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N 部

内在性


 

 

nèizàixìng

IMMANENCE

参阅: 72内在论 187宇宙 189宇宙论 282空间 495超越性

()概念说明:内在性immanence一字,源自拉丁文的manere (意即停留在里面)。一般而言,就是指存有物的自足性及内在性。内在性可以是超越性的相反,也可以是超越性的补充。自足性排除任何超越性,忽略外在的原因及知识的外在因性;内在性承认超越性,却强调内在的力量,及存有物自我走向完美的特色。

()历史:

(1)     历史中,内在性的提出多与超越性有关。哲学家在解决存有物和自我观念所引发的问题时,有时强调内在性,有时强调超越性。前苏格拉底和斯多亚学派的内在主义,视宇宙乃一物质始元展开而成。他们的理论与柏拉图主义者( 300)和奥斯定主义者( 601)的超越主义相对,后者把实体的完满置于精神界中。在这两种极端中间的,还有苏格拉底(Socrates,469-399、柏拉图(Plato, 427-347)、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多玛斯(Thomas Aquinas, 1225-1274)等人,他们都承认超越性和内在性的互相补足。

(2)     希腊自然主义者以为宇宙是由一些可以依赖自我的力量达致完美的单位所组成,它们的发展是有机性的,并且在自身内拥有它们达致成全的原则。因此这些自然主义哲学家不会用外在的因果关系来解释「一」与「多」的问题。他们这份对有机体的生命及自足的关怀所产生的万物生力论(hylozoism),后来在生机论(vitalism)及创造性进化论(creative volutionism)思考中得到更有系统的发展。同样,对动物生命的关心产生了泛心论(panpsychism),以上都属于内在论。

(3)     多玛斯把内在性的问题联同作因(agent)的活动来处理。他隐然地分开及物活动(transient activity:动作离开动作者而到达外物身上)及内在活动(immanent activity:动作只停留在作者自身,有助他的成全),这种分别在后来的士林哲学家身上(如卡耶大努Th. de Vio Cajetanus, 1469-1534)变得更显明了。士林哲学的传统还承认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内在活动,而这端赖作因的非物质程度而定。至于最终极的内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则归属给神;这种内在性也就是较早时候亚里斯多德的「思考自己的思想」(thought thinking itself)

(4)     士林哲学的内在概念由于近代哲学的发展已渐渐被拋弃了。在一面极端,有笛卡儿(R. Descartes, 1596-1650)、牛顿(I. Newton, 1643-1727)等人所主张的宇宙机械论,强调从外而来的决定,结果便是忽略了运作的内在原则。而在另一极端,则有斯比诺撒(B. Spinoza, 1632-1677)宇宙内在性的一元理论,它强调物质具有自身活动及发展的原则。这种理论为后来带一元倾向的唯心主义( 712)、唯物论( 464)、及泛神论( 255)铺了路,它们都发展出绝对而排他的内在观念。存在主义( 146)和位格思想( 207)便是面对这两种极端而产生出来的中间思想。

()种类:

(1)     宇宙的内在性强调宇宙的自我决定及自足,排除超越存有()的影响,而代之以进化的观念,或内在的动力论。不然便是把宇宙视作绝对本质(斯比诺撒)或绝对精神(黑格尔G.W.F. Hegel, 1770-1831)的一部分。无神论、进化论、唯物论等都属于这种绝对的内在主义。

(2)     心理的内在性指存有物的生长及认识活动都源自自身并且愿自我趋向完美,但并不排拒超越性。通常心理内在性可以有许多层次,视存有物的高下而不同,而绝对的内在性则归属给神。

(3)     认识的内在性排除认识主体以外的任何事物,在思想以外的一切都不可想像,因而人心只能认识在它以内的东西,或至少得首先把它吸收到自身之内。

(4)     存有内在性有两种:1)它可以指所有东西都内在于所有东西之内;一切真实的东西都包含其他东西。换言之,存有只是一(泛神论、万有在神论)2)也可以强调神的临在而同时肯定超越性(通常是藉「参与」或「因果」的模式)

(5)     护教的内在性企图从人的意识发现神的存在。人意识到自我的不足,而企图走向超越的绝对存有。这类护教的内在性有许多种提出的方式,其中有一部分遭天主教会的谴责。

()批判:

(1)     内在性和超越性是解释宇宙和神的关系、人和宇宙的关系的两种重要概念。过份强调内在性会损害宇宙和自我,把它们关闭在自身之内。因而,较平衡的看法是看出内在性与超越性的两极关系。一方面承认宇宙的存在和真实性,另一方面也肯定在它以外,它的第一原因和终极解释,那就是超越的神。

(2)     把内在性推至极端,有两个可能:一是强调宇宙,没有超越神;一是强调神的绝对性,以致忽略其受造物(泛神论)。所以较正确的看法是保持内在性与超越性的相对性,如此,既无须把超性削减为本性,亦无须把恩宠的秩序等同为自然的秩序。相反,透过对人自身内在行动的理解,可以进而认识到超越有限的受造物的存在模式的实体。

编译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