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57号

利玛窦神父的心理探析


 

朱秉欣

    一九八二年三月八日的时代杂志上,季辛吉描述尼克森心理的第一句话是:「为政治生涯,没有一位现代总统能比他获得更『少』的天赋。」为叙述利玛窦神父的心理,我们能说的第一句话是:「为传教生活,没有一位现代传教士能比他获得更『多』的天恩。」

聪明过人学问渊博

利玛窦是一个聪明人,大概没有很多人能否认。耶稣会在他家乡创办第一所学校,利玛窦便是该校第一批学生之一。熊三拔神父曾称赞他:成绩优良、名列前茅。十六岁中学毕业,远离家乡赴罗马,入大学攻读法律。二十岁开始攻读哲学、神学。二十五岁时离罗马往葡萄牙的里斯本。次年由里斯本赴印度卧亚,继续攻读神学,同时在卧亚修院教授拉丁和希腊文。二十八岁在交趾晋铎,卅岁抵达澳门,卅一岁进人中国大陆,抵达广东的省会——肇庆。此后二十七年利氏奔走于大江南北,忙于接见访客,拜见官员、觅地、建屋、著书、证道,除学习中文外,几乎无暇研读进修。但竟能与中国学者讲学论道,应付裕如;甚至天文、地理、历算,无不讲授。可见利氏于二十五岁离开罗马之前,关于当时的科学知识,早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代传教士中博士众多,但所涉及的学科范围与精通的程度,恐怕少有人能与他相比。

361

    第一位抵达中国肇庆的耶稣会士本是罗明坚神父,陪伴他的还有巴范济神父。罗氏毕业于拿玻里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但在学习中文上使无法与利玛窦相比。为学习语文、记忆力非常重要。利玛窦有惊人的记忆力,他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还能倒背中国诗章。南昌巡抚陆万陔曾亲自考过他,利神父当面顺背倒背。陆巡抚钦佩之余,还要求他把记诵法编写成书,以教对他的儿子。

    利玛窦由澳门开始学习中文,以后先到肇庆传教,所以他一定会说广东话。中文之外,利玛窦至少还会说义大利文、葡萄牙文、拉丁文。希腊文他曾教过,希伯来文、法文应该也都学过。

    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利玛窦回忆他十五年前来华传教的经过,动笔撰写「天主教传入中国史」。罗光总主教发现利氏书中所载有关明朝的历史事件与「明史」相符,更肯定了他记忆力的奇突。

    利玛窦天资聪颖,记忆力强,他的口才应该也是超群出众。在南京时,他的国语与国学应该还没有到达极精通的程度,但在李汝祯家与三淮和尚辩论人性善恶,却能缕析条分、引经据典,驳得三淮和尚笑容敛迹,更使在座的举人大声喝彩、拍手叫绝。李汝祯笃信佛学,经此一场辩论,李氏的门生却都来向利玛窦请教。由利氏的口才,我们更能推断他的理解力强、反应灵敏。

观察敏锐见机行事

一般中国人对金发、碧眼、大鼻子的西洋人都会不知不觉地多看几眼,可能的话也喜欢和他们搭讪;利玛窦很快地理会中国人的好奇与好客,故意展示油画、地图以及自鸣钟、日晷等西洋物品,来满足人们看热闹的心理。由此可见利氏对人的观察力相当敏锐。对物的现象,尤其气候、天象,利氏的观察更有他的独到之处。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到印度的卧亚,将近半年的海上生活,为利氏对天文与

362

星象的观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敏锐的观察力之外,利氏更有极高度的应变能力。为绝大多数的老传教士(包括现代的部份神长在内),传扬天主圣教而不讲「天主圣三」、「教宗」及「圣事」简直不可思议;把圣母像收藏起来,在当时更可能被人戴上誓反教徒的帽子。但是利玛窦见机行事,一点也不担心教义的完整性,而以不引起中国人的反感为原则;先以行善戒恶符合大众心理的天主十诫为他播道的开场白。在教义的基本信条上作了暂时性的变通之外,有关其他外在的、形式上的规定,他便可以放心大胆地去适应、去修正,他可以削发为僧、身披袈裟;他可以蓄发称儒、穿儒服、戴儒帽,甚至留一把令人起敬起畏的大胡子。远在四百年前的天主教会,利玛窦有勇气、有见识,脱下耶稣会士的道袍,而改扮僧侣或换穿儒服,可见利氏并没有把道袍看作传教播道、修德行善的必要条件。至于饮食方面的适应,为利玛窦更是不成问题。接受皇宫大臣的邀宴,有肉有酒,他也吃也喝;日常生活中的食粮,在江南吃米饭,在北方吃馒头;既没有葡萄酒又没有奶饼、面包的日子,他也照样可以过得很愉快。「为一切人转变为一切」的保禄原则与「入境问俗」的中国古训,在利玛窦的传教生涯中完全见诸行动。随机应变、入境问俗,一方面需要头脑的灵活,思想的开放,另一面更需要心灵的谦虚与沟通的技术。

    有些心理学家把一个人的适应能力当作他智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在承认利玛窦是个聪明人之外,同样可以很有把握地肯定他拥有极高度的适应能力。

具有谦德更有勇气

关于利玛窦的谦德,我们单从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事实再作进一步的肯定。利氏在他人生旅程最

363

后几年,开始撰写「天主教传入中国史」。书中叙述到他自己的事,他绝不用「我」而用第三人称——玛窦神父。因此,在他死后,该书手稿由金尼阁带回罗马译为拉丁文,金神父便用自己的名字出版。由拉丁文另有人译为义文、班文、法文、德文,而利氏义大利文的原稿却被埋没了三百多年,直至一九一一年才由耶稣会史学家达基·文多理发现而予以出版。

    适应环境有时会被人当作迁就、让步,谦逊也会被人看作懦弱,可是,利玛窦却不是一位没有主张的人,更不是弱者。当时中国的文人学士都留长达一寸的指甲,利氏却从来没有效法他们。至于利玛窦的胆量,早在他二十多岁尚未读完神学的时期已可见其端倪。当时他在卧亚修院攻读第四年神学,同学们都是欧洲籍的修士。那年该院增设哲学班,而院方深怕印度子弟攻读神、哲学后骄傲自大,而不让他们随班听讲。利玛窦以为这与传教目标相背,便将实情奉禀罗马总长。利玛窦的勇气并不出自意气,而是据于正义与真理。两广总督刘节斋霸占鲜花寺,利玛窦答以「敬天之地、不宜买卖」;一方面拒收补偿费,一方面要求书面声明,证明其无辜。远在四百年前的中国皇朝,皇帝掌握著全国百姓的生杀之权;利玛窦以一个外国人的身分,竟敢上疏进贡,申请定居北京而且宣扬基督福音,可见他有多么大的勇气。

心地慈祥谨言慎行

利玛窦乘风破浪、远渡重洋,到达中国后又冒险犯难奔走大江南北。一五九五年,陪同兵部侍郎石拱辰往南京路上,帆船翻覆,随他同行的澳门青年惨遭没顶,他自己不识水性,也几乎送命。单看他种种的冒险行动,人们几乎可以误认为他是一个横冲直撞、缺乏明智的老粗。其实,利玛窦却是位

364

不折不扣、胆大心细的智者,而且是位极其慈祥的长者。

    关于谨慎,利玛窦几乎不需要别人提醒,为翻译付洗时诵念的经文,他是那么谨慎,最后把「父、子、圣神」三个重要的名词仍保留拉丁文的译音。关于说话的谨慎,他不但在「畸人十篇」中有精辟的论著,而且能做到令人无瑕可指。关于这点,中国学者李之藻曾有过这样的反应,他觉得从利玛窦的「百千万言中,求一语不合忠孝大旨,求一语无益于人心世道者,出儿不可得」。在另一处,李之藻佩服利玛窦的不发脾气,他赞美说:「语无排击,修和天、和人、和己之德,纯粹益精;诚至人也」。

    慎言之外,利玛窦在说话上的另一个长处便是有称赞别人的习惯。他注意别人的优点,容易原谅他人的缺陷。他重用人才,如熊三拔神父,利氏便一再赞赏他的才德。对中国人,他赞美中国人的明智、好文艺、不尚武斗。对中国的学术思想,他也非常赞赏,甚至把四书译成拉丁文,介绍给西方的学术界。

传教方法引起重视

    关于当时的传教方法,利玛窦很明显地表明他的主张。他竭力介绍西方科学,为引起中国士大夫的重视。但是龙华民神父并不支持他的看法,龙神父直接公开讲道,停止学术工作;利玛窦却并不加以指责。利神父既不霸道,也不轻易冲动。临终前,他立的遗嘱还是委派龙神父继他任区会长。

利玛窦并不追求自己的名利,但非常在乎传教士的形象。他向教会神长所写的书信中,时常提到:我们都谨小慎微和士大夫来住,他们称我们为学者、圣人,我们希望常能保持这种声誉。在中国要

365

是文人学者接受我们的信仰,其他的人都不难劝化了。除了要求传教士们求学修德,争取名望以建立良好的教会形象外,利玛窦尤其重视又热心又有地位的教友。现在看来,为建立地方教会,他当时的判断和作法实在非常合理。

    利玛窦一生中,为了传扬福音所遭受的挫折不胜枚举。但他非常乐观从不因此气馁。他以为初到这个文化不同的国家,要宣扬福音、劝人奉教,遭遇一些阻碍乃是意料中事。遇到情势危急,生命难保的时刻,利神父特别加紧祈祷信赖天主,在太监马堂百般阻挠的时机,利神父由天津派锺修士专程赶往南京,请求会士们加紧祈祷。由此可见,利玛窦多么重视祈祷,又多么诚恳地依靠天主的保佑!关于祈祷神业,他绝不懈怠,他爱惜光阴,在无可奈何的时机,他只好牺牲一部份用餐的时间。

善于交友受恩不忘

    利玛窦善于交友,在「畸人十篇」中有「交友论」。他重视感情、珍惜友谊。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利玛窦一定非常了解这个原则,所以交友、访友的机会,他绝不轻易放过。他的传教工作所以有所成就,他所结交的知己好友(如徐光启、李之藻等)都有极大的贡献。除了交友有方之外,利玛窦特别重视有影响力的学者以及政府官员。利玛窦有做官的野心么?绝对没有;冒着生死来华进京,他的唯一目的是传扬耶稣基督,与政府官员的交往甚至向皇帝进贡只是方法,而不是目的。

利玛窦重视有学问、有地位、有名望的人,但他并不轻视贫病弱小遭遇不幸的人,他收留弃婴、花钱养育他们;他组织善会发起募捐,济助贫穷人的丧葬费;他也会为扰乱教堂的赌徒说情,请求免

366

刑。可见利氏是一位富有爱心,以慈悲为怀的长者。至于他的耐心,我们单从他在天津卫等待进京的事件,就可以证实。当时有许多人劝他把贡物给太监马堂,来逃脱生命的危险,他不畏艰险,耐心地等。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的等待终于获得了结果。

    利玛窦来华之后,他的大部份时间精力都消耗在关心照顾他人。但他为了拓展教务屡次也需求助他人。利氏对他的恩人们绝不忘怀。由他与徐光启、李之藻、冯应京之间的友情,可知他是个非常知恩的人。来华九年之后,他给初学导师法必奥神父的信中特别指出,他绝不是个忘恩负义的人。

    为中国人、为教外人的得救,利玛窦献出了他的一生;那么关于家人是否也放在心上呢?由他禀父亲的信中,得知他天天为家人祈祷。他知道母亲常上教堂,比较放心;为奉劝父亲,他婉转地写着:「我好像听到天主的声音说:『你的路程已不远了。』」可见利氏身在中国,心中却常惦念着父母:他是一个孝子。

心理平衡人格完整

    利玛窦在当时敌视或怀疑洋人的中国人中生活了二十七年,他不但未遭驱逐,反而嬴得了朝野的敬爱;除了天主的特恩和他修练的品德之外,单从纯科学的观点来说,他的一切优点建基于心理的平衡与人格的完整。

归纳以上所述,关于利神父的心理,我们作以下的结语:利玛窦才智过人,记忆奇突,学识丰富,口才流利。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极高度的适应力;他头脑灵活,思想开放,兴趣广泛,善于应变。为传扬基督,他不怕冒险犯难,自信心强,态度谦和,不以自我中心,不担心他人的批评。在策划

367

上,他慎谋能断、力图创新;在行动上,他胆大心细、突破困境;在言语上,他不冲动、不指责、不伤人心;态度上,他常是仁爱慈祥、和蔼可亲。处事,他有耐心;待人,他有爱心;敬主,他有信心。他安贫乐道,但积极推展科技,他重视精神生活,但力求改善物质世界。在他身上,我们真正看到了信仰与科学、灵修与工作、神学与生活、敬主与爱人的整合。的确,他令人喜爱,他有博取人心的本领和德行。

                                (转载七十二年五月十九日及二十六日教友生活周刊)

≈≈≈≈≈≈≈≈≈≈≈≈≈≈≈≈≈≈≈≈≈≈≈≈≈≈≈≈≈≈≈≈≈≈≈≈≈≈≈≈≈≈≈

(上接三六O页)

                                  (下转三八二页)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