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六月】

六月廿七日:亞歷山大‧聖啟祿


亞歷山大‧聖啟祿St. Cyril of Alexandria 376?-444)

                 慶日:6月27日         主保:主教、聖師者

從來沒有一位聖人是頭頂著光環出生的;就如同聖啟祿一樣,他雖是當代教會的偉大導師,但當他初任埃及亞歷山大的總主教一職時,就常是衝動、易怒且有些激進的。不過,在神學與教會歷史上,聖啟祿最重要的貢獻還是在於領導正統教義戰勝奈斯多略(heresy of Nestorius)的邪說。

聖人誕生於埃及的亞歷山大城,他是該城宗主教Theophilus的姪子。年幼時,啟祿在自己的家鄉接受文學與神學的培育,稍後在他伯父的手中領受司鐸職。主後403年,他伴隨Theophilus前往君士坦丁堡,並一同出席了歐克公議會(Synod of the Oak),該議會是為罷拙聖金口若望(St. John of Chrysostom)而召開的,因為他們相信眾人對金口若望的指控。主後412年,Theophilus過世後,啟祿便繼承了其叔父亞歷山大宗主教的職務,不過這是在二派人馬(啟祿與其競爭對手Timotheus)激烈競爭後才底定的結果。稍後,啟祿開始了一連串駁斥異端Novatians的攻擊行動,並強制沒收與關閉他們的聖堂;另外,為了報復猶太人攻擊基督徒的事件,他還將猶太人與當地的官長Orestes逐出亞歷山大城,只因該官長的某些行徑聖人無法認同。

主後430年,聖人開始捲入與奈斯多略派的神學爭論之中。這場神學爭論,主要是圍繞在基督所具有的二個性體(two natures in Christ)這議題上;起因是奈斯多略派拒絕給予瑪利亞「天主孕育者(Theotokos,God-bearer)」的頭銜;他們寧可接受聖母是「基督孕育者(Christ-bearer)」的說法。該異端認為:在基督內有二個截然不同的性體(天主性與人性),而聖母僅是基督人性(man Christ)的母親,而非天主性的母親;基督的人性,為奈斯多略派而言,僅是天主的宮殿而已。這種主張,意謂著基督的人性僅是偽裝而非實體。所以,該異端在君士坦丁堡宣稱:因為基督是神聖的存有者,與人不屬同一平面,因此瑪利亞不是天主之母,故不該將「Theotokos」(天主的孕育者-God-bearer)這頭銜加諸於瑪利亞身上。

為此,聖人籲請教宗Celestine I 於羅馬召開公議會,對奈斯多略的學說予以譴責。當然,聖人已先行在自己的宗主教區如此行了。於是主後431年時,聖人在教宗 Celestine I 的授權下,在厄弗所召開並主持第三屆大公會議。該會議聚集了二百多位的主教,他們在安提約的總主教若望與其42位隨從抵達之前(這批人相信奈斯多略是無罪的),同聲發表了對奈斯多略派的學說與其跟隨者的譴責。然而,當這批從安提約教會來的代表抵達厄弗所後,發現大公會議不顧他們的意見逕行發表譴責時,甚表不滿。他們遂也自己召開議會,向羅馬皇帝指控啟祿的行徑。因這風波不斷地擴大,皇帝Theodosius II只好同時拘捕啟祿與奈斯多略。但稍後,皇帝在教宗使節抵達後,便釋放了啟祿,因為教宗向皇帝申明:大公會議中,對奈斯多略的所有譴責與決議皆為合法,且啟祿所遭到的指控全是子虛烏有。當聖人再次光榮地回到亞歷山大城時,眾人皆以「聖亞達納削第二」(聖亞達納削是對抗亞略異端的領導)的榮銜來迎接他。二年後,若望總主教代表安提約教會所有溫和派的主教們,與啟祿達成一項共同譴責奈斯多略的協議,以致最後奈斯多略遭到放逐。

聖人以剩餘的生命寫了許多關於「天主聖三」、「天主降生成人」等教義的著作,目的是為澄清並抑制奈斯多略主義與白拉奇主義(Pelagianism)在基督徒團體中擴散。聖人是亞歷山大傳統中最為傑出的神學家;他最主要的特色便是:精確的思維、具體的論述與過人的推論能力。他的著作包括:若望、路加福音與梅瑟五經的詮釋、數篇關於教義等神學方面的論述、反對背教者猶利安

(Julian the Apostate)的答辯書、幾篇書信和道理等。

晚年,聖人除了意識到應稍稍減緩對親奈斯多略派者的壓制行動外,他在自己同陣營的夥伴中也倍感壓力,因為激進派覺得聖人已偏離太遠,不僅在語言的使用上太過溫和,也在正統的教義上做了太多的讓步。直到他死前,聖人的溫和策略都還能壓制住激進派的同僚。臨終時,即便是在同僚的壓力下,聖人還是拒絕以激烈的方式譴責奈斯多略派的教師。

主後1882年,教宗良十三(Pope Leo XIII)宣佈聖人為教會的聖師;普世教會則在6月27日紀念這位聖人。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