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X 部

信仰


信仰

xìnyǎng

FAITH; BELIEF

参阅496超德 353恩宠 472启示 385神学 310信理 514无神论

()概念说明信仰(习惯上有人用「信德」来称呼) faith是由拉丁文fides而来有「依赖、依靠」之意。拉丁文中又有另一个字:credere (心,由心里信任)用来表达信仰,指出信仰是「把心放在别人身上」的行为。希腊文里有二个动词:pisteuein (相信,名词是pistis)hypakouein (服从,听命)指出相信之意。

希伯来文中则有四个动词表达相同的意思:一、aman (稳定、可靠);是强调性、外动式的动词,把自己建立在别的事实上。二、batah (信任、希望)。三、hasah (找避难所)。四、hakah (忍耐、期待)。中文里也有许多表达信仰的说法,如信仰、信德、信念、相信、信任、信心、信赖、信奉、信从、信服、信理、信教等。

()内容:信仰是人类语言运用中的基本概念,人若无信仰则无以生存(例如:人自出生后,就必须相信,谁是自己的父母),连那些彻底反对任何信仰者,在他们提出自己的论点时,已经奠基在肯定的信念或意识型态的理想上了。因此,任何人都有其基本的信仰态度。信仰可运用在四个平面上:

(1)     在人的生活中,常运用「我认为、我以为、我想」等方式来表达一些思想,其中常包含着接受他人的权威,而把他人的言语当成真理一般接受。

(2)     在哲学和存在的平面上,信仰等于基本的信赖,换言之,即人相信存在有其意义。此外,信仰也包括了无上关切以及人生基本的抉择(或主张)或人生观;更深切来说,信仰即是人基本上向无限奥迹开放的态度。

(3)     就宗教而言,信仰是一种看法。当人开始答覆神的邀请,即让那吸引人无限的神做生命中的天主,并以心体心地按照神的心意来观看世界,更接受自我的存在,这就是信仰。

(4)     以基督神学来看,信仰就是基本抉择。基督徒藉此基本抉择,在圣神的光照下,依赖耶稣基督,并在教会的共同信仰中,答覆天主启示给信友的爱。

(5)     以上四个平面是从神学角度来探讨信仰时所应注意的部份。除此之外,也应注意奥斯定(Augustine, 354-430)在论天主圣三时所提出的二个重点:信仰内容(fides quae)和信仰态度(fides qua);可用三种说法来表示信仰的内涵:

1)我相信某某道理(credo aliquid):如天主存在。

2)我相信某某权威(credo alio):如相信天主,因祂是我的救援,祂更是生命中真理的权威,所以我接受祂的话。

3)我相信祂(credo in aliquem):是整个存有的全心朝拜,这也是人内心深处对那绝对者信任的表达,也将自己完全托付给祂,更使祂成为我整个存在的对象。

()圣经只在希十一1中对信仰加以定义,其余的则以动态性的模范故事来描述:

(1)     旧约认为信仰就是对天主的许诺以及领导照顾怀有绝对的信赖:

1)亚巴郎─ 信仰之父(罗四11)以无比的信赖答覆了雅威的召唤,并因此而享有预许的福地及后裔(创十二4;十五56;廿二1);为此在新约中有七十三次提到亚巴郎。依斯兰教《可兰经》中也记述了六十九次。

2)梅瑟因着服从天主的计划而成为以民的解放者,他也使以色列的信仰形成一个有结构性的盟约团体(出三115;十四31;十九~廿四);新约中约八十次提到梅瑟。《可兰经》也提了八十次左右。

3)达味王的信仰力量使他建立了一个国家(撒上十七~撒下);新约中也有四十九次提到了达味。

4)申命纪以及和它有关的历史著作,如若苏厄书、民长纪、撒慕尔纪上下、列王纪上下等,将信仰视为一个奋斗的过程,其中包含了服从、堕落、违背、悔约、更新的节奏。在申廿六59及苏廿四213中的信仰表白,特别清楚地描写出以色列人民的信仰特色,如先知们受雅威的派遣, 努力修正以民的信仰精神,更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促使以色列人民将信仰与生活相互整合。

5)此外,先知们的呼吁也使以民的信仰逐渐有未来向度。

6)至于智慧传统,其中显示出以色列在信仰层面上的理性因素。

(2)     新约对信仰的看法则特别重视:人在圣神内藉基督的救恩工程与天主密切结合的关系,因此信仰与启示二者无法分开。大体而言,新约的信仰观含有以下的因素:

1)信赖(谷十一24),相信(谷九24),服从(罗十16;格后九16),知识(若一18;六69;十四9)。在耶稣的宣讲行动中,信仰常是祂施行奇迹的条件(谷六56),或是使病人痊愈(谷五34;玛九2324)、赦罪的原因(谷二112;路七4850)。由耶稣门徒的立场而言,他们与耶稣相处来往的关键也在于信仰。从耶稣召唤他们起(谷一1620;玛九13;若一3551),经过无数的考验,他们不断地学习耶稣的生活方式。其中有面对十字架的痛苦经验,更有亲眼所见的复活喜乐。这一切都使门徒的信仰日益纯净而真切(路廿四34;玛廿八1920;宗二1442)

2)保禄的信仰观则是承认并接受耶稣为天主的默西亚,祂是天主子(罗十910;格前十五25;弗一313);他也认为信仰会使人和耶稣建立新的关系,在这新的关系中,人更体验到自我的生命有所更新(格后五1718;迦二20;六5);人在信仰中可分享耶稣的逾越奥迹(罗六411);信仰也如同最美善的知识(格前二10;三1);是由聆听天主圣言而来(罗十1421),可使人成长(格前十1516);信仰更需保护自身以面对异端者的反对(弟前四1;六2021)

3)雅各伯书信则特别强调信仰的行动(雅二1426)

4)希伯来书信也描述了信仰的定义以及强调信仰的态度(希十一1fides qua)

5)至于若望福音中,九十八次以动词论信仰,更指出应接受耶稣的启示,因为耶稣就是启示的中心;祂是真理,人应走向真理。此外,若望也认为耶稣─ 真理的启示者─ 是光,是启示天主父者,也是进入永生者。

()在教会的历史中,对信仰的了解也因时而变:1)在希腊、罗马背景下的异端者,因他们难以接受教会所宣扬的启示中的奥秘,因此古代教会特别发挥信仰的内容(如圣经正典)、信仰准则,也强调教会训导权。2)中古时代却特别重视信仰的理性层面,也把圣经及训导权所表达的话当作真理。3)宗教改革时期( 273),信赖救主就成了信友内心基本的信仰态度(fides qua)4)十九至廿世纪间,在理性主义、信仰主义、相对主义、进化主义、不可知论等各种错综复杂的思想影响下,教会也逐渐发展出多元性的信仰面貌。5)现今,信仰团体更应该发挥信仰的实证性,一方面对信仰提出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又注意信仰的体验;同时在不同的文化中,也以非西方的宗教言语来表达信仰。

()教会训导权也在近时代的三届大公会议中探讨了有关信仰的问题:

(1)     特利腾大公会议(1545-1563) (DS 1528-1534, 1561-1564)面对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的思想,因而指出主体内得救的信仰内容。换言之,信仰是在成义过程中,接受真理之基本因素。

(2)     梵一大公会议(1869-1870) (DS 3008-3020,3031-3036)也强调以下各点:信仰应具理性面目、信仰凭藉着权威而接受启示的真理、信仰也依靠外在记号、奇迹。

(3)     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 (DV 5)视信仰为你我关系的交往,也是人与自我启示的天主之间的交往,在此信仰中,基督是信仰的基础,圣神则是信仰的氛围。

()系统神学很注意信仰的二个面目,也指出信仰是三超德之中的一个力量:

(1)     在信仰内容方面包括下列几点:相信启示中的内容;应在信仰团体中接受信仰;训导权有权柄来修正信仰的言语;神学应努力解释信仰,并帮助信仰团体不离中道。

(2)     在信仰态度上要注意几方面:应依靠天主的恩宠;所相信的是三位一体的天主;有位际性、整体性的关系;以绝对合一的天主为对象;信仰会带来丰富的知识;具有来世向度;有自由;有理性。

综合:信仰是三超德之一,它本身是一种能力,凭藉此能力,信友接受天主的启示,也在爱中毫无保留的答覆了天主的召唤,更以希望做为信友走向无限未来的力量。

参考书目:

成世光,《太初有道》,台南:闻道出版社,1981,〈智,信〉,260-268

《合一教理》,香港公教真理学会译,卷一,〈第一章,天主在历史中〉,10-33;〈第二章,天主问题的历史〉,34-71;卷四,〈信仰与世界〉。

《圣经神学辞典》,〈信〉,320 号,801-809

Aubert, R.   Le problème de l'acte de foi.  2nd ed. Louvain, 1950.

Berger, P.   A Far Glory: The Quest for Faith in an Age of Credulity.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93.

Fowler, J. W.   Becoming Adult, Becoming Christian: Adult Development and Christian Faith.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4.

Kittel, G. "Pisteuo, pistis."  ThDNT,  vol. 6. 174-228.

Kueng, H.   Does God Exist?   London: Collins, 1980. 2-92.

Lubac, H. de.   Credo.   Einsiedeln: Benziger Verlag, 1975.

Lundin, R.   The Culture of Interpretation: Christian Faith and the Postmodern World.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3.

Ratzinger, J.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ity.   New York: Herder, 1970.  13-64.

Welte, B.   Was ist Glauben?   Freiburg: Herder, 1982.

谷寒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