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44号

灵修辅导管见


 

灵修辅导的需求似在不断增加,从事此种工作的人很需要有「专业」的学习和准备。多次谈起「灵修辅导」时,一般的印象是对需要的学习内容大都模糊不清,不知道该从何作起。本文就个人的读书和工作的一点经验,提供给大家作为参考;尤其为在奉献团体中准备作灵修辅导的新人,更希望能有所帮助。全文分三部分:灵修辅导的意义描述;需要准备的重要工具,本省地区的具体情况。

意义描述

几个基本信念

灵修是指天人关系,一般更是指人与基督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天人关系就是在人性全面发展中所原有的一面,是人性的基本需要之一。就如人有生理、心理的基本需要,而且这些需要必须获得适切的满足,人才能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有健全的发展和成长;同样,人在心灵和精神方面,也必须得到其基本需要的合理满足,这样和生理、心理的成长配合起来,人才能实现其完整而健全的全面发展并走向成熟。

生命、死亡,现世、永恒,人类、宇宙,有限、无限等,是与人俱在的问题;寻求这些问题的解答,是人性本能的渴望和需要。但在追求完美、圆满(常生不死、永恒、无限)的历程中,人受自己

263

的时空性所限制,对超越时空的具体情况,只能作「合理的」推论、揣测,终究是「未知生、焉知死?」说不出最后归宿的所以然来。基督从「彼岸」来,进人人的历史,详述所见所闻,并以身作则,走出了由此岸通往彼岸的明确途径。天人关系的中心便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督身上。

这里所说的人,是指每一个具体的人,在生理、心理、心灵各方面有基本发展并成长的人。在具体生活中体验到内心的不和谐,人际关系需要改善,信仰与生活很不一致,天人关系空泛飘摇,缺乏稳固的基础。困难越大,我们越觉得需要帮助;痛苦愈深,我们愈感到需要有人支持。如何建立稳固的天人关系,满足内心最深的追求和需要,只靠自己的努力、摸索不够,还需要有经验者的帮助,和我们一齐努力、追寻,找到能使自己全面发展的正确途径,获得促进健康成长的必要营养。

灵修辅导是协助天人关系的建立和成长,其起点是每人不同的「经验园地」,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健康、才能、性格、模式;每个独特的人,这里很注意每人的独特性,尤其是由于不同生活背景而造成的不同「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式。辅导中应用人际关系的地方很多,以「人际经验」来类比天人交往的情形。在具体的生活中,我们已熟知身体的健康与心理因素密切有关;同样,心理的健康与否,也非常影响心灵如何成长。灵修与心理在许多情形下很不容易分清,实际上,也不需要一定要分;太强调某一面很容易造成「张冠李戴」的偏差和错误,相互的适切配合更能有助于全人的正常发展和健康成长。

以上所述,指出了对灵修的几个基本信念:天人关系是人性的基本追求和需要;天人关系的中心是天人合一的基督;建立稳固的天人关系需要有经验者的辅导;心理与灵修相互配合才能推动全人的健康发展和成长。如果和传统的灵修观点比较一下的话,可以看出有些显著的不同。

264

新旧观点有别

传统的灵修学书籍,一般都是先从圣德(或成全)是什么开始,把真正圣德或成全的本质分析得清清楚楚.然后指出与圣德相反的罪过与恶习,进而说明如何除掉这些罪恶,如何去修成相反罪恶的德行。当然也清楚说明灵修的不同阶段(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或称为炼、明、合三路),最后指出灵修生活中的一些特殊现象—神秘恩宠。照这方式安排灵修生活,特别是在开始的时候,显得非常清楚、整齐、有效。但往往在实行一段时间之后,有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要改的「毛病」并没有除掉,「诱惑」越来越多越强,要修的「德行」越来越显得空虚无效,甚至对整个灵修生活 ——修成圣德,也会开始灰心、彷徨。问题在哪里?问题在如何把清楚的理论配合到每人的具体情况上。毛病与诱惑,和每人内心的束缚与不自由密切有关并相互影响,只凭好心和意志的力量仍不能根除它们;它们的根生在好心和意志力之外、之下!因人际关系而造成的内心冲突、矛盾、恐惧、伤害,只靠加强「神业」,全力「攻打自己」,一般只是把问题撇开或压下,并没有「打」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使「偏情」从根底获得平正,使「私欲」由内心变为开放,这需要心理的疏导和洽愈,使心灵获得足够的自由,使全人逐渐有塌实感,找到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方向。

传统灵修对「三仇」的看法比较客观,把它们的丑恶、诡计、毒害,有声有色地描述出来,使人容易拟定计划,用「分而治之」的方法,一一予以战胜、消灭。对德行也是这样一一加以修练。但在具体的生活中,很少情形是如此「敌我分明」,尤其是由于每人的生活背景,更是千变万化,无法统一处理。灵修生活中的最大困难和阻碍,一般都是每人的内心葛藤和自我防御,这些不都是「仇敌」

265

而必须加以消灭,这些更是成长的偏差而需要调整。一个以为自己样样不如人,自己什么也不是的人,是真的谦逊吗?很不一定,平常这是真不谦逊的标志。同样,一个沉默寡言?,「不断祈祷」的人,不一定就是真的热心。有的人言词温和,绝不违抗长者的意愿,且把他们所吩咐的事务做得尽善尽美;乍看之下,这好像是完美的服从,但这也可能是出于自我防御,谈不上什么服从精神。对这样的「骄傲、孤僻、自私」,与其客观地向它们宣战、反政,不如用「交谈、分享」,使它们找到自己的正确地位,发挥其真实、合作、服务的成长力量。

传统灵修比较强调个人与天主的交往,把一切都献给他;除自己的神师以外,「不可为外人道也」。对人际、团体间的关系,要保持应有的爱德,但不可涉及深度的个人问题,尤其要特别躲避「个别友谊」。有彼此意见不同或冲突的地方,要努力克制私见,尽量忍耐,一切让长上来安排;为保持团体的和谐、一致,个人的牺牲就更有意义。但这方式往往只能维持一种外在的相安无事:有的采取「不相往来」,有的不闻不问;一般的交谈是寒暄应付,把真的问题都压在心里。在强调人际关系和团体生活的今天,上面所说的「个人主义灵修」已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因为大家越来越了解,深度的友谊和团体生活是人性的基本需要之」;真正的灵修生活—天人相通,必须和人与人间的交流、共融打成一片,结为一体。在亲切的人际关系中是会容易发生「问题」,但努力更应该放在积极、健康的一面,而不是消极地避免发生问题,因噎废食。

以上指出传统灵修方式中,几个「有限」的地方,但是我们必须清楚了解,这同时也是在说明,现代对过去所提出的改进和革新,其本身也是非常「有限」的东西!它们一方面仍是建筑在过去的深厚基础上,一方面更需不断的补充和更新。灵修生活本身需要不断的发展和成长,外在的方式常该配

266

合这生活的具体需要,促进它的积极成长。

引人面对真实。

灵修辅导的园地很有限,但其视野却非常辽阔。很有限,因为它不是给人灌输知识,也不是教人「一套方法」;它不替人指定方向,也不替人拟订计划或作什么决定。非常辽阔,因为它要人面对自己的一切,看到人性的全面。在辅导过程中,人要面对完整的自己:过去、现在、以及其间的如何相互关联;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家庭的关系;天人关系,特别是和基督的关系。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有自己的许多「理所当然」,特别对一些很难用语言表达的心态和作风,从不怀疑它们「就是如此」。辅导要人面对真实,正视这些「当然、如此、一定、必须」等非常有力的原则。这多次是很痛苦的过程,我们本能地会把视线转开,不要看!对早已过去的心灵创伤,早已忘记的一些往事,我们巴不得它们没有发生才好,绝对不要它们再出现在生活中,连想也不愿意再想。但事实上正是这些「埋」在心底的东西,不停地影响著我们整个的生活和行动。

一个独身奉献的人,对自己的工作常不满意,事情不顺利总是别人有问题,读这读那以后,远是觉得长上对他不重视。很清楚,他需要面对的不是外在的许多「不」,而是他自己内在的「不真实」,不了解真查的自己。成长的痛苦代价就在这里,他要在自己一向认为「毫无问题」的事上,慢慢扩大视野,「静观」自己一向不去看的许多方面的问题:他对父母的感情,父母彼此间的情形,父母对他的期望,他和兄弟姐妹的相处,儿童时期的欢乐、痛苦,读书时期的成功失败,人际关系的顺利、坎坷……这些「过去」的事,尤其是那些「不愿再想」的事,他会发现并没有真的已成过去,而且以

267

不同的方式仍寄留在他目前的生活里!在逐渐能面对真实之后,他会看到自己所以对一切不满,基本上是因为非常不满意自己,讨厌自己那么差劲、不行。能面对这「差劲、不行」的时候,开始「了解」自己,开始看出来这里面有许多夸大、歪曲、成见,不符合事实。原来真实是「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己只是庸人自扰,不知道如何发展利用,有时是非常不差、大有可行的才能呢。

获得内心自由

面对真资的自己是辅导工作的中心课题:有的要面对「差劲、不行」,有的要面对「沾沾自喜」,有的要看到「百般顺从」并非良善心谦,有的要看到「谈笑风生」原是防御工具。每人有独特的自己,面对真实也是依照每人的情形而迟速深浅有异。只有在人能面对自己、接受真实时,内心才能摆脱「情感」的束缚而获得自由。灵修辅导的意义就是在于帮助人获得这内心的自由。上面所提出的消极、夸大、歪曲、防御等「理所当然」的东西,在内心里造成许多葛藤和束缚;除非使它们「各得其所」,占自己应在的地位,它们会把天人关系弄得空洞、消沉、面目全非:把身己的冲动当作天主的圣意,对基督的话发生误解、曲解,或完全不解,而自以为已「进入一切真理」,了解了一切。宗徒们对「基督必须受苦」的反应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从家庭、社会各方面,早已「学会」在等待一位有力的民族领袖—默西亚;在基督身上他们「找到了」所等待的那一位;基督显大能、行奇迹,正是人心风靡、大有可为的时候,他怎样竟说出「必须受苦被杀害」的话?「这事绝对不会发生!」

对宗徒们心目中的基督来说,这的确是不可能的事;但他们的成长代价就是要摆脱这「民族偶像」的束缚,慢慢学着去接受「不可理喻」的基督,和他建立真实、有力的位际关系。再如上面所提

268

的那位独身奉献者,他对工作、对别人、对长上,都不满意,整个生活都不快乐,他的天人关系会满意快乐吗?他祈祷时要给基督或天父说什么?感谢、接受这「沉重的十字架」?祈求「宽恕别人」的爱德和勇气?他所需要的是摆脱「不宽恕自己」的束缚,从慢慢学着接受自己开始,否则他的天人关系很难稳定、踏实,更别说活力充沛了。

基督告诉撒玛黎雅妇人,「应当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但这以前基督先引他「看」到他对民族间怀有的排斥、成见,在生活中遭受的感情困扰和混乱。他需要先摆脱这些束缚,才能获得内心的自由,才能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天人关系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基督给我们显示了一切的真实,我们必需从面对真实的自己开始,来面对真实的基督,获得天主子女的自由—「真理使你们自由」。灵修辅导就是为协助并引导我们,在这「面对真实,获得自由」的过程中,积极地前进、成长、壮大。

重要工具

了解人的发展

要帮助人面对真实的自己,必须先对人和人的成长发展有正确的认识。灵修辅导中的人是以基督心目中的人为模式,和许多心理学派,特别是「封闭」心理学派所说的人,很不一样。所谓封闭心理学,就是说他们把人局限在生理和心理的圈圈里,直接或间接否认在此范围以外,人还有其他层面的存在。比如,对人的心灵追求和需要,渴望找到自己的根——天父,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幻想,是人自己

269

的心理投射(在自己身上找不到的完美,把它们投射在一个完美的父身上)。这样的解释,套用他们中一位影响很大的心理学家的说法,就好像把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小小部份当作整个的冰山,而把沉在水里的深厚基础给「一笔勾消」了。基督心目中的人,除了「由肉生的属于肉」的一面以外,还有「由神生的属于神」的一面,两者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人。这样的人性幅度,和那以为人性的需要,只在于解除生理、心理的紧张,获得满足、快乐的看法,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灵修辅导中,使用心理方法的地方很多,但心目中对人的肯定是完全的开放,就是在「纯属」情绪疏导和心理治疗的层面上,也知道远有更深的「层面下」的存在—天人的相通和心灵的治愈。

发展心理学对人的一般成长阶段,和每个时期的特征、困难、适应等各方面,提供很好的参考资料。对这些资料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能帮助我们,一件和不同发展期中的人谈话时,更容易进入情况,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就如青春期的困难、需要,和开始准备成家立业者所面对的压力、困扰,有很大的差异,青年期和更年期所面临的问题与危机,也很不相同。再加上个人的成长背景因素,更显出每人的独特情况。除非对成长过程中的基本要点和一般现象,有很熟悉的体认和了解,谘商交谈中很容易发生「文不对题」的情形,或是空泛、肤浅,「摸」不到问题究竟何在。此外,有的心理学家特别指出,每个成长阶段有其重要心性发展的目标和结果。比如一个初生婴儿,如果环境良好,成长顺利,在一两岁内便会「学得」什么是基本信任(由父母的呵护、疼爱,婴儿感到安全、满足),这和日后的自信和信任别人密切有关。相反,如果发展受到挫折,就会依挫折情形不同而造成深浅不等的基本不信任;长大后的恐惧、怀疑、胆怯、缺乏安全自信和不敢信任他人,都能是这不良发展的消极后果。越是幼小时期需要获得的心理发展成果(如基本信任、主动自立、自我意识肯定

270

等),如因环境坎坷而没有得到的话,越是会造成很难弥补,甚至无法弥补的心理损失和缺陷。这些心理的基本因素,和人的整个生活(包括灵修生活在内)息息相关,自然对它们有一通盘了解,为使辅导工作有更建设性的贡献,是不可缺少的知识工具和条件。

成长偏差与调整                

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学校等多种因素,使每人在发展上形成不同的特质和个性。心理学家从人各不同的变化中,设法找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典型。比如就人的身材大小情形,把人分为圆胖型、肌肉型、长瘦型三种。他们认为人的体型不同,是由于胚胎期的三种胚层发育不同所造成,因此分别称为内胚、中胚、外胚三种典型。内胚层的发达特别影响消化系统,使人体有内脏型特征,所以变得圆胖。中胚层发达使人有体壮型的特征,所以肌肉长得特别结实健壮;外胚层发达使人倾向头脑型,身体一般是细长清瘦。从体型不同再找出不同的心理特征:比如圆胖型的人喜欢社交、朋友、态度和善、乐观,爱好美食、舒适、享受等;他们的消极一面是容易「闹情绪、,忧喜不定,倾向郁躁循环型的精神病症。有的心理学者,根据不同血型来归纳出人的不同性格,分析他们的优缺;指出不同血型的人更适于何类工作,发挥其所长;在消极情况的压力下,他们会面临什么精神危机等。变态心理学一般把「精神失常」现象(根据精神疾病分类手册),分为精神、心理、人格、心身等几个大类;描述它们的不同症状,指出疾病的背景和成因,提供医疗的具体方法。对灵修辅导来说,以上这些资料都有值得参考的地方,有助于扩大辅导者的知识眼界;但没有下面要指出的「人格典型」那么重要—可说是不可缺少的知识工具。

271

在对精神疾病采取整体性的看法和努力中,人格典型的理论和分法显得更周全,更有系统。它把遗传、生理、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加以研究分析,找出造成不同人格典型的背景,和不同典型的行为模式—「待人接物」的不同方式,最后指出他们如何在这些典型和模式下,循环演进,继续发展。这种分法的优点是,一方面把不同典型的特征,特别和它们的社会因素(家庭、环境、学校、友伴等)衔接起来,使人很容易看出各种典型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也把这些模式的循环性和每人的「生活习惯」连在一起,使人了解这循环的方向可以继续或改变,继续加深病态的循环或把它改变为建康的循环。在正常与失常之间,指出中立或边缘性的一些标志;精神病患者自然需要精神医师的专门治疗,而辅导工作更是在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并按照不同典型的特质,协助他们往健康的方向积极成长、发展。

依照行为模式,人格典型分为孤立、依赖、独立、两可四个类型;每一类型中又有主动与被动两种不同情形。比如孤立型的主动方面,是指那些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言行非常敏感的人,因而主动地回避他人,把自己孤立起来。被动方面是那些很不敏感的人,好像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常漠漠然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四类八种的人格典型是:孤立型—孤独冷漠和敏感回避;依赖型—尾随顺从与合群易处,独立型—自我陶醉与攻击跋扈;两可型—呆板守旧和悲观不定。每一典型有其循环发展的方式与方向,如果让他们在恶性循环中发展,自然会造成病态人格和精神失常,如果能使他们向健康的方向成长,每个典型都会有特殊的贡献。孤立型的边缘情形是和他人脱离,逐渐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天地里,继续加深就会造成精神分裂型人格,再下去就是精神分裂症。依赖型的恶性循环,先是一味地尾随就合,讨人喜爱;进而会发展为郁躁循环型人格,再严重就成为郁躁循环症。同样,独

272

立型的病态倾向是妄想型人格和妄想症,两可型的病态倾向分别是郁躁循环或妄想型人格和这样的精神疾病。这些典型当然也能往健康的方向发展成长:那些安静独处、沉默寡言的人,可在「深思远虑」的思想领域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依赖型可利用他们的「引人喜爱」的特长,在推进人际关系上成为优秀的社交人才,独立型的人可发展为有力的「创新领导」人物;两可型的人更容易在「钻研探微」中,提供不断的改进和新发现。

从事灵修辅导工作,需要对这些健康和病态的发展,有清楚而实际的认识,因为许多的灵修和心理问题,就是在这些成长偏差和不健康的循环中「根深蒂固」!调整成长偏差和改变恶性循环的心理治疗方法,同时也是灵修上的「正心、诚意」的必要基础。灵修书中说,有时「魔鬼也会扮作光明的天使」来欺骗热心度灵修生活的人,但这些欺骗也是依照每人的「弱点」而最容易达到目的。这里可以看出,分辨神类和心理葛藤有怎样的密切关系;由心理调整而进入心灵治愈和爱的建立,才能促进全人的真正成长—「在心思念虑上改换一新,怀有基督所怀有的心情」。

人际关系技巧

谘商、辅导已相当「大众」化,在这方面中文的参考书也颇可观,所以这裹不介绍它们的理论基础和方式,仅就技巧本身提出几个重点。首先是「听」:辅导中的听不只是听对方说话的声音,更听他声调的高低、轻重、快慢;是「口若悬河」或欲言又止,是「畅叙衷曲」或不断在兜圈子。同时也「听」他身体的姿式和表情:显得轻松、放心,还是紧张不安,有无口结、句断的情形,有无「见风转舵」,说辅导喜欢听的东西等。这需要辅导有「身心与之同在」的态度和训练。有了这样的聆听技

273

巧,下一步就是会心共鸣(有人译为同理心)。会心是说辅导能体会到对方在谈话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到他内在的感受;共鸣是说辅导把感受到的反映出来,使当事人觉得辅导很了解他所说的,在内心里感到有了共鸣。藉著会心共鸣,受辅导者更容易「开怀畅谈」,特别是对一些难以启齿的事,也能更放心地和盘托出,因为他找到了「知心」,觉得安全可靠,值得信任。这可看出会心共鸣在辅导过程中的重要,因而也要求从事辅导工作者,在这方面应有良好的准备和体验。

受辅导者能畅谈一切时,辅导同时引他面对自己的问题,看出症结所在;如果有兜圈子或逃避的情形出现,辅导会领回原处,让当事人面对真实,逐渐看到问题的全貌。许多人在了解问题的真实情形后,自己知道要怎样去设法解决;遇有不知如何或「懒」得去作的个案时,辅导的工作是同他们一齐拟定计划,使当事人能清楚而具体地来著手调整偏差,积极改进实际的生活。除了这些主要的技巧以外,辅导最能帮助他人的就是他自己的生活榜样,尤其为灵修辅导,更必须有生活的感召和真实的「身教」。有的作者清楚指出,辅导的专门知识和技巧,以及对辅导工作的深感与趣,自然是非有不可的必要工具,但同时也应记得,辅导自己的生活充实、积极、乐观、富有活力,更是不可忽视的基本条件。在所辅导的事上,一般应比受辅导者有更积极、深切的体验,如果没有实际经验,特别是灵修方面的某些经验,除如此说明外,仅就知识所及和引用他人的经验,使受辅导者找到积极可行的正确方向。

灵修知识与经验

灵修辅导既是协助天人关系的建立和成长,自然对这方面的知识应有系统性的学习与整体的了

274

解(传统的灵修学一般分为克修和神秘两部分,现在用灵修神学来涵盖更多的资料,如圣经灵修、礼仪灵修等。此外还有灵修历史和所谓的灵修学派。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后的灵修学,一方面是对传统灵修学加以更新改进,一方面在尝试著把心理和灵修带入整合的境界。对传统灵修学的改进,可从广和深两个角度来看。在「广」一方面,把以前略去或仅作简单介绍的重要资料,现在利用有关的专.门研究,大幅度地加以充实,并广泛地吸收新资料。比如对圣经、礼仪、教会、一般基督徒的灵修等许多方面的资料,都已逐渐变成灵修神学的一般教材;对心理、辅导、谘商等专门学识的广泛吸收与运用,上面已述说了很多,不必重复。在「深」一方面,除了解圣德的理论研究外,更强调如何与生活的天主,特别是和死而复活的基督,建立并加深位际性的关系、交往、相通。对灵修的进步,不只在于改掉多少毛病或多少次想到天主,而是更注意如何使内心越来越自由—「面对真实」的自由,并在生活上越能体认逾越的意义—「基督必须先受苦难,然后才能进入复活的光荣」。对心理知识的使用,在已认作是非常有力的工具之外,更努力使心理和灵修能系统地连接起来,整台为一种「灵修心理学—心、灵发展论」。目前虽然离开完美的整合还很遥远,但所作的努力已有了显著的贡献:如灵修与人格发展,追求心灵自我肯定,深度心理学与圣召之有恒有效等,都是很成功的结果。

灵修学的基本形式是,灵修生活的意义与因素,灵修发展的方法与困难,以及发展的过程与方式等几个大题目。在一些不同的编排中,下面是一个较新的方式。它从分享天主的生命来看灵修,指出这是恩宠的生活,是基督的恩宠;然后讲述天人交往,是有罪的人接受天主的生命,通过特定的方法(圣事),发展不同方式的灵修生活,最后讨论灵修生活的进展,分为一般的进展情形,和专心度此生活的人,有何特殊标志与不同。对灵修辅导来说,灵修发展过程更是常提到的问题。这里需要有一

275

个综合性的看法:一般的灵修三阶段或圣师大德兰的心灵七宝楼台,都清楚指出主动与被动的分野和标志,在主动的因素中,不只是「祈祷」上的进展和困难,而是整个人的调整与成长,特别是面对真实的自己和疏通人际关系上的心理葛藤。大德兰用灌溉花园来作比喻,说明用水桶打水、踏水车、汲水、或引河水来浇灌花园,可象征主动祈祷的不同方式;天雨按时降下,使花木得到更好的滋润,不经一点人力,是被动祈祷的象征说明。若天雨沛降,自然是再好不过,但雨不来时,仍要用人的方法好好灌溉—努力从事祈祷工作。在具体情形下,主动祈祷不只是方式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汲水),也是和汲水者的「心情」非常有关。一般所提到的祈祷困难(分心、瞌睡、空洞、茫然,无法进入情况等),大都是「心寄何处」的自然结果,很多次更是没有意识到的心有所寄的结果。有人说他很用心准备祈祷题材,早上也很清醒—但祈祷时就是「心猿意马」,没有什么心得和感受。如果用一段时间注意这些好像杂乱无章的东西,再经过辅导会谈和澄清,很容易看出这原是顺理成章的「念念不忘」,而不是如同自己所感受到的,只是思想混乱。比如一个独身奉献的人,知道自己的生活中心是基督,愿意同基督一齐把生命带给别人;但在「不知不觉」中,他让知识、学位、成就、或特别友谊等,占去了生活的中心,虽然在理智上他仍肯定基督是生活的中心。在这样的情形下,他祈祷时的「分心」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有什么祈祷方法可使他不分心呢?他这「不知不觉」的追求(学位、成就、友谊等),一般正是在显示出内心深处的需要;除非对此追求和需要好好作一番「正本清源」的工夫,其他谈论祈祷的不同等级和方式,都不会有什么帮助,不是吗?

灵修的发展过程可和人际关系的成长互相参照,人际关系中的「蜜月期」、危机期等成长和加深的现象,可帮助我们在灵修发展上更能认清一般的成长情形和应走的方向。上面说过,在所辅导的事

276

上,一位辅导一般应比受辅导者有更积极、深切的体验,对灵修辅导尤其是如此。辅导自己,除不断他一领、吸收、用心保持工具良好外,更需要在具体的生活中,越来越有天人相通的实际经验,在自己的灵修成长上随时接受辅导,不过分信赖自己的看法和经验。辅导中很重要的一项是「自我分享」,行适当的时候向受辅导者揭露一些自身的真实体验。这不只是在说过去的事,有时更是自己的具体生活 和基督间的生活关系。这关系的一个特殊标志是:生活日益真实、踏实、充实。但这是使人越来越自由的生活之果,只靠理论什么也品尝不到。灵修辅导者要帮助人获得这非藉真实生活而无法得到的心灵自由,要和人分享这样的生活心得,他自己需要不断地汲取这样的心得;越来越划向心灵的更深处,日益强烈地体验到「我是个罪人!」的不知所措,但同时也感到「不要害怕!」的无条件接纳与信任,因而越能安心而轻快地尽力撒网,自由一发乐地分享所获得的一切。

具体情形

寒暄与依附

清楚了解灵修辅导的意义,尽力备有最好的辅导工具,是从事辅导工作的先决条件;但具体的辅导工作(这里只指个别辅导),是面对每一位独特的个人,没有固定的方法来统一处理。辅导者的基本态度是无条件地积极重视每一个人,知道每人在基督的身体上,各有其不同的地位和功能。会谈开始时,特别是彼此还不很认识的时候,应给受辅导者一段「寒暄」的时间.这是东方文化的一般接触习惯,无法强用西方的「单刀直入」,立即要他谈出内心深处的问题。但会谈一两次后,或已成固定

277

的辅导会谈,就应注意把这寒暄的时间尽量缩短或完全取消;因为这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一种「聊天」或一直在问题的外围上兜圈子,失去了辅导会谈的真正意义。此外很值得注意的,就是东方人的感情一般比较细致而深沉;在和辅导谈出家庭、朋友、工作等整个心路历程之后,自然在感情上对辅导会产生一种依附感。为建立辅导中的信任,这当然是最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能产生很消极的后果:如情绪转移、情感依附,期待辅导代作决定或选择等。辅导对这些情形应胸有成竹,不受它们的左右;并在辅导过程中,使当事人逐渐「看」出问题真相,慢慢摆脱这些束缚,好能获得灵修上非有不可的心灵自由。

消极自我画像与不安全

亚洲一些地区的升学压力,给人带来很多的心理困难,本省是其中之一。每年的联考和其他「鉴定J考试,由于「僧多粥少」,常会给绝大多数的落榜者平添一份「我不如人j的愧疚和自卑感。在幸运考取的人中,许许多多也会因学校的不理想或科系不对而耿耿于怀。再加上其他的家庭、社会因素,使现在的年青一代一般都有相当消极的自我画像和显著的不安全感。在辅导过程中,要慢慢把这些消极的因素放在整个的生活架构内,使受辅导者清楚地意识到,他还有很积极的一面。那些消极的东西(失败、挫折、不理想、被冷落等)只是他生活中的一些黑点,而他几乎把它们视作生活的全部;许多积极的地方,平常很少注意或认为是理所当然,一直没有好好发展利用。这样使歪曲的自我画像逐渐接近「真相」之后,当事人对自己建立起适当的自信,在生活工作上越来越感到安全、积极、富有意义。对灵修来说,这正确的自我画像,也是建立天人关系的必要基础。完全、积极地接受

278

自己,才能对天主表达真实的感谢、赞颂、和全心信赖(不能接受自己,怎能对「为我安排一切」的天主表示真心的感谢和信赖呢?);只有在真实的感谢和信赖中,才能作到「以心神、以真理」来朝拜他,才能了解什么是「全心、全灵、全意、全力」爱他,才能「心口合一」地呼他为父。

一般的「信仰不活泼」,当然能有许多因素,但平常和每人的人际关系经验密切有关。父母不和、家庭破碎的痛苦人际经验,非常影响一个人对只是「爱与和谐」的天主,有真切的认识和体验。有人由于长期的「自立更生,艰苦奋斗」,在外面已树起一幅「强者」的画像,很难表达内心抑压已久的消极情绪,尤其对父母、家人的消极情绪。辅导应鼓励他,让自己的情感能慢慢地自然流露,特别是使他感到那是「弱者」表现的流露。比如流泪痛哭,尤其为男性,能是「洗心革面」的机会和开始。人际关系的创伤获得治愈,天人关系才能更真实稳固:开始在生活中了解并体验「天主是爱」—无条件的分享和给予;我对此爱也「只好」无条件的投身和信赖。

「与众不同或感恩图报」

灵修辅导中一定会遇到圣召的问题;如何帮助当事人分辨清楚,辅导需要提供明确的原则和具体方法。上面提起的升学压力和工作上的激烈竞争,很容易使「身心疲惫」的人,急著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来安定自己的心灵。对一般的灵修需要来说,这是很好的机会和最有效的「休息」方法。如果有人因此而谈起圣召,尤其是觉得非参加某修会团体不可,辅导自然是先帮助当事人「回顾」一下自己的生活,看看这圣召的后面有些什么样的「推动力」。经过这样比较深入的交谈,多次会发现当事人对独身奉献的意义非常茫然,所说的要去「当」修女或神父,更是解决内心困难的一种方法和

279

工具。奉献生活的「清高、圣洁、与众不同」,为一颗被读书、工作等弄得「不胜其烦」的心灵,自然会是一种吸引,但决定圣召也自然不能以此为准。辅导的工作和技巧就是要使受辅导者,特别是女性,能「放下」心来,安静地看看自己和基督有怎样的关系。用古老的本笃会传统来说,就是要在安静中看清楚:他是在寻求基督,或是在基督以外另有所求?

另一种圣召机会是有人在读书过程中受到神父或修女的亲切照顾,多次更包括经济上的支持与帮助。由于东方的感恩深切,会使人不知不觉地有「委身以报」的想法,虽然帮助他们的神父、修女完全没有这样的意思(如果有清楚的暗示或事先的说明,那自然更会使受惠者觉得非走修道之路不可)。这样的情形能提供考虑圣召的机会,但决定终身追随基督,不能只放在这对人的感恩或认同上。分辨这些内在的动机,再加上每人的成长因素,一般是很不容易的事。辅导在此应鼓励当事人「身心并用」,来帮助自己作最好的抉择:一方面加强自己和基督间的关系,使自己的生活重心越来越放在基督身上,一方面利用人为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心理测验,来澄清自己的内心追求—潜意识的需要、价值等,究竟是些什么。这些测验不告诉当事人有没有圣召,它们只显示人内心深处的一些需要和追求,是否能和奉献生活的需要和追求配合一致;如果不一致的话,能否藉著辅导与学习慢慢走向一致,或是「天性不同」,不必削足适履。

「圣召荒与多多益善」

圣召是与基督间的一种特殊关系;人感受到基督的有力感召和吸引,觉得「非他莫属」。在决定终身跟随基督的过程中,一定包括成熟的考虑和「全人投下」的慷慨答覆。这和选择「当」老师、护

280

士、或军人等职业有很大的不同,这选择是人把自己的整个存在,完全而自由地呈献给基督,决心终生以他的理想为理想而生活。和基督建立这样的密切关系,自然不会没有「为使他人得到生命而奉献自己」的深切愿望,因为基督就是「为使众人都合而为一」而投下了一切。

近年来由于圣召的「不景气」,不少修会团体,也可说整个地方教会都在为培植圣召而努力耕耘工作,这是非常可喜而感人的现象。为解决「圣召荒」,有时在选择上会发生「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的偏差和失误。对有志修道者的生活背景和身心条件,没有足够、正确的了解就收入修院,虽然在数目上比较「好看」,但实际上为奉献生活更是有害而无益。比如一位青年说,他觉得社会上有许多不正义的事实使他痛心,因此他决定放弃小我,要献身教会来争取社会正义。如果有很认识他的人,给我们解释他的具体情况:他所说的「争取社会正义」,实在是他的内心冲突的表现.对权威的反抗,因为在他长大的过程中,父亲的管教非常严厉,他觉得父亲「完全不讲理」;他要的「献身教会」,实际上乃是为解决他内心冲突的一种方法和工具。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一定会说,那最好先帮助他好好过一个基督徒的生活,暂且不必谈修道的事;因为一个投身于不适合其「天性」的生活方式的人,为他本人和他所在的团体都不会「心安理得」,而且经验更告诉我们,结果往往是冲突迭起,「不欢而散」。辅导圣召的意义和责任,就是使这些内心有困难的人,利用不同的方法,意识到在他们真正追求的理想和圣召本身的价值之间,是否有基本上的冲突和无法协调的价值观?若然,不会、也不该因为圣召缺乏就大开方便之门,不是吗?

对因基督所吸引而决定走奉献之路的人,辅导自然更应悉心帮助,使他们在生活中越来越把基督的生活价值体系,吸收、消化而变成自己的生活价值体系「怀有基督所怀有的心情」。这已是圣召

281

的培育工作,这里不加讨论。在一般的灵修辅导工作中,就整体来说,最好的方式不是我们给人「灌输」圣召思想,「推动」人去选择奉献生活,而是全心,不带任何其他企图,帮助受辅导者和基督建立真实的「友谊」,使他慢慢感受到,基督是他生命中绝对需要的一位,其他一切都是相对的,都应因他和基督之间的关系而决定取舍。至于他选择何种生活方式,那也是依照他和基督的关系如何而要作的决定,辅导只是帮助他能在内心自由的最好情况下,作好这重要的生活抉择。基督知道要选谁,也只有他的吸引和他的精神 圣神的推动,能使人「动心」,能使人抛下一切去跟随。除此以外,辅导能作并应该作的,就是自己努力把这样的「非他莫属」的全心跟随和奉献,具体而有力地生活出来。我们不必为「圣召荒」而著慌,更要为生活不出来圣召的意义而著慌;也不必为「多多益善」而忙,更要为使受辅导者走向「基督至上」的真实生活而忙。教会的成长常是藉著一些「非他莫属」的「小小羊群」,而显得活力充沛,发出「引人入胜」的超然光辉;灵修辅导者的工作和祈祷,就是满怀信心地「看」这活力和光辉也在中国教会身上出现,使它日新又新。

28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