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08号

有关景教尊经中的“三际经”


 

 

 杨森富

 

    唐朝是教徒所遗下的中文文献之一,有所谓“尊经”者,曾载述景教僧景净所译出的三十余部经典书目,其中的第十四部即为:“三际经”。但由于“三际经”,曾一度混入于道教的“道藏”中,故曾一度被视为道教的经典。复由于残缺不全的一部在华摩尼教遗物:“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一卷”(注一)的书末曾提到了“三际”二字,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竟怀疑“三际经”非属是景教所有,而称它系属摩尼教的经典者(注二)。尤有趣者,提到“三际”二字的前述摩尼教经典——“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一卷”,也被编入于佛教的“大藏经”中,而列在外教部份。故“三际经”或“三际”二字,实前后出现于景教、摩尼教、道教、及佛教的丛书中、或书目中。如此说来,它和上述四种宗教多少都攀上了一点关系。那末,我们可否相信:“三际经”系属景教的经典?——这实在是耐人寻味的!

      一、“三际经”的浮沉:

            1)它曾出现于“尊经”书目中

景教的“尊经”计分为三段,第一段为颂赞上主文,即,“敬礼皇父阿罗诃(天父)、应身皇子弥施诃(圣子)、证身卢诃宁俱沙(圣灵),已上三身同归一体”(注三)第二段为列举是教所敬重的诸新旧约圣经作者、先知、及使徒名单,如“(敬礼)瑜罕难法(王)、卢伽法主、明泰法王,

175

……”等是。(注四)第三段为“尊经”的正文,亦即列举经景净所译出的三十余部:“可尊、可敬的经典”书目,如:“常明皇乐经、宣元至本经、志玄安乐经、……三际经、……启真经……”等。

“三际经”,按“尊经”排列的顺序,列在第十四部,在卅余部经典中,它被排在中间的部位,有若今日新旧约圣书中的“诗篇”,列在全部圣经的正中间。有人说,“诗篇是全部圣经的缩影”,又有人称它为:“小圣经”(注五)。如果说排列在全卷圣经中央部分的诗篇,“像圣经的一个山群,站在其上,可以瞻望四围的光景,明白了诗篇的真理,则对神的权能、慈爱、救恩、天国的荣耀,都能明白”(注六),那末,我们又何尝不可说:三际经像尊经中的一个山峰,站在其上,可以综览景教信仰的全部光景;明白了三际经的道理,则对神的权能、慈爱、救恩、天国的福乐,都能明白!”

 

            2)它相传为景净所译

      “尊经”的原文后,有一段字体较本文为小的一行附注,说明“尊经”诸部经典的翻译工作,系完成于景净之手:

“谨案诸经目录,大泰本放经,都五百卅部,并是贝叶梵音。唐大宗皇帝,贞观九年,西域大德僧阿罗本,届于中夏,并奏上本音。房玄铃、魏征宣译奏言。后召本教大德僧景净,译得已上卅部卷,余大款具在贝皮夹,犹未铭译。(注七)”

176

            3)它一度被编八于“道藏”中

    史学家陈垣云:

        “(摩尼教)其经,名:二宗、三际。二宗者,明与暗也(注八)。三际者,过去、未来、现在也。大中祥符兴道藏,富人林世长路主者,使编入藏,安于毫州明道宫。”(注九)

    但今日所通行的:“道藏”(如壹北县板桥、艺文印书馆所影印者),在其书目中,已不复见有所谓“三际经”者。谅该经为后来的道教徒发现:非属道教经典,乃从“道藏”中抽出。至“三际经”的下落如何?今已不可考。

       二、何谓 “三际”?

    陈垣称“三际”系指“过去、未来、和现在”等三种不同的时间型态,已如前述。但这样的解释未免过于简略,仍无法帮助我们了解“三际”的真实涵义。倒是摩尼教遗留下来的一部残缺不全的“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一卷”,为我们提供了一点线索。“三际经”既经散失,其全貌已不可复见,但我们却可靠着这一线索,略窥其一二。该部残经,亦以“二宗”与“三际”相提并论,有若陈氏所称者。它说:

 “初辨二宗”。——求出家者,须知明、暗各宗,性得悬隔,若不辨识,何以修为?”

接着又说:“次明三际。-----一初际、二中际、三后际。

177

“初际者,未有天地,但殊明、暗。明性智能,暗性愚痴,诸所动静,无不相背。

“中际者,暗既侵明,恣情驰逐。明来入暗,委质推移。大患厌离,于形体火宅,愿求于出离。劳身救性,圣教固然;即妄为真,孰敢闻命?事须辨析,求解脱缘。

    “后际者,教化事毕,真妄归根。明既归于大明,暗亦归于积暗。二宗各复,雨者交归。”

    综观上引摩尼教经典对所谓“三际”的解释,实包括宇宙的创造过程、和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等三种过程。如众所知,摩尼教系第三世纪中叶,由波斯人摩尼(Mani)所创立之宗教。其教义系综合基督教、佛教、和祆教的教义而成,故其中的部份思想来自圣经。以宇宙创造的过程而论,所谓:“未有天地、但殊明暗”者,系指创世纪一章14节的情形: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又所谓:“暗既侵明,……明来入暗”,亦系指创世纪一章5节的昼夜的更替而言: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

    至于“明既归于大明,暗亦归于积暗”者,系指世界的未日到来时,日月不再发光(见马太福音廿四章),而新天地实现时,耶稣基督将成为光中的光:

    “不再有黑夜,他们也不用灯光、日光。因为主——神要光照他们。”(启示录廿二章5

    节)

    这就是宇宙的过去(初际)、现在(中际)、和未来(后际)。

至于文中所说的:“明性智能、暗性愚痴,诸所动静,无不相背”系指人类一生下来就有了智、

178

愚之争、明暗之斗,从暗者将“恣情驰逐”,惟有辩析好坏、接纳“圣教”,方能“求解脱缘”。人类终必一死,能有机会接受宗教的教化,亦仅限于在世间时,因为人类一经断了气,要上天堂或下地狱也就决定了,所以必须趁早悔改、接受教化,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教化事毕,真妄归根,明既归于大明,暗亦归于积暗”之意。

    ——这也就是人类的过去(初际)、现在(中际)、和未来(后际)。

当然,以上对“三际”的解释,完全系摩尼教方面的看法。从宗教历史来说,基督教屡斥摩尼教为异端,而摩尼教却由于其本身的教义,系调和:耶、祆、释诸教教义而成,故实际上吸收了很多基督教的思想。职是之故,在华景教必亦曾影响摩尼教,而摩尼教却不可能对景教产生任何影响力。二者所使用的宗教名词,其共通者并不局限于“三际”二字(注十)。在华景教,在宗教名词方面虽确曾借用了若干儒、道、释诸教用语,但一借用过来,则每成为景教的所有物,而滋生新义。”[另参拙撰:“景教经典中的佛教用语变义考”(注十一)、及“景教会名的思想背景研究”(注十二)。在上述二篇论文中,笔者曾对景教所借用的佛教用语、及儒教用语,详较其本义、及变义。笃学之士,烦请一阅。]故纵令景教的“三际经”中的“三际”二字,系借自摩尼教上到景教徒手中自亦将滋生新义,而其对“三际”二字所下的定义,亦当与摩尼教的解释迥然不同。况且,景教之入华系在唐太宗的贞观九年(公元六三五年),而摩尼教却迟至则天武后的延载元年(公元六九四年)始传入中国。故摩尼教必自景教的“三际经”,借用了“三际”二字,更会合其本身的教义——“明、暗二宗”(明神和暗神,——亦即相信:有所谓光明之神、和黑暗之神),而每将“二宗”与“三际”相提并论。

179

    那末,从景教方面来说,“三际”二字究当作何解呢?

    由于“尊经”另指出景教徒所证的诸经典中有一部名为:“宝路法王经”者(按“宝路”,今译保罗或保禄),知系保罗书信的唐代译本。“景教徒所用的叙利亚文圣经译本,在公历四三一年景教派被逐离开叙利亚,遁往小亚细亚时为止,所用的新约系采用路迦诺(Lucian  of Edessa,312)的新约篇目”(注十三),而该新约篇目系包括了所有的保罗书信在内。所以,对“三际”二字最适当的解释,当然只有从保罗书信中寻求其答案了!

    论到基督徒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保罗如此写着:

        “他(真神)曾(过去)救我们脱离那极大的死亡,现在仍要救我们,并且我们指望他将来(未来)还要救我们。”(哥林多后书一章10节)

    另有一处经文,其内容也与此相仿,兹并抄录如下:

        “我也从狮子曰里(喻措魔鬼的权势)被救出来(指信徒受洗归主后,魔鬼的权势已成“过去”);主必救我脱离诸般的凶恶(指信徒受洗礼后的现世生活,必得主耶稣的随时保佑),也必救我(于将来)进他的天国。”(提摩太后书四章17-18

    笔者每喜欢把这二节经文称之为:“三层救恩”、或“完全救恩”,这也就是在华景教徒所称的“三际”(过去、现在、和未来)。其“层次”之分,无非说明救恩之完全。据此,“三际经”的内容,虽不明亦自明矣!(注十四)

综上所述,笔者推论“三际经”确属景教的经典无疑。

180

(附注)

(注一):现存的“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一卷”有二本,均属敦煌石室的唐代写本,一存大英博物馆、一存巴黎国家图书馆,前者称为乙本,后者称为甲本。日本于大正年间(约当民国初年)所编印之“大藏经”,曾把它辑录在外教部份。——即“大藏经”第的册,第1279——1281页。

(注二):伯希和博士(PPelliot)称“三际经”系属摩尼教的经典一节,详见佐伯好郎博士的:“支那基督教Q研究”第一册、暨冀天民着:“唐朝基督教之研究”(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一九六O年六月初版),页卅八引论。

(注三):此段冠于“尊经”开头的颂词,笔者以为系相当于早期教会公祷文之一的:“荣耀颂”(Gloria Patri,见拙撰:“景教经典与古代教会信条”壹文,载.香港、“景风”季刊第23期,页29-41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出版。

(注四):有关景教对“法王”二字用法的探讨,详见拙撰:“景教经典中的佛教用语变义考”壹文,载于台北、“中华学术院天主教学术研究所学报”第一期,页六九至七八。一九六九年八月出版。

(注五):见蔡圣民编:“旧约圣经概论”第二册、页卅三台中、真耶稣教会台湾总会、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出版。

(注六):同前注。

(注七):“译得已上卅部卷,余大数……犹未翻译一句,佐伯好郎写成:“译得已上卅部,卷余大数……犹未翻译”。但笔者以为:“卅部”应为:“卅余部”之误,盖“尊经”中所列的经典实不止卅部,——计有卅五部之多。

(注八):二宗即二位神,指明神与暗神。

181

(注九):见张星般撰:“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四册,页一四一,台北、世界书局影印本。(注十):摩尼教与景教经典,其中的宗教名词共通者有:“三际”、“三常”、“法王”、……等,不一而足。

(注十一):载于台北、中华学术院天主教学术研究所学报第一期,页六十九至七八。一九六九年八月出版。

(注十二):载于高雄、“智能”月刊,第二卷第十期一九七O年三月一日出版。

(注十三):见拙著:“中国基督教史”页三五八,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五十七年六月初版,暨张伯怀着:“新约正经成立史”页八十七、香港、基督教辅侨出版社、一九五四年六月初版,并穆格新(Sten Bugge)着:“新约导论”页三十,香港、道声出版社、一九六四年四月、第四版。

(注十四):“三际”二字既经解明,则吾人可推知:它系属景教的“讲道集”,用以申明保罗对三际的解释。“三际”二字被摩尼教借用后,是否另有撰作“三际经”?则尚待考证。

18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