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Q 部

确实性


确实性

quèshíxìng

CERTAINTY

参阅: 344哲学 697怀疑主义 88未定论 608解释学 392神学认识论 53不可知论 389神学正确性

()概念说明:确实性certainty可以大别为心理确实性(psychological certainty)和逻辑确实性(logical certainty)两种。前者是一种在内心上完全而绝对地确信的状态,它的反面就是怀疑(doubt)。后者又称为命题确实性(propositional certainty),它是某一命题在关系上的特质(如三段论证前提和结论的关系),而它的反面则是概然性(probalility)或不可靠性(doubtfulness)。心理确实性可以透过外界事物的验证而得知其为正当(justified)与否(unjustified);但逻辑确实性则无所谓正当或不正当,不过,若要得到命题的确实性,必须有人正当地确信它,因而,逻辑确实性必须倚赖心理确实性和它赖以成为正当的理由。

()在哲学史上,关于确实性,皮罗(Pyrrho of Elis, 360-271)主张绝对的怀疑主义。不过,一般的立场是处于绝对的怀疑与完全的反怀疑这两种极端中间:有一些陈述是确实的,另一些则不确实。至于那些陈述才是确实的呢?这问题可以从理智和经验两个层面去看。首先,在理智的层面,倾向怀疑论的哲学家会说在逻辑的三段论证或数学的证明以外,任何判断都只能是概然的。

不过,也有哲学家认为一些较上述情况不显明或复杂的逻辑判断也可能是确实的。同样,在经验的层面,某些从经验而来的证据也能令人没有怀疑的余地。因此,某些对经验的陈述,也如同某些诉诸理性的命题一样,有可能是确实的。不过,在这方面,也有一些倾向怀疑主义的哲学家只接受人当下的感觉经验才是确实的。例如痛苦的感觉,至少对感觉者来说,是绝对确实的。而另一些比较乐观的哲学家则把确实的范围推广至其他客观的陈述上,正如休谟(D. Hume,1711-1776)说:人大家都确实知道,太阳在明天也会照样升起。

()人似乎没有理由抱持太怀疑的论调,把确实性只囿限于三段论证及当下感觉的范围。因为假若怀疑只是可能的但却是不合理的话,人便有坚持确实性的理由了。另外,确实性也不要求坚持的人不能犯错;而人所坚持的信念也无须是不能更正的。由此可见,若不顾一切只一味怀疑,只是没有根据的怀疑罢了。

编译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