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E 部

恩宠


恩宠

ēnchǒng

GRACE

参阅:354恩宠神学 455救恩 492超性 164自由 40天主的寓居 45天主圣三 377神恩 150成义 632称义 466唯靠恩宠

壹、概念说明:

现代西方语文表达恩宠的词汇,都来自拉丁文gratia。而gratia又是拉丁圣经的译者和拉丁教父们用以翻译新约圣经的charis (希腊文)所用的术语。所以,要理解恩宠的含义,本文须从字源谈起。希腊文charis有四种含义,相当于恩宠的四个层面:

(1)     俯就和善意:charis是上级对下属超乎正义、法律、习惯、规定以外的善意行为。应用到恩宠神学上,就是天主对子民的俯就和善意,传统神学称之为「非受造的主体恩宠」。

(2)     白白的赠与:与上述恩宠的主体意义相对的,是恩宠的「客体意义」;那是一种白白的赠与(与应得的工资相反)。而这白白的赠与,可以是天主自己(「非受造的客体恩宠」),也可以是天主以外的东西,如平安、喜乐等(「受造恩宠」)

(3)     佳美、可爱:传统神学甚少发挥恩宠的第三层意义。其实,天主的善意和其恩惠都有佳美、可爱的特质。

(4)     受惠后的感谢:希腊文charis,拉丁文gratia和由拉丁文gratia演变出来的西方语文中的相应词汇都有谢恩、感谢的意思。可见charis的原义,不仅可以综合天主的善意和恩惠这两层面的恩宠意义,也可以综合天主的恩惠和基督徒的答覆。

本文必须和〈恩宠神学〉一起阅读,才能窥得基督宗教有关恩宠真谛的全貌瞭解。

贰、本文用系统的方式从四方面发挥恩宠的主要课题:

()天主的俯就与善意:

(1)     天主拯救普世的意愿:

1)在圣经中,天主拯救普世的意愿(即天主愿意人人都得全福的计划)包含在有关天主的爱的教导中。圣经很清楚说明天主对罪人的爱(则卅三1016;咏一○三813;路十五)及天主对普世人类的爱(纳四1011;若三16;尤其是弟前二4)

2)教会训导一方面摒弃「预定异说」(heretical predestinarianism) ( 625) (DS 333,339340, 397)。教会训导从来不接受奥斯定(Augustine, 354-430)在这方面的主张;另一方面,教会训导也提出有关「足够恩宠」(sufficient grace)的教导,即人有完成得救善功的能力(DS 2005)。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更直接肯定天主拯救的普世意愿,同时强调天主给所有的人(即使那些仍在自己宗教里找寻真神的人)为得到救恩所需要的恩宠(LG 16)

3)神学反省:在人的经验中,生命是有意义的、人生是有希望的,因而人自然地追寻幸福。福音肯定人心中这种不可抹煞的希望,同时说明这希望的理由:因为天主要所有的人都得全福。因着人的社会性,天主透过人所属的社会和文化来分施祂的恩宠,因而任何社会、文化、甚或宗教中所公认的真理,都成了天主赏赐人类恩宠的途径(NAE 2)。普世得救意愿与个别的特选之间,并无冲突,后者特别彰明天主的绝对性。然而二者之间却有着深度的和谐:人人都是天主所召叫的,因而都应该全心全意地去答覆祂,也都有希望找到一切渴望的满足。天主虽然给所有的人提供足够的恩宠以得永生,但是作基督徒,却是一项特殊的召叫。蒙召作基督徒,就是被派遗为基督的慈爱作见证,把希望和喜乐带给别人。因此,教会为世界是「拯救普世的圣事,揭示并执行天主爱人的奥迹」(GS 45)

(2)     天主的自我给予(self-communication)

天主拯救普世的「意愿」,既是一种在天主「内」的意愿,在神学上称作「主体恩宠」。而当这意愿藉具体行动(恩惠)表达出来的时候,便称为「客体恩宠」。客体恩宠的最高层次,不是任何异于天主的礼物,而是天主自己。换言之,天主把自己给予人,祂的「自我通传」,便是恩宠中的恩宠,「非受造的客体恩宠」。

1)在一般生活里,标志着人对无限的渴望,人渴求超越限制,有限的东西不能满足人的欲望。然而,人也体验到,单凭己力无法跃进无限的生命去。换言之,人所渴望的是一种白白的赏赐,除非神自我给予,自我通传,否则人的渴望无法得到实现。

2)福音的讯息就是,上述的渴望并非妄想。天主的自我给予在新旧约中都有提及。旧约以「我是你们的天主,你们是我的百姓」这种方式来表达(出六7;申廿六1719)。新约保禄书信提到圣神的寓居(罗五5)。教会的教导也不乏这种说法(DS44, 1319, 1529)。神学上,教父们的恩宠论集中在天主的自我给予上。可惜这种优良的传统自中古以后已慢慢失去。近代神学重新把天主的自我给予视作整个恩宠论的中心概念。

3)神学反省:a)天主自我通传的意愿正是天主创造计划的唯一目标,人正是为此目标(分享天主的生命)而受造,此一召叫内在地塑造了人的本性,以致在人的存在里,有一种对无限的渴望。所以人存在的基本状况(existentiale)已指出天主的自我通传。b)天主的自我给予就是天主的临在。圣经充满这种说法。但是这种恩宠性的临在却不同于那普通的、自然的临在(身为造物主的天主自然地临在于整个受造界中),而是一种特殊的、非属应份的(恩宠的)、位际关系(人能拒绝或接受)的临在。它推动人,帮助人达到分享天主生命的人生目标。c)天主不仅恩宠地临在于祂的选民,也恩宠地临在于普世人类,虽然非基督徒只是含蓄地体验到天主的临在,晦涩地领悟到永生的许诺,艰难地面对生命和死亡的挑战。基督徒就不同了,他们有明显的信仰,并在教会中,藉着教会的生活和圣事,更体会到天主的临在。

4)由此可见天主的临在有各种不同的程度,从最基本的临在于所有人,至更高地临在于旧约子民,和抑且再进一步藉基督明显地临在于新约子民,以至于天主最高度的自我给予和临在方式─ 永生。

()天主恩宠使人成义和圣化:

(1)     天主恩宠的优先角色:

1)圣经、教父们、以及教会训导当局都一直强调在人获得全福的过程中,天主恩宠的优先地位。恩宠是白白赐予的,而除非有天主的恩宠,人无法凭己力准备成义。

2)正如人无法强求别人的临在,同样,只有当天主主动临在,人才能转向天主;由此可见,整个恩宠生活都是绝对的天主首先向人分施恩惠。

3)从十五世纪起,教会就以「现恩」(actual grace,即宠佑)来称呼那推动人并引导人接受天主临在的助佑。现恩的特征有四:它是受造的,是天主在受造的人内所引起的一种激动、光照和坚强;它是短暂而非恒久的;它帮助人达到超乎本性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它内在地提升人、帮助人。藉此现恩教导,教会更肯定天主召唤、启发的普遍性。

(2)     天主的恩宠与人的自由合作:

1)虽然天主恩宠经常处于优先地位,却没有压抑人的自由,反而邀请人们自由地与天主的恩宠合作。圣经及教会训导均郑重声明,人与恩宠合作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事实上,在天主使人走向全福的过程中,祂处处愿意召唤人运用天赋的潜能去完成自我。再者,此教导也关注到非基督徒作准备成义行为的可能性,倘若他们择善固执,遵从良心的指示,他们已在无形之中加入「愿洗」(baptism of desire)的行列了。

2)准备领受常恩(受造恩宠)的行为,以信仰为最重要,然而除此以外,其他行为如敬畏天主、希望、爱、憎恶罪恶等都可以准备人走向成义。

(3)     天主恩宠的杰作─ 人的成义:

1)天主将自已赏给人,希望与人建立恒久的关系,神学把这关系的开始称作「成义」。特利腾大公会议(1545-1563)在述说有关成义的道理时,说明成义乃是:a)罪的真正清除(DS 1515)b)人的成圣和内在的更新(DS 1524),因此,人由不义者而成为义者,由仇人成为朋友。c)人内的真正改变(DS 1528)

由于针对宗教改革者( 273)的看法,特利腾大公会议十分强调成义者改造和圣化的实在性,因而有点忽略已成义的人仍是罪人的事实。另外,特利腾大公会议从天主的角度看人的成义(天主工程),因而也没有探讨人自我实现中所发生的改变。下文将针对这点作些反省。

2)细心观察人的意志行动,就会发现它有以下三个层面:a)根源意志(人对真善美的渴求)b)基本抉择(人对自己整个人生方向的抉择)c)个别抉择。在成义之前,人的身上还有许多善的因素,天主拯救普世的意愿也内在地塑成他,以致他仍能在比较肤浅的平面上走向天主。之后,假如人与现恩合作,实行准备成义的行为,他便能愈来愈转向天主(虽然他的基本抉择尚未显明地走向天主)。最后,当天主的号召直达人心,人的整个生活方向乃得以显明的改变,这个在基本抉择上的改变,就是成义事件本身。而这种转化也是一种圣化。成义的人完全属于天主,以其存在的核心接受天主的临在,而天主也重新接纳人为朋友,恢复天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4)     天主恩宠工程的恒久果实─ 恩宠境界:

1)特利腾大公会议指出:人在成义时进入后种新的恒久的状况,即「恩宠境界」中。从十一世纪起,神学家即将此恩宠境界的本源称为「常恩」。按照一般神学家解释,常恩是受造恩宠。不过,它却不是一种自立体,因为天主使人成义及圣化,并没有创造新的东西,而是改造已有的人,给他一个新的存在幅度。换言之,常恩是人成义后的新境界,也可以说是一种习性;但它却不是由于重复训练(努力)而得来的习性,而是一种恩宠,故此又称作「倾注习性。」

传统主张较偏重静态,而忽略了常恩的动态面。故此,现代神学多从动态的一面看常恩:常恩就是在现恩的推动下,人以基本抉择接受天主,并且恒久地生活在此基本抉择下的状况。

2)每个人领受常恩的程度并不相同,因为每人都是按照圣神的心愿,又按自己的准备与合作,获得正义的。

3)人既是藉着基本抉择而进入恩宠境界,此恩宠境界乃能随着基本抉择的增强或削弱而有所增长、减少,甚或丧失。

4)人无法以不能错误的确切性知道自己是否处于恩宠境界中。不过,一般来说却能够从个人的生活态度看出恩宠境界的标志:一个喜欢天主的事情,轻视世俗的事,生活光明磊落,良心无愧的人,当然是个生活在天主恩宠境界中的人。

()成义的人与天主的关系:

(1)     教会对三位一体的信仰:教会对圣三的信仰不是哲学思考的结果,而是由耶稣的门徒与耶稣基督和圣神的经验而产生的。基督徒在基督身上体验到祂无上的权威,祂与天主父之间一种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关系,同时又经验到祂与天父的不同。同样,基督徒也感受到圣神一方面是在天主的平面上,另一方面又与父和基督有别。由于这些经验,教会乃肯定天主一个性体三个位格的信仰。

(2)     成义的人与圣三的关系:

1)按照圣经的教导,父子圣神三位的自我给予是不尽相同的。父是自我通传的起点,祂派遣子和圣神;子则指向父,把接受天主邀请的人领到父面前;圣神则寓居在他们内,使他们与父子结合。这种圣三的自我给予,就是神学所谓的「非受造的客体恩宠」。基督徒固然显明地领受了这种恩宠,而善意的非基督徒也能含蓄地在生活中接受这种天主自我给予的恩惠。

2)成义的人与父的关系,就是作天主的义子。圣经充满这样的经文,且视之为天主白白给的恩赐;特利腾大公会议也提到成义就是成为天主子女的事实。成义的人也可以和基督一起以最亲切的阿爸称呼与主对谈。然而,成义者与父的关系,仍与耶稣和父的关系不同。基督与父的关系是独一无二的,教会以同性同体来表达这种出于「本性」的父子关系。

人与父的关系却不是出于本性,而是藉着「分享」。换言之,耶稣基督是由于其天主性而与父拥有父子关系,而人则是由于天主收纳才成为义子。虽然如此,义子的关系却是真实的,因为成义的人可以分享天主的生命。

3)成义的人与圣子的关系就是兄弟姐妹的关系,圣经和教会训导都肯定这点。人成义的事实不仅指出,基督长兄与人具有同样的人性,并且在生命与死亡中与人同甘共苦,也强调他们要过一个相似基督长兄的生活,不逃避人生的困难、失败、和痛苦。

4)成义的人与圣神的关系可以宫殿的图像来说明。圣经教导,圣神生活在基督信友的团体内,同一圣神也居住在每位信友的心里,领导他们,归向阿爸天主。可见成义的人与圣神的关系十分特殊,跟对父和对子的关系都不同,因为人对父和子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的「你-我」关系,圣神则是完全内在于人,祂在人内的最深处,与人结合,由于圣神的寓居,人有责任圣化自己,在世界上成为天主临在的标记。

5)至论圣三在义人内寓居的讲法,虽然圣经的启示并不多,只在若十四23;也暗示在若壹三24;四1516等处;然而信友既相信天主是绝对超越时空的,而天主三位间的交流和渗透又是永不止息的,那么,圣三在成义者心中寓居的事实当亦不容置疑。不过,这种讲法并不否认圣神特殊的临在,因为成义的人与父和子的关系毕竟仍是有「我─ 你」之分的距离,而与圣神则是一份合一相属的关系。

()成义的人的行为:

(1)     成义的人的伦理生活:

1)梅瑟五书把天主诫命与盟约相提并论,可见盟约与伦理生活息息相关。先知们的使命就是要劝告旧约子民遵守诫命。玛窦福音尤其强调天主子女行善的重要性。若望福音也认为信仰生命必须结出相称的果实。至于圣保禄,虽然他十分强调恩宠无功行赏的性质,他的书信中也包含许多伦理生活的劝告,可见他也看重信友行善的责任。

2)针对宗教改革的特利腾公会议尤其强调信友守诫命的重要性;梵二在这方面也多所教导(GS 43LG 36)。可见成义者行善是圣经和教会训导的一致教导。

3)此教导有足够的理由支持成义者有行善的责任。因为成义既是人以基本抉择接受天主,他就该以天主的旨意为其生活的至高准绳。再者,成义者所领受的新生命也要以适当的行为来表达,如此,新生命才得以发展和加强。

当人以基本抉择接受天主的旨意为其生活准绳时,他就能以新的目光去看周遭的人,也能更彻底地去爱所有的人;他的伦理生活也获得了新的向度。

基督徒与道德律的关系是在自由与束缚的张力之中。一方面,基督徒知道道德律是天主父启示给人走向幸福和圆满的道路,另一方面,对基督徒而言,道德律的功能仍是有限的,只表达天主的要求,而不流露天父对人的慈爱。因为只有基督才是天主最圆满的启示,道德律的启示功能只是相对的。因而,基督徒能够脱离法律的束缚,不在法律权下。

(2)     成义的人的「功绩」:

1)在圣经和历代教会的训导里,会发现一对似乎互相矛盾的教导:一方面它们肯定人因善工得到赏报,人藉善行而树立功劳,甚至于将永生视为善行的赏报;另一方面,它们也强调天主恩宠无功行赏的性质,人不能以善行赚取天主的恩宠,天主所给予人的「赏报」是白白的恩赐。换言之,连人的功绩都是天主的恩宠,因为假若成义者真能立功,那是因为天主的恩宠早已把他改造成新受造物的缘故。

2)对于功绩,传统神学认为是指为他人(天主)而完成的一项事工,凭藉这项事工足以向那人要求报偿。当代神学批评这种以人为类比的讲法;人既不能为天主作一件加添人美好的事,人对天主便绝无权利可言;况且天主所给予的「赏报」,既是他自己,那么赏报和善功之间,更没有相称性。传统神学的讲法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教会必须以别的说法来说明有关功绩的教导。

(3)     当代神学家之解释补充了传统的不足:

1)在他们看来,所谓功绩,其实就是天主实现其救世计划的步骤:首先,祂藉现恩引领人,从尚未成义的境况走上成义、圣化和永生的途径。如是,功绩强调天主对繁复的人的逐步引领和改造,也强调天主与人的自由合作。

2)常恩是人接受天主临在的基本抉择,它能视乎人的答覆而有所增减,不过这一切都是在天主白白赏赐的大前提下进行的。只有在天主白白的赏赐、邀请与吸引下,人才能作更深的答覆,藉此「功绩」,加深他与天主的关系(赏报)

3)从人的改造来看,功绩的含义又可理解为成义的人被天主改造成新受造物,因而他的一切行动都有永恒的价值。其实,人对责任的重视、良心的督促、英雄人物的牺牲和奉献等等现象早已答覆了功绩的问题:的确,连最微小的责任和善工,都会为天主所接纳而拥有永恒的价值。

其他非基督宗教通常都有功绩的概念,天主教的教导只是从天主救恩的出发点对此信念加以解释、净化及补充而已。

()结论:

(1)     恩宠可说属于整个基督宗教信仰的核心。它不仅是历代教会所宣讲的福音的主要内容,也标志出基督所开创的救恩史的新阶段,和以前的救恩史(以法律为中心)相对,新约救恩史以恩宠为中心。

不仅早期教会,当代许多神学家也注意到恩宠为基督宗教的重要性;拉内(K. Rahner, 1904-1984)甚至称之为「基督宗教的本质」。事实上,恩宠与启示论、天主论、基督论(救援论)、神学的人学、教会论、圣母论等都关系密切。比方说,它就如同一首乐曲的主调一样,恩宠贯通基督宗教的每一角落,也贯通神学的每一个部门。

(2)     一个领受天主恩宠的人的日常生活应该有它的特征:

1)在与天主的关系上,他一方面承认天主的超越性,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子女对父亲般的亲密关系。这种「距离─ 亲近」的对立状况便是恩宠生活的特征。

2)在与世界的关系上,恩宠生活也是既开放又执着的。他不再以任何事物为绝对价值,却又尊重所有的受造价值,因为一切都是天父的恩赐。

3)在生命的整合与具体化上,恩宠生活更能发挥它的功能。善的基本抉择帮助人整合全部的生活,给予人的生命一个基本的方向。生活在天主恩宠中的人既不会停留在个别有限的目标和成就上,却也不忽略世间有限的事物和具体行动。生命是整体也是具体的。

4)恩宠生活也有自我接受和自我更新的特征。他一方面接受自己的限度,也不以现有的洪恩而满足,而要追寻完美,臻于至善。

5)恩宠生活不仅使人分享天主的生命(天主化),也使人更成为人(人化),即是说,它协助人遵循人的本性生活,而使他得到更完美的发展。

(3)     虽然天主愿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也会提供给所有人得永生的机会,然而作基督徒的恩赐却依然是他们生命中的最大特恩。因为对基督的信仰会彻底地改变人对整个生命与死亡的态度及看法,并且赋与人更大的冒险精神,扩大人行动的自由,贡献自己,为他人服务。为此,作基督徒的主要意义不仅在于死后灵魂的得救,也是为了更喜乐地、更自由地,以信心、以希望、以爱情度今世的生命。

参考书目:

参阅〈354恩宠神学〉的参考书目。

黄怀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