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45号

从神学的观点看台湾今日的一些意识型态


满活力的
355
相互关系和创造性的紧张②。同时,我们也必须从亚洲和世界的角度来考虑台湾目前的问题和需要③、一般说来,整个世界已经不再幼稚地相信经济与物质的无限度成长。人类发现,他们生活的世界愈来愈受人力的支配,可能会有全部毁灭的危险性,但也可能建设一个前所未闻的人性世界。我们眼见这个世界!渐渐变成一个「世界性的乡村」,但是同时,我们因战争而痛苦,所谓「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世界」,他们之间仍存在着经济的冲突,我们更痛见战争工业的扩大,以及大规模的侵略,却不见国际间的合作。在这一切非人性的力量背后,我们发现那个只为自己的利益、享乐和光荣着想,只知利用别人和大自然的人心。当然,在分析之前,我们必须先有一些关于台湾目前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基本资料4。下面我们先解释一一个基本问题:
    一、我们对「意识型态」所下的定义。
    二、以神学的观点来看今日台湾一些意识型态。
    三、进一步的神学问题。
一、我们对[意识型态」所下的定义
1 、为了让读者能体实掌握住我们在这篇文章中用这个词的意思。我们用功能描述法来替「意识型态」下定义。实际上,「意识型态」一词在现代的思想中是一个很流行的哲学和神学术语,如果要把许多作者对这个术语下的不同的定义统统写出来,几乎可以写一本书。因此,我们必须在此清楚厘定这个词在本文中的意义。
356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世界当中。人透过事物的意义去认识他所生活的世界。每件事物的意义都是有限的,而且也会改变。经验、观察、启示和行动都是改变意义的因素。因此,人多多少少会清楚的意识到,他生活在一个意义不断消长的世界中。我们应该不断地自我批判、改变并与邻人沟通,这样人的生存就可以走向一个更高的水准,人生意义才会更圆满,并且更确定,以致最后,人心达到它所向往的和谐与平安。
在研究意义的时候,我们发现三个相互影响的因素:
    人生观、对于人生意义的体验以及生活的方式。在理想的情况中,这三个因素有两点相同的地方:首先,它们是开放性和发展性的整体,第二、在它们之间,有重要性的层次。下面,我们要描写我们对「意识型态」所下的定义。
2、「意识型态」也是一种人生观、对于人生意义的体验和一种生活方式。
   它有两个地方与理想不同:首先,它不是一个完全开放和成长的制度或整体。意识型态的人生观太狭窄,排他性太强,不能与基督信仰对实际生活的了解相比,也不符合人生情况的多元复杂性。从人生的体验来看,意识型态好像不能以平衡和构成整体的方式达到人生的各个重要层面。它的出于几个基本原则而选择出来的狭窄焦点,不能接受一些从不受欢迎的方面进来的新意义。以生活方式来看,意识型态必然会强力地推动和组织行动。它希望推行具体的计划,并不惜任何代价努力达到目的。
次者,意识型态内部的重要性层次,好像缺少一些弹性。它的内在结构是僵硬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大家都多多少少受到某种意识型态的因素困扰——我们基督徒也不例外。没有人能够完全免于一个狭窄的人生观,一个有限的经验和追求目标时的过份努力。只有耶稣基督,是
357
人和天主之子,可以完全免于我们所称的意识型态的困扰。
    我们坦白地承认,基督徒和所有的人一样,在追求面更完美的人生观、更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更好的生活方式。不过我们依然要看一看基督信仰的最理想的形式是什么样子。
三、基督徒的信仰
    我们把信仰看成是一种人生观,
                是与绝对奥秘的接触
                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须要稍为解释一下:
    首先,纯真信仰的基本特色之一是,它始终在运动,在一个过程当中。它不断地同化、吸收和接受新的事实、新的灵感和挑战,然后对这些新的外来物给与一个回应。
    然后,信仰的内部有重要性的层次。信仰的人生观包含了众所周知的「信仰的层次」。即首先是耶稣基督的教训、接着是信理,然后是教会的训导权威发表的训谕,最后是神学家和基督徒的意见。与绝对奥秘交往的信仰的中心点和极点是人和绝对奥秘的水乳交融;然后,信仰也是这种相互交往的符号性表达,最后,这种交往需要外在的具体的形式和结构,例如祈祷和默想的方式,礼仪的规则等等……信仰的生活方式的最深的意义是个人自由而自觉地按照上面所提到的人生观和与奥秘的交往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是不论属于那一个信仰的人过生活的最基本态度。在这最基本的态度之后,在人生的许多重要情况里,就有许多不同的信仰行为。最后,每一个信仰的团体都有一些日常生活的宣际规条。至于基督信仰的层次,我们可以用三个阶段总结在下面:基督徒首先要生活到耶稣基督的死亡及复活的节奏;遵守天主十诫,最后,实践教会四规。我们希望在上面我们已经明白地解释了。我们对于意识型态的了解。下面,我们就要以神学家的身份讨论台湾今日极敏感的意识型态问题。
二、以神学的观点看台湾的意识型态
1、 经济方面
    在此我们讨论整个「社会程序」中的物质基础。它包含三个因素:资源、生产和分配。
    我们假设知道台湾目前经济情况的基本资料,让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
    a、 工业化经济程序背后的意识型态
    苏格兰的社会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亚当·史密斯在一七七六年写了一本「国富论」。这时西方的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从这个时候开始,经济科技的进步是造成人类幸福和财富的主要并且可靠的方法,这种想法愈来愈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意识型态。一九七三—一九七四年代的石油危机,显示出这个意识型态的限制和危机,但是它仍是目前国际上影响经济程序的主要力量。
    这个意识型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可以把这个意识型态说得更清楚一点:利用手工和科技,人类可以达到真正的进步。钱多就是幸幅,金钱就是力量,金钱是最可靠的信赖。
    在这个意识型态的基础上,我们谈一些具体的问题和需要。
359
b、具体的问题和需要
    (1) 平 衡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他的第一封通谕「人类的救主」(Redemptor Hominis)的第十五、十六条里,对这种以隐藏的方式已经弥漫到各处的意识型态提出了尖锐的疑问。他说,这种意识型态将导致单方面的现代化发展,而人的其他层面人如人的爱美天性、人的理智及伦理和宗教方面都不能达到同等的发展。这样会造成社会上最危险而严重的不平衡。
    假如在未来的几年内,台湾再不加强注重文艺的发展、伦理和宗教的问题,我们可以预见,其结果将是一片道德的混乱。实际上,已经有些事实明示了这方面的趋向:民国六十七年,教育部规定,除了与经济与军事建设有关的大学及研究所的课程,其他的课程一律不许增加。
    但在最近,报纸上反应出正反双方面的意见,最近教育部批准基督教的东海大学成立哲学系。当然,在这个决定的背后,教育部和东海大学双方面都有许多理由,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但是教育部的动机之一是——这是我们从第一手资料获得的消息——政府认为哲学是建设国民的精神和道德的重要力量。
    这个(虽然很小)的事实,能不能看作是政府已经了解到情况的严重,并开始行动的讯号呢?
    让我们看一看更具体的事实:
    由于大家不惜任何代价追求个人的财富,经济的资源、生产和分配三要素失去了平衡、有些初中
360
毕业生,一毕业就进工厂工作。污染打破了生态的平衡,赚钱并没有充分地投入国家的建设,反因安全的理由运送到别的国家。
    由于同样的理由,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的互助平衡和协调也受到严重的危害。许多决定都完全按照经济的因素来决定,而没有顾到人存在的整个价值体系。
    结果造成了以下的现象:
    ——许多人在作无意义的工作。⑤
——家庭结构的转变。
    —— 一般人对艺术和宗教没有兴趣⑥
    ——忽略了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
    经济生活由重量转变为重质?发生了其他的问题或需求。
    (2)经济生活由重量变为重质。⑦(注14)
    现在,我们从重量转为重质的观点来看经济价值体系(参考列出来的基本事实)。
    生活的质包含了:——认真工作
                    ——可靠性
                    ——持久性
                    ——安全性
    使产品达到较好的品质,我们需要:
361
                   ——人尽其力
                   ——好的设备
                   ——充分的物质和经济来源
                   ——对环境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熟练的技工
                   ——高级的技术
    这个隐藏在经济发展及具体问题背后的意识型态,使我们面对着几个神学问题的挑战。
    c.神学问题
   (1)从一个重量转移到一个在质的方面平衡的生活o,我们的国家需要一个有吸引力的基督徒的人生观。最近的几位教宗和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会经对人的概念发表过很深刻的谈话。我们好像把这些宝贵的谈话很成功地隐瞒了起来,不让人民的眼和心看到及了解这些话。
    我们应集合一些有思想及创造力的基督徒,以共同合作的方式努力地描绘出极有需要的基督徒人生观的轮廓。团队精神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单独的一个人很难对付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性。
    我们基督徒对下面三种令人警觉的巨大的差距能说些什么呢?
    ——工业化的经济过程和社会伦理之间的差距
    ——工业技术思想和一般文化之间的差距
    ——科技和宗教之间的差距。
362
基督徒的价值观是怎样的?我们又如何能把它具有说服力地表达出来?
(2)在任何社会里,基督徒都具有任为人的尊严、人权及社会正义作证。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问题和需要。在台湾,我们基督徒必须自问:我们在国家里尽到了先知的责任了吗?我们是否有开放的态度,并作了建议性的批评?
我们必须立刻共同努力,使大众知道最近的几位教宗和梵蒂岗第二届大公会议以及WCC关于社会问题和意识形态所发表的言论。基督教会对于社会问题的教义是非常丰富的,但我们好象并没有充分的宣扬和利用它们。
这些神学方面的挑战为我们在神学和牧灵的反省上面,提供了一些疑问和建议:
(1)对那些孤单的工人我们可以用什么?天主藉着这样的工人告诉我们的教会,该采取怎样的基本途径?请注意: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他的「人类救主」通喻里(13、14)郑重地提到:
(a)耶稣基督是教会的首要途径。
(b)藉着降生为人,耶稣基督和每一个人结合在一起 。
(c)因此(在基督内的)人是教会的首要而且基本的途径。
假如是这样,我们必须提出一个严惩的问题:我们目前的福音化的教会结构,特别是分布在全国的堂区组织,能不能对上面提出的挑战给与适当的回答?而我们牧灵的方法是否真的接触到了孤单工人的实际生活?
难道小的基督徒团体不正是对工业化的台湾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答复?
教会领导得与修会对这个重要的透过人的途径的提议,有何回答?
363
    我们在修院中给与青年男女的训练,能否让他们备有面对我国社会情况的能力,并使他们在全国成为活的基督徒细胞?
    我们是否真的鼓励我们当中的同道,努力去培养这样的小团体的在俗领导者,我们是否诚心地鼓励这种作法?
(2)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是否是真实跟随贫穷的耶稣基督,成为一个贫穷教会?因此,「贫穷」指的是参与基督的神性放弃(kenosis),这样的放弃神性决定了对天主的绝对信赖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使基督徒的团体更实在地参加一般人的生活,像一般人一样受着国家或国际间的大结构的操纵。这样的参与会给基督徒的团体带来美誉,并使他们更可信赖。只有在经济上真正生活贫穷,基督徒团体的先知性的话语才能不受到权势或特权的影响,并且也不会再害怕失去什么(参考玛十28;路十二11)。
反过来说,我们当中不是有些人隐藏在强大而安稳的组织里面吗(例如:学校、教区、圣职人员或修会的组织)?
难道我们真正了解了台湾今日的社会?或者我们又脱了节?我们是此时此地的「救赎的圣事」吗?我们是吸引人的世上的光和地上的盐吗?
我们接下去看第二方面:
2.政治方面
每一个只要是关心自己的国家及它的前途的人,就应该想一想台湾目前的政治情况。我们指出下面几点以帮助我们在这方面的思考:
364
    a. 目前政治情况中的意识型态.
    首先我们必须说清楚,所谓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和民生主义)并不属于我们所说的意识型态。中华民国的创造者孙中山先生是一个笃信的基督徒,他为现代中国订下的大宪章奠基于纯正的信仰。这是一个历史上的事实。他所订的不是一个封闭僵硬的系统。
    但在事实上,这个健全而有力的主义有两点和意识形态很接近:那就是一党的观念和反对任何与共党主义有关的事物的坚决态度。
    一党观念的形成有许多原因,譬如说中国社会中传统的专制形式,领袖的角色,人民缺少负责任的民主教育、人的权力欲、经济现代化的政策需要强有力的保护,然后还有一些在此不便提及的个人因素。
    我们有理由把共产主义称为意识型态。因而最纯粹的反共形式也必然地有些意识型态的特征。因此不免有时候呈现出我们在上面描述过的意识型态所特有的狭窄和僵化现象。
    目前所行的三民主义有时被人指出有这两种特征,因此,很多人认为它也是一种意识型态。但这是一种过分简单的看法,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我们还要提一提另外一个意识型态——「台湾主义」。有些年轻一点的台湾人,他们的人生观及生活经验中只有台湾,而没有中国的其他部份。这样的态度在许多不同的团体内存在。对于这种态度我们需要以客观的事实来澄清,并且需要扩大胸怀去了解其他中国人的生活经验及方式。
    我们大家都知道,容纳不同的政治理想是多么困难。在这种事情上,人的意见很容易分裂,这是
365
人性。但是天父和复活的主的精神可以帮助我们在不同的政治信仰之间建筑桥梁。
    b 具体的问题和需要 
(1) 由于台湾目前在政治、外交上的孤立,许多人为了安全,开始逃离本岛,或至少尝试着拥有一个安全国家的护照或美国的「绿卡」。
    在这种不稳定的情况中,我们需要基督徒望德的力量。这种希望告诉我们,我们能够建造一个坚强的精神国家,告诉全世界,有许多中国人都愿意过自由和有人性、尊严的生活。中国人不是一定要在共产制度下过生活的。
    (2)我们的国家处于战争及戒严法的时期,国家的安全濒临着危险。面对这个压力,很难在政治的三个因素—均富、正义和秩序之间保持一个平衡。面对着共产中国的军事压力,中华民国的政府不得不要求它的国民牺牲某些「自由」,并且必须在每年的预算当中订下相当大的国防经费。但从另一方面看,一个国家最大的力量不在于武器和防御的物资,而是民众的支持和所有老百姓的积极的责任心。
    c. 正是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指出一些对神学的挑战
   (1)台湾的基督教会是不是一股可以平衡均富、正义和秩序的力量?我们是不是有自己考虑事物的标准,或者我们要跟随那些没有基督信仰者的看法⑧?
    换句话说,我们基督徒应该了解到今日台湾对我们的挑战,是培养出成熟的、自动负责、靠得住
366
的人。这种人有一个(植根于先验的奥秘之中的)确定的良心,具有足够的大众知识以及具有必须的人权和自由。只有这种人才是成熟的公民,忠诚地为国家的富强而努力。不成熟的公民是国家富强的危机,因为危险的情况来到时,他们就会离开跑到「另外一边」。在耶稣基督的光照之下,我们基督徒应首先自己成为成熟的公民,然后帮助别人成为成熟的公民。
    (2) 基督徒的团体有没有尽到实力,鼓励中华民国的人民勇敢地留下来,并且帮助建设坚强的精神生活?或者,基督徒的团体也被沮丧和危险的情况腐蚀了?为什么有不少的年轻的基督徒(大部份是大学毕业生),甚至整个家庭想要为着幸福的理由离开中华民国?
在这个敏感的事情上我们还可以加上:
    d 一些神学和牧灵反省的疑问和建议
    (1)任何一个开放的社会、不能建立在一个仅仅由传统所达成的协议、及所订下的标准和价值之上。这样的协议依靠事实的现象和行为主义的立场。但是人的价值像自由、正义和团结等都不能坚固地建立在如此不可靠的基础上。
    在「八十过年」公函(一九七一)中,保禄六世给了我们一个很妙的指示;他说,那既非「文化亦非宗教团体」的工作。这话是说,对于真理、信仰和价值的最后判断,不是国家或政党的责任。基督徒团体应该积极地提供一个基督徒对事实的看法,作为一个开放社会的强健的基础。在台湾应该好好并勇敢地保管国父孙中山先生和,先蒋总统的遗嘱,不要让这两位领袖思想中本来属于基督信仰的成份、让一些不可知论、反宗教或反基督徒份子剔除掉了。
367
    (2)基督徒生活的团体——教会却不能与任何政治系统认同。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最近坚持地强调了这一点、因为我们要效法耶稣——天主之子的榜样,他原是属于天父和人类的,而非属于任何体系。教会须要不断地省察自己是否在执行耶稣基督交付与它的基本任务。
    任何成熟的基督徒:不论是在俗的或是圣职人员,不可不关心政治,而把这事让别人去关心。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直接参与政治是在俗教友的特别任务。天主教的信仰告诉我们,基督团体的领导者,应集中精神在他们特别的精神领导上,因为以长久的眼光来看,这个精神领导要比参与任何暂时的政治组织,对于教会的生命要来得更重要,假如基督的教会更忠于它原来的任务,这对于国家不是一份更好的贡献?我国顶需要的,不正是一个有力和有建设性的精神力量?
    (3)但是,基督徒团体的领导者在历史上的某些时刻也应提出不同意的看法。如众所周知的,长老教会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而且继续他们的公开但批评的态度⑨。这个教会在台湾植根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他们没有怀念中国大陆的情感。他们——至少目前的领导者——非常强调台湾特殊文化的特性。从神学的观点来看,他们是一个地方教会,台湾特殊文化的成份(如民谣、语言、纪念台湾的历史)是决定性因素,而一般的中国因素(中国文化、官方语言、对于中国大陆的祖国感情)并不能强烈的感受到。基于公平的神学判断,我们应该提出,这样的一个地方教会有它生存发展的权利,但它必须察觉到走意识型态捷径的危险。
    天主教会在政治的事务上表现了另一种态度。它的有影响的领导者主要是一九四九年以后,自大陆来台的,他们的根在大陆。因此我们很能了解,它的领导阶层很深刻的怀念中国的家乡,并极重视中国的文化,这是合乎人性的。以神学的观点来看,天主教会在台湾的地方教会,一般说来是以中国
368
文化为主。以公正的态度来判断,我们发现:天主教的官方教会一直都很清楚地表示了他们在政治事务上的立场⑩。我们认为这对于地方教会有权利存在并发展下去,但它必须随时提防意识型态的僵化的危险。
    现在我们看第三点。
    3.文化方面
    文化的因素赋与经济和政治生活动力,并给与安排及支撑生活的意义。我们不能在此更详细的讨论文化的问题。
    我们认为宗教是文化生命的最内在的部份,因此也是整个「社会程序」的内在生命力。我们尝试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来描述这个现象。
    理想的教育是领导年轻人渐渐完全并负责地参与整个社会的过程。
    这是一个理想,但实际上,在此仍有意识型态的渗入。
    a 文化方面的意识型态
   (1) 封闭性人道主义的意识型态
    目前台湾封闭性人道主义意识型态的形成,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科学主义的意识型态;另一方面是几位新儒家学派的意识型态。
    科学主义的意识型态在台湾仍然非常踊跃。这是由一九一九年大陆上的五四运动遗留下来的。他
369
们宣称西方的科学是走向新中国的唯一道路。一般人相信,这是人类具有的最有力的方法。创造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而不依靠任何超越人类的力量。杜威、罗素和胡适是这个运动之中的几个代表人物。
    几位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所持的意识型态是,坚信任何形式的宗教或信仰与人类最高尚的道德是不相称的。他们坚持着一个狭窄的看法,认为孔夫子及他的门人的教训是今天和未来的人类的救世良药。
    由这两方面产生了看似不能穿透的紧密的人道主义,这个主义我们很可以叫它为一种「意识型态」。这种意识型态非常具体地实践在政府的阶层、在各级学校的教师中间,并且还有不少「自满」的人也有这种意识型态。这些人深深地相信,依靠他们自己在道德上的修养,他们可以达到人生的目的。他们觉得,在他们的道德修养之中,信仰和宗教是多余的。
    我们也必须考虑当前支持教育制度的意识型态。这个意识型态在事实上——至少在主要的特征上:
——是集合了我们上述的三种意识型态:
——工业化过程背后的意识型态
    ——政治情况背后的意识型态
    ——封闭性人道主义的意识型态
    (2)支持教育制度的意识型态
    假如我们考虑到前面提到的三种意识型态是目前教育制度的背景,以及理论基础,我们就不会认为提出下面两点台湾目前教育制度的特点,是太过分的批评:
370
    ——这种教育过分偏于经济的福利与消费,而不是为了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人的世界。
    ——教育的方向偏向于封闭性「向宇宙内的」、「非宗教性的」生活观,不是开放性的、世界性的、整体而且超越性的世界观。人类生活中的理智、量、技术以人类为中心,以及强调部份的思想要胜过整体性、批评性和宇宙性的思想。
    ——这个教育教出来的学生是「温室中培养出来」的,是接受预先制造好的心态,并非一个自由而且完全负责的人格。
    下面的话我们说的并不夸张:目前教育理论基础的中心,不是人而是国家的大组织,包括它目前流行的意识型态,以及这些意识型态带来的问题和需要。
    在此,我们也提出一些问题和需要。
    b、问题和需要
    (1)在目前的经济和政治情况之下,台湾的家庭正进行着巨大的改变。我们急需要一方面保留中国家庭生活的好地方,另一方面开创出一种合于小型家庭生活的新方式。一般说来,中国家庭里,夫妇之间爱侣的意识好像有加深的必要。父母好像有时缺少责任感,没有教导小孩自己负责,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发展。
    (2) 对在台湾的中国人来说,文化认同变成了一个愈来愈急迫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由几个因素交织而成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古代文化(如在故官博物院的珍藏)。
371
    ——百年前进入中国的西方思想和文化
    ——科技的冲击
    ——最后,共产主义对中国文化的攻击。
    我们如何能保持平衡呢?——在所有这些因素之间,在一般的中国文化和目前在台湾地区表现得非常清楚的特殊文化。
    c 我们分辨出下列的神学性挑战
   (1)合一主义(Ecumenism)是对基督教会的双重挑战:
    ——在基督徒之间的交谈。
    ——基督徒和其他宗教之间的交谈。
    圣经的话:「假如麦粒不落在地里死去,仍然是一粒;但如果它死了,便会结出许多果实」,这句话不是也适用于台湾的基督教会吗?
    如果我们说,在基督徒的教会达到前述的两种合一之前,还有一条长远的路,是否说得太过苛刻呢?
   (2)面对着封闭的人文主义的意识型态,应该重新拟订一个很好的计划,这是我们可以作的事情之一。具体地说:我们应该翻译许多整合科学、文化及宗教的书籍(目前已有许多这样的书),或者我们自己写。这样的书能道出极具吸引力的人的整体观,能有力地驳斥封闭人文主义的意识型态。
   (3)过去几个世纪以来,教会在教育的范围内所作的工作,给人的印象相当深刻。难道我们不能
—372—
继续供给国家一种世界观的教育吗?难道我们不能拿出一种整体性的、宇宙开放性的和自由的教育理论基础?这种理论基础应该把人格放在整个教育过程的中心。
    这些神学性的工作显然需要以团队的工作方式来完成,这种团队的成员是神学家以及人文科学范围内的科际合作。
    最后,我们提供下列数点:
    d 神学和牧灵反省中的几个质问和建议
   (1)本位化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向现代中国人的文化因素开放。复古和盲目地接受西方文化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成败绝续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作到一种创造性的平衡,一方面能够忠宣地继承丰富的传统,同时在另一方面针对今日和明日作创造性的改革。
    创造性的平衡需要批判式的神学观察,其中包括了下面数项紧张情况:
    ——结合天主的普遍存在性和超越存在性。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打开几扇新的门,好接受具体的历史上的基督的奥秘:耶稣基督11。
    ——找寻一元论和一神论这两种不同的世界观的结合:前者可以导致物质的、合一的、整体的神学12;后者则可导致相互关系的、呼唤的、交谈的、相遇的、位格的神学。
    ——敏于辨认理论和实践的贯通。
    本位化也包括了生根的意思。
   (2)「根」是人存在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它们影响地方教会的形成。基督徒团体的根的神学,
—373—
或者也可以作「乡土」的神学,应该穿过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层面到达最后的活生生的三位一体的天主的奥秘之中,这里是所有基督信徒的最后的根。这个最深刻的奥秘中的内在合一系住了教会和文化的许多不同的具体表达方式。假如我们只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之中找寻我们的根或「家乡」,那么我们就很容易滑进意识型态的狭窄模式之中。我们大家都应不断地藉着耶稣基督的光和圣经的力量,从意识型态的僵固中解放出来。
    对台湾的意识型态作过这一番神学分析之后,我们不得不再提出一些值得探求的问题。
三、进一步的神学问题
    以下的问题是真正的问题,不是对某些判断的回答。
    对于以上所提到的许多意识型态的根源,我们能不能作一个更有连贯性的了解。是什么东西在激烈地驱策着它们?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做更进一步的神学探讨。作者抱着谦虚的态度,提供下面几点想法,对这项永不会休止的追寻答案的工作,做一点小小的贡献。
    (1)首先,我们重提一下在基督启示的光照之下,我们知道的几项基本事实。
    1、人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从他的创造者,活生生的天主那儿得来的。
    2、人有一些基本的需要,而其中最大的需要是与绝对的奥秘的沟通。
    3、人是和他的邻人生活在一起的。
    4、人对于他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自由存在负有完全的责任。
    5、最后,人在受苦,终有一天他会死。
—374—
    以上是人生活当中的几项基本事实。
    (2)但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很难应付这些事实,也就是说,他常常只偏爱某些部份,逃避别的部份;他赞颂某一事实,而忽略别的事实。更具体地说:从一开始人类就对绝对的奥秘表现了忿怒或背叛。他不愿意承认他从超过他的最终根源那儿接受了一切事物。在满足他的需要的时候,人类也常常只注意了他的物质需要而忘了他最后的需要(与绝对的奥秘沟通);他逃入有限的需要之中。与邻人共同生活方面,人类显然不太成功;他抵抗不住把邻人贬抑为东西的诱惑,并把邻人当作达到自私目的的工具。想要一个人在这一切的经验中负起全部的责任,是非常困难的。他宁愿逃避到各种的娱乐之中。他忍受不了一颗燃烧困惑的良心的上 颗良心只有在面对人存在的所有基本事实时,才能得到平安。最后,还有许多人不知如何应付痛苦和死亡。他们想藉着忙碌或作逃避痛苦和死亡的冒险尝试来掩饰。
    在这里我们是不是接触到了许多意识型态的根本问题?我们可以用这些问题作背景—再看一看我们所讨论过的三个部份,并且分析每一种意识型态上项工作我们让读者自己去作。
   (3)人类面对着这些基本事实,以及他无法对这些问题作真查的答覆,在不同的宗教观之下,以不同的方式经验到并表达出来。在今日的台湾,我们能发现一个普遍的二论(泛神论、无神论、不可知论)和有神论的宗教经验和宗教表现。
    (a)中国的这种普遍一元论(泛神论、宇宙论)的宗教形式,很难让人应付人类生存的一些根本事实。因为它主张人文主义指导一切,它颂扬人类自己的努力,并且希望人能成为他自己的真正主宰者。这种型态的人文主义常常会堕落为一种封闭的世界观,抛弃了绝对和超越的奥秘,或者至少把
—375—
它放在真实的生活圈之外。这种人文主义,在整体又和谐的生命组织之中,不能应付现实,这种现象更进一步地表现在下面的事实上:大自然和谐的破裂,阻止了宇宙中无休无止的生命延续,妨碍才全人类的合」。在宇宙及社会的生活团体中,个人与整体相较之下,个人占着次要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之下,个人常常会采用一些不完美的解决方法,作为逃避:比如,面对着最后的奥秘、面对着自己的良心、面对着社会大众,以及死亡等事实,他个人应负起责任的这个道德意识,变得模糊不清。或者,他以那种众所周知,并且流行相当广泛的个人主义去表现他的独立人格,并不真正地去关心他人或公众的利益,却只看自己的私利、享乐和权力。
    这些特别是在中国流行的,不能应付根本事实的困难,能不能帮助我们更接近今日台湾的意识型态的根源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要把意识型态一个一个的分开来检查。这项工作,我们也要让给、读者去作。我们已渐渐接近这一篇文章的尾声,但是我们的交谈应该继续下去。
  (b)有神论的宗教形式,以比较个人的方式表现出,对于生存的根本事实的不能适应,就如创世纪第三章所描写的一样,那是一种对于有位格的创造者天主的愤怒与反抗。这是一种出于自由意志以及深思熟虑之后所采取的反抗自己良心的态度,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罪。因为据我们的了解,良心的最后的根是在活生生的天主的绝对个人的奥秘之中。人逃避了天主,不回答天主的召唤。他把邻人贬抑为自己的自私兴趣的对象。所有的事物最后都以人为中心。
(4)不论是二元论或是有神论,不能应付人类生存根本事实的缺点、使我们作了最后的观察:假如人想积极而且诚实的回答生活在此世的根本事实;不是所有的人都想达到更高的人生水准吗?而他如果像基督徒所相信的一样,参与是光、精神和爱的三位一体的天主,藉着耶稣基督「天主和我们同
—376—
在,籍着圣神,天主住在我们心中」,他不是渐渐地可以达到圆满的生活吗?
从台湾目前相当一元论的宗教和世界观来看,这样的一种较高水准的人生不是可以包含下列的因素吗?我们可以想象一种不再封闭,却向绝对的天主的奥秘开放的人文主义。「此种人文主义的最深处不再是人,而是活生生的天主,因为他比人自己要更接近人的内心。这样的人生是建立在活生生的天主自己,一个绝对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我们可以预见一个包括了人生重要因素的和谐的经验。人生在人际间的来往之中长进,更接近活生生的天主即我们的最终价值。这不软见耶稣所说的「天国」一词的意思?,最后,一个高水准的人生也表示成熟、负责和自由的个人?一个具有一元论的宗教和世界观的人,必须经过个人化(就好像西方从十五世纪初文艺复兴之后所经过的一样)和人格化的过程,一个人才能体验到他的生活水准是否成熟了,是否是个负责任的生活,以及是否真的提升了。只有这样,社会大众才站在一个稳固的基础上。
结论与期望.
今日台湾的意识型态虽然是那么复杂——事实上,用神学的态度去分析它们并不容易——但是复活的主召叫我们在希望之中前进。藉着他的死亡与复活的中心奥秘(斐二6-11)。我们可以为目前台湾的不同的意识型态渐渐找出正确的答案。只有接受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我们才能有足够的光照来做神学的分辨,也才能有永恒不灭的力量,在我们这个具体的世界当中,建立一个活生生有创造力的基督徒团体,在这里,活生生天主所说的话要比意识型态所说的话更有力量。
 
注解
—377—
1、在这里我们对三个主要的因素做一个简短的介绍,任何一个社会,若想认真地解决经济问题,必须考虑下面士一个因素:
  ——资源:工业技术的、天然的和人力的。
 ——生产:——生产工具和机器。
        ——生产力,例如一般的劳力,受过专门技术的人员,监督部门。
        ——生产制度,例如共同设计和管理方式。
——分配:——交换,例如贷款、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例如食物、衣物等的消费。
        ——要求财产的权利。
注意:在这三个因素,以及每个因素之下的三个条件之间,必须保持某种程度的平衡。举例来说:「第三世界」有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但缺乏工业技术。台湾有强大的一般劳力和好的工具和机器,但缺少管理的技术和专门的技术人员(中国大陆在目前似乎只能供应广大的普通劳力)。
人倾向于形式、组织,而且社会也有必要去保护并继续既存的事物、已规定的秩序、正义和供应生活必备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由于这些理由,因此产生了政治的因素。若对政治的因素作更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三项主要的条件:
——幸福:——参与的幸福,藉着知识和消息,大家参与,按照个人的良心和宗教信仰去生活。
          ——物质的幸福:例如适当的生活水准,基本的安全和环境的保障,公平的利润。
—378—
          ——精神的幸福:公民权、个人自由、忠宜的对立。
——秩序:——法律基础:传统、宪法、习惯法。
          ——内部的安定。
          ——共同防御:协约同盟。
                        自卫的主权
                        民防组织
——正义:——立法的一致意见。
          ——执法的权威:精神领袖
                          谘议团
                          行政制度
          ——审判程序
我们在下面举出三个文化的主要因素,以便清楚并且具体的指出我们对于「文化」一词的了解:
——共有的智慧.——最后的意义—人生最终目的的关心,宗教。
                ——个人的完美理想
                ——社会道德
                ——知识:——求知识的方法
                          ——科学的知识
                          ——人文的智慧
—379—
                ——有用的技能,。
                         ——基本的技术
                         ——包括一切的工业技术
                         ——辅助的技术。 
——共同的生活方式
     ——社会结构:团体的分划,社会的团体生活,基本原则。
——生育计划:小家庭,结婚制度,性关系的架构。
     ——循环性:团体中的长辈,安居的成人,新生的一代。
——共同的符合:
      ——社会的艺术:内在的警觉、重要的意识、彻底的表达。
      ——共同的语:语言的结构,表达的方式、社会的世界和解释这个世界的方式,以及思想方式。
      ——共同的宗教:大家共同的体验,共同的礼仪,包括一切的信仰。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文化」一词在此是机动而且包含一切的用法;它包括了狭义的所谓的「社会元素」或者只是指社会艺术和共同语言的「文化」。
2、在这里,不适于对个人和社会之间创造性的紧张作更进一步的神哲学的详尽分析。
3、参考: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ASIA YEARBOOK 1980 
4、对于目前台湾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水准,我们预设下面一些基本的资料。
—380—
例如:政府的统计资料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ASIA YEARBOOK 1979 
      (本书的政治主张是站在反共的立场,读时要注意)
      Pro Mundi Vita:Dossiers,March-April 1978
这是一份完全奉献给台湾的研究,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消息,但是作为本研究的出发点的「意识型态」,却须带着批判的态度去接受。
5、Peter L.Berger, Pyramids of Sacrifice. Politics and Social Change,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New York 1974, has some excellent passages about the Calculus of Pain and the Calculus of Meaning(in Capitalist and Communist Societies),Chapter V—VI ,pp.137—189
6、民国六十六年度统计年鉴。中华民国行政院审计部预算组出版。第五五九页有下列民国六十五年翻译和出版书的统计:
          文    学    二一九五    纯科学     六六
          社会科学    一五五四    艺  术     三三六
          史    地    一三七九    哲  学     三一四
          应用科学    一二九四    语言学     三O四
          一    般     八四四     宗  教     二七一
7、参考:民国六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前任经济部长李国鼎在台湾台北国际生产力研讨会上
—381—
发表的主要演讲。经济评论,第一七0期三——四月一九七六年,第一至第六页。
8、韩国Stephan Kim枢机,在民国六十八年八月在香港对SELA(亚洲社会经济生活交谈)的演说,很值得我们三思。他对亚洲的情况描写如下:我们发现到,亚洲所有的开发中国家的政府都说:「我们生活在内外的危机之中,不安全。因此,最重要的是国家的安全。首先我们必须在经济、军事和政治方面强大。」然后,他们得到一致的结论:要强大必须工业化。但是要有效而且快速的工业化,首先必须要有秩序——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秩序。这个秩序必须强加实行。因此,有些人权被限制了,而我们处身于国家安全状态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是恶性循环,因为虽然最后的目的是安全和稳定,但所用的方法却助长了更多的不安?因为为了实行制度,必须用武力和压迫,而这样就造成了更大的紧张和更大的不稳定,于是又需要更大的压力,于是就如此不断地继续下去。本来是为了改善人类的命运才实行现代化和工业化,但是在这条路的进行过程中,它们贬抑了人性。假如我们看看亚洲,看看老百姓的情况,我们发现,他们的人性是被贬抑了。在这里,真正面临危险的,是人自己。情况是这么的糟糕,我们不得不问:这种现代化发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并且是为谁的?进步不是为了人吗?但是我们所见的却是进步只是为了进步,人只是它的工具。」(参考Sela Newsletter, September 1979、Supplement、pp.1—5)
9、参考「台湾教会公报」,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三月十八日。英文:The “Public Statement on our National Fate” December 29,1971    
直到最近还对政府所提议的「寺庙教堂管理条例」表示了反对的意见。
10、中国主教团在民国六十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发表了下面的公告(见六十八年一月四日教友生
—382—
活周刊):「……天地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政府。我们要求本着基督的爱,担待别人的缺点,也担待政府的缺点,协助别人改正缺点,也协助政府改正缺点,这是我们基督徒的责任。」
民国六十八年三月二十日,台湾的主教们共同写了一封信给全世界的主教、基督徒和所有负责正义的人士,这封信可能对于有些读者来说,好像天主教官方几乎与目前的政治体系认同了。中国主教团主席贾彦文总主教,曾在六十八年五月十四日的一封私人的信里,对作者说:「我们特别注意避免作任何会引起别人认为我们和政治体系完全认同的事情。」(“it was a very special intention of ours to avoid the possibility of just such stand as that of our being regarded in any way as identified with the political system.”)
若我们比较天主教的官方和长老会的官方,就会发现对于目前政府表现出来的不同程度的同情与许诺。
张春申神父的「教会与国策」(教友生活周刊,六十八年五月二十二日)警觉地指出基督徒和教会领导者在政治中的多元角色。
天主教会也用批判的态度反对政府提出的「宗教寺庙管理条例」参考One Spirt, Sept .10.1979。
11、张春申,中国教会与基督论。辅仁大学,神学论集三十七期,一九七八年八月。四三五——四五一页。
12、张春申,位际范畴的补充——中国神学的基本商榷,辅仁大学,神学论集。第三十二期,一九七七年夏。三一三至三三一页。
—383—
13、一元论和有神论的宗教经验和表达方式,并不互相排斥,反而是相辅的。东西方文化的会合一包含这两种世界观的相会。
有两种思想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他们之间的互相补充。第一个方式来自生命奥秘的本身;人不是独立生存的。他必须和别的人来注。而这种来住必须向上,以便和人格的天主,和所有人类的根源和目标的天主交往。我们认为这种生命的奥秘是两种世界观相遇的可能方式。(参考:项退结着从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命观走向比较完整的生命概念。哲学与文化,第五期第七卷七十二号。民国六十九年五月,第二七至死页。)
另外一种方式是得自形上学的反省:人的现实有三个不可分的方面:存在、本性和位格。在宇宙一元论的宗教形式中,主要的是有机整体性的经验。而在基督有神论的宗教形式中,人是被关心的焦点。
藉着交谈与共同的追寻、才可以把这两种互辅的想法结合在一起。
14、A Theological Critique of Scientific Rationality.Report of an Ecumenical Working Party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ürich,29 June-3 July1973,about 18 participants from the fields of theology,ethics and the sciences)Chapter II:Quality of Life Criteria for Measurement、PP.3—6
—384—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