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J 部

教理讲授


教理讲授

jiàolǐ jiǎngshòu

CATECHESIS

参阅: 410教理讲受学 408教理书 657慕道期 646慕道者 198见证 287初传 288初传神学

()概念说明:

(1)     教理讲授catechesis是早期基督徒用语,来自希腊文,本来意思是回声、回响,转用为以问答方式、口头教导及传授所领受的讯息。此字最初出现在新约诸书时,有时是表达听到法律教训(宗廿一2124;罗二1721),有时则指真道、训诲人的话(迦六6;格前十四19),或是指学习主的道理(宗十八25)、主生命中的事迹(路一4)

(2)     直到二、三世纪,这字才成为专门用语,专指教导慕道者(望教友)加入基督徒团体,准备领受入门圣事,及领受入门圣事后继续接受深度信仰奥迹的培育。现今「教理讲授」广义解为信徒间的信仰对话、分享,藉口头讲解、圣事、祈祷、生活分享和见证,滋养信仰生命,使信仰不断成长,更进一步皈依。

(3)     1977年第四届世界主教会议对教理讲授的定义为:「以活而有效的方法,使天主圣言不断传播的行动,使人深切认识我主耶稣基督本身,以及祂的救恩讯息。藉有规律的和逐步的信仰培养,引人在信仰上继续不断地成熟」(《天主子民》文告1)。信仰是天主的恩赐,天主以各种方式唤醒人皈依,教理讲授不只是激起宗教经验,亦给人陈述基督的喜讯,引领人逐渐领会天主的救援计划,进而与天主共融,承行天主旨意。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指出教理讲授与教会整个生活密切相连,是教会的神圣责任及基本权利。

()简史:

(1)     宗徒时代教理讲授过程中有四个重要因素:1)宣报基督喜讯,称为初传(kerygma)2)训诲、讲解耶稣的言、行、天国及教会,教导基督徒伦理生活(didache)3)基督徒团体生活(koinonia)的见证(martyria)及礼仪生活。4)为主,及为团体中弱小的兄弟服务,学习上主仆人的生活态度(diakonia)

(2)     在第二至五世纪,教理讲授成为专为成人入门的准备,在整个慕道过程,按慕道者皈依阶段给予适合的教理,并在团体礼仪崇拜中培养慕道者的信仰生活,当时着名的教父,如戴尔都良(Tertullian)、西彼连(Cyprian),耶路撒冷人济立禄(Cyril of Jerusalem),盎伯罗修(Ambrosius),戴奥多尔(Theodore of Mopsuestia),奥斯定(Augustine),金口若望(John Chrysostom)的讲道,阐释了救恩计划及圣言的意义,对教理讲授贡献钜大。当时,基督徒团体担当了培育信仰之责。慕道者皈依的过程除了天主恩宠外,是靠团体的生活、祈祷及见证的协助答覆天主的召叫,这种慕道模式随着婴儿洗礼盛行而逐渐消失。

(3)     第六世纪教会礼仪已从成人入门圣事转为婴儿洗礼,教理讲授也由原来以圣经救恩史架构及基督徒团体的礼仪生活为经纬的培育方式,转变为以基督徒环境(堂区及家庭)为脉络的儿童信仰培育。一般信徒的信仰靠主日道理、圣周得到滋养,父母及代父母负责对儿童作教理讲授。教理讲授的重点是教导伦理、要求背诵天主经、十诫、信经以及简易的信理条文,当时民间虔诚的圣人敬礼、游行、朝圣、宗教戏剧、崇尚圣物……等风气盛行,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信仰表达方式。

(4)     十五世纪末叶,教理讲授由口头教导、注重生活经验的信仰培育转变为教理问答书本的时代。此时,西方已发明印刷术,口传吟诵式的对答信理条文、祈祷经文都印成手册,教理讲授定型为针对儿童所用的陈述信理、记忆格式,犹如上课。由于誓反教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1529年出版德文教理问答,所向披靡,天主教护教人士继起编写天主教的教理问答,尤以圣加尼修(P. Canisius, 1521-1597)及圣贝拉明(R. Bellarmine, 1542-1621)先后于1555年及1597年为成人、儿童写的教理问答,成为后代各版教理问答书本的范本。特利腾大公会议(1545-1563)委任圣包洛梅(C. Borromeo, 1538-1584)为司铎编写的《罗马要理问答》(1566),影响至今。

(5)     本世纪初,陆续有数波教理讲授的革新运动,许多是针对方法而改进的,以激发儿童的兴趣及学习效果。值得一提的是19301940年云格孟(J.A. Jungmann,1889-1975)神父开始的初传神学(kerygmatic theology)运动,此运动带动了教理讲授内容上的革新,不再遵循中世纪哲学性的辩护、零星记忆逻辑性的信理,而注重初期教会宣报基督救恩喜讯,有系统地忠实传达启示,并整合礼仪、圣经、信理及生活见证,强调逾越奥迹( 603)中的信仰生活。此股革新潮流影响到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及梵二以后的教理讲授趋势。

(6)     19601968年间侯树信神父(J. Hofinger, 1905-1984)先后发起数次全球性教理讲授研究周,与会教理讲授专家都注意到需要了解领受教理讲授者的背景,妥善准备他们,使他们正确了解、接受福音,因此提出福音准备期(pre-evangelization);大家意识到教理讲授在亚洲、非洲、中南美洲都需要适应当地文化或以福音转变不良的文化、环境;专家们也肯定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上述发现有助于了解、培育领受教理讲授者。

()回顾过去及面对现时代教会的使命:

(1)     近二十年来,三个教理讲授权威性文件,《教理教授指南》(1972)、《天主子民文告》(1977)、《论现时代的教理讲授劝谕》(1978),都指出教理讲授应以天主救援为中心,以圣经为基础,完整而有系统地深入, 天主藉耶稣基督的死亡、复活所启示的爱,召唤个人内心彻底悔改,追随主、信从福音;同时,指明圣事及礼仪生活应融于教理讲授过程中,教理讲授藉讲解使人明白所庆祝的意义,藉教会团体的礼仪庆祝使人经历复活主的恩宠转变人心,并赋予人大能,为主作证,使听道者对自己、对别人和教会团体都有所承担及奉献。

上述文件都指出追随主不只是个人得到解救,基督徒必须寻求、创造更合作、更友爱的社会,为正义和平的新世界而奋斗。这些文件也注意到本土化的重要。

(2)     《天主教教理》意图具体地提供主教及从事教理讲授的专家,一部综合天主教信理和伦理训导的摘要,以便从事本土化教理编辑之参考。此书为上述三文献所拟的架构赋予一些血肉。

()现代的教理讲授需要注意平衡,避免两极化地走向纯超世或纯现世,纯理性抽象或只流于生活经验及主观,纯个人性信仰或社会行动。在教理讲授过程中,不论使用什么思想论点、技术或各种途径培育信仰,都应达到教理讲授的目标:忠于天主并忠于人。

参考书目:

王愈荣,〈礼仪与教理讲授〉,《神学论集》68/69 (1986)306307

─── 译,《世界主教会议致天主子民文告》,台北:天主教教务协进会,1980

马千里译,《教理教授指南》,台中:光启,1972

刘鸿荫译,《论现时代的教理讲授劝谕》,台北:天主教教务协进会,1980

《神学论集》100 (1994),台北:光启出版社。

Calle, J.,姜郁青译,〈柒拾年代的教义〉,《见证月刊》1 (19701)2530(19702)3543(19703)5366(19714)5161(19715)3743(19716)4143

Erdozain, L.,郑文卿译,〈教义教学法的演进〉,《神学论集》23 (1974)157182

Lebeau, P. ,刘鸿荫译,〈教理讲授的新方向〉,《铎声》16 (19785)17

─── . and J. Charytamski,刘鸿荫译,〈教会讲授教理的使命〉,《铎声》16 (197811)110

Moran, G.,高旭东、王秀谷译,《启示与教理教学》,台北:华明,1973

Audinet, J.  "Catechesis."   Encyclopedia of Theology.   Ed. K. Rahner. New York: Seabury, 1975. 173-178.

Calle, J. "Catechesis for the Eighties."  East Asian  Pastoral Review  17 (1980): 187-193, 304-320.

Dooley, C.  "Catechesis, Catechetics."  Komonchak, 161-166.

Floristan, C.  "Catechesis."  Teologia Practica.  Sala-manca: Ediciones Sigueme, 1991.  424-444.

Groome, Th.   Christian Religious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Harper and Row, 1980.  26-27.

Hofinger, J.  "Looking Backward and Forward: Journey of Catechesis."  The Living Light  20 (1984): 348-357.

Rummery, R. M.   Catechesis and Religious Education in a Pluralist Society.  Sydney: Dwyer, 1975.  1-118, 196-204.

"The Synod on Catechesis."  Lumen Vitae  33 (1978): 19-53. Warren, M.  "Catechesis: An Enriching Category for Religious Education."  Religious Education  76 (1981): 115-127.

Westerhoff, J.  "A Catechetical Way of Doing Theology."   Religious Education and Theology.   Ed. H. Thompson.  Birmingham: Religious Education Press, 1982. 218-242.

韦薇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