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S 部

神秘思想与生活


神秘思想与生活

shénmì sīxiǎng yǔ shēnghuo[

MYSTICISM

参阅: 381神秘神学 711灵修神学 357修院灵修 600奥秘 280宗教经验 603逾越奥迹 682隐修制度与生活

()概念说明:神秘思想与生活mysticism (也称密契或神秘主义)广义指内心与神明结合的任何形式;狭义则仅指超乎寻常的与神明的结合。本文发挥狭义的意义。

有关神秘思想与生活,可说相当普遍,每个文化与宗教中都有这方面的传说与记述。

()简史:天主教会内的神秘思想与生活依照教会的成长过程,可简述于下:

(1)     耶稣基督的生活传真:耶稣基督生活中的一个最显着特征,就是福音所说的「父的爱子,常作父所喜悦的事」。祂与天父的关系,一方面是如此亲切自然,使人可随时「看」到,祂常和父在一起:在一切中祂都会看到天父。但另一方面又是如此高深莫测,尤其使那和祂朝夕相处的十二个弟子,百思不解。实际上祂之所以被杀害、被钉死,就是因为祂明确显示并要人相信接受:祂就是父所派遣的那一位,默西亚、天主子;祂与父原是一体。祂的整个生活,尤其是祂的苦难、死亡、复活(逾越奥迹),基本上所要显示的就是这样一个简明、深奥的生命好消息(福音):一心完成天父托给祂的使命,交出自己的生命为大众作赎价。所以一方面祂是为「中悦天父」而甘心接受一切,另一方面,祂同时在这一切中,尤其在祂受苦与被钉在十字架上时,对「人」显示了完全的接纳和宽恕。对教会来说,耶稣基督这样的「生活传真」,是一切神秘思想与生活的基础与泉源,同时也是鉴别神秘「真、伪、虚、实」的依据和准则。

(2)     宗徒生活传承:宗徒们的生活传承,特别是有关伯铎、若望、保禄等几位宗徒的生活传承,其中都有些显明的「神秘事件」,比如伯铎看到异象而接受外邦人,预知死期已近而更积极照顾信众;若望获得神视而描述教会成长的奥秘;保禄的归化,「被提到三层天上去」,获得无法言传的神秘知识等。但这些事件所以可靠,并不是由于看到神秘现象,而是因为宗徒们甘心像基督一样,完全付出自己的生命,一心引人归向天父,渴望众人都在基督内合而为一。所以宗徒传承对「神秘生活」的保证是:1)与基督同心一体,生死不渝:「对我来说,生活就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斐一21)2)为弟兄甘心付出一切,甚至流血牺牲,也在所不辞(若壹三16)

(3)     历代教会的生活表达:初期教会,不断受到迫害。但神秘的是在此长期迫害中,无数被处死的圣职人士与信友,不但不恐惧仇恨,反而因此能「参与基督的苦难死亡」,感到喜乐和荣幸。安底约基的依纳爵主教(Ignatius of Antioch, +117)、圣玻里加(Polycarp of Smyrna, +168/169) 等,都是这视死如归和神秘喜乐的具体例证。此种「甘心与基督同死同生」的明显效果是:基督信仰在罗马帝国迅速发展。

(4)     到第四世纪初,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I, 324-337)也信奉了基督。教会获得安定和平之后,改成以不流血的殉道方式与基督结合为一。隐修生活就在此时蓬勃地发展开来。成百上千的男女甘愿放弃都市的繁华生活,退到沙漠旷野里,一心去寻求与天主的亲密合一。在旷野中,隐修院里的古圣先贤,他们的神秘生活所以真实可靠而影响深远,就是因为他们一方面和基督打成一片,同时对当代社会的「骄奢淫佚」,也是一股净化的清流:他们的生活在宣示:「醉心天上」的人自然一心寻求与天主结合,陶醉于「天人合一」的喜乐与共融。

(5)     十三世纪初,圣道明(Dominic, 1170-1221)、圣方济(Francis of Assisi, 1181-1226)揭示了神秘生活的新方向:将修院中「一心结合天主」的体验,带给院外的兄弟姐妹共同分享。圣文德(Bonaventura, 1217-1274)、圣多玛斯(Thomas Aquinas, 1225-1274)更将一切知识学问与神秘生活和福传行动整合为一,打开了「使万有总归于元首基督」(弗一10)的终极远景。

(6)     十六世纪有圣依纳爵罗耀拉(Ignatius of Loyola,1491-1556)、圣女大德兰(Teresa of Avila, 1515-1582)、圣十字若望(John of the Cross, 1542-1591)等,以其自身的明显神秘生活,使教会获得内在的真正革新。十七、十八世纪的圣方济沙雷(Francis of Sales, 1567-1622)、圣雅风(Alphonse Maria di Liguori, 1696-1787)等,以及近代的圣鲍思高(Giovanni don Bosco, 1815-1888)、圣女小德兰(Thérèse de Lisieux, 1873-1897)等,在其相当不同的生活情况与工作中,所共同显示出来的神秘容貌,可用当前印度德兰修女的话来刻划描绘:一切为基督,在穷苦中最穷苦的人身上服事祂。

(7)     总结以上所述,可清楚看出,教会的神秘体验与生活,常有下列几项因素:1)在不同的生活中都能放开一切,而「只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2)同时和基督的奥体:教会,完全打成一片,生死不渝。3)甘心为兄弟姐妹付出一切,渴望「众人都合而为一」。4)此种生活丰富多产,影响深远。依据这四项因素,可鉴别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神秘体验与生活」,清楚看出其真伪和虚实。

()中国文化中的神秘体验与教会神秘生活的可能整合:

中国文化所一直向往的人性终极圆满:天人合一,其中自然就包含着对此「圆融合一」的一些体验。儒家对「天、天命、人性」的体验,老庄对「道、真宰、真人」的描述,就是此种神秘体验的具体说明。比如孔子对其天赋使命的深信不疑而坦然无惧,孟子对人性根源的明确肯定,并于必要时可视死如归等,都在表达「天人相契」的神秘体验与效果。因为他们的生活传承如此影响一个民族和文化直到今天,如果不是由于他们和人性根源:「天」之间有深切的体验与契合,那就不知应如何解释了。老庄的「归根复命」、「心斋」、「坐忘」、「同于大通」等,也同样是在表达对万有根源:「道」曾有过一些切身的体验与会通。如与基督生活和教会传承参照对比的话,可说祇需将这些神秘体验中的「天、道」视为天父(若一18),就可豁然开朗而融会贯通了。在此参照对比下,老庄的「静虚、返朴、心斋、坐忘」等体验,应可相当配合教会的默观生活;而儒家的「尽性知天,舍生取义」等,正可和教会的「使徒生活」打成一片。但此二者并非截然对立,它们更可整合成为教会所说的「行动中的默观者」(寓静观于行动),能「在一切中找到天主」:神秘生活中道地的「内圣外王」。

参考书目:

甘易逢(Y. Raguin),明镜译,《静观蹊径》(新增译本),台北:光启出版社,1988

伴渡,李纯娟,《吉光片羽─ 灵性修持新探》,台北:光启出版社,1989

吴经熊,〈中国哲学之悦乐精神〉, 《内心悦乐之源泉》,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三版,1-26

───,吴怡译,《禅学的黄金时代》,台北:商务印书馆,1984,十二版。

圣十字若望(John of the Cross),黄雪松译,《心灵的黑夜》,台中:光启出版社,1977

赵雅博译,《圣女耶稣大德兰自传》,台北:慈幼出版社,1983,再版。

大德兰(Teresa of Avila),赵雅博译,《七宝楼台》,台中:光启出版社,1975

德日进(P. Teilhard de Chardin),郑圣冲译,《神的氛围》(修订本),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

Egan, H. D.   Christian Mysticism the Future of a Tradition.  New York: Pueblo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 .   An Anthology of Christian Mysticism.  Collegeville: The Liturgical Press, 1991.

Welch, J.  "Mysticism."  Komonchak. 694-697.

徐可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