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53号

教会的医治服务


 

seán O’Riordan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教会团体生活中的心理状况和重点的改变,常是有趣而有意义的。但是,这种改变显然也有牧灵上的意义和重要性。因此,它也会对教会内正在进行的神学反省方式,甚至内容有所影响。这种现象现在最清楚的例子,就是一种新保守的潮流。这种潮流要求在教理和伦理的教导上,起胜历史改变的起伏,而追寻牢不可破的确定真理。这种潮流觉得,也常清楚的肯定,只有这样确定的真理,能给我们生活在这个狂风暴雨和令人混乱的历史时期的人,在信仰中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性。基督徒生活的心理,牧灵和神学幅度,在这种潮流中,交织成一个整体;给人在这个不安全的世界中,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难所。

    这种现象的另一个例子,是在目前的教会中,无论个人和团体,都集中在医治服务上。这种倾向最后可能比前一潮流给人带来更大的希望。它也是反映了教会内一种心理的情景和需要。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疾病和生病的人。基督徒的同情心愿意在他们的困境中去扶助他们。当然,我们人一直有许多疾病,可能在过去害病的人比现在来得更多,但是,现在基督徒的心境,很清楚地倾向病人,他们追问如何可以治好病

人?要采用何种牧灵的方式能给病人带来痊愈或至少减轻他们的痛苦?从这种牧灵的关切中,也产生一连串的神学反省,去探讨健康和疾病对基督徒所有的意义。这些生活的事实,与基督和他的十字架有何关系?教会如何是一个医治、照顾和拯救人的团体?教会可被称为这种团体到何程度?教会团体给受灾害的人类带来身体和精神上医治在历史中有何记录?在今日,它在这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受到如何的评价?梵蒂冈二届大公会议的礼仪改革之后,在教会中我们以病人傅油圣事来代替了终傅圣事,我们如何使领受圣事的人得到精神和身体上的安慰?

    对疾病所有的心理、牧灵、以及神学上的关怀之中,也产生了其它问题。疾病是否是一种邪恶?如果它是的话,我们如果把对它尖锐的意识与我们对天主的信仰相融合?因为我们说「我们认识了,并且相信了天主对我们所怀的爱,天主是爱……」(若壹上四16)。当然,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恶的问题」。可是,当我们遇到一个小孩、青年、壮年人害了绝症的时候,就会体会出恶在我们生活中具体的临在,以及它的力量。最近我会伴随一个朋友到癌症病院去访问一位中年的妇女,当我们进到医院的大门时,我的朋友对我说:「这真是一个可怕的地方。」对这项评语恰当的神学注释是什么?

现在医学利用它所有的资源来对抗疾病,以及死亡的攻击;或者当死人是不可避免时,在病人进入生

(下转四四四页)

436

(上接四三六页)命消灭的路上,尝试着使它感到比较平稳。在这一点上,有许多伦理的问题需要答复,而其中的一些问题是非常的复杂。它们曾在现代的今日伦理神学中引起了许多的讨论。大众传播工具也对它发表了不少意见。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对于疾病和死亡的关怀,正和基督徒对它们的关怀平行发展。这是很自然的事。

    至于死亡的本身,它常是神学上一个令人全神贯注的主题。但是,在近几十年中,对「死亡」产生了一些全新的神学作品。此外,我们也有丧失亲人的经验,就是我们所爱的人的死亡,剥夺了他的临在和陪伴,使我们所感到的痛苦。在现代的社会中,人们比以前各个历史时期更尖锐地体会到亲人死亡的痛苦。在以前,亲密的个人关系与更广的家庭支持联系交织在一起,帮助人能够度过这种困难的经验。现代人对亲属丧亡的心理反应,要求我们在牧灵上予以更大的关注。因此,这也要求我们对它有一个新的神学了解。

在人的生命中,从疾病、死亡、亲友丧亡,以及它们随从而来的许多病症之中,产生了广大而痛苦的人性的需要,谁要去答复这个需要?想到基督自己对病人、疾病和痛苦的同情,显然地,基督徒受到石叫去答复这样的需要。这也是基督徒表示爱自己的近人的基本因素之一。这是基督徒存在本质上的召叫。所

(下转四六六页)

 

(上按四六六页)

他的地位如何?对他在医治服务上所扮演角色,需要有一种新的神学和牧灵上的评价。医院是一个为生病受苦人类服务的重心地方,它在医治上所扮演的角色如何?有关疾病和医治的心理学和神学,也会在制度上产生反响。

    有关以上的许多各种问题,在某些神学院中已经开了专门的课程于以讨论。这种课程希望以一种平衡的医治神学来衡量这项服务各种不同的幅度。我们希望在神学方面的讨论在教会的思想和服事的领域中,能够对近年来有许多改变和发展更清楚的认识,并使之更有秩序。它也帮助教会把这项服务能够与其它的服务形成更好的整合。

        Sean O’Ri ordan, “The Healing Ministry of the Church”

        The Furrow,XXXIII1982pp.292-294

496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