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44号

祈祷的发展与成长


 

                                     徐可之

我们这里所说的祈祷是指基督徒的祈祷,而且是在天主教会内;对其他的基督教会团体,此处无意涉及。全文分四部分来讨论:祈祷的是、否;人际关系比照;祈祷成长现象;积极成长特征。

祈祷的是、否

祈祷的传统看法

在对祈祷的传统看法中,我最喜欢这两种说法:祈祷就是「心灵归向天主」,或祈祷是「举心向上」—上,自然是指上主。一般的分类有口祷与心祷,先知型与神秘型的祈祷,主动与被动的祈祷等;此外按内容再分为赞颂、感谢、求恩等不同的祈祷。对这些我们都不去多讨论。圣女大德兰在谈祈祷的发展过程时,会用过两个简明、切题的比喻:一个是浇灌花园,另一个是蚕的蜕变。他说浇灌花园能有不同的方式:第一种是从井里打水,一桶一桶地去浇,这方式很费力,使人劳累;第二种是用水车浇(足踏或手摇),这比较省力而效果更大;第三种方法是引河水或溪水来灌溉,这样浇得更好,又可省去好多工作;最后是天降甘霖,这是最好的灌溉,远超过其他的方法,什么也不需要我们去作(见德兰自传第十一章)。对于蚕的生活,圣女说她只是听人说,自己没有见过,所以如果说的不恰当,她请读者不要见怪。她说的真有些地方不恰当(对蚕来说),但所要表达的却非常恰当。大

201

意是这样:蚕的「种子」像一粒很小很小的胡椒子;桑树于初春开始发芽长叶时,这「种子」也在春天的热力推动下取得生命,变成小虫,靠桑叶而得以生活;长大以后就吐丝作茧,把自己关在里面;虫子在那里变得又老又丑,生命就此结束;最后从这小茧中生出一只又白又美的「蝴蝶」(见七宝楼台,第五楼台第二章)。这为描写祈祷生活的发展和成长,可说恰到好处,比任何理论性的解释都更令人感到亲切、具体,易于了解。对她的这些杰作和其她有关祈祷生活的典型著作,我们都用作这次讲材的依据和基础,但在方式上我们采取人际关系的对比来参照说明。

此处所谈的祈祷

这里要谈的祈祷是指个人与基督之间或「天人之间」的趋极接触;这里的天是指父、子、圣神的三位一体的天主,但一般更集中在基督身上。这接触应是个人的,有意识的,有助于建立和基督间的位际关系。这里不谈团体祈祷或公共祈祷,而只限于个人的范围内,虽然个人和基督的接触必然有其团体性的幅度,不能分开。在和基督积极接触的意义下,阅读一篇经文或有口无心地诵念,不算是祈祷;闭目静坐的本身也不是祈祷,如果只是达到「空」,而不是在空之后更让「实」.真实的天主来充满,那更不是基督徒的祈祷。即使人在圣堂里,但「心」不在焉,想「东」想「西」,那也不是祈祷。所以这里很强调和基督的「积极」接触,身心一致地与基督同在三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人的祈祷生活不见进展;在他们和基督之间很缺乏这种「个人而真实」的积极接触。有些人「祈祷」可能是由于习惯,从小就这样作;有的也许觉得这是责任?非这样作不可,有的人在祈祷中和基督也真有积极的接触,但不连续、持久,「接触一下」之后又停了下来。下面要讨论的祈祷发展与成长,

202

其起点和开始我们放在个人和基督的「积极」接触上。

人际关系比照

为表达心、神方面的东西,我们只有借助于有形的事物和经验,只有用「象征」的方式来表达。就如新旧约中有许多「比喻」来说明天国,大德兰「无可奈何」地用比喻来解释祈祷的进展,十字若望用黑夜来象征心灵的净化等。我们这里把祈祷放在人和基督的积极接触上,所以也选了人际关系作比照,使我们更容易看出上「无形」关系的成长,也有著一般位际关系的发展特征。

初遇的欣喜与热情

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到许许多多的人,但只有少数的人会变成知心的好朋友。如果谈到男女之间的由相爱而成家的话,那更是在千万人中,多次是在偶然的一种场合下,发现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他」,使你感到一种吸引,使你「心为之动」。开始的接触、谈话、交往,给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欣喜和快乐。这种感觉很美(女孩子更会觉得充满温馨),因而彼此间的往还就愈加频繁,「谈」得越多,越觉得谈不完。「他」逐渐进入你的整个生活,你由心动而变为心为之「迷」这期间的感情非常热烈,一切都显得光明美丽。但这相爱和热情仍很肤浅,缺乏深度;其中有许多「美化」的理想事物,和具体真实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知心的友谊也是这样开始:因著偶然的相遇而谈得投机,藉著融洽的交谈而逐渐深人,进而「开怀」畅谈,无所不谈。上面特别选男女相爱的发展作例子,因为它比一般友谊的发展过程更清楚,更

203

容易使我们看出「位际关系成长」的不同情况。人和基督的相遇也是如此,若望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简短的记录。「这是天主的羔羊!」听到这话的人一定不只是若望和安德,但因「偶然」的好奇而跟在基督后面的只有他们两个。「你们找什么?」他们好像一时不知道要回答什么,便随口问说:「老师,你住在哪里?」—「你们来看看吧!」若望对这偶然的相遇情形,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他在几十年之后写这事时,仍是「历历如在目前」那时是下午四点钟左右(大约第十时辰)。他只说那天他们就去看了基督住的地方,并在他那裹住下;一点也没有记下他们谈了些什么,或有了怎样的感受。但由事后安德很快去找到自己的弟弟西满,并把他带到基督跟前的记载来看,他们当时的兴奋和热情便不难想见:「我们找到了默西亚!」在祈祷生活中我们和基督的初次相遇,也有相似的情形。

发展中的困扰与危机

人际关系中的初期热情和新婚时的蜜月,都会很快过去,接著就是开始发现具体而不完美的一面,人的自私、缺点、有限等「不顺眼」的东西,这时都纷纷显露了出来。如果事先缺乏心理准备,对开始的「话不投机」也不设法及时处理,那困难就会很快扩大而变成危机:太太都是别人的美 我又何必苦守著你!

在宗徒们和基督之间的关系发展上,我们也可很清楚地看到这种使人非常痛苦的「话不投机」。他们看基督驱魔治病,大显奇能,特别是用五个饼、两条鱼,使五千多人都吃得饱饱的时候,他们和群众的一齐兴奋,不难想见「他真是以色列的君王!」但是基督拒绝作这样的君王,而且更让他们知道,「人子必须受苦,且要被杀害,但第三天他要复活」。他们无法接受这种「晦气」的话「这

204

事绝不会临到你身上!」他们以为基督一定要作君王,「给以色列复兴国家」,他们私下便争论谁大谁小—在这王国内他们中谁最重要。基督问他们争论什么,他们默不做声;基督一再告诉他们,「受苦被杀」之事一定要来,他们不要听「听不懂」,也不要问。我们在祈祷的成长过程中,也常会看到这「话不投机」的困扰与危机。

成长的代价与喜乐

友谊与爱的成长就是在于能面对这些「不顺眼」的东西—本来就有的缺点、软弱、和有限,并在具体的生活中学着去接受真实。如果不这样努力去作,那很容易为危机所胜,走向不可避免的「分手」、离异,甚或因「严重误会」而造成更不幸的后果。如果双方都肯「牺牲」,接受这成长过程中的必有现象和非付不可的代价,藉著「开怀」畅谈和会心共鸣,彼此间的了解与接纳—真爱的唯一基础,便会越来越真实、深入、稳定,生活自然就变得更和谐、快乐、充满活力。成语中的「小别胜新婚」,也可说是时间藉著「彼此不见」而澄清了夫妇间的误会,使他们意识到彼此都是那么需要对方。现在在认真作完「恳谈」后的夫妇身上,我们常会看到比蜜月更甜美的喜乐和情意。

宗徒们「不听」基督的话,逃避面对真实,基督的言行对他们也自然就越显得「生硬」,带来更大的危机:「你们也要走吗?」幸好他们还肯付出一些代价,没有离他而去。但由于不能和基督「倾心恳谈」,不肯努力完全面对问题,终于发生了痛苦的「分离」出卖、逃散、否认、丧亡。越不能爽快地付出成长的代价,成长的喜乐就会越延迟来临。

205

完整的接纳和给与

夫妇的感情在不断「恳谈」、接纳、加深的积极成长过程中,逐渐进入成熟的境界。中年期的「变形」发福,不减当年的苗条动人,现在的不能再有「鸿图大展」,更令人觉得他死心塌地、忠实可靠。这时的相爱不再是籍著一些外在的东西来维系,而是彼此间的完全接纳和给予。「衣带渐宽终不悔,须落秋霜爱弥坚」;他们之间的沟通现在已不再需要「恳谈」,他们可在相对无语中「看」到一切,不言。而喻。「永结同心」在他们身上「活」了出来。

基督和他心爱的小团体,经过了逾越的痛苦考验,最后才到达了「心」的契合。他们一网打到一百五十三条大鱼时,若望马上看出湖岸上的那人「是主!」基督问「西满,你比他们更爱我吗?」这时的伯铎不再自以为「与众不同」,而只说「主,你无所不知。」以前他们最讨厌听的「基督必须受苦死亡」,最后成了「除他以外,决无救援」;他们为「这名字」受鞭打、侮辱,觉得欢欣和荣幸。他们与基督合而为一,成为一心一体,再没有什么能使他们和基督相隔绝了。我们在祈祷生活中和基督间的关系,也只有经过困难、危机,并付出成长的必然代价,才能达到「心灵默契」的合一地步。

祈祷成长现象

以上我们简短地叙述了一下人际关系的发展和成长的大概情形,同时也指出,基督和他那心爱的小团体之间也有相似的情况。现在我们就把这些具体的发展情形和实例,应用到我们和基督的接触交往上。

206

「偶然」的相遇和吸引

我们和基督间的积极接触和交往,一般也是在一些「偶然」的情形下发生的。可能是看了一本书,遭遇到某件事,或是由于一个朋友、听一次道理、参加一次宗教活动等不同的机会,使我们在内心里受到了感动(心为之动),觉得「找」到了基督。从这时起,我们开始愿意多和基督接触,愿意更认识他:期间的一般现象是多看有关信仰的书,喜欢参加宗教活动,勤去圣堂等,有的会诵念许多经文,或作许多敬礼和「善功」。在这些频繁的活动中间,最吸引人的就是开始和基督有个人的接触经验:经验和一般的交友经验很不一样,它使人有更深入、更完整的充实感和难言的喜乐—找到了心灵深处所最需要的「那一位」。这「惊人」的发现往往使人心热如焚,如同那两位去厄玛乌的门徒,急不能待地返回耶路撒冷,去宣报自己所见的事。在这热情洋溢的初遇阶段,很需要一位有经验的辅导来帮助,这样一方面可避免因过分热心而造成的消极后果(比如因「争取」多时间祈祷而引起的困难,因求好心切而「弃家修道」等),一方面可使这股宝贵的热情导入「管线」而成为积极、持久的成长力量。由于和基督相遇而获得的「满足」也和每人的基本需要有关,如果这时能看情形给当事人介绍一些心理方面的常识(如人的多种不同的基本需要,身心之间的相互影响,情绪的一般反应等),会有很大的好处;使人从开始就意识到,祈祷是全人和基督的接触,和整个的生活有关,而不仅是在于某些需要的满足或令人欣喜不止的热情。

「这里真好!」

就如在人际关系中的初期热情没有深度,很不稳定,天人关系中的初期惊喜也是一样。因为这其

207

中有很多东西是「自然」的现象,就如同我们去旅游参观,许多从未见过的新鲜事物,一定会使我们感到非常惊讶、赞赏、快乐。祈祷的初期 开始和基督有个人而真实的接触时,我们也自然发现许多「新」的东西:基督的宣讲、奇迹、治愈病人;他的温和、良善、无条件的接纳、宽恕;总之,在生命中「从未看到过像这人这样讲话行事」!由于这些新发现,自己觉得很受感动,因而内心裹不断有新的体验:一种特殊的平安、喜乐、热切、愧悔、希望、活力等。由于这些新发现、新体验,我们很容易了解,这时期的急于「多读多想」,和本能的追求新奇好玩能有很大的关联,祈祷中觉得的「这里真好!」以及要「搭帐棚」就此住下的冲动,原是在这方面没有经验的「不知道在说什么」(参阅谷九28)。所以就辅导的方面来说,这时应使对基督的好奇能保持「安静」,有规律地去继续寻求、发现、体验。和这同时应作的一件事就是要使人开始面对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背景、个性特征,才能优点、软弱有限等,并把这一切逐渐带进祈祷里去,带到基督跟前。因为我们都有一些内心的葛藤和创伤,而在这很兴奋、激昂的时候,比较更容易接受自己的一切而完全放在基督手中,因而多少也会体验到一些解放的自由和治愈。虽然这接受和付托还很表面化(还没有真正的深刻体验),但为面对未来的考验和危机,是很好的一种准备和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有时可能会一两年),这些新奇和热情便逐渐减少,我们的一般反应是:「糟糕!现在我的祈祷越来越不行了……」当然,这是「蜜月期」快要过去的记号,但重大的困难不一定马上就会来临。通常我们一下舍不得「惯」有的快慰,尽力用各种方法去找回它们,好像非有这种温馨的感受在,就不能算是好的祈祷一样。这样「挣扎」一些时间之后(虽然有时仍会重温「这裹真好!」的旧梦,再感受和以前相似的兴奋与热情),终究「时过境迁」,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只

208

好「听其自然」了。但有经验的人告诉我们,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呢!

熟情消逝,困难重重

在人际关系的成长过程中,初期的热情消逝是必然的现象;在宗徒们和基督的关系上,我们也看到了有相似的情形。祈祷生活—人和基督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初期热情的过去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和代价。对此留恋不舍自然是幼稚可笑,但更要注意的是,在祈祷中找不到「热情」时,我们的心在找什么来代替?,首先要看一下,这消逝是成长的结果,还是别有原因?比如由于其他事物的吸引而冲淡、减少了和基督的真实接触。假定在这方面都很忠实、努力,现在所感受的「冷淡」确是积极成长的记号,那么此时要体验的就是:分清基督与热情,接受自己的有限。以前对基督本身因自己在祈祷中所感受的兴奋、喜乐等,分辨不清,不自觉地混为一谈,现在要慢慢「看出」这二者之间大不相同!祈祷是和基督之间的生活接触,心里感觉热切与否却是可有可无,和祈祷本身的「好坏」完全是两回事。而且感觉如何,是和生理、心理的许多因素有关,不全由人的意志来支配;但自己和基督之间的接触交往,是属于自己的「要与不要」,不受情绪的限制和决定。这些体验使人逐渐摆脱内心的一些「无谓牵连」,因而能更清楚地来面对祈祷中的基本事实:是要「看」基督,还是在寻求基督以外的其他事物?

除了这感到不断「冷淡」下来的困难外,这期间还常会有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以前并非没有,只是那时的「心情」好,比较容易接受,不甚感到「切身」之痛。现在内心「冷漠」,已是非常痛苦的事,再加上其他的烦扰和压力,自然更觉得「祸不单行」,「四面

209

楚歌」了。对这些「不幸」和痛苦,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把它们带进祈祷中,变成祈祷的题材。意识到这些困难和我们如何面对自己很有关系;以往的内心葛藤和创伤,现在会更容易碰到,其中最痛苦的一环就是面对并接受,自己是「困难」的主要因素,自己在这些方面是那么软弱有限;自己在灵修的成长上确实是无能为力,完全需要基督的带领和治愈。这裹不难看出,如果事先对此已有适当的心理准备,祈祷的发展就会比较容易;这些有时好像「排山倒海」的种种困难,不但不会把人淹没,反而使人更坚强稳定。如果事先缺少准备,那就要挣扎得更久,要付出更多的痛苦代价。

风平浪静鱼满船

生活在内心好像一片沙漠而四周又困难重重的阶段里,即使有很好的辅导帮助,依然是觉得黑暗无光,很难「振作」起来。经验告诉我们,渡过这段痛苦考验的捷径和秘诀,就是在这深深感到生命非常「空洞、乏味」,好像非抓住一些外在的满足不可时,还能闭著眼睛,死心塌地的把握住祈祷的时间,依然把自己放在基督跟前,深信他的临在,虽然一时什么也「感觉」不到。在宗徒们的身上我们有这种情形的很好写照。他们眼看著基督白白丢掉能作君王的大好机会,被迫上船到湖的对岸去;内心已是那么失望,又遇到强大的逆风,他们这时的感受不难想见。基督没有离开他们!他们把他当作妖怪,但他一上船,湖中就风平浪静,船也马上到了对岸。或是他们捕鱼时,「整夜劳苦,一无所获」,但照基督的话在大白天再撒网(虽然完全违反他们的经验和习惯),便一网装满了他们的小小空船。在祈祷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会被漫天乌云和遍地黑暗所笼罩,好像基督完全不在,也看不到任何希望,但意想不到时,忽然轻轻一声「是我,不要怕!」,内心里便立刻变得「风平浪静」,充

210

满著以前没有体验过的平安、温暖、和喜乐。

有了这样的「风平浪静鱼满船」的体验之后,人便开始了解真正成长的意义:需要把自己的一切放在基督手中,包括自己的最消极的一面在内;只有他是绝对的需要,其他都可有可无。

痛苦的绊脚石

上面的「失去」基督和再找到他的经验,是我们和基督的关系越来越加深的记号和必然过程,它们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基督让我们在生活中体验到他的能力和治愈,使我们越来越觉得非有他不可。在我们觉得好像已经很认识他的时候,他也要使我们更看清自己是谁。就好像伯铎在兴奋地接受基督为「默西亚」之后,基督也找机会告诉给他自己的真正使命—「必须受苦,被杀害,但第三天要复活」,使他内心里的基督偶像 假基督,也清楚地显露了出来。祈祷成长的决定性关键就在这里,面对或逃避这痛苦的绊脚石。基督在我们和他接触得相当熟悉之后,他一定要我们进入他的逾越奥迹。看他显奇迹,治好病人,或体验他的大能和治愈,都不成问题;接受他的光荣复活和我们自己的复活,也是很一局兴的事。但是接受他「受苦、被钉死」这一段,特别是这一段也要在我们身上出现,那我们会本能地加以拒绝和排斥,丢得越远越好。

基督成为我们中间的一员,他知道人性的困难和需要,所以在使我们体认「逾越」为必经之途的这事上,他很会配合我们的具体生活和不同的个性。虽然方式很不相同,但对逾越本身的了解和体验,好像常有下面的几个线条。藉著生活中的痛苦经验,我们会逐渐意识到,人际关系中最难的一点就是要我们真实而完全地宽恕别人;受伤越深,宽恕越难。但是除非能作到这最难的一点,真实而完

211

全的人间和谐就无法实现。藉著和基督的不断深人接触,我们有一天会清楚地「看」出来,体验到,他在逾越奥迹中所显示的无条件宽恕,是一切彻底和好的唯一基础,和「产生」新人所应付的代价。在这里他放下了可能有的任何防御,表现出人与人间的无条件信任,使对立、怀疑、冲突、仇恨从根拔除,因而「战胜」了人带给人的毁灭和丧亡。他向天父伸展双手,无条件地接受他所给的一切,完全信任他的爱,使天人间的分裂、隔绝根本消除,因而恢复了人与「生命」的畅通「战胜」了与生命隔绝的永死。十字架的愚蠢从此逐渐显出无尽的智慧,痛苦的绊脚石慢慢成为生命的基石;对逾越中的「必须受苦、死亡」,由本能的反感和排斥开始转为面对和接受,肯定它是成为「基督」徒的必要条件和非有不可的特征。

静观皆自得,妙在不言中

了解、接受、进入基督的逾越奥迹之前和以后,我们在祈祷生活中会有相当清楚的不同感受。比如,以前总觉得不够稳定,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现在的感受是更踏实,更能物为心役;以前在祈祷中常有许多「问题」,现在变得更单纯,以前有许多「分心」的困扰,巴不得「抓住」基督看个清楚,现在的心比较「空、明」,知道他在;以前会觉得「雄心勃勃」,愿意为基督轰轰烈烈地作一番事业,现在更觉得「心安理得」,不言而喻。一些改变的中心和焦点,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就是我们的心越找到自己的根,越接近真实和向往的圆满,便自然越会安定下来,满足地「安息」在那里,不再「庸人自扰」了。对启示的事迹,基督的生活,这时已十分熟悉,自然不会再有初期接触时的新奇感,和基督的关系加深之后,自然对他更信任,更以信心和他接触交往,不再像当初那样需要凭热

212

情来支持。因著和基督之间的「默默无语」,在他那里找到了心灵的安息,使我们在具体的生活中,对人地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也随著有很大的改变。现在更容易去看积极的一面,更体会到「一切都很好」的创造意义;对「压破的芦苇他不折断,将熄的灯心他不吹灭」,更能在人际关系上,感受到它所表达的深长而完整的救恩。现在对自己的软弱、缺点、有限,更能「心甘情愿」地接受,不再想去比较什么,而是「主,你无所不知」,把自己完全放在基督手中。这阶段的祈祷特色可用「和谐」二字来表达,对天、人、万物都有一种「静观皆自得,妙在不言中」的新感受、新了解。当然,这和谐感一方面使祈祷生活有了「空前」的稳定基础,但另一方面它只是走向更深和谐的起步,是「登堂入室」的阶梯而已。为迎接「新郎」的亲自来临,那还有不少的准备工作摆在前面呢!

积极成长的特征

以上对祈祷成长现象的描述,是在走完「尽其在我」而停了下来,如果用圣女大德兰的说法,那再深一层就是要进入第四楼台。但这境界一方面是完全由基督之神来引领,我们「无需挂虑」;另一方面这已超出这次讲材的范围,所以不再多说。前面我们提过,和基督的积极接触是「全人」的事,现在我们要看一下在全人的具体生活中,祈祷的积极成长会有怎样「可见」的标志与特征。

中心的转移

就如在人际关系的积极成长中,爱的吸引是由心为之动而走向非「他」莫属,同样我们和基督间的积极交往,也不能不碰到我们生活的「中心」。开始的时候我们陶醉于「我的」平安、喜乐、满

213

足、温暖,但在成长中便「自然」—不能不转向基督本身,只是平安、快慰的主人,他逐渐「进入」我的生活,成为我生活的中心。我慢慢意识到「主,你要我作什么?」由「强调」我要为基督作一番事业,而转向把自己放在基督手中,让他在我身上实现父的计划。和他的接触越深入,我们的心就越会更完整地放在他身上,对任何的「变心」转向他以外的任何人地事物,越能「看」得更清楚、更敏感。在具体的生活中,不只是顺利快乐时能和他「开怀」畅谈,就是失败、痛苦时,也是心中只有「他」一人。大德兰为建立新会院而奔波劳累,一天晚上回家时遇上了大风雨,更糟糕的是车子快到会院门口的时候一下翻倒了,他摔在地上,弄得满身泥水,狼狈不堪。他努力爬起来,急忙走进会院,推开圣堂门,很「生气」地对圣体中的基督说:「现在我知道,你为什么没有很多好朋友!」

内心更自由

当我们越来越把心放在基督身上时,对其他一切事物我们便越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以前觉得必须「把持不舍」的东西,现在逐渐变得可有可无;以前认为「绝对」需要的事物,现在藉著和基督的加深接触,一切都显得相对化,只有「他」才非有不可。用保禄宗徒的感受来说,就是「我以前认为宝贵的一切,现在都为了基督而视为损失和废物」。更「有趣」的改变是对自己的健康更放心。通常我们对健康都很担心,怕惧很多;有的人「需要」不断看医生,吃很多药,「千万」不可损害到身体。和基督深人接触之后,越来越看出这些挂虑只是「人」的见识,不明白天主的事理;这样逐渐感到「心安理得」,便自动会减少药物,甚至可完全停止,而身体的健康不但不受害,反而心广体「健」,更能吃苦耐劳,「甘心」为服务弟兄而贡献一切。在这些忧虑、紧张减少的同时,自然睡眠

214

也会随「卧」而安,而且更深、熟、「甜美」,不像以前那样「辗转反侧」,甚或暗自「饮泣」,屡屡不能入寐成眠了。因此,在整个生活中,我们越来越体验到:「如果天主子使你们自由,那你们真是自由的了。」

更能面对考验

上面我们看过,和基督的积极接触,一定会使我们慢慢进入他的逾越奥迹。当我们体验到「逾越」是非有不可的过程时,在生活中我们对困难、挫折、失败、扑空等消极的东西,也不能没有「新」的看法和态度。以前的一般反应更倾向于「怨天尤人」,现在觉得比较容易「安心」接受,更有耐心和勇气,事后也能更快恢复身心的平衡。保禄宗徒的感受开始在心中产生共鸣:「基督的德能在我们的软弱中更会彰显出来」,「在加给我力量的主内,我什么都能作」。传说圣依纳爵会有下面的表示。他晚年时的耶稣会,可说已遍及欧美和亚洲,到处为教会和人群提供有力的效劳与服务;那时有人问他,如果因著某些理由,他成立的新与团体必须取消解散的话,他如何才能「平心」接受?纳爵的回答是:「我需要一刻钟去拜圣体,然后就可安心无虑了。」

更能接受他人

和基督的真实接触使我们更能接受自己,因而更能摆脱许多「不真实」的束缚而获得自由。越能接受自己,也就越能接受他人;和基督的真实相通,便不能没有和弟兄的交流、共融。我们和基督的接触越深入,就越会对软弱的团体发生「兴趣」,由爱自己的团体而逐渐热爱教会—充满人性缺点的

215

软弱教会。在生活中越来越意识到,爱软弱的团体和教会就是爱基督,除此具体的爱以外,其他任何美丽的理想都可说是不切实际。和这同时的一种体验,就是觉得在灵修生活和祈祷的成长上,基督是藉著软弱的人来领导我们,而且在一般的情形下,也只有从软弱的人那里,我们才能得到他真实意愿的表露和保证。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忠于教会训导」是灵修成长、深入的必然特征的标志。

 

从以上所说的一切中,我们可把祈祷的发展与成长归纳为短短的几句:由「无情」到「有意」,由「好奇」到「心向往之」;由外在的热情走向内在的深湛,由多言走向无语;由对基督的惊奇而变为无条件的信赖,从我要为基督作什么变为把自己完全放在他的手里;在心思念虑上逐渐改换更新,「怀有基督所怀有的心情」。在生活上越来越能接受考验,日益热爱人的软弱团体和充满人性缺点的软弱教会—基督的身体和圆满!,

216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