨论:(1)教友被派遣(罗九14-17) (2)传福音的责任(格前九16)
6.综合报告及问题解答
    第三天(十二月一日 星期二)
7.圣经与信仰——董立神父
8.如何推动与培育读经小组——徐英发神父
9.中华圣经协会工作报告及检讨——徐汝诚理事长
10.(1)分组讨论:「达到基督的圆满」(弗四13) (2)综合报告
11.(1)如何培育堂区读经班?——钱志纯蒙席 (2)小组读经实例分享(若五31-40)
    第四天(十二月二日 星期三)
12.梵二与读经运动——房志荣神父
13.主耶稣怎样统传福音给人?——侯若瑟神父
14.星马圣经协会工作报告及检讨
15.圣经与礼仪——赵一舟神父
16.(1)如何推动与培养家庭读经—徐建蒙弟兄 (2)家庭读经实例分享(弟后三14-17)
    ——黄秀叶姊妹
 
    第五天(十二月三日 星期四)
17.「福传大会的意义及目的」——单国玺主教现
18.在华人社会中如何以圣经做牧灵工作——宋稚青神父
19.户外活动
    第六天(十二月四日 星期五)
20.圣经在华人社会中如何起发酵作用——彭保禄神父
21.圣经中的圣母——陈维统神父
22.港澳圣经协会工作报告及检讨
23.个人、家庭、小组读经感受分享(每人三分钟)——主持人:宋堆青神父
24.惜别晚会(请每个地区事先准备节目)
    第七天(十二月五日中午 星期六)
25.综合讨论及检讨
26.谢恩的结幕典礼
27.欢送餐会——祝你一路平安,再见!
36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