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X 部

新约神学


xīnyuē shénxué

THEOLOGY, NEW TESTAMENT; NEW TESTAMENT, THEOLOGY OF THE

参阅: 577圣经神学 571圣经 611新约 664编辑批判 385神学
概念说明:新约神学New Testament theology一词指新约全书所包含的神学思想。大体上可把它分三大部分:对观福音的神学,保禄书信的神学以及若望著作的神学,以下的说明是新约神学整体性的描绘,并未完全依序地提到新约的每一部著作:
(一)对观福音的神学:
马尔谷:
1)马尔谷福音很清楚的区分「过去」和「现在」,但是过去仍然多少预示了现在。福音中编入劝勉的话(特别是谷八27~十52),也编入默示言论(谷十三)。全书的叙述,以默西亚被钉及复活为高峰。
2)马尔谷福音的叙述不能视作纯粹的历史或传记。固然不应该完全排除它在某种程度上像历史性著作,因为它所描写的救恩是经过一个具体的人而实现的;但不同的是,马尔谷福音的模式不像传记的模式般,把过去建立在目击者经验的累积上,马尔谷的过去,其基础是耶稣的逾越奥迹。
3)耶稣的奥迹只有在逾越奥迹的光照下才能辨认出来,然而在逾越奥迹中所认出的就是耶稣的奥迹。显现和隐藏之间的张力,就在唯一的基督论中;在此,逾越事件和耶稣其人永久性地结合。固然,一切都指向十字架和复活,但门徒们在逾越前仍需经验许多事(谷八~十三)。一切都指向逾越的初传,但此初传同时也听从在世的耶稣;这初传也因透过十二门徒的调解而永久地与耶稣相连。这个神学和文学的设计,反映了基督信仰的内在活动;这活动也推动感恩祭,纪念已临在又快要来的耶稣。
玛窦:
1)玛窦所描写的耶稣的一生,是一段更广的历史的中心环节;这历史在过去(旧约)已经开始,将来必要完成。福音开头概述整个以色列历史而与过去连系,福音终结则以预报教会直到今世的终结而与未来连系;两个连系,前后呼应。
2)玛窦的叙述指出由以色列到教会的过渡。耶稣出现在以色列当中,以他们作为教诲和使命的对象。但是以色列人拒绝了祂。此后,耶稣开始离开群众,将愈来愈多的时间用在门徒身上;而在伯多禄的明认基督及耶稣的回答一事上达到了顶点。耶稣在耶路撒冷最后一次和敌对者辩论之后,便开始走向苦难。玛窦在这里一面指出以色列人的不信,另一方面则表明,一个新的走向万民的团体从此开始。
3)此外玛窦福音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五篇收集主的话的言论集(已不再视作本福音书的基本结构),这些言论常以格式固定的话结束。五篇言论浓厚的伦理色彩,触目可见,以最后审判的威胁宣告作支柱,这也是五篇言论的高潮。在末世论里,比起「已经」,更强调「尚未」,即未来迫在眉睫的审判。教会论也是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这个严厉的审判首先落在教会本身之上。对教会要求的正义比法利塞人所梦想的更彻底,那是如同天父本身一样的成全。属于教会,丝毫不保证人能得救;人只有信仰还不够,更需要的是承行天父的旨意。玛窦福音的基督论就有这样的伦理色彩。耶稣特别以师傅的身分出现,的确,祂不仅仅是一位人间的师傅,他超越一切师傅;具体而言,超越了梅瑟。因此,玛窦削弱了马尔谷福音里一些对耶稣人性心理的描述:像痛苦、愤怒、失措、惊叹等;相反的,玛窦添加了三个细节,把所有与耶稣的接触变成宫廷式的小礼:趋前、深深的鞠躬、称祂为主,以此来增强祂庄严神圣的面貌。这些细节使得光荣的主强而有力的在地上的耶稣身上绽放光芒。
4)玛窦福音强调耶稣的苦难和复活为救恩事件。这在复活的事件里看得很清楚,显现终末耶稣所说的肯定的话:「不要怕,我与你同在……」,与旧约中当雅威托付给人艰巨使命时所说的话,如出一辙。耶稣死亡的救恩性意义,从祂开始宣告祂将拯救以色列人出于罪恶时已经指明了。而末世性的特征则由坟墓的开启清楚的表达:在祂死亡的剎那,旧世界已经结束,新世界从此开始。
整部玛窦福音的读法应同时包含过去和现在的向度:一方面该看它是重写当年耶稣的显现,另一方面该看它是展现耶稣今天对祂教会的赏赐与要求。
路加著作:
1)要了解路加的神学必须注意,他的著作有两部:路加福音、宗徒大事录。今天大部分的圣经学家已能接受贡责曼(H. Conzelmann,1915- )所提出的救恩三阶段的假设(旧约─ 耶稣的时代─ 教会的时代),而救恩史的观点则从旧约的「许诺」阶段进入到了新约的「实现」阶段。路加独特的贡献即在于他的第二部著作;在此,救恩圆满的实现;救恩由以色列扩展到外邦人当中。路加在宗徒大事录里,清楚的愿意继续他的福音书,而将重心放在救恩史上。耶稣时代最后的「今日」现在在圣神的推动下,藉教会在今世延长。教会的时代是福音的时代,得救的时代,因此和耶稣的时代紧密相连:正如天主经由耶稣完全实现了祂的许诺,同样,今天在教会的时代里,祂的救恩计划也要继续完成。
2)路加神学真正的核心是基督论。对路加来说,基督一方面已经来临,另一方面又还未来到;祂在历史之外,却在历史中行动;天国的光荣并没有在基督复活里显示,却将在教会内逐渐显明。期待天国光荣的显现是一个希望,应该维护,好使生活在教会时代的基督徒渐渐修得警醒的心态。
3)路加懂得把「教会的时间」与「时间的中心」─ 耶稣─ 恰如其分的贴合,又使它由耶稣的口中得到阐明,使信徒们明白这是个恩宠与救恩的时代。因此,路加得以称为「救恩史神学家」。天主的救恩计划,已经在耶稣身上实现,并在教会内及世界中逐渐地显示了出来。这个救恩计划在路加身上,找到了最完美的服侍者。
4)路加对耶稣的介绍,是把祂描述为救世主。「救恩」与「救主」乃成为路加著作中的两个专有名词。福音中的族谱向上追溯到人类始祖,指出耶稣是全人类的救主。福音中的童年纪事,强调救恩的普世性。由于这救恩在耶稣身上实现,所以路加在他的福音书里,从耶稣诞生起就强调「今天」这个思想。耶稣在纳匝肋会堂开始祂的职务时,读了依六一1~2并说:「你们刚才听过的这段圣经,『今天』应验了」。这段话在耶稣的口中已成了救恩,天主已将这救恩赐给了全人类,给了每一个人。根据这段提纲挈领的话,路加便可以提出耶稣所行的任何一个奇迹或所说的任何一个比喻,都是今天的救恩。耶稣与罪人同坐,治愈病人,与撒玛黎雅人及女人来往,是最真实最可信的见证,见证永远有救恩的行动,见证永远有来自天主的新的干预,见证存在有一个救恩的「今天」。
5)宗徒大事录的主题,正是这个「向所有人开放」的主题,它是以色列人所生活的救恩史的持续。对路加来说,如果排除教会与以色列人之间的关系,便无法解决教会与外邦人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路加所担心的问题正是,一个靠圣神的推动宣布继承以色列希望的教会,在事实上,进入的竟全是外邦人,而犹太人自己却徘徊在门外。
(二)保禄:
耶稣这个人与这个人的工程充塞了保禄的整个生命和思想;但这里要说明两件事:1)保禄对耶稣的生平并没有多大兴趣,他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耶稣的死亡和复活两件事上。2)耶稣宣告天国的临近和天国的来临,而保禄则宣讲耶稣的死亡和复活,并说天主在耶稣的死亡和复活中以祂的恩宠拯救了所有的人。要了解这两个现象,应该注意的是,耶稣表现自己是天人相会的交点,且意识到自己是天主子。稍后,如果看到,在耶稣逾越前的宣讲与保禄的神学之中,包含了:耶稣的死亡和复活、五旬节的圣神降临、初传的规格化,以及圣神也倾注于外邦人当中的经验等,那么,就可了解了,耶稣的隐含基督论和保禄的显明基督论,在本质上是相接续的。初期团体指出,耶稣的死亡和复活是天主爱人的计划之满全:耶稣的死,是「为我们」而死。保禄掌握了这个原则,凭其天赋,直指事件之本然,而成了他自己基督论的基石。
保禄的「福音」,可以概述如下:天主在伟大的救恩计划里、在耶稣基督的死亡和复活内,赐给所有的人救恩,包括犹太人与外邦人。人凭信德与基督结合、共享救恩。在基督内的人已经由罪恶及律法的权势中获得了释放;因着圣神的德能成为新人,他的行为须得在新的境界中得到启发。下面来分析几个要点。
1)天父的救恩计划:天父的救恩计划在天地之始就已存在。这计划出于祂永恒的共融的爱,这爱召唤一切的人同登恩宠与光荣之境。当我们还是「仇敌」,还是「罪人」(罗五8,10)的时候,父已经「在基督内」(罗八38)爱了我们。除了天父强烈的爱,保禄也讲智慧、天主的权力与正义。在旧约传统,天主救恩的正义对人类而言是至高无上的善,是救恩的黎明。圣保禄也进入这个传统中,对他而言,那位召唤人进入恩宠与光荣之境的天主,也是使人成义的天主(迦三8;罗三26,30;四5;八30,33)。
2)救主基督的工程:基督在使人成义的救恩工程中完全履行了祂中保的基本职责:「天主是正义的,祂使信仰耶稣的人成义」(罗三26)。然而这并不会混淆保禄思想中有关基督的角色与基督中心人物的地位。保禄把一切都归于父,但也毫不迟疑地把一切也归于子,因为子在生活与行动上与父是完全契合的。对保禄而言,基督藉以完成救恩的卓越行为是死在十字架上,以及随后的复活。
「救赎」的概念,可以这样了解:一个奴隶在神庙里在仪式中卖给神,他就可以获得自由,这是个古代的风俗,保禄可能在此得到灵感。不过更可能是来自《七十贤士译本》(参 10)里所提到的解放自埃及的奴役的话,及对默西亚所怀的希望:「祂必要拯救以色列人,脱离一切所有的罪根」(咏一三○7~8)。铎二14把这个概念运用到基督加尔瓦略山上所实践的工程上。此外,在罗三24~25里以「赎罪」一词描写基督的行动,也提示了旧约的背景:肋未纪十六15~19记载着古代的赎罪祭,在赎罪节那天,大司祭将牺牲的血洒在约柜的金盖上。保禄宗徒认为基督十字架的牺牲实现了肋未纪所象征的意义,即是借着所献的血,天人之间神交心契,彼此相通了。保禄的另一种讲法是「代价和赎回」(格前六20),这个赎可以追溯到盟约时代,天主为了完成自己的计划而赎回了自己的子民。
保禄将基督的工程视为和好重欢之事,这是他特有的思想,也是格林多后书的主题(格后五18~20)。另外,厄弗所书以很大的篇幅展示基督的死亡之为「全燔祭」;就是说,作为牺牲,同时表达对人的爱(弗五2)。针对原祖的逆与私,保禄似将十字架奥迹的顺和爱与之相对;而且,这顺与爱在光荣的复活中获得了圆满,而不只是赔偿而已。
3)在望德中获救:对保禄来说,在基督内所获得的救赎是此刻当下的救恩,但其圆满,仍需等待;直到肉身复活,基督获得荣显。如同祂已复活,同样信祂的人也要复活;不只如此,拜基督之赐,他们也要体验复活的光荣,因为基督复活是「死者的初果」(格前十五12~20;罗八11;得前四14)。复活并非与肉身的救赎无关,它就是肉身的救赎,意即,复活是人整体的得救。虽然事实上天主已经拯救了人(铎三5),已经使他们脱离撒旦的奴役,但其圆满一直要到末期才能获致,即历史的终结,基督显现之时。
4)因信得救:基督的救赎工程如何在基督徒身上实践出来?答案是:借着信德。人凭信德生活于天主慈目观照之下(罗一17)。信德是人对那位先走向人类的天主的个人答复(罗十14~15;迦一11~12)。「相信」常指接受耶稣的复活为真实及救恩性的事实(罗四24~25;十9;格前十二3;十五1~19),而「信仰」总是指宗徒宣讲的内容(罗十8;迦一23),救恩来自信仰而非遵行律法(罗三20,28)。信仰在爱德中才显出活力,散发仁爱的果实。信仰并非人自己反省的结果,而是天国的恩宠(弗二8~9),是借着圣神和天主的德能白白赐予人的(罗三27;四2~5;格前十二3;得后二13)。信仰实际上是自献于基督(罗十9),是整个人投入天人的关系中。在走向救恩的道路上,信仰表达于洗礼,洗礼乃成为进入教会可见的、意义深长的行动。
在个人取得救恩的媒介上,还应该举出圣体。格林多前书把「主的晚餐」视为与基督的体血「结合」(格前十16),并为教会一体的基础。圣体是「我的血所立的新约」(格前十一25),恩准新天主子民的召集,共同奔赴天乡。
5)再造之人:救赎的结果,就是保禄所提出的新人学。他很笃定的说:人一进入基督救恩的活动范围,就会成为「再造之人」(格后五17;迦六15),穿上基督(迦三27),成为新人(弗四24;哥三10),获得义子的地位(迦四5;罗八15,23;弗一5),成为光荣默西亚的许诺的继承人(罗八17),在基督内,领受圣神,而由罪恶和律法的束缚中解放,获得内在的自由。
6)依圣神而行:人这种新的存在方式,自然产生新的行动方式。因此,在一些书信中阐明道理后都有伦理训示。基督徒应该修身砥行,以副天主之圣召(弗四1;哥一10;得前二12);圣神是基督的神,是基督徒真正的内在法律。这样,耶卅一31~34及则卅六25~27两处所说的伟大预言于是应验了:在默西亚的时代,法律要写在人肺腑里,写在人心灵上,作为人内心行动的原则。圣神在信徒们心内引导的伟大伦理路线就是爱德。除了爱德,加上信德与望德,三者共同形成基督徒生活的三元特征,使人变化气质,而创造新的社会伦理。藉此给予基督徒团体一个先知性的职务,预示新人类,预示万有的新秩序。
附带一提希伯来书独特的观念:在序言里,宣告了「天主子」这一个超越众天使的名字。在第二部份(希三1;五10),作者指出基督完美地拥有两种特质,即身为司祭,并为中保。第一特质是指他与天主的诸种关系,第二特质是指他与人的诸种关系。耶稣对天主是「忠心耿耿」的(希二17;三2),对人是「富于同情」的。基督为司祭并非按照继承,而是凭誓而立,因为祂是天主子。作者在书信的中心点及高峰所强调的是,基督以祂的牺牲空前绝后的完成了祂的司祭职。面对旧约「外在的礼规」和「身体的仪式」,基督的自我奉献,只一举而竟全功。然后再强调基督自我奉献的完美有效,以与旧法之无能作成对比,从此,基督徒处于新的境界,旧的屏障已经拆除,一条天人共融的道路于焉展开。
(三)若望著作:
若望福音:
1)从上而下基督论与父的启示:本文以四种诠释模式来综合若望的从上而下基督论:
a)第一种是传统的模式:耶稣是独生子,父派遗祂到世界上来拯救人类(若三16~17)。只有祂能启示父(若一18),因为祂在父内,父也在祂内(若十四10~11)。这种相互寓居,是若望福音独特的表达方式。
b)第二种模式出现在序言里:耶稣是圣言,从起初就趋向天主,一切都藉祂而受造。祂降生为人,向人类启示父的光荣。在这种模式里明显的肯定耶稣、圣言、独生子永恒的先存和神性。
c)第三种模式,与「人子」的称号有关。人子降自天上(若三13;六38,42),以判官的姿态出现。人子必被高举,并要吸引大众归向祂(若十二32),然后以其复活「升归本宅」。
d)第四种模式的基督论是出现在启示言论中,用的是短语和代称语的双重方式。旧约用在雅威身上的独立短语:「我是」(第二依撒意亚;出三),若望福音三次用在耶稣身上(若八24,28;十三19),将耶稣与天主置于同等之地位。代称语则出现七次:耶稣是生命之粮(若六35,51),世界之光(若八12),群羊之门(若十7,9),善牧(若十12,14),复活与生命(若十一25),道路、真理和生命(若十四6),真葡萄树(若十五1,5),以此启示耶稣对人、对世界之所是。
在最后晚餐的言论里,耶稣告诉了祂的朋友祂最深的奥秘。「谁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我在父内,父在我内」(若十四8~11)。耶稣是领人归向父唯一的路。圣神─ 护慰者,在耶稣返回父之后,耶稣派遗祂来,继续他的使命,引领他们领悟耶稣所启示的真理。如此,若望启示了天主三位一体的奥秘。
若望的从上而下基督论取材于历史事件,降生的圣言也是在历史内的启示。
2)彻底的人学与永生:对若望而言,人是陷溺于黑暗之中的。要出离黑暗,走向光明,拥有生命,唯一的办法就是投靠耶稣,接受祂的光照,因祂是「世界的光」。若望所说的信仰,就是对观福音所说的悔改。若望认为,谁若不愿相信,是因为他不愿悔改,不愿自己不良的行为受到打扰:「天主竟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使凡信祂的人不致丧亡,反而获得永生,因为天主没有派遣子到世界上来审判世界,而是为叫世界藉祂而得救」(若三16~17)。父派遣子到世界上的目的,只是为了拯救世界;如果人受审判,那完全是人咎尤自取,因为他不肯相信。
对若望而言,救恩在信者身上已经临现了。对信者来说,死亡毫不足惧(若八51~52)。可是,对那些不肯相信祂而留在黑暗中的人来说,审判已经临在了。但是信仰必须答以实际的行动,就是「实践真道」,实践耶稣的话(若十二47),彼此相爱,如此他就拥有生命,而能施予生命。但是,那在黑暗中的人,却如同魔鬼般,无时不憎恨人,喜欢人死亡(若八44;若壹三8~15)。
3)教会学、圣事、未来末世论:若望的教会学特别出现在第廿一章:耶稣把羊群委托给伯多禄。他要带领群羊到真正的牧者耶稣那里去。牧放羊群的方式有言语的职务(若十七20),有在实际生活中指引的职务。凭着圣神的恩赐,宗徒们领受了赦罪和存留罪的权力(若廿21~23),但是没有说明如何执行。同样,洗礼(若三3~5;十九34~35;若壹六6~8)和圣体(若六51~58),作者也只强调其绝对需要,以及其参与基督生命的价值,而不提圣事礼仪方面的事。总而言之,若望将一切导向中心:耶稣。若望那么强调教会的权威和圣事,避免把制度当作目标,也不应该想圣事是自动的、与基督无关,这样,未来末世论紧跟着耶稣这个人而迅速出现:「在末日我要使他复活」(若六39~40,44,54)。
书信:神学和灵修:
1)救恩主动、天主的应验与忠信:救恩的起点是天主,是父。「天主是光」(若壹一5),「天主是爱」(若壹四8,16),光与爱,相反于致死败坏的恨的黑暗势力。天父在信者出生的源头,信者接受祂的话当作内心的种子,而生活在盟约的向度里。「存留」在天主内,「认识」天主。天主是爱,见诸祂那应验了的、白白的许诺,藉祂所派遣的独生子耶稣基督而启示并显明。
天主的爱在耶稣身上历史性地启示出来。天主的爱是信徒间相爱的典型。若壹四7~13不只强调天主的爱之彻底的主动,同时也展示了圣三的向度:爱来自天主,凭借耶稣基督、受遣者、圣子,透过圣神的恩宠,而赐给信徒。同样,信徒对天主的爱及他们彼此之间的爱,作为对天主主动之爱的答复的,也是来自同一的根源─ 天主。
2)信仰耶稣基督、天主圣子:基督论的信仰是承认耶稣是基督,是天主子。这是获得罪赦的条件,罪赦的源头是在十字架上的死亡:「天主圣子耶稣的血,就会洗净我们的各种罪过」(若壹一7)。「基督自己就是赎罪祭,不仅赎我门的罪过,也赎全世人类的罪过」(若壹二1~2,四10)。这个基督论的、纯正的、建基于传统上的信仰,诚为一个善战的、不屈不挠的信仰;作者用来克服反基督假教师(若壹二19,四4),克服世俗(若壹五4)。的确,天主救恩性的爱,由耶稣在历史中表达出来的爱,就是基督信徒行住坐卧生活的基础。「那一位为我们舍生致命,天主之爱,于此可见。所以我们也应当为弟兄们舍生致命」(若壹三16)。在书信结束之前,作者以一种与第四部福音相呼应的说法,再次谈到耶稣以死亡和受光荣告终的生命的历史性与救恩性价值。若壹五5~8的见证,堪称为基督信仰的基础,包含了耶稣整个的一生:从受洗(水及圣神)直到死在十字架上(血)。这见证延伸在教会的经验里,在赐与信徒的圣神内彰显效验。
3)爱德实践信仰:救恩的爱来自天主,由耶稣基督、天主子的死亡而彰显。这爱成了基督徒生命深层的理由,也是教会共融的基础。追随信仰的结果,便是静观诫命、实践诫命。众多诫命,总括于一。这一诫命,既是旧约,又是新约。称之为旧,因为从起初就已提示,且是团体的根基。称之为新,因为是天主圣意圆满、终结的启示。这种以爱为中心的生活,其泉源和模式均由救恩事件所确定。
总而言之,若望壹书好像一篇关于爱的论文,这爱呈现了天主的新面貌;藉耶稣基督的启示,天主成为可亲近的神。这封书信也说明了基督讯息的一致和统一,把对天主最高深的反省,及基督徒个人和团体的灵修生活及日常生活两者,和谐的整合了。
参考书目:
莫里斯(L. Morris),《认识新约神学》,台北:校园,1991。
Boers, H.   What is New Testament Theology?  The Rise of Criticism and the Problem of a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79.
Bornkamm, G.   Paul.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69.
Brown, R. E.   The Gospel of St. John.   New York: Doubleday, 1966.
Bultmann, R.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2 vols.  1948.  1951.
Conzelmann, H.   The Theology of Luke.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60.
Ellis, P. F.   Matthew: His Mind and His Message.  Collegeville: Liturgical Press, 1974.
Franklin, E.   Christ the Lord: A Study in the Purpose and Theology of Luke-Acts.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75.
Grossouw, W.   Revelation and Redemp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logy of St. John.   1965.
Jeremias, J.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London: SCM Press, 1971.
Kingsburg, J. D.   Matthew: Structure, Christology, Kingdom.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75.
Kuemmel, W. G.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according to Its Major Witnesses: Jesus-Paul-John.    London: SCM Press, 1974.
Martin, R.   Mark: Evangelist and Theologian.  Exeter: Paternoster, 1972.
Rossano, P., G. Ravasi and A. Girlanda, eds.   Nuovo Dizionario di Teologia Biblica.   Milan: Edizioni Paolina, 1988.
Schnackenburg, R.   New Testament Theology Today.  London: Geoffrey, 1963.
Tuckett, C.   The Messianic Secret.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83.

穆宏志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