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18号

中国传统对神的敬礼(续)


 

罗光

(一)祭 

1 祭祀的意义

(甲)源 

中国的祭祀起源很早。「后汉书」、「祭祀志」说:「祭祀之道,自生民以来则有之矣。豺獭知祭祀,而况人乎。」「史记」的「五帝本纪」说:「……诸侯感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皇帝。……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依鬼神以义……洁诚以祭祀。……帝晷辛者,英帝之曾孙也。……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帝尧者……乃命羲和、敬顺昊天。」这是中国史书对于是祭祀源起的述说。

「事物纪原」「礼祭郊祀部,祭祀」引王子原的拾遗记说「庖牺使鬼神以致群祠,以牺牲登荐百神,则祭祀之始也。」「黄帝内传」说:「黄帝始祠天祭地,所以明天道。」这种纪载,不是正史,两者似有矛盾。

书经虞书「舜典」说:「正月上日,受终于是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是上帝,因于六宗,望于山川,偏于群神。」舜帝登极后,祭天、祭六宗和山川群神。史记的封禅书,也以舜帝类于是

573

上帝,作为封禅的开始。

在殷虚甲骨文里、有祀典的证据。虽多为祭祖报宗的祀典,但也证明殷代祭神。用甲骨卜时,卜之日必祭,祭是祭祖妣,以所祭之祖的生日为卜日。所用的牺牲,有牛或羊,或豕或犬。

《礼记》《王制》篇说:「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天下植礿祫禘祫尝蒸。诸侯礿则不则不尝,尝则不蒸,蒸则不祈。」 

祭祀在中国的起源很早,根据中华民族现在的历史史据,祭祀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起源,有中华民族的历史时,就有了祭祀。

(乙)祭祀的意义

祭字的意义,说文解释为祭祀,从示,以手持肉。「说文解字诂林」引段注说:「笺曰:谷梁桓八年范注:无牲而祭曰而加牲曰祭。故从又持肉会意。浑言则有牲无牲皆曰祭也。」

广韵说:「祭,至也,察也」「春秋繁露」「祭义」篇说:「祭者,察也,以善逮鬼神之谓也。……祭之为言,际也。」孝经,士章说:「而守祭祀」,疏说:「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

祭,解为以手举肉,解为察,解为际,都是「字」的解释,现在我们要问在意义或内容方面究竟代表什么?

谷梁传,成,十七年,篇中有言,「祭者,其时也,其敬也,其美也,非享味也。」

574

春秋繁露的「祭义」篇说

「五谷食物之性也,天之所以为赐人也。宗庙上四时之所成,受赐而之宗庙,敬之性也。于祭之而宜矣。宗庙之祭,物之厚无上也。春上豆实,夏上尊实,秋上机实,冬上敦实。豆实,韭也,春之始所生也;尊实,也,夏之所受初也;机实,黍也,秋之所先成也;敦实,稻也,冬之所毕熟也。始生故日祠,善其司也。夏约故曰礿,贵所初礿也。先成故曰尝,尝言甘也。毕熟故曰蒸,蒸言众也。奉四时所受于是天者而上之,为之上祭,贵天赐且尊宗庙也。孔子受君赐,则以祭,况受天赐乎?一年之中,天赐四至,至则上之所以岁四祭也。故君子未尝不食新,新天赐至,必先荐()之,乃取食之,尊天敬宗庙之心也。尊天,美义也;敬宗庙,大礼也:圣人之所谨也。不多,而欲洁清,不贪数,而欲恭敬,君子之祭也,恭亲之致其中心之诚,尽敬洁之道,以接至尊,故鬼神享之,享之如此乃可谓之能祭。」董仲舒以祭为报谢天之所赐,又以天之所赐而献于是祖宗,为尊天敬祖。

对于尊天,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郊义」篇说:

「郊义春秋之法,王者岁一祭天于郊,四祭于宗庙。宗庙因四时之易,郊因于新岁之初,圣人有以起之,其以祭不可不亲也。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以最尊天之故,故易始岁更纪,即以其初郊。郊必以正月上辛者,以所最尊首一岁之事,每更纪者以郊,郊祭首之,先贵之义,尊天之道也。…… 

「尧谓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言察身以知天也。今身有子,孰不欲其有子礼也,圣人正名,名不虚生。天子者,则天之子也,以身度天,独何为不欲其子之有子礼也。今为其天子,而

575

关然无祭于是天,天何必善之!」

董仲舒以皇帝名为天子,对于天应当行子礼。天子郊祭乃为表示敬天尊天的诚心。

「礼记」、「祭统」篇说:「祭者,所以追养祭孝也。」「礼记」的「郊特性」篇说:「祭有祈焉,有报焉?有由辟焉。」祈为祈福,报为报谢,由辟用为弭灾兵,远罪疾。

祭字和祀字,甲骨文中皆已有。祭字在甲骨文象手持酒肉,「此字变形至夥,然皆象持酒肉于示前之形」祀者在甲骨文中有时只有巳字,「祚案,文曰:佳王二祀,佳王五祀,作巳者,与上文同,故知即祀之省矣。」(17

中国古代有对天,对鬼神的信仰,又信天为至尊,造生人物,赏罚人生;信鬼神掌管日月风雨,治理山川,信父母祖宗为生命之本,他们死后神魂升天,因此为报本,为求福,为免祸,乃向天,向鬼神,向祖宗表示敬重,表示谢恩,乃行祭祀。(17

祭祀的典礼,是将所赐的恩物,择最初和最优者献于天,献于是鬼神和祖宗。中华民族是由游牧生活而进步至农耕生活,游牧生活所受于是天赐的物是畜牲,农耕生活所受于是天赐的物是百谷,因此,祭祀时所献的是牺牲,是酒,是豆黍,后来皇帝增献玉帛。牺牲和祭品,含有以受天赐之物,报谢天地鬼神,上供祖宗。

中华民族的传统,没有一种具有组织和教义的宗教,为表示对于是天,对于是鬼神的信仰和敬礼,乃由皇帝,官吏和家长去行祭。中华民族的祭祀,不是由宗教的司祭,而由国家的行政长官,举行祭祀的礼仪不是宗教的仪典,而是国家的仪典。「祀,国之大事。」

中华民族的传统,不以祭祀为宗教祭兴,而为国家社会的祭典。但是从祭祀的对象看,则祭天、

576

祭地、祭鬼神的祭祀,含有宗教信仰的意义,因为这种信仰是宗教信仰。现在的中华民国政府没有这种宗教信仰,便不再举行祭天地鬼神的祭典。对于先圣先贤和祖宗的祭祀,则没有宗教的意义,因为纪念先圣先贤和祖宗,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情绪。现在中国社会虽没有正式的宗教信仰,仍旧每年祭孔子—祭黄陵,祭先烈,祭祖。

(丙)祭祀的条件

古代祭祀的第一个条件在于是「诚」,第二个条件在于是「洁」。董仲舒说:「君子之祭也,恭亲之致其中心之诚,尽敬洁之道,以接至尊。」(春秋繁露。祭义)

诚,为祭祀最重要的条件,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

中庸说:「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天微之显,诚之不可此夫?」(第十六章)

中庸赞扬鬼神之德,隐微不显,体物不遗,故祭祀的人,齐以求洁,明以求诚。因为在祭祀时,鬼神的灵气充满上下左右?人心的隐密处也被神照明,人便不能不诚。

中庸又说:「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平郊社之礼,神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第十九章)

祭祀应该有「诚」,因为孝子事死如事生,而且孝是「教之所由也」(孝经第一篇),祭祀之

577

诚,具有宗教的意义。

祭祀时应该有诚,另外还有一种理由,人能至诚,他的精神可以和天地鬼神相接,互相贯通。中庸说:「唯天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依?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第三十二章)至诚者的精神,渊渊浩浩,可以和天地相通。

程明道对于是张载的西铭曾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理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18

张载说:「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有思虑知识,则丧其天矣。君子所性,与天地同流异行而已斋矣。」(19)不识不知为天性之诚,不自作思虑,可以和天地同性。

洁,在祭祀时用斋来表现,「礼记」的「祭义」篇说:「致斋于是内,散斋于是外。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三日乃见其所为斋者。」注疏说:「致斋,思此五者。散斋七日,不御不乐,不吊。」这是祭祀祖宗先人时的斋,斋和诚!结合一起。斋曰,排除外面的事务,清除心内的思想二心一意专注在所祭祀的先人。「礼记」的「祭义」篇说:「李子将祭祀,必有斋庄之心,以虑事,以具报物,以修官室,以治百事。」同一篇里说:「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人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人之矣,故乐也者,动于是内者也,礼也者,动于是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不与争也,望其容貌

578

而众不生慢易焉。故德动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乎外而众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而天下塞焉,举而错之无难矣。」古代祭祀最重礼乐,礼乐以治人的内外,使人的心洁而诚,人的身体敬而恭。

「大清会典」规定黄帝行祭前的斋礼:

「凡斋戒、大祀三日,中祀二日。南北郊祀,皇帝于是大内斋官,致斋二日,坛内斋官致齐一日。颁了群臣警戒百执事,恭书于版,王公陈设于是府第,文武官陈设于是公署,各致斋二日,随坛斋宿一日。婆太庙,祭社稷,皇帝于是大内致斋,王公于是府第,文武官于是公署,各致斋。朝日,夕日,向前代帝王先师先农,皇帝于是大内致斋,王公百官,均于是私第致斋。

斋戒之日,不理刑名,不燕会,不听乐,不入内寝,不问疾吊丧,不饮酒茹荤,不祭神,不扫墓。有疾,有服者,皆弗与。」(20

会典的规定很清楚,斋戒之日什么不能做,指定得明白。这种斋戒的规定保存了前代的遗规。皇帝百官为行祭祀应该内外清洁。

(二)祭祀的典礼

1 祭典的种类

「礼记「王制」篇说:

「天子将出,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尔。诸侯将出,宜乎社,造乎福。……

579

「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日祈,夏日,秋日尝,冬日蒸。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祝三公四渎,祝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古代的祭祀按照礼记分为祭天地,祭社稷!祭山川,祭五祀,祭祖先。当时还没有祭先师先烈的典礼。后代的祭祀逐渐加多。我们在清代的祭典里可以看到各种的祭祀。

「大清会典」的祭统说:

『凡祭三等:图丘、方泽、祈谷、雩祀、太庙、社稷为大祀,日、月上代帝王、先师孔子、先农、先、天神、地祗、太岁为中祀,先医等庙、贤良、昭忠等祀为群祀。」

祭祀凡三等,为大祀、中祀、群祀,共十八项祭祀,包括国家的一切祭典。祭典中的祭天的图丘南郊为最尊,祭地的方泽北郊为次。十八祭典有祭上帝,和神明的祭,有祭祖先的祭,有祭先圣先烈的祭。朝廷把这三类祭典,祖为国家的大典,不视为宗教典礼。我们研究中国祭祀何者属于是宗教祭祀,何者属于是社会祭祀,应从所奉祭的对象加以分析。上帝和神灵,由宗教信仰而造成,祭上帝和神灵(日、月、、天神地祗、五祀),虽是国家的祭典,但仍是宗教性的祭祀。祖先和先师、先贤(太庙、先农、先、先医、先师孔子、贤良、昭忠)则是社会敬仰的对象,不是宗教信仰的对象,虽然他们已经逝世,他们的神魂作为祭祀的对象,祭祀仍然是社会敬礼,而不是宗教祭礼。佛教和道教的纪念亡人的道场,为宗教典礼,因为是为亡人的道场,为宗教典礼,因为是为超渡亡魂,完全出于是宗教的信仰。儒家的祭祖祭先圣贤,乃是为纪念而不是为超渡,因此在祭典中用飨字。对于是天、地神只则不飨而用祭或祀。

580

2)祭祀的祭品

在祭祀大典中,行祭的人奉献礼品,这些礼品称为祭品。祭品是人所受于是天的恩物,人选来奉献上天和神灵或祖先,以表报谢,以表孝敬。在祭品中有农产物,有牧产物,有手工品。

牧产物为牺牲、牛、羊、豕、犬。祭典分太牢和少牢。太牢具有三牲,即牛、羊、豕,少牢具有两牲,即羊豕。但牛犊也称为特牲,羊也称为少牢。或是全牲,或是鼎

农产物则分为酒和稻、麦和蔬菜、水莫、以尊、骤和笾豆盛著,陈列供案上。

手工器则有玉和帛。

「大清会典」的「祭统」规定:

「凡玉六等,以苍璧祀天,英综祭地,黄祭社,青祭稷,赤璧祀曰白璧祀月。

凡帛七等,郊祀制帛,以祀天地。……展亲制帛,以响宗藩报功,制帛以向功臣。素帛编于群祀,其色各以类从。

凡牲四等,天地用犊,配位同。从位、日月、用特、余均太牢。宗庙太牢、西庑、小牢。社稷、太牢、配位同。日月、神祗、均太牢。月坛配位同。前代帝王、先师、先农、先、太岁、先医之祀、如之。配位少牢。群祀如之。牛色尚黝。大祀人涤九旬,中祀三旬,群祀一旬。

凡乐四等:九奏以祀天、八奏以祭地,七奏以向太庙,六奏以祭社稷,朝日。变先农如之。六秦以夕月!制前代帝王、先师、先蚕、祀神只、大岁、如之。

凡祝版、祀天、青质朱书;祭地、黄质墨书,响太庙、祭社稷、白质墨书,朝日,赤质朱

581

书;夕月、白质墨书,大岁以下,均白质墨书。

凡祭品:天、地、匏爵,笾、竹丝纯里、髹以漆,豆、登、、牺、尊、皆用陶。太庙、玉爵,笾、竹丝书里,登,用陶、饰以文采;豆与簠簋,皆木、髹漆、饰以玉,,范铜为之,饰以金,春用牺尊、夏用象尊、秋著尊、冬壶尊、大山尊、皆范铜为之。社稷、玉爵、配位用陶、日月先农、先、陶爵、豆、登、簠簋、尊、同。前代帝王、先师、及诸人鬼之祭、豆、登、簋、尊、皆范铜不饰、用竹、俎用木、皆髹以漆。

凡祭物、登、实以大羹,、实以和羹;、实以黍稷;、实以稻梁;笾、实以形盐、藁鱼、枣、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糗饼、粉;豆、实以韭菹、发醓醢、青菹、鹿、芹菹、兔菹、鱼、脾析、豚拍、酏食、糁食。」(21

「上帝、苍璧一、帛十有二、犊一、祭一、簠二、簋二、笾豆各十有二、尊一、爵三、炉一、镫六、燔牛一。列圣、均帛一、犊一、登一、簠二、簋二、笾豆各十有二、尊一、爵三、炉一、镫四。……」(22

3 祭礼

历代的祭祀常有变换,郊祀的大典变换更多。

「洪武元年,二月壬寅湖,中书省李善长等奉敕撰进郊祀议,略曰:王者事天明,事天察,故冬至报天,夏至报地,所以顺阴阳之义也。祭天于是南郊之国丘,祭地于是北郊之方泽,所以顺阴阳之位也。周礼大司乐:冬曰手礼天神,夏日至,礼地只。此三代之正礼,而释经之正说。自

582

秦立四,以祀白青黄赤四帝,汉高祖复增北,兼祀黑帝,至诚帝有雍,及谓阳五帝,甘泉太乙之祀,而昊天上帝之祭,则未尝举行。魏晋以后,宗郑玄者,以为天有六名,岁凡九祭。宗王肃老,以为天体为一,安得有六?一岁二祭,安得有九?虽因革不同,大抵多参二家之说。自汉武用祠官宽舒议,立后士祠于是汾阴睢上、礼如祀天,而后世因于是北郊之外,仍祠后土。郑玄又感于是纬书,谓夏至于是方丘之上,祭昆仑之祗,七月于是泰圻之坛,祭神州之祗。折而为二,后世又因之一岁二祭。元始间,王莽奏罢甘泉寨祠,复长安南北郊,以正月上辛者丁,天子亲祀天地于是南郊。皂汉唐历千余年间皆因之。其亲祀北郊老,惟魏文帝、周武帝、隋高祖、唐元宗(睿宗),四帝而已。宋元丰中,议罢合祭,绍圣政和间,或分或合。高宗南渡,惟用合祭之礼,元成宗始合祭天地,五方帝。已而立南郊,专祀天。泰定中,又合祭。文宗至顺以后,惟祀昊天上帝于是图丘,以大明夜明早辰大岁从祀。夏至祀皇地只于是方丘,以五岳五镇四渎从祀。太祖如其议行之,建国丘于是钟山之阳,方丘于是钟山之阴。(23

在郊祀的祭典上,历代有两个问题,一是只祭昊天上帝或祭五天帝!一是南郊北郊分祭,或天地合在南郊同参。按照三代的祭礼,南郊北郊分祭,祭天只祭昊天上帝。明清两代恢复古礼。

 历代祭祀的种类虽多,但是祭祀的典礼有几项是共同的,这几项典礼构成祭典的大钢,其余典礼都属细节,可多可少,可隆重可简单。

祭祀的共同典礼:

一、有牲。在祭祀的前一夕,主祭皇帝按祭典的尊卑,或亲自或者遣官员视察牺牲和祭品。

二、迎神,孔子曾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的时候,神要能散享祭祀,祭祀才有意义。

583

在祭祀开始有迎神典礼。如大清会典的南郊祭天大典,皇帝就位以后:

「皇帝就拜位立,燔柴迎帝(上帝)神,司香官各奉香盘进,司乐官赞举迎帝神乐,奏始本之章。」(24

北郊祭地大典,皇帝就位:

「皇帝就拜位立,迺瘗毛血,迎神,司乐官赞举迎神乐,奏中平之章。」(25

凡帛太庙,皇帝就位:

「皇帝就拜位立,迎神,司香官各奉香盘进,司乐官赞举迎神乐,奏贻平之章。」(26

 现在祭孔大典也有迎神的典礼,其他祭典,如祭皇帝陵,公祭先烈及阵亡将士等礼,不是遵行古礼,而是现代社会所通行的简单追念礼,便没有迎神和其他各项祭礼。

三、奠玉飨

迎神以后,主祭上香。上香典礼不是古代的典礼,古代有薰香,置身于是炉中薰燃,香气上升。

上香后,奠玉帛。大清会典的郊祀。

「皇帝行三跪九拜礼,王公百官均随行礼,司玉帛官各奉篚进,奏景平之章。皇帝升擅,诣上帝位前,司玉帛官跪,进篮,皇帝跪,受篚,奠玉帛,兴。」(27

四、三献:初献、亚献、终献、献爵。初献、奠爵正中、亚献奠爵于是左,终献奠爵于是右。

五、读祝文、祝文写在祝版上。初献后,司祝官至祝案前,奉祝版跪于是祝案左,皇帝在读祝拜位跪,司祝官读祝文。读毕,安放上帝位前。

一、赐福胙、三献毕,由光禄卿两人就东案奉福炸进至上帝位前,拱举。皇帝到饮福受胙拜位,

584

跪受福酒爵,授左面的礼官、跪受昨、授礼官。祭毕、皇帝以昨、赐随祭的王公大臣。

七、送神、望燎。受福胙以后、送神、皇帝和百官均跪、行三跪九拜礼。然后,有司奉祝、奉帛、奉饥、奉香、恭送燎印、置各燎炉、皇帝出至望燎位、望燎、祭典乃告完成。

上面的各项典礼,除奠玉帛一礼外,在现在的祭孔大典礼都照样执行,只把跪拜礼改为鞠躬。

为使读者对祭祀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今将大清会典的郊祭祭天大典抄录于是后:

「皇帝就拜位立,乃燔柴迎帝(上帝)神:司香官各奉香盘进。司乐官赞举迎帝神乐,奏始平之章。赞引官奏升坛,恭导皇帝诣第一成上帝位前,司香官跪进香。赞引官奏跪,皇帝跪。奏上香,皇帝上柱香,次三上瓣香。兴。以次诣列圣配位前,上香、仪同。赞引官奏复位、皇帝复位。赞引官奏跪、拜、兴。

 皇帝行三跪九拜礼、王公百官均随行礼、司玉官帛各奉产进、奏景平之章、皇帝升坛、诣上帝位前、司玉官帛跪、进践、皇帝跪受汇、奠玉帛、兴。以次诣列圣配位前、奠帛、仪同。皇帝复位。

乃进俎、皇帝转立拜位傍、西向。有司贮羹于壶,恭执、自坛下阶午阶升,诣上帝位列圣位前、各跪、拱举、兴、以羹沃俎者三、皆退、由西阶降。皇帝复位,奏成平之章。

皇帝升坛,诣上帝位配位前,跪进俎、兴、复位。行初献礼。司爵官各奉爵进、奏寿乎之章,舞干戚之舞。皇帝升坛、诣上帝位前,司爵官跪进爵、皇帝跪、献爵、奠正中、兴、退、就读祝拜位立。

司祝至祝案前跪,三叩、奉祝版跪案左、乐暂止。皇帝跪、群臣皆跪、司祝读祝华、奉祝版

585

诣上帝位一耶、跪安于是案、三叩、退、乐作。

皇帝率群臣行三拜礼、兴、诣配位前、以次献爵、仪同。赞礼即引分献官,由东西阶升坛,各诣从位前上香、奠帛、以次献爵、毕、降阶退立原位。乐止、武功之舞退、文舞八佾进、行亚献礼、奏嘉平三章、舞羽龠之舞。

皇帝升坛,以次献爵,奠于左,仪如初献,复位。行终献礼,奏永平之章,皇帝升坛,以次献爵,奠于右,仪如亚献,复位。分献官献爵,均如初献。乐止、文德之舞退。

大常官赞赐福胙。光禄卿二人,就东案奉福胙,进至上帝位前,拱举。皇帝诣饮福受胙,拜位立。侍卫二人进立于是左,奉福胙官降立于是右,皇帝跪!左右执事官咸跪,右官进福酒,皇帝受爵,拱举,授左官。进胙受昨亦如之。三拜、兴、复位、率群臣行三跪九拜礼、彻馔、奏熙平之章。

有司慕上帝位前,奉苍璧退,送帝神,奏清平之章,皇帝率群臣行三跪九拜礼。有司奉祝、奉帛、次馔、次香、恭送燎所。

皇帝转立拜位傍、西向、侯祝帛过、复位。从位香帛,均由东西阶,奉送至各燎炉,奏太平之章。祝帛燎半,奏望燎,恭导皇帝由内脂南左门出,至望燎位,望燎。引分献官各诣左右门外,望燎,奏礼成。」(28

4)佛教和道教的祭典

佛教和道教虽敬佛,敬菩萨,敬神灵,但没有正式的祭祀典礼,佛教只有供奉和这场,

586

道教只有醮祷和道场,但是民间的信仰和古代流传的巫观相混合,便也兴起了一些祭典。                                                                                                                                                                                                                                                                                                      

(甲)佛教的供养和道场

佛教的供奉为敬佛和敬菩萨的典礼。佛和菩萨在佛教里代表信仰最诚的人,他们已经取得光明,修到了精神生活的最一局境界,而不愿援助凡人。佛教教徒于是佛和菩萨深表尊敬。尊敬心情的表现有塑像、燃灯、有华香、赞、有悬幡、伽监舍利、建塔。

塑像和修建庙塔,佛教在中国艺术界造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唐朝的佛像为中国人物画的全盛时期,画家如阎立本和吴道子,乃中国绘画史上的名家,他们的作品称为神品。

魏晋时期在甘肃敦煌开凿石窟,雕造佛像,窟内墙壁满布壁画,成为我国艺术界一大特色。

同时又有云冈岩的造像和龙门石窟的雕像,“造像立寺於南北朝盛极一时,系因国内上下皆尊奉佛教,及在求功德福田所致。故作铭记为造像时所必经之手续。鉴石为龛者,其名词多在龛之上下左右,或於座下之方吿石之上。如为大型佛像,则另立碑记之。碑像之铭记多位於佛龛之下,小者皆刻於背,佛龛或佛座之上,凡造像之人,称佛弟子,正信佛弟子,清信士、清信女等。”(29

燃灯、华香、悬幡、为装饰佛像,为敬礼佛像。在佛像前又有燃香,供花果的供奉。这种供奉有些相似中国传统祭典的祭品。在有些佛寺里,在庙会或佛诞和菩萨诞辰也供菜蔬。信徒更把家中所有和的肴馔,先在庙里供奉,以求祝福,然后百叶窗回家中食用。

佛教的隆重典礼为道场。道场本指佛成圣道的处所,即是中印度摩竭陀国尼连禅侧,菩提树下的金刚座。后来凡是证道所,供养佛的处所,也称为道场。佛教有慈悲道场。水陆道场。在道场除向佛

587

和菩萨供养外,僧尼举行念经,烧香礼佛,为亡人祈祷,施主也可参加敬礼。

「释门正统」说:「又有所谓水陆者,取诸仙致食于是流水,鬼致食于是净地之义。亦因武帝(梁)梦一神僧,曰:六道四生受苦无且量,何不作水陆,普济群灵,诸功德中最为第一。帝问沙门,咸无知者。唯志公劝帝、广寻经论,必有所因。于是搜寻贝叶,置法云殿,早夜披览,及详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用制仪文,三年乃成。遂于是润之金山寺修设,帝临地席,诏佑律师宣文。世涉周隋,兹文不传,至唐亨中,西京法海寺英禅师,因异人之,得其科仪,遂再兴焉。我朝苏文忠公轼重述水陆法像赞,今谓之眉山水陆。供养上下八位是也。熙宁中东川杨锷祖述旧规,又制仪文三卷、行于是蜀中,其最为近古。」(30

佛教的道场也称斋会,也称法会,都是供奉和赞,没有奉献牺牲的祭典。供奉和赞的目的,在超渡亡魂,求福砝灾,自建功德。

(乙)道教的典礼

道教的派别颇多,所有宗教典礼也没有统一的仪典。通常的祀福大典为设立醮坛,悬幡诵经。举行天皇太一,五星列宿祭,以消灾度厄。这种祭典采用古代传统的仪节,有诵经,献牲,也有祭文。唐朝皇帝和宋真宗徽宗,崇奉道教,诏建官观,亲自行祭,把中国传统祭典和教典仪混合在道教里。

道教也承继了古代民间所流行的巫觋。巫觋在古代民间的信仰里,具有使神灵降来和鬼魂出现的能力,能驱魔,能求雨,道教的道士在民间作了巫觋的继承人。民间有了病人,家人便邀请道士驱鬼。道士杖剑限咒,驱逐邪魔。

588

道教所立的关帝庙,马祖庙,和玉皇庙,也常有祭典。问卜献香为通常的敬礼,遇庆节则祭品杂陈,信众罗拜。一景湾民间所行拜拜,也为道教祭礼,庙中供奉牺牲和祭品,家中也供列各种肴骥,且供全猪,供毕,大家分食宴享。

5  

宗教的祭祀普通包含罪恶的意义,人因罪而献牺牲,表示悔过,表示赎罪。在中国传统的祭祀里,罪恶的意义很轻,但是在佛教和道教的法会道场里,罪恶的意义则很重。我们在这方面稍为加添研究。

(甲)   罪过的意义

「罪」在经书里,包含三层意义:第一、罪是违反天意,第二、罪是犯法,第三、罪是违反伦理道德。

书经说:

      「有良多罪,天命亟之。」(汤誓)

      「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泰誓上)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

这些罪在于是违反天意。天意即是天命,天命在经书里指上天给人的使命,和上天给人的规律。人遵守上天的规律,实行上天的使命,则是行善;人若不满足上天的使命,不遵守上天的规律,就是犯罪作恶。

589

犯法当然有罪,罪由法而定。中国古代的律法,如唐律清律,规定各种罪名,有流罪,有死罪。

在伦理方面,有伦理的规律,伦理的规律称为礼。孔子会说: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礼是代表天理,由圣人按照天理而制定。然而天理也在人心。中庸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第一章)

中庸以人性具有天理,人心由情感之发而动时,或跟天理相合,或跟天理不相合,于是是便有善恶。在中国的传统里,伦理方面的恶常称为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是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孟于则也以过为罪:「吴有之过,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夫皆逢君之恶。故曰:

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告子上)

佛教和道教定有规诫。佛教的诫律中最普通的诚律为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妾语,不饮酒。佛教僧尼的诚律则很多,「四分律」说明僧戒有二百五十,尼戒有三百六十四。道教也有诫律,如「洞玄灵宝六斋十直」说:

 「道教五戒:一者不得杀生,二者不得嗜酒,三者不得日是心非,四者不得偷盗,五者不得淫色。十善:一念孝顺父母,二念忠事君师,三念慈心万物,四念忍性容非,五念诤谏蠲恶,六

590

念损己救穷,七念放生养物,种诸叶林,八念道边舍井,种树立桥,九念为人兴利除害,教化未悟,十念读三宝经律,恒奉香花供养之具。凡人常行五诫十善,但有天人善神卫之,永灭灾殃,长臻福佑,唯在坚志。」(32

佛道的信徒若违犯诫律,即是犯罪,佛教也称为造恶业。

儒家传统所讲的罪,只有违北目天命的能直接开罪上天,其他的伦理罪过和法律罪恶,则不直接开罪上天。「在书经诗经时代,中国古人的伦理观念和宗教观念连合在一起,书经和诗经所讲的罪,是违背上天的命令。从孟子荀子以后,儒家的伦理以人性和人心为根基,虽然承认人性来自天,但已经不提上天。因此中国懦家讲恶讲过时,只想到违背良心天理,而不想到是违背上天的命令。中国人作恶时,他们自认对不起良心,对不起父母,也可以想到对不起皇帝,但不想是对不起上天。」(33

佛教和道教的罪常不被认为开罪上天,因为他们没有对于是皇天上帝的信仰。佛教的罪乃是自己愚昧造成痛苦的恶业,道教的罪和佛教的罪在意义上相同,道教的诫律乃是采取佛教的戒律而造成。

凡是罪都有刑罚,国家的法律有刑法,按罪定刑。「儒家虽不以罪恶为直接违背天命,但却相信上天对于是罪恶常降以罚。上天的罚为灾祸,为疾病,为死亡。佛家更信轮回的报应。」(34)轮回的报应为因果的报应,有因必有果,绝对不能逃避。「犹形影之相须。」(35)报有三种:现报、生报、后报。现报为现生受报,生报为来生受报,后报为将来第二生或第三生受报。

道教的「抱朴子」「微旨篇」说:「天地有司过之神,堕人所犯轻重,以 其等,等减则人贫耗、疾病、屡逢忧患。等尽则人死。诸应 等者,有数百事,不可具论。」

591

(乙)罪在祭祀中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祭祀,以报恩为宗旨,所奉的牺牲和祭品,也是天所授赐的物件。报恩或报德以外,则为祈福。奉献祭祀的人,虽是皇帝或官长,但是他们以国家或所辖境内的人民之名义献祭,不是为私人,他们代替人民向上天或神灵报恩祈福。因此,罪的观念,通常不进入祭祀的意义以内。在普通一般的宗教祭祀里,罪的意义很深,祭祀常是为赎罪,常是为求罪赦。在「旧约」所记载犹太人的祭祀里,以赎罪的全燔祭为最重要。

中国古代的祭祀,南郊北郊,日月星辰以及名山大川神灵的祭祀,都没有赎罪的意义常是为报恩,或为祈恩。犹太人的祭祀以牺牲代替人舍生赎罪,因人不能自杀,也不能杀罪人以祭,乃代以牛羊。中国古人献牛羊牺牲,献五谷百叶,乃是以天所赐之物,奉献于是天或神灵,以表谢意。就是在祭祖的祭典中,也是报恩。「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礼记、祭统)。

只有在人民遭遇天灾大难的时候,如逢久旱不雨,官长才代人民向神灵认罪,请免罪罚,而解民困。在这种祭祀里,罪恶的意义便进入祭祀的意义里;但是仍旧没有以牺牲代人赎罪的思想,牺牲和祭品只是人民献给神灵的礼物,表示人民的诚心。

这种认罪免罚的意义,在郊祭的大典里也没有。郊祭上天,常为报德求福。而且郊祭举行的年代,是在国家大平年代;国家有大灾或叛乱时,皇帝不敢举行郊祭。至于是封禅大典,更是要在国家富强,人民乐业的时代才可以举行。历代举行封禅的皇帝很少。

但是佛教的祭典,即醮坛道场或法会,则以赎罪为主,罪恶的意义很深。

592

佛教虽然也举行为国家祈福的水陆道场;然而普通的法会道场乃是为超渡亡魂。佛教很信仰业报,一个人死后,通常都因恶业堕入地狱,等候受完了罪罚,再轮回人世。法会道场便是为亡魂赎罪,使得早脱地狱苦刑,好能重生为人。

盂兰盆会为佛教的大典。孟兰盆为梵语 ullambana的译语,意义为供佛以救亡魂倒悬之苦。「佛弟子目连尊老,见其富!饿鬼道,受倒悬之苦。问救于是佛,佛教于是每年七月十五日,以百种供物供三餐,请其威,得救亡世之父母,因起此法会。」(36

「当日,调百味之饮食及百种之器具,供养安居告终之众僧也。供祖先之亡灵及施于是饿鬼,非本意也。云栖之正讹集日: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食,为盂兰盆大斋之会,此讹也。兰盆缘起目连,谓七月十五日,众僧解夏自恣,九旬参禅,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施食自缘起阿难,不限七月十五日」。(37

佛教的祭典本是供养和诵经的法会,供养和诵经乃为礼赞语佛菩萨,为赞颂的祭典,虽不用牺牲,然有供品。佛教礼赞祭典的用意则为求佛菩萨,救援有灾的亡魂和生人。礼赞祭典又有功德;功德可用为赎恶业,消灾除祸。

道教的典礼则抄袭佛教典礼,诵经醮场或道场,通常都是为赎罪。罪在道教的信仰里很深,张道陵为人治病时,要人写三张悔过书,一张悬在山上.上张埋在地中;一张沉在水里:称为三官手书。道教设坛诵经,或是进庙行香,都是为亡人或生人悔罪求赦,祈福砝祸。虽然道教不信地狱,但是普通信众也都信佛,邀请僧道,一同为亡魂超渡。

593

6)来 

除罪恶的观念以外,还有一个观念和祭祀的意义关系很密切:就是来生。

儒家对于是来生的态度,以孔子的态度为标准:

「手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孔子的态度,不否认鬼神和来生,只是不愿意视之为人生的重要问题,人生的问题在于是善度现生,好好待人接物。因此儒家对于是后生采取不讨论或不知道的态度。儒家的宗教仪典,如祈祷、如祭祀,完全没有来生的观念,只是为现生求福。儒家的福乐和灾祸都是现生的事情,毫不牵连到来生。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书经、洪范)

 五福六极,代表儒家的人生价值,不关系来生。这种价值论完全建立在现生的观点上,和天主教的福音所有的价值观相反。玛窦福音第五章第三节到第十六节节所讲八端真福,建立在来生的观点上,以贫为福,以哀为福,以温良为福,以心拜为福,以为义而受迫害为福,以好义为福,以平和为福,以慈悲为福。虽然洪范也以好德和康宁为福,但仍以现世的享受为福。基督福音的真福则以来生的幸福为真福。

儒家虽不讲来生,在宗教仪典中不提及来生,但是祭祖的敬地则不能不涉及来生。儒家有魂魄的问题。

594

孔子说: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

「于是穆清庙;肃离国相,潜潜多土,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是人斯。」(周颂、清庙)

儒家信人有魂魄,魂为阳气之盛,魄为阴气之盛。人死,魄随身体,下降于土,化于土中,魂上升于天。

「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诏鬼。骨肉毙于下,升为野上。其气发扬于土,为昭明,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礼记、祭义)

人死后,魄必消散,这一点没有问题。问题则在于魂升于天,即礼记所说「气发扬于上,为昭明」,是否永久存在呢?或过不久,魂也散在天地大气中呢?儒家对于是这个问题没有明白的答案。只有王充明明否认鬼神的存在,也否认人魂的常存。朱熹曾说人魂散在天地大气之中:可是,中国儒家最重祭祖,谁也不敢明说祖宗死后魂不再存在,不然又何必祭祖呢?

儒家不讲来生,然而人总有死,死后的问题,不能不使人心不安。尤其中国人重孝,重祭祖,则对于是祖先死后的存在问题不能不问,于是佛家传入中国后,乃乘虚而生,向中国人大谈来生,而以来生为中国一般民众的佛教信仰和宗教生活。

佛教讲来生,因为讲因缘,人生是因缘所成。人为什么生呢?是因为自己有「我执」,自己相信自己存在;这种我执,乃由人的无明而来;无明则来自人的恶业。无明只有佛的光明可以消除,佛的

595

光明则由禅观而得。人得有佛的光明,便入涅,不再转生。因此,凡是没有成佛入涅的人,在死后都要重新转生,佛教称转生为轮回。

在一个没有成佛的凡人去世时,在转生以前,有五条路可走,称为五趣:即地狱、畜牲、饿鬼、人、天。

「五趣属于是三界,三界指有情者所住的器世间。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下有地狱,中有人的四洲,上有六欲天。色界则包有梵众天等十七处的色相最精妙,官殿楼阁,精级华丽,因此称为色界。无色界则没有地域可言,所以称为无色,包有空无边处等四天。

「人在轮回时,按人的善恶而定趣向。犯了重罪的人,则趣地狱。犯了轻恶的人,则趣傍生或饿鬼。作了上善的人,趣生于是天。作了下善的人,投生为人。……」(38

「但五趣,有说为六趣或六道者……除五趣外,加「阿修罗」(或修罗,或阿索洛)所以然要添加阿修罗,为的善恶都能有三报。恶分上中下三品,有地狱、饿鬼、畜牲三报。善分上中下三品,便也有三报.、上品善有天报,中品善有人报,下品善有阿修罗报。」(39

「法苑珠林」自卷第七开始,到卷第十二止,称为六篇,讲解六趣的意义,有述意、有会名、有住处等节目,更有列举实例,以加说明。

来生在佛教的信仰中意义重大,在佛教的宗教生活中,也有重要的位置。佛教的宗教生活无非为求对来生的解脱,或求亡魂的超脱。

道教对于是来生没有明白的信仰,所信和所求的长生,乃是今生的延寿,不是死后的永生。道士或信者修炼内丹或外丹时,祈求神灵的护佑,类似佛教的求佛菩萨以升天界,但不是为著来生而祈求。民间道教信徒都信佛,以佛教来生信仰为信仰。

596

注:

1)朱芳圃,甲骨学商史编,下册、第九编,页十四。商务印书馆,民二十四年版。

2 佛教朝暮课诵,台北善导寺佛经流通处。民六一年版。

3)云笈七谶,卷十九,第三十。神仙。

4)同上,第三十六,神仙。

5)同上,第三十九,神仙。

6)同上,第四十,神仙。

7)同上,第四十二卷,存思。

        8 同上。

        9 同上,第四十一卷,沐浴。

        10 同上,卷六十五,合丹法。

        11)同上,卷六十五,祭受法。

        12)同上,卷四十五,秘要诀法,解缴汤法第六。

        13)同上。

        14)傅勤家,中国道教史,商务印书馆,民六十一年版,页一五三。

        15)说文解字话林。卷二,页四六。

        16)同上,卷二,页四十七。

        17)同上,卷二,页四十八。

        18)张子全书,卷一,西铭总论。

        19)张于全书,卷二,正蒙、诚明篇第六。

597

20 大清会典,卷三十六,祭统。

21 同上。

22 同上,卷三十七,大祀一。

23 明会要,卷七,页九十六----九十七.

24 同上,卷一二十七。

25 同上,卷一二十八。

26 同上,卷四十。

27 同上,卷三十七。

28 同上,卷三十七。

29 邢福泉,中国佛教艺术思想探原。商务印书馆,页一六O

30 丁福保,佛教大辞典二堂北市华严莲祉印,页六九O

31 罗光,中国文化中罪的形态和意义。见牧灵文集。台北七年第二册,先知出版社,民六十二年。

32)法笈七签,卷三十七,斋戒。

33)罗光,中国文化中罪的形态和意义,页七十八。

34)同上。

35)法苑珠林,卷八十五,受教篇,述意部。

36)佛学大辞典,卷上,八书,页一二三九。

37)同上。

38)罗光,中国哲学大纲,下册,页二三六。

39)同上,页二三九。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