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70号

「马克斯分析与基督宗教信仰」(注一)一书的评介


武金正
    本文介绍的是柯德(Rene Coste)一九七六年以法文执笔的大作。柯德是法国南部士鲁斯市(Toulouse)一座天主教神学院的社会神学教授。本书不但反映一九七0年代基督宗教和马克斯思想在法国交谈的高峰(与一九六0年代德国保禄学社(Paulus Gesellschaft)所出版的作品一样①),也具有现代性的意义。十年后美国的「世界」出版社(Orbis Books)出版了英译本。此出版社是玛利诺会(Mary Knoll)用来推动解放神学的一个组织。
   (一)该书的目的相当清楚,是以追求真理的态度来探讨双方,因此一方面划分清楚双方的立场,作为彼此积极的挑战,另一方面也提出双方在历史中彼此接近的努力。
    该书除了引论和结论以外,主题的讨论共有六章。引论中作者说明他对马克斯的基本态度:「我们在信仰最深之处向马克斯分析的批判开放,希望在完整的真理光照之下,从思想及行动上努力,以求重新整合我们自己的信仰(24f)。如此就可将我们原先受到马克斯观点所批判的信仰,在反省改善净化后,能成为对马克斯观点做客观实在批判的信仰。因此作者虽然重视马克斯本人的想法;却并不忽视其它的马克斯主义老(如列宁V.1.Lenin史达林J.Stalin毛泽东等),以及新马克斯主义者(如卢森堡R.Luxemburg柯兰西A.Gramsi,艾杜色L. Althusser,佳洛蒂R.Garaudy,薛佛A. Schaff,布洛克E. Bloch,柏蒂佛N. Berdyaev等)。作者在处理这些人的观点时采取了折衷主义的立场,为的是要提出一套有「系统发展」的分析理论(17)。柯德分析的结果虽然不像布
—571—
洛克所说的那样玄妙:「只有无神论者才可能是个好基督徒;反之,也只有基督徒才能作一个好无神论者」(11);不过他的看法却和巴特(K.Barth)很相似: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如果想要改善社会主义,应该先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
    接着柯德描写并评论双方立场的异同:探讨双方会经有过的彼此水火不兼容的思想,以及彼此相近的观点,在历史中研讨二者起伏消长的过程,并指出双方彼此向对方思想所提出真有意义的挑战焦点。首先柯德笼统地描述马克斯主义面对世界(尤其在宗教上)的观点,这观点与基督宗教虽然不同,却有些相似,只是二者透过不同的棱镜来看世界和信仰的关系而已。他希望自己如同吉拉蒂(G.Girardi)和巴特等人一样,能在面对马克斯的挑战之后,发挥出「马克斯之后」的真正信仰(53f)。接着柯德比较马克斯的世界历史观和基督宗教的天国来临(64—101),以及双方有关人类学的观念(102—139)。第五章提出一个对基督徒最有挑战性的领域:爱或阶级斗争的伦理基础(140—180)。接着柯德针对马克斯对基督宗教的批判、提出自己对下述问题的解答:基督宗教如何更进一步认出自己所应有的彻底革新因素(181—220)。结论中作者将个人对马克斯的立场作了清楚的交代,并指出马克斯主义的观点何者基督徒可以同意,何者应予反对(220—229)。
    (二)现在笔者对书中较有分量的思想作一些整理。
    人的价值的基础何在,是马克斯和基督宗教争论的核心。马克斯主张:真正的人本论就是「无神的共产主义」。为了达到上述主张(合)必要先经过辩证法中的「放而存升」(Aufheburg)步骤(反),在这「放而存升」的辩证过程中,必须寻获人性中所含的各种「疏远」(EntfremdungAlianation):主要的两个「疏远」便是宗教和私产(104)。私产的存在使社会产生「主奴」
—572—
之间的悬殊阶级。如果共产主义能成功地经过阶级斗争而使无阶级的社会完成,就能实现理想的人本主义境界。
    马克斯上述的分析,的确指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看法(P.87 ff,P.141ff)。但是我们应进一步追问:他所说的「阶级斗争」究竟指的是什么?他所肯定的「无产阶级必定主动走向革命,并且是革命运动中的主力的看法是否切合事实?关于这一点,柯德同意斐洛(F.Perroux)在「阶级和群众」一书中的结论:革命斗争的主动角色实际上并不是群众,更谈不上无产阶级,而是一小撮有能力操纵群众的人,煽动群众起来革命(150)。柯德认为斐浴的说法比马克斯的阶级斗争论更说出了事实。换言之,马克斯的说法并未将阶级间的冲突和因而产生的革命现象的根本原因说出。
    事实上,马克斯阶级斗争论中所用的「主奴」之分、并不是经过科学方法所得到的结论,而是他先有「社会必定有阶级斗争」的结论、然后再给予以神秘性的肯定。其实每个社会都有斗争存在,所以总有人吃亏(就像时下西方工商业自由社会中有冲突,而冲突中工人常吃亏);但冲突并非一定要导致生死之争的决斗,只要人肯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是很多的(147)。因此阶级斗争的基本伦理立足点显得过分偏狭且独断。此外、柯德还指出马克斯主义对「中产阶级」有改变社会的能力的可能性显得无知(149)。
    分析至此,柯德断言:基督徒贸然参加马克斯所主张的阶级斗争,是一大错误(151f)。
    唯物的辩证性史观是马克斯阶级斗争及革命的立论基础。这种史观与基督宗教的信念不同,但不可否认,这种史观也讲出了一部分的真理(68),值得重视。尤其这批判性的真理可以提醒基督信仰的人士不可忽略人整体性的救恩;不过若将此唯物的辩证性史观当做唯一的真理,来解释历史现象,
—573—
那就不能接受了(72)。同理,我们可以承认马克斯的分析对寻求解决社会冲突是有帮助的,尤其有关经济方面,但说它是唯一客观的方法,就显得太天真,缺乏批判的态度了(49f)。至于「无产阶级统治是历史终点」的说法,更是没有理由令人相信。马克斯主义者艾杜色会针对此点坦白地说过:事实上,在历史的辩证过程中,从头到尾不可能存在最后的终点(68)。换句话说,辩证的过程永远不该停止。所以认为历史辩证过程有其终点的说法,若不是幻想,也就已经不是辩证论了!
    马克斯历史有终点的看法、实在无法以辩证性史观的理论来单独解决,这正是辩证性史观无法突破的限度,必须用其它的史观来补充,而基督宗教的史观——天主国的来临——正是填补这个空缺的适当材料。基督宗教的史观有两个基本主角:天主与人类。历史的进行是由二者间盟约的缔结和毁约的冲突事件交互发生,而走向圆满:缔约和毁约事件在历史中交互展现天主的恩龙及人类的罪恶,这历史过程可以让人认出天主的恩宠及人类的罪恶也是会发展的。因此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恩宠及罪恶也就存在。虽然理论上罪恶不应该在某些地方存在;但事实上罪恶因这些地方有人,所以也存在,最具体的例子就是教会。既然处处有罪恶,宗教界也有,所以针对宗教的批判就有其用处了(51)。这也就是为何基督徒应该视马克斯主义或任何其它批判宗教的思想为积极挑战的原因之一(12 f)。
    马克斯批判的宗教,事实上就是基督宗教。他以非常严厉的话来批判、指责宗教,说宗教只注意到超越,而忽略了社会、历史等层面。以十九世纪欧洲宗教界的现象来说,当时教会的确太缺乏对社会及历史等层面的关怀,马克斯确实说中了当时教会的一些积弊,也道出了正常宗教所不应该呈现的面貌——「受压迫者的叹息」「大众的鸦片」……等等(75f)。这是马克斯和传统的马克斯主义者在宗教界所看到的罪恶的一面。假如宗教真的只是这样,他们所说的「宗教只是人性的「疏远」」就是
—574—
真的了,如此宗教当然该消灭。然而,今天有不少新马克斯主义的信徒,已经看出宗教对人性也有积极贡献的一面,如先知角色、爱、为正义而奋斗的信念等,这些属于恩宠的一面,可以提升人性,所以他们也认为马克斯主义和基督宗教应该彼此互相补足(13 f)。
    马克斯主张的无神主义。他随着费尔哈巴L. Feuerbach的宗教观念,认为「天主」是人思想的投射,因为是人「疏远」的产品,所以一切超越都违反人性。虽然马克斯主义者都不承认纯精神的观念;但他们也不能放弃一切「精神」的现象,如色文(L.Seve)勉强解释灵魂为「无物理关系的动力;而它能给一个有位格性的生命」(115)。位格、灵魂、人权……等一些抽象的观念,对他们来说很难解释,原因是马克斯主义者没有对死亡—人最基本的问题—做适当的处理;如果人生最后只是虚无,那么「为公道而奋斗」、「为社会正义而牺牲」、「为理想而奉献」等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传说史达林曾对戴高乐说过:「死亡终究要获得最后的胜利」(119)。尽管马克斯主义者常用美妙的文字来赞美他们心目中的伟大英雄;但是这个赞美事实上毫无实质意义,只不过在赞美这些人在虚无面前会表现了勇敢的态度罢了。基督徒面对死亡的态度却完全不同,因为基督已战胜了死亡,而他们也过着一个跟随基督的生活而得以完成(125f)。
    最后我们进到以伦理为基础的探讨。
    目的可以使一切方法和工具合理化是马克斯的伦理观点(145)。其历史的目的是走上无产阶级统治,所以用任何方式来领导它都好;而且愈有效愈好(169)!在这种伦理观念下,虽然如「爱」、「友谊」、「牺牲」……都包含在内;但其价值是被目的所支配。具体地说:我们都好,而敌人都坏,如布洛宾(V. I. prokofiev)说得很清楚:我们俄国人否定宗教的伦理,因为它有清楚反动的
—575—
性质。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一个确切人性的爱应该预想一个敌对人性的根(156)。为了爱人性而允许杀害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为了走向伦理理想的完满而生活行动在反伦理理想的境界。若再按照辩证论的规律,历史该永远在过程中,则人永远是在反伦理的行动中(Anti Etnik)(171)。这是不是一个野蛮的想法?无怪有不少新马克斯主义反对它而提出新的伦理原则,如佳洛蒂所说的:一个使工人变成所有权力的主体的观念不能用任何反此目的的工具和方法(174)。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发展方向,它是基督宗教和马克斯主义之间非常重要的桥梁。因为基督徒无论对谁都应该爱,这是一种博爱而非自私的爱。如果发挥这种爱,则在他们当中没有理由有恨存在。然而马克斯的斗争伦理的确要求基督徒对爱、对「无效的爱」作反省,是否达到了爱主爱人的一致,以及是否爱人如己(155f)。当基督徒以爱面对世界时,他体验到天主是解放者,是救恩的主。每当他的信仰生活因恶的存在而受到批判时,他就再次被提醒:天主是解放老,所以基督宗教应常保存其「革命性」(182f)。
   (三)最后我将提出此书的几个问题。
    柯德希望面对马克斯批判之后能有「后马克斯的信仰」,但它和吉拉蒂的不同(55f),因为作者所强调的是「挑战」。如果马克斯的批判只是信仰的挑战,那么这关系就能算是双方的交流关系吗?更谈不上所谓的「对话」,「交谈」!难道基督徒只能随波逐流来面对马克斯主义吗?
    的确作者很努力找出双方的价值;但他使他们站在两个堡垒中:一位基督徒不能同时是马克斯主义者,一如水火(213)之不兼容。什么才是马克斯主义者?二位学者采用马氏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人文等是否算是马克斯主义者?这里我们碰到一个热门的问题:解放神学是否站得稳?有不少欧洲和北美的当代神学家保持非常怀疑的态度(203 f)。对此问题目下根据两道由信理部所颁发的文
—576—
件。我们知道教会如何关心,并持有怎样开放的态度。
    以上所提的问题和作者所选的出发点大有关系。作者知道有早、晚期马克斯思想,而他的研究以晚期马克斯的思想为重点。当晚期马氏的思想被公认而流传时,早期的马氏思想才在一九三二年经过「巴黎原稿」(Die Pariser Manuskripte)的出版开始受到学者的注意和研究,而形成新马克斯主义的潮流。大概说来,马氏早期思想是站在哲学批判的立场而随着启蒙精神寻找人本主义。这裹宗教的批判是具有它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晚期马氏的思想中宗教虽然也是人疏远的批判对象;但它已被视为社会的意识型态,统治的拥护者,并只是社会分析中的一部分罢了。这里宗教的疏远是在改革社会的用途上被发现的,它本身并不是研究的对象。当然我们都知道马氏「早、晚期」都没有下工夫去研究宗教究竟是什么;但如果以早期的马克斯思想为出发点,宗教无论是好是坏,总是一个独立性的对象,那么宗教在社会的作用不一定是其本身,而是它行动的后果。也许它目前不好,但它会有好的一面。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为何以马克斯早期为出发点如布洛克、佳洛蒂、欧克默(H. Horkhelmer)等新马克斯主义者,容易接近宗教的价值,也会以基督宗教来填补马克斯的思想。这样我们能避免「水、火」不兼容和永远敌对的「挑战」,而能真正彼此了解、交谈,甚至能为和平、平等而合作。
注释:1)本书原名为:RENE COSTE, MARXIST ANALYSIS AND CHRISTIAN FAITH
NEW YORK: Orbis Books l985 232pp. Trans1ated from the French by Roger A. Couture, OMI and John C. Cort.
2)E.Ke11ner (Hrsg.); Christentum und Marnismus --Heate.
Gesprache der Pau1us -- Gese11schaft, Wien / Frankfurt  / Zueich l966
577
3)Sacred Congregation for the Doctrine of the Faith: Instrucuon on certaln Aspects of the Theology of Liberation,Vatican, City l984 Instruction on Christian Freedom and Lioeration.Vatican City, 1986.
578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