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36号

教会历史中的基督论


房志荣神父曾说,在短短的一小时之内,很难道出耶稣三年传教中所设出的比喻。现在我更感叹一千八百多年的基督论历史,在六十分钟之内,非我的口舌能尽述的。因此,严格而论,这个演讲不按照年代系统的介绍基督论在教会中发展的历史,也不详细的一一列举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因为对牧灵工作者来说,这些只是往事的报告,和目前的需要相距甚远,于事无济。所以,我们的讲题内容著重于信仰团体在历史中怎么了解基督的奥迹。
过去十八个世纪西方教会表达基督论所用的语言,不一定适宜现代人,对今日的中国人更有待商榷。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西方教会解释基督奥迹的多种经验中汲取教益,模拟讲述。
这一个课题似乎可以视作下一个演讲「中国教会与基督论」的前引,试图从西方教会带来一些建筑用的基石,塑以中国的模式,并且藉机指点教会历史中发生的错误,做为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故稍具示范作用。以下分三个范围来探讨:
一、天主教前五世纪基督论的基本倾向。
二、基督教的三种基督论。
三、天主教的三种现代基督论。
这三个范围都分四个步骤进行:先是简介,接著提出作者们的基督论,加以批判,最后指出和我国的基督信仰有关的思想。
295
一、天主教前五世纪基督论的基本倾向
我们探讨耶稣的奥迹时,常常应该问三个基本问题:他是什么?他是谁?他作什么?第一个问题不见得是最重要的,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他具有什么样的本质或性体。每一个存有物有它的本性;人有人性,天主理应有天主性。其次,这个存有物是谁?他存在的主体、位格,他处于什么地位?第三,他的作用或工程是什么?温保禄神父主讲的「基督与救援」就是论及耶稣的工程和作用。从宗徒们传下来的信仰这样答覆此三个问题:耶稣基督是天主,也是人,换句话说,他具有天主性和人性。他是天主子,在他身上是单一的主体。天主子降生成人为带给人救恩,天主父的爱。初期教会把它的信仰传扬到巴勒斯坦以外希腊、罗马文化地区时,产生许多本位化问题。例如部份希腊人强调泛神论,另有人主张神人之间有Logos做中保。希腊思想著重本质的分析,时常问其讨论的对象是什么,鲜少问是谁或做什么。此外,罗马人以道德为重,犹太教的天主一位一体论等,在这些思想背景之下,教会怎么解释耶稣基督的奥迹?教会不论如何变通讲解,它的立场永远为保护耶稣救主的身份,是非常富于救恩佚的基督论,虽然有时在概念的辩论上,好像忽略救恩的幅度。
教会前五世纪的基督论的特色是在本质上的解析,可分两种主流:一为强调基督的「单一性」,另一为强调基督的「二性体」(二元)。在此应注意,希腊教会常有形上学的基本原则,(「即有性体,一定有位格」;有由完整的性体,就有完整的位格,如果研究耶稣的奥迹,也在此前提之下争论,那么无法突破困难。事实上,在耶稣身上有天主的一面,也有人的一面,若依照形上学的臆设,耶稣有二位格,则是无稽之谈。
296
现在我们进到历史中看基督学上两大主流:亚历山大学派主张「单一性」,又称圣言与肉身结合的主流。此派说人有肉身、灵魂和精神,在耶稣身上是天主圣言取代人的灵魂和精神,与肉体结合成一主体,其目的在竭力保护一个主体。在这样的一性论之下,耶稣基督并非真正的人。一个人怎么可能只有肉身,其余部份由天主圣言代替?因此,另有安提约基亚学派兴起,强调「两个性体」,即圣言与人结合的主流。它在耶稣身上保护其平行的两个性体的属性;耶稣是真人,是圣言与人结合。
公元四二九年君士坦丁堡主教奈斯多利在前面所说的形上学的前提之下,声称在耶稣基督之内有天主性,故有天主的位格,亦有人性,故有人的位格,但因为天主性与人性结合成为第三种基督性,所以天主的位格和人的位格结合而成第三位,即耶稣基督。面对这个学说,玛利亚不是天主之母,而是第三位、耶稣基督的母亲。公元四三一年,厄弗所大公会议指责是项说法的不当,肯定玛利亚为天主之母。但悬案仍未解决。
主张一性论的欧迪克(433—451)坚持耶稣内没有二性体,也没有三性体,只有一性体。他说圣言降生之前有天主和人两个性体,降生之后变成一个性体。
公元四五一年,加彩东大公会议针对一性论和奈斯多利的困难,定断了下述的信理,「训导文献选集」三O一条:「所以我们众人跟从了圣教父们,一致同意,要教人相信:同一个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具有完全的天主性,具有完全的人性,(是)真天主而又是真人——即具有理性的灵魂与肉身的真人,同一个神,按其天主性而论,是与(天)父同一性体,按其人性而论,则与我人同一性体——即‘在各方面与我们相似……只是没有罪过’。至于天主性与人性结合的一面,经过长久的思想之产痛后,下以定断:「同一基督主——独生子,具有两个性体,彼此毫不相混地,毫不变更地,
297
毫不分开离开地结合著」(三0二)。加彩东公会议确定耶稣有一位格两性体,其两性体「不相混合,不变更」是针对一性论而言,「不分开,不相离」则是反对奈斯多利所言的二位格结合成第三位格耶稣基督。这会议表达了我们的基本信仰,但实际上仍未说明性体和位格,只是消极的否定,无法做积极的解释。也许教会在此奥秘之前不得不承认理智的有限,而俯首朝拜。
为了协助我们清楚说出耶稣身上的两性一位,避免铸成大错,教会的神学历史上用「属性交流」来解说。我们先绘一图表,再加说明。
 
 
 
 
 
 
 
 
 
 
 
 
 

一主体
一位格
可完全将天主的属性运用于以人性角度下的这一位上
天主圣言受苦难…吃,笑…
玛利亚是天主母耶稣是天主圣言,是全能的……
可完全将人的属性运用于以天主性角度下的这一位上

 
298
    天主子耶稣只有一主体(位格),这主体具有两性体:天主的性体(天主、天主子、圣言)和人的性体(玛利亚的儿子、人、耶稣)。由于这个主体只有一个位格,所以在天主性体观点下的位格,可以加上人的属性,即天主可以有人的痛苦、死亡、是玛利亚的儿子。在人的性体观点下的位格,可以加上天主的属性,即人可以有天主的创造能力、不死、永恒。换句话说、论及天主的属性时,不能不经过基督这个主体(而直接讲人性的一面;例如:全能的天主吃饭、受苦……,是错误的说法。我们不可能抽象的把无限的天主性和有限的人性牵扯在一起,而是必须经过具体的基督这个位格。因此,天主子耶稣基督受难,是正确的说法。从人的属性方面说耶稣是全能的亦属正确,因为耶稣具有天主的性体。以上所阐述的是所谓的属性交流。
至此,我们对教会前五世纪的基督论之批判是四项优点:第一,以静态思想澄清耶稣基督是什么。他是谁。保护天主的绝对超越的性体,也阐明有限的人性不能和无限的天主性混合,有限的人性永远是有限的,同时是自由的,打破形上学的「有性体,一定有位格」之说。第二,保护新经中救恩的价值。第三,供给教会的神学反省一个准则,避免基本的错误。第四,在信仰程式中的四个「不」是承认我们无法积极的解释耶稣的奥迹,而甘心朝拜他。
加彩东公会议的缺点是把耶稣基督的奥迹用相当抽象的概念来说明,好像单是在客体的存有上探讨,不够发挥其救恩作用。因此我们要问,耶稣基督的奥迹与整个人类历史、政治、社会、宇宙和末世究竟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二性一位的基督论假定之下的静态人学——人是由物质与精神组成的合一体——已不为今天的人所很容易接受,而且不合乎一般人日常的体验。总之,由于古今在思想方式,表达方式以及语言应用上之不同,本质解析的基督论难于满全向现代人解释耶稣基督的奥迹。
299
这个基督论和我国的基督信仰有什么关系?西方思想和中国思想的区分在于前者趋向本质、存有的探讨,后者则著重于作用、道德观,此外,后者更注意整体的和谐,而非解析。在这样的观念下,基督是谁?这问题的重点是位际关系中的「你」),他是一位,是我们信仰的对象,但不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基督一方面内在于万物,另一方面又绝对的超越一切。他是天主子、降生的圣言!
二、基督教的三种基督论
我们现在检讨基督教弟兄对耶稣基督的奥迹之看法。在此列举三位做代表人物:马丁路德、田立克和摩特曼。
1、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马丁路德生性敏感,在一个家教严谨的环境中长大,自始偏重于审判的天主、惩罚的天主。因此对天主的恐怖加上天生的敏感,使他产生很大的怕情。有一次,他在回家途中,雷雨交加,怀著万分恐惧的心情发誓,若能平安回去,就要把自己完全的奉献给天主,于是,他入了奥斯定会。他常常有罪恶感,因为分不清诱惑、冲动与罪。所以在他的宗教生活当中产生他的基本问题:「我如何找到宽恕的天主」。他生活在唯名论的思想中,就是不喜士林神学的客观概念及存有体系,而强调天主是全能的、自由的,直接施与救恩。他认为天主的属性非静态的,天主是在动态中的全能者,他宽恕人、爱人。
马丁路德在如是的生活与思想背景之下,产生的基督论观点,可以综合为三:第一点,他研究罗马书信时,深受第一章十七节所感动,顿悟只要以信仰接受宽恕的天主,即可成义。为他而言,这是
300
一次难以忘怀的释放经验,体验基督的救恩,由是肯定成义只靠信仰,其余大可不必顾虑,因为天主的慈爱遮掩一切。第二点,他的耶稣基督是被钉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第三点,在十字架上,耶稣接纳人类的一切罪过,天主子降生成人是此救援工程的开始。
路德接受了教会前几世纪传统对耶稣基督的信仰,例如:加彩东大公会议定断的信理。但是他强调被钉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与个人的关系:个人面对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便可以得救。所以他的基督论可称为个人救援的基督论或宗教基督论;他的注意力偏重耶稣与我的宗教生活之关系,其他的政治、社会、历史等方面,都搁置一旁。
路德的基督论提醒我们注意其他基督徒对耶稣基督的看法。他们常以被钉十字架的耶稣基督做为信仰的出发点,而天主教徒则多言复活的基督。如果双方知晓这一点,将有助于彼此的交谈。路德个人与被钉十字架的耶稣基督的关系,使我们体会到与基督的位际关系之重要性。最后,面对被钉的耶稣,罪过得赦免,为中国文化是一大贡献,因为在中国讲解罪是一大难题。可是在路德的观点之下,被钉十字架的耶稣已为我们挣得天主的宽恕。
2、田立克(Paul Tillich 1886-- )
田立克假定人与天主是分不开的,人的存在,人的生活的终极关切?(ultimate concern),除非从天主方面解释,人无法得到真正的答覆。他使用许多哲学的概念,例如存有、存在、本质等来分析人生的情况。他说人的存有包括本质和存在,人的存在之中心为人的自由,但这自由是有限的。在实际生活中,人体验到本质与存在的疏离、分裂,是由于罪的作祟。他藉此分析讲解耶稣是新的存有物,在他里面人与世界成为一柚磴,万物和谐;是本质与存在紧密结合的新存有物。至于耶稣基督的奥
301
迹,田立克说耶稣是天主,是永远的天人(Godman)降生于世。这位永远的天人是独特的,也是普遍的,他掌握救援的权柄;一切的救援由他而来。
田立克强调耶稣基督内的人与天主之关系,但问题症结是这位永远的天人是谁?事实上,他在系统神学上自称他的基督论是降生的基督论,又是嗣子基督论,意即他要在降生为人与嗣子基督论之间保留人与天主之关系。这样的说法使我们不禁要问:究竟耶稣是谁?
我们已经声明,研究耶稣基督的奥迹必须答覆三个基本问题:他是什么?他是谁?他作什么?田立克解说他是什么及他作什么,却未清楚的答覆他是谁)不过,他强调耶稣的独特性与普遍性。他从人的生存分析出发合乎中国人的思想模式,我们可善为应用。
3、摩特曼(Jurgen Moltmann 1926--)
摩特曼是一位献身极深的神学教授:关心教会、人的痛苦和最深问题。他的思想受到其所属路得教会的影响,以被钉十字架上的基督耶稣为中心,后来才注意复活和末世。他曾写了一本书「希望神学」,因为当时他体会到欧洲捷克的解放运动、美国的人权运动、梵二大公会议以及基督教在乌兹来的会议,似乎充满一股希望的气息。可是这些颇具希望的运动却逐渐烟消云散。依据他自己的描写,他是在这种背景下,回想到耶稣的十字架,而在最近出版「被钉的天主」(The Crucified God) 一书,他愿意藉此书使希望神学更具体,且作为政治、社会神学的基础,基督耶稣的十字架是神学的标准和批判。
摩特曼的基督论,很明显的,是作用的基督论,它描写耶稣作什么。他使用黑格尔的辩证法说:天主藉耶稣基督经过的痛苦、十字架上的死来接纳人痛苦。换句话说,在耶稣身上,人类的痛苦变成
302
天主的痛苦。这样的解说,好像天主参与人的痛苦,而且天主父因为子而进入人的痛苦,他亦处于痛苦中,只是痛苦的情况不一样:子受被舍弃的痛苦,父受交付子的痛苦。依此论说,人类的痛苦进到天主的奥迹内,成为天主之事。摩特曼的这种思想主要是由于他对人类政治社会的关心,他的基督论也包括整体人类的生活,但是缺乏宗教平面,即个人与耶稣之神修来往。
我们从摩特曼可以学到他所强调的基督之作用,避免滞留在抽象的理论探讨。他具体地深入基督与人类的关系,体验天主的慈爱与救援。不过,他的天主论太拟人化了:天主在人的痛苦中变化。如此,是否能够保存天主的绝对超越性?他也使耶稣基督的身份模糊不清。他注意内在于人类政治、社会历史中的基督,一方面促使我们反省中国教会的基督是否与本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有关联,另一方面我们应常留心基督的超越性。
三、天主教的三种现代基督论
1、拉内(Karl Rahner 1904—)
拉内的神哲学思想系统是指向牧灵的需要,因为他耿耿于怀的是怎么把天主爱的启示传给现代人。拉内的思想可以用他的两部著作加以综合性的解说。他在研究神学之前写了两本哲学书:第一本是在研究多玛斯.康德、黑格尔及海德格之后,所著「在世界中的精神」(Spirit in the World)一书。其主要内容在说人的精神与肉身非原是两个独立的部份组合而成的,而是人的精神在自我降生时创造的表达。接著,他又研读马雷沙(J.Marechal)的思想,另写「聆听圣言的人」(Listener of the Word),他在此书中发挥起验哲学,从对人内在趋向的研究推及天主。在这两种思想背景之下,他
303
的基督论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降生为人的基督论和超验的基督论。
前一阶段,降生为人的基督论之内涵,总括一句话:耶稣的人性是天主圣言自我给予的结晶。拉内把他哲学的原则应用在耶稣的兴迹,谓圣言在自我给予中创造他的人性。他用「给予」和「创造」两个概念来解释耶稣的奥迹。几年之后,他发现过去的解说不能完全答覆现代人的问题,因为今日的人常以自身做出发点来研究。于是在后一阶段,最近他发挥的「起验基督论」(Transcendenal Christology),是从下而上的基督论。它假定基督徒已经以信仰认识历史上的耶稣基督是人类的中心,果真如此,是不是在人身上已内涵了使人接受历史中的耶稣的先决条件?再者,人在自由中不断的超越自己,渴望被提升,向无限的奥迹开放。最后,天主以自我给予答覆了人的渴求,在历史中出现,具体地说,耶稣基督是天主在人类历史中出现的救主。拉内认为这样的说法比较容易使人接近耶稣基督,因为对人而言,耶稣基督再不是一个陌生人物,耶稣基督的因素早已内在于人,只待人发觉他,认识他。
拉内的基督论指向牧灵的需要,其解说集中在人的上面(所谓的「神学以人为中心的转变」Anthropological Turn of Theology)。他的基督论是本质的解析,也是作用的及宗教的基督论。他原则上用「创造」和「给予」来解释耶稣的奥迹,但是事实上,用「创造」和「给予」是否可以真正阐明耶稣最深的奥迹?因为此奥迹的至高奥秘不在于耶稣基督的向外自我给予,或人全之受造,而是在于耶稣与天主父的关系。这是他夫说明的一点。不过,拉内的基督论,协助我们注意在中国的历史中是不是隐含著耶稣基督的因素。他所强调的临在于宇宙人类的耶稣基督有益于牧灵工作中的讲解。
304
2、史立贝克(Edward  Schillebeeckx  1914—)
史立贝克描绘我们这一届研习会所说的自下往上的基督论。他在一本巨著「耶稣活著的历史」中分四步骤畅言耶稣基督:第一,描述现代的释经学的问题及方法。第二,论及耶稣基督的福音。第三,初期教会解释的被钉死而复活的耶稣基督。第四,我们(现代人)说他是谁?史氏运用两个概念来研究耶稣基督的位格问题:甲、在语言方面应分二平面:日用语言和信仰语言,在前者人人都说,耶稣具有人的位格,在后者信徒们肯定,耶稣的位格不受制于人的位格内,因为耶稣的位格全然来自天主,以及完全的趋向天主。乙、史氏认为「位格」基本上是一个「关系」,因此可以说,耶稣的人的位格是他与天主父的关系之受造的表达—但是史氏的最大贡献不一定在神学方面,也许是在他所指示的:如果我们要认识耶稣基督,应在生活中真正的接近他,让他进入我们的生活,否则我们无法了解他。所以,即使在最深的神学问题,两性一位格的结合上,史立贝克要求读者们和他一起体验耶稣基督,他用尽了千言万语解释耶稣的奥迹,最后面对此奥迹俯首承认理智的限度,而邀请我们朝拜耶稣基督。
史立贝克以人作为出发点,以现代的各种学问努力解说耶稣基督的奥迹,值得我们效法。可是我们还是要问耶稣基督是谁?因为在他的书中好像没有清楚答覆此问题。他著重在作用基督论,常萦绕于脑海中的是人的位格与天主的位格怎么结合为一?有时予人以二位格的印象,但他自己又会马上纠正说,不是如此。总之,在史氏的基督论里,耶稣是谁?仍是一悬案。
3、德日进(Teihard de Chardin 1881—1955)
德神父的宇宙观,基督论为现代人所最熟悉的,并且是风靡一时的思想。我们在此利用一个图
305
306
表把他的立论做综合性的解说。(见上页)
德日进在一九五五年四月四日,圣周四弃世之前,综合其信仰说:我相信圣保禄在格前十五26-28所说:「天主成为万物之中的万有」,宇宙包含物质化、生物化、心灵化和基督化。宇宙是在进化著,是一种向上和向前走的进化,而此进化的宇宙之中心是基督,到终点时,耶稣基督的面貌便将全显出来,即天人合一的圆满境界。
德日进的基督论非常吸引现代人,因为他把目前的科学看法与神秘经验连结,成为一整体的看法;它不是严格的神学性的基督论,却又保持传统的基督信仰。至于他与中国教会的关系,不只是他多年生活在中国,更由于他的宇宙意识之影响我们朝向进化之途,得以看出此进化的终点是基督。
总而言之,西方的基督论是多元的,我们从他们的基督论学习他们尽力设法了解耶稣基督的奥啧,也实际的提供信仰准则,避免我们陷于错误。不过,第三世界的教会逐步在建立,本位化的基督论正在酝酿著,中国的基督论尚未扬帆。张春申神父在下一个演讲中试图指示我们航行的方向,让我们拭目以待。
307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