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S 部

圣体的共融


圣体的共融

shèngtǐ dė gòngróng

INTERCOMMUNION

参阅: 584圣体圣事 416教会的合一 21大公主义 22大公会议

()概念说明:共融communion的问题与每一教会的教会学密不可分。东正教会不仅在信理上,连在圣事及圣统上也与天主教十分接近,只在教宗首席权上有歧见。基督新教在共融问题上有两种趋势,加尔文派( 131)的教会认为所有的基督徒在最深的层次都是合一的。这个合一是精神上的和看不见的。为达到各教会的共融,只须将这已存的、不可毁的,但尚看不出的合一明朗化。至于道理上的差别,教会的不同组织,都不直接影响教会的这个深度合一。

另一些基督教派,像路德会及圣公会,却把信理上的不同,教会结构上的基本差别,如圣统和圣事,看做共融的一些障碍。换言之,教会可见的一面也是它本质的基本构成因素。因此共融不仅是把已存而隐密的合一明朗化,也在于恢复曾失去的合一。关于这一点,天主教和东正教的看法是一致的,尤其是在圣事上的共融,其中以圣体圣事为最。

()在新约圣经里圣体的共融intercommunion是和教会一体分不开的(格前十1617),它不只实现教会的一体,并且为这一体的事实作证(弗四45所说的「一个身体和一个圣神……一个主,一个信德,一个洗礼」)1867年大公运动开始时,圣体的共融才成为问题,以后在教会合一的讨论上越来越变成问题的焦点。应该注意的是讨论中的证据,甚至教会官方的声明,并不常具备信理的特征,而是牧灵、或纪律性的。

()天主教在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为自己的立场奠定了基础,在圣体的共融上,对东正教会采取相当宽大的政策(OE 27),而对改革宗( 273)的各教会却不如此:「他们因为没有圣秩圣事,因而没有正确并完整地保存圣体奥迹的本质,但他们在圣餐中纪念主的死亡和复活时,他们承认共融于基督的生命」(UR 22)。教会法典844条对此有所规定。

()在神学上特别讨论的问题是:

圣体只是业已存在的合一的记号,或者也能是达到合一的工具,就像教会本身同时是天人合一的记号和工具一样?神学家们须不断在圣体的两面找到平衡,即圣体一方面是已经存在的共融之象征,另一方面也是达到更圆满共融的力量。在这寻找的过程中,圣体的共融也就在神学及实际生活的发展下逐步扩大其空间。然后还须得到教会纪律的批准,这纪律也该常保持弹性。普世教协(WCC,参 534)的信仰与教制委员会所出的利玛文献(Lima Document, 1982)非常谨慎地表达了这一愿望:「我们彼此间的了解既已大幅增加,一如在此声明中所显露出来的,那么有些教会未尝不可获准,在圣体的共融上彼此更加放宽,使得基督的分裂子民围着主的桌子恢复可见的合一的那个日子早些来临」(利玛文献,论圣体33)

为中国大陆教会,圣体共融的问题是颇具现实性的。1988年罗马曾拟出八项指导原则(但未公布),原意不是为国内信友,而是为往访大陆者或接待出国大陆人士者。其中第五项明言须「避免与隶属爱国会的主教和圣职人员,有任何『圣事上的相通』(communicatio in sacris)」,不论在大陆内或大陆外均如此。至于教友们领圣事则没有严格的限制。事实上,从1988年至今日大陆天主教会内的情况及圣职人员与信友的态度不断的改变,而且各地方的情形相当不同。因此有人认为,罗马所提出的八项原则有继续研讨的余地。

参考书目:

周联华,〈更正教的主餐神学〉,《神学论集》12 (1972)239-250

谷寒松,〈天主教与基督教对铎职的看法〉,《神学论集》87 (1991)117-134

Geoffrey, K.,李斌生译,〈从圣教法典角度评估中国天主教〉,《鼎》69 (1992)3-21

Dumont, C. J.  "Inter-communion."  Catholicisme,  vol. 5. Paris, 1962. 1874-1876.

Guenter, K.  "Interkommunion."  Beinert. 291-293.

房志荣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